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大將徐達破大都,順帝從北面“健德門”逃走,這時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將其改名“得勝門”。明朝修京城,把大都北城墻廢棄,向南移動并新筑,設(shè)德勝門和安定門。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建成城樓、甕城、箭樓等,“以德取勝”稱“德勝門”。因此才有這老話:“先有德勝門,后有北京城”,如今只剩箭樓。 內(nèi)城九座城門各有用途,大致是:正陽門走皇帝車輦;西直門是水車;阜成門是煤車;朝陽門是糧車;東直門是柴車;崇文門是酒車;宣武門是刑車;安定門是戰(zhàn)車;得勝還朝,當然要進德勝門了!<br> 鐘樓在鼓樓以北,中軸線的北端點,原址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與鼓樓一起重建。它通高47.95米,懸掛“大明永樂吉日”銅鑄鐘一口。其聲響圓潤洪亮,悠遠綿長數(shù)十里。<br> 元代也有鼓樓,原名齊政樓,其位置在現(xiàn)在的西面。明代的鼓樓通高46.7米,與鐘樓同為報時中心。根據(jù)規(guī)制,“晨鐘暮鼓”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隨著鐘表的普及,它們的使命結(jié)束了。 華夏祭祖有著悠久的歷史,到周代形成定制后一直沿用。太廟是天子祭祖的場所,而諸侯祭祖的地方只能叫宗廟。巍峨肅穆的北京太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于天安門的東側(cè),這種對稱布局反映了《周禮·考工記》中,王城“左祖右社”的建筑規(guī)制。<br> 它成為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場所,有三重殿堂,即享殿、寢殿、祧廟。太廟主體的享殿(前殿)最為雄偉,是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寢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處,祧廟則供奉皇帝遠祖神位。<br> 享殿內(nèi)梁棟飾金,68根大柱及主要梁枋均為金絲楠木,柱高為13.32米,最大底徑1.23米,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楠木柱之大更是舉世無雙。它與明長陵的“棱恩殿”、紫禁城的“太和殿”并稱中國三大殿,它們的建筑規(guī)模和等級相當?!袄舛鞯睢泵娣e最小,構(gòu)件也為金絲楠木,但大柱數(shù)量(60根)、高度(12.58米)和底徑(1.06米)不及前者?!疤偷睢保ㄖ亟ㄓ谇蹇滴跞辏?697年))面積最大,由于楠木成材緩慢,開采殆盡,材質(zhì)用松木。 朝代有更替,“中華統(tǒng)緒,絕不斷線”。明嘉靖十年(1531年)帝王廟建成,原址為阜成門內(nèi)的保安寺,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明清兩朝祭祀歷代開業(yè)帝王和功臣場所。正殿景德崇圣殿,寓意“景仰德政,崇尚圣賢”。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九五之尊”的禮制。 先秦時期《禮記·祭法》中說,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者都應(yīng)祭祀。三皇一直被視為華夏祖先,為歷代帝王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后代遵循的榜樣。<br>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順治帝定為25位。清康熙帝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jīng)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yīng)為其立牌位。清乾隆帝最后確定為188位。<br> 除供奉五帝和夏商、漢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帝王牌位外,東西兩側(cè)配殿中,還有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賢相名將的牌位,當然關(guān)羽是獨建廟中廟了。<br> 廟門前兩座下馬碑,刻有漢、蒙、滿“官員人等在此下馬”的文字,以“報功觀德”。巨大紅影壁,顯示著他們的威嚴和尊貴。<br><br>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18點7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