<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那么有才華,為什么沒中舉當(dāng)個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兒子讀小學(xué)的某一天,回家突然問我。這家伙喜歡李白的詩歌,從《靜夜思》到《夢游天姥吟留別》,上百首背得滾瓜爛熟,但對于李白為什么沒中科舉一直頗感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時語塞,沒讀過相關(guān)權(quán)威資料,不敢對他信口雌黃,不知道李白是不能、不敢還是不屑參加科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過李白卻當(dāng)過官,如果“翰林供奉”也算的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公元742年也就是天寶元年,42歲的李白在長期懷才不遇的情況下,終于得到唐玄宗的賞識,被征召入京擔(dān)任翰林供奉。對于一直渴望在朝廷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fù)的李白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轉(zhuǎn)折點。接到詔書后,李白異常興奮,回到家中與兒女告別,激情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隨后“仰天大笑出門去”??上朗码y料,自詡不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京城待到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便被“賜金返還”,再也沒有機會為楊貴妃寫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之類優(yōu)美詩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性格決定命運,李白滿世界跑,“折騰”了一輩子。不知當(dāng)時世人如何看待,但我對他始終滿懷敬意。喜歡他激情澎湃、想象瑰麗的詩歌,更喜歡他身上體現(xiàn)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特別是百折不撓、胸懷大志、報效國家的勁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常常讓我忍不住想探究一個話題,即一個文人或者說一個士,或者說一個有才華的人,究竟該怎么有意義地度過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時代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精彩紛呈而又讓人唏噓不已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隱士們的答案最為別致。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隱士,應(yīng)該是堯舜時代的許由,堯帝邀請他出山做官,他卻認(rèn)為這話污染了他的耳朵,以至于跑到河邊要清洗雙耳。其次還有伯夷、叔齊,兩人反對周武王討伐紂王,無果后隱居首陽山,宣稱天下雖歸順周朝,他們卻絕不臣服,方式便是不食周地之粟,最終餓死。還有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司馬昭多次征召,他“志不肯司馬”,最終慘遭誣告入獄被害,《廣陵散》由此失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頭看他們的選擇與境遇,慢慢揣摩出無論是隱逸還是入世,其實是他們對人生價值的不同探索。許由、伯夷、叔齊、嵇康,他們的選擇看似極端,實則是對信念與道德的堅守。在動蕩的時代,他們通過隱逸保持內(nèi)心純凈與獨立,雖然未直接推動政治變革,卻在精神層面激發(fā)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影響深遠(yuǎ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類真隱士讓后人肅然起敬。當(dāng)然歷史上有部分人是在假“隱”,無非是想通過隱的方式找到終南捷徑,最終風(fēng)風(fēng)光光登上官場。我喜歡的大詩人孟浩然據(jù)說就有這樣的心思。話說孟浩然“隱”到40多歲也沒隱出個名堂,終于有一天忍不住跑到王維家拜訪。好巧不巧,恰逢唐玄宗也到王維家來訪。唐玄宗問起他的近況,可能隱居久了,孟浩然腦子不夠用,隨口吟誦了最近寫的一首詩,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自稱無能,被皇帝遺棄。唐玄宗聽后大為不悅,心想:“是你自愿隱居,我何時說過不要你?這不是誹謗還是什么?”隨后拂袖而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了。隋唐科舉已經(jīng)成熟,想當(dāng)官除了推薦便是考試,不考或考不中都非皇帝之過。到了宋朝,科舉制度更加完善,出仕與否,從個人選擇變成了能力測試,不少貧寒子弟也由此登堂入室,如范仲淹、歐陽修。這時如果不想科舉,或者再隱,在他人看來,純是掩飾能力不足而已。</p><p class="ql-block"> 讀到這故事,原來我對孟老夫子有過鄙薄,但現(xiàn)在絲毫不影響我對孟浩然的喜歡。不過是一句詩,最多算得是一句牢騷罷了,不用貼上道德的標(biāo)簽,關(guān)鍵是喜歡孟夫子身上不服輸?shù)膭??!把鼞抑袷狗?,心與廬山緇”,歸隱與入世,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士大夫心中難以割舍的深層矛盾。哪個時代的人,不是在自己的欲望和理性中掙扎呢?</p><p class="ql-block"> 還是為某些士人惋惜,任何時代人才都很珍貴,能入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何嘗不是一件神圣的事。即使不能治國、平天下,也可以修身、齊家。難怪朱元璋會發(fā)布《大誥》,定下“寰中士夫不為君用”之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古語云:“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意思是學(xué)習(xí)好了文才也罷,武藝也罷,最終目的都是貢獻(xiàn)給皇帝,都要替朝廷出力。這其中雖蘊含著一些落后的思想,但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理想和信念——追求遠(yuǎn)大抱負(fù),實現(xiàn)人生價值。君子應(yīng)“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天下”,懷抱崇高理想,積極影響世界,因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更重要的是,“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小人可如小草般被動,但士君子應(yīng)如長風(fēng),保持清醒和獨立,不被世俗所同化,主動影響,以德化人,若選擇躺平或者置身事外,便是逃避責(zé)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該文2024.12.25刊發(fā)《南充日報》2025.1.14刊發(fā)《達(dá)州晚報》;2025.02刊發(fā)《廉政瞭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