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位于大荔縣黃河邊。其設計為雙廓,即外有土城墻,內(nèi)有磚徹倉墻。豐圖義倉展現(xiàn)了我們祖先過人的智慧,你比如排水通風糸統(tǒng),及防蟲防鼠設施遠遠領先西方,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設計了……</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建筑為城中城的格局,分內(nèi)城和外城。外城坐東朝西,夯土筑城,是義倉防御的第一道防線;內(nèi)城以倉墻合一的建筑形式構筑,兼具防御和倉儲雙重功能。豐圖義倉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糧倉方面提供了歷史資料,并對研究清末期關中東部的經(jīng)濟發(fā)展、軍事攻防提供了資料 。</p> <p class="ql-block"> 光緒八年(1882年)由東閣大學士閻敬銘倡議修建,光緒十一年(1885年)竣工。因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倉”而馳名全國。</p> <p class="ql-block"> 閻敬銘為今渭南市大荔縣趙渡鎮(zhèn)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進士,歷任清政府戶部主事、山東巡撫、工部侍郎等職。清光緒八年(1882年)升任戶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要職,十四年(1888年)因病離職調(diào)養(yǎng),光緒十八年卒于山西寄寓,追贈太子少保,謚“文介”。</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大門,一眼就是東北面坐北朝南的內(nèi)城,這一下真見到了名副其實的城中城,看來這個防御工事修得不錯,不管是土匪還是敵軍前來搶糧,都要歷經(jīng)周折,不可能輕而易舉攻取。據(jù)說這倉墻厚達1米左右,這么寬大厚重的磚墻除結實以外,還使倉內(nèi)一年四季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的相對恒溫狀態(tài),符合糧食低溫、低濕、低氧“三低”倉儲條件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進入外城內(nèi),左側就是內(nèi)城義倉的城墻,像城堡要塞一樣高大堅固。內(nèi)城墻又是糧倉的外墻,高7.7米,西有城門,東開小門,名東倉門、西倉門,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兩門之間的壁上有似浮雕式的磚作仿木結構的歇山屋頂妝式,正中高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在外城的一角的一個影壁墻上,書寫著“天下第一倉”五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內(nèi)城有兩扇朱紅色的大門,分別為東倉門、西倉門,門洞上邊赫然排列五個大字,“天下第一倉”,原來當年糧倉建成,正式投入使用,慈禧太后就朱批豐圖義倉為“天下第一倉”,可見它的規(guī)模作用都數(shù)一數(shù)二。</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糧倉~豐圖義倉,意為:豐年儲量,荒年賑災,儲糧備災,防患于未然,被御為天下第一糧倉。 倉房為磚窯式,不僅起到防火、防盜、防入侵,還能隔絕洪水。所有倉加起來可以儲存5220噸糧食。</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的使用,可以緩解我國關中地區(qū)糧食儲備的窘境,也令古文物有了人氣,達到了使用與保護的雙重目的。</p> <p class="ql-block"> 從東倉門進入內(nèi)城,豐圖義倉內(nèi)城所有建筑均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此倉坐北向南,高14.89米,東西寬133米,南北長83米,實占總面積11039平方米。豐圖義倉內(nèi)周列倉廒58洞。每廒體積193.5-253.8立方米,每廒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廒外環(huán)筑廊房,共立明柱108根。</p> <p class="ql-block"> 進入城內(nèi),四周都是窯洞,即各自獨立,又緊密相連,圍成一圈。一共有58個倉洞,每面窯洞前有磚瓦結構廊檐,由木柱支撐,相互貫通,形成環(huán)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臨時堆儲糧食,方便晾曬。</p> <p class="ql-block"> 再仔細看看,不得不慨嘆古人的偉大,大大的院落似一個凹形的方餅,周圍稍高,中間略低,其實,我們后來上到窯頂,也看到了同樣的情景,只不過頂部明顯看出來這是為了排水方便,因為,低的地方都有一道道排水溝。</p> <p class="ql-block"> 看來,這樣的設計確實是利于排水,保證下雨糧倉的干燥。今天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的設計,可是當初這需要設計者考慮全面呀。</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院內(nèi)偏南,以兩條門道分界,進門先是東西各建廈房三間,緊接橫建大房三間,大房東西兩側又各附耳房三小間。目前,這幾座房被作為義倉內(nèi)的小博物館使用,分別為“閻敬銘紀念館”和“豐圖義倉糧食歷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的完好保存和繼續(xù)儲糧,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倉政、倉儲歷史、倉儲文化、糧倉建筑藝術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同時對研究封建社會后期關中東部的經(jīng)濟發(fā)展、軍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p> <p class="ql-block"> 在“糧食歷史文化”的展廳內(nèi),特別值得一看到是他們收集到的全國各地的糧、油、工分等票證,非常珍貴!另外,還有當?shù)氐娘嬍澄幕榻B</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倉房為磚窯式,對糧倉的防火、防盜、防入侵等都有獨特作用,地面由松木板鋪成,離地下40厘米,木板下墻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利于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因小而獨立,便于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種類、干濕分門別類儲存管理。</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的設計使倉庫防雨防潮,它的墻頂平面由青磚鋪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將雨水匯于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nèi)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墻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墻外。每至雨天,從倉墻到院內(nèi),雨停墻院即干。</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院內(nèi)偏南,以兩條門道分界,又有東西排列三級建筑。中間有一小院。進門先是東西各建廈房三間,緊接橫建大房三間,大房東西兩側又各附耳房三小間。倉院內(nèi)西南角有臺階通往倉頂,磚鋪頂面,外高內(nèi)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個,并周砌女墻衛(wèi)護。</p> <p class="ql-block"> 城內(nèi)所有建筑均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在利用地形和倉城建筑設計方面,確有許多獨到之處。豐圖義倉的高厚寨墻在保證儲存糧食安全的同時,又理所當然的成為地處該倉東面崖下朝邑城的衛(wèi)城,體現(xiàn)了儲糧和安全防御的雙重功能。</p> <p class="ql-block"> 倉院內(nèi)西南角有臺階可通往倉頂,磚鋪頂面,外高內(nèi)低,四方共筑水馘道12個,并周砌女墻衛(wèi)護 。</p> <p class="ql-block"> 在豐富義倉前面有一大片綠地草坪,這片草坪為高冷的糧庫建筑帶來了“生機”,成了大人孩子在此娛樂停歇的樂園。大道至簡,景區(qū)這樣的設計顯得那么和諧統(tǒng)一。 </p> <p class="ql-block"> 倉頂設計合理不會積水,墻上砌有垛口,展現(xiàn)出極強的防御態(tài)勢。</p> <p class="ql-block"> 倉頂北有一座倉樓,為朱文公祠,祠內(nèi)供奉的是社倉的祖師爺“紫陽倉祖”朱熹。祠外兩側鑲嵌有慈禧御書的石刻“龍”、“虎”兩個大字 。</p> <p class="ql-block"> 倉庫建于城墻體之內(nèi),環(huán)內(nèi)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倉城外又圍有土筑寨墻,墻外有城壕。倉寨占地4.5萬平方米。北倉城上中部建有倉樓一座,為紫陽倉祖朱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大理學家,是最早提出創(chuàng)建社倉制度的人,社倉與豐圖義倉同屬于民倉,所以在民辦倉史界奉朱熹為祖師爺,而且朱熹還是最早的賑災家,提出把國家官方的糧食無息借給貧民老百姓,等秋收再還。再者朱熹別稱“紫陽先生”,所以后人奉朱熹為“紫陽倉祖”。</p> <p class="ql-block"> 登梯豐圖義倉的二層環(huán)頂,可俯觀糧倉內(nèi)部全貌。遠處為糧倉北側兩座古建筑—建于宋代的戲樓“岱祠岑樓”與建自唐代的高塔“金龍寺塔”。</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坐北朝南,有兩個大門,分別是東艙門、西倉門。聽當?shù)厝私榻B說東艙門是進糧食專用,西倉門往外拉糧食專用。</p> <p class="ql-block"> 豐圖義倉為中國古代倉廒的樣板工程,也是中國僅有的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糧倉。該倉自建起,一直用作糧站,為大荔縣朝邑糧站。朝代更替,多少風云人物化作云煙,豐圖義倉依然不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 謝 您 的 來 訪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