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清代西行記中的六盤山地區(qū)現(xiàn)狀

靜夜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清代西行記中的六盤山地區(qū)現(xiàn)狀</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楊七斤</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代官員西行翻越六盤山,大多沿蕭關古道北上至瓦亭,然后到六盤山下,再沿山上小道翻越六盤山,西至楊家店、隆德、靜寧、定西、榆中到蘭州、新疆。大體就是今天的西蘭公路走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們或貶謫,或奔喪,或省親,或赴任,或巡查辦案,都把翻越六盤山時的沿途所見所感真實地記錄了下來,輯錄成西行日記,為研究清代時六盤山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軍事地位、社會經(jīng)濟、民風民俗等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b style=""><font color="#ff8a00">一、軍事要塞,兵家必爭</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六盤山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jīng)之地,是歷代兵家屯兵用武之要塞。唐筑六盤關、宋置六盤關寨曾雄踞在六盤山上。清代西行日記對翻越六盤山時沿途的三關口、瓦亭驛、六盤山、楊家店、隆德城的軍事遺跡、軍事地位等做了詳細的記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嘉慶初年,戶部郎中祁韻士被牽連進寶泉局的虧銅案中,最后被誣陷下獄,獲罪被謫貶伊犁。祁韻士在接到圣旨一天后就踏上了戍途,歷時一百七十天到達伊犁惠遠城,將路途中所見山川城堡、名勝古跡、人物風俗及塞外煙墩沙磧記入了他的《萬里行程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嘉慶十年(1805)二月十八日,祁韻士自京師啟程,至七月十七日到達伊利。他記錄四月十四日翻越六盤山的真實情況,由安國鎮(zhèn)西行五十里至瓦亭驛,“此宋時所謂瓦亭關也,今隸固原州,州在驛西北?!雹俪鐾咄の餍卸镏亮P山。行至山半至廟兒坪,由六盤帝君廟西行,過嶺三十里至隆德縣。“縣為隴西第一沖要之地”。②這里祁韻士強調(diào)瓦亭關和隆德縣城作為軍事要沖的重要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道光二十九年(1849),戶部主事董恂隨大學士祁寯藻從京城出發(fā)赴甘肅查辦案件,經(jīng)過河北、山西、陜西和甘肅四省,到蘭州查辦案件完畢后,原路返回京城。將沿途所見所聞記入《度隴記》。《度隴記》既是記載董恂隨祁寯藻一行往返情形的歷史資料,也是記載河北、山西、陜西和甘肅自然、道里等概況的社會史資料?!抖入]記》中記載翻越六盤山的見聞,主要在卷二、卷三中,卷二記載從平?jīng)鲋谅〉?,從隆德至靜寧所見所聞。卷三記載從靜寧至隆德,從隆德至平?jīng)鏊娝劇S涊d的內(nèi)容完全不同,卷二中主要記載了隆德的歷史沿革及見聞;卷三主要記載了聯(lián)財、神林、沙塘、隆德、楊家店、六盤山的山川形勝。</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八日,董恂行至瓦亭住宿,記錄瓦亭關“兩行館通,到時酉初,鎮(zhèn)庋右山之崖驛,在鎮(zhèn)中,即古瓦亭關也。漢魁囂使牛邯守瓦亭,唐肅宗幸靈武,牧馬于瓦亭,宋吳玠與金兵戰(zhàn)于瓦亭,皆此地,固原州在鎮(zhèn)西北,名八十里,實百里。出堡西門,西北行,即之州治路也,固原舊為制軍駐劄之所,今移皋蘭,而以提督鎮(zhèn)之?!雹弁咄りP作為軍事要沖,在漢、唐、宋時期地理位置極其重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十二月二十九日,董恂返程至隆德縣城,對隆德縣周邊軍事要地做了詳細記錄:“(隆德城)西二十里坡曰得勝,明馬端肅公文升于此破敵云。南六十里祭旗坡,宋曹瑋征吐蕃禡焉。南七十里峽曰涼殿,元太弟避暑處?!雹苁氯?,董恂從隆德出發(fā),出東門,向東北行,記錄好水川之戰(zhàn)情況?!八稳胃:盟ㄖ當?,《志》載夏軍出誘兵川口,而大兵伏六盤山下,距羊牧隆城五里,道置大銀泥合,中有動躍聲,諸將莫測,福獨發(fā)之,乃皆懸哨鴿百余驚飛,聲遍山谷,夏伏兵聞哨盡起。”翻越六盤山,仍東北行十五里,至瓦亭驛住宿。記錄古蕭關“固原距蕭關之外,距六盤百余里,中五十里曰牛營山,蓋古蕭關云?!雹?l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董恂往返翻越六盤山,通過瓦亭關、得勝坡、祭旗坡、涼殿峽、好水川、古蕭關、牛營山等地名介紹,突出六盤山地區(qū)的重要軍事地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同治元年(1862),馮焌光父親馮玉衡被遣戍,卒于伊犁。當時馮焌光在曾國藩安慶軍營,號哭奔喪,而寇賊大亂,不能前行,于是南出虎門,泛海北至天津,西出歸化城,繞草地歷外蒙古至古城子。時值寇賊之亂,不得前,只好痛哭而返。過了十余年,到光緒二年(1876),大兵攻克瑪納斯南、北城,馮焌光官至蘇松太道臺,請求解官赴伊犁訪父柩。朝廷下旨“賞假一年,無庸開缺”。當時寇賊猶出沒無定,惟商賈得往來其間。馮焌光祖父馮澍著商賈裝先往,而馮焌光隨其后。祖父在伊犁找到馮玉衡靈柩,護送東行,馮焌光在安西相遇,沿途哭泣護送。馮焌光把沿途所見所聞記入《西行日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光緒三年(1877)七月二十一日,馮焌光記錄翻越六盤山時的情況:“飯后從峽中行十里,三關口有營壘數(shù)座,經(jīng)關帝廟,規(guī)制宏闊,峭壁屹峙,下有沖波旋瀨與石,激蕩潺潺有聲,廟之西山益高,路益逼。十五里瓦亭鎮(zhèn)住,鎮(zhèn)前有河,《水經(jīng)注》隴山有水東南流,歷瓦亭北,謂之瓦亭川,即此也。鎮(zhèn)距固原州八十里,唐之武州也,有土城,駐營兵數(shù)百,煙戶數(shù)十家。”⑥當時三關口有營壘數(shù)座,瓦亭鎮(zhèn)駐兵數(shù)百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初十,時任山西司法籌備處科員陳斐然,奉其父遺命,由稷山縣家中啟程,赴甘肅收其祖父之遺骸,遂西行數(shù)千里,往返百馀日(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初十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二十日),但因為戰(zhàn)亂兵禍,且時間已久,終未尋得祖父之遺骨。沉痛之馀,在巴臧村創(chuàng)設義冢會,以奠掃祖父及同鄉(xiāng)未歸者。陳斐然將足跡所至的親身見聞記入《西行日記》中,《西行日記》記述沿途所見光緒末年中國西部陜甘地區(qū)社會各態(tài),涉及政治、地理、經(jīng)濟、文化、宗教、生態(tài)等,對我們了解西部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二十九日陳斐然至瓦亭驛,行十五里至和商鋪住宿,因和商鋪為固原州治,遂作《太原懷古》一首(太原、大原,即固原):“避狄去邠周已東,太原征伐總無功。岐山福地驪山禍,興國以戎衰亦戎。莫道西夷勢漸東,穆公稱霸豈無功。中原若失秦家鹿,環(huán)伺何人不犬戎?!雹咴娭袕娬{(diào)在歷史長河中,六盤山地區(qū)的固原在鞏固中原的軍事地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三關口,陳斐然記述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要之勢?!拜锏赍莆魅P口,石崖對峙,泵劉澎湃,其間鳥道曲折而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甘涼之險要也。石崖刻‘峭壁奔流’四大字,旁一祠宇祀宋無敵將軍,奔流澎湃下三關,無敵將軍奏凱還,宋代河山今已改,神威猶鎮(zhèn)兩峰間?!雹嗳P口祠宇供奉的宋代無敵將軍是楊家將楊業(yè)之子楊延昭(楊六郎),“凱還”、“神威”寄托著人們對抗敵英雄的崇敬和哀思。</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884年新疆設立行省,開啟了清朝“棄外藩,固內(nèi)藩”的邊疆地區(qū)統(tǒng)治制度的新建構。 宣統(tǒng)二年(1910)十一月十三日,清朝廷下旨“山東巡撫袁大化,為新疆巡撫”。 宣統(tǒng)三年(1911)冬,袁大化正式上任,開始了新疆末任巡撫的仕途生涯。在由山東赴任新疆的路途中,袁大化途經(jīng)河南、陜西、甘肅等地,與陜甘總督長庚、陜西巡撫恩壽等人會晤,商談邊疆地區(qū)的政務。袁大化本就是有心之人,他將此行所歷之事,編著成《撫新記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宣統(tǒng)三年(1911)正月二十五日,袁大華行至三關口,他記述道:“二十里三關口,即金佛峽也。山至此突起高峰,一水中流,寬僅二丈,一夫當關之地,從前路在山上,光緒元年,魏午莊光燾備兵隴東,督師開道,砌石山麓,行者稱便,吳清帥奉使隴阪,刻石記其事,余停輿入廟瞻拜正座圣帝,西廂楊六郎,東廂七郎也。有塑像畫像,祈求靈驗?!雹崛P口作為軍事要地,對清軍后方交通運輸十分重要,清光緒元年(1875)春天,晚晴重臣魏光燾(號午莊)開始修筑三關口車道,使行者方便,確保清軍糧道在西北地區(qū)暢通。清同治七年(1868)進士吳大澂(吳清帥),奉旨出任陜甘學政,采風到達隴山(六盤山),路過三關口,看到這段奇險關口的道路修的很好,方便車輛運輸,商賈往來,于是寫下了《重修三關口峽道記》。三關口的廟宇正殿供奉的是武圣關羽,西廂、東廂供奉的是楊六郎、楊七郎。袁大化祀拜了武帝、楊六郎、楊七郎。表達了他對武圣和抗敵英雄的敬仰之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從三關口行十五里到瓦亭,袁大化記述道:“十五里瓦亭汎,宿于行臺,有城堞,甚嚴整。固原州距此九十里,王平山直牧學伊來此接見,送新志一部,官聲尚好,駐汎守備湘人在此,三十八年,瓦亭古要隘為三關之一。唐與回紇畫界處,宋吳璘使其子吳挺敗金兵于此。四面高山,兩水會于前,城在山麓,渡隴咽喉之地。隗囂聞略陽陷,急派大將牛邯守瓦亭,亦為此耳。”⑩袁大化回顧了瓦亭歷代作為軍事要塞的主要地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袁大化還在《撫新記程》中以詩的形式描述和贊嘆三關口和瓦亭關的雄奇險要。也表達了他對古戰(zhàn)場及歷史英雄人物的憑吊和懷念之情?!啊哆^三關口》:奉使天山萬里行,三關峽口隘彈箏。兩峰夾峙日無影,一水獨穿石有聲。西極咽喉惟金佛,東門鎖錀勝高平。爭城拓地今誰是,空說六郎有弟兄。”?《瓦亭關行》:地近彈箏峽,古稱瓦亭關。東瞰三關口,西傍六盤山。度隴咽喉地,出入最險艱。南臨開威嶺,隴水流潺潺。四塞古戰(zhàn)場,白地血染殷。我行三邊外,憑吊淚潛潛?!?</span></div> <h1>  <b><font color="#ff8a00">二、地域貧瘠,荒涼破敗</font></b><br></h1><h3> </h3><h3> 清代時期,六盤山地區(qū)環(huán)境惡劣、生活貧困,是常年居住在中原地區(qū)和京城中的清代官員所從未感受過的,他們把所見所聞懷著驚異的心情寫到了西行日記中,既有直接描寫,又有感慨長嘆。<br>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唐山知縣趙均彤,因罪在唐山被逮捕,十二月下獄,四十九年(1784)二月刑部復審發(fā)往伊利充當苦差,三月下判決文書,三月二十四日出獄住在縣署,三月二十六日到直隸保定府清苑縣,前往伊利。趙鈞彤把經(jīng)河西走廊遠赴伊犁的行程記入《西行日記》中。<br> 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二十四日,趙鈞彤翻越六盤山至隆德縣城。他在《西行日記》中記述道:“五十里發(fā)瓦亭,出堡南門,門掛弓刀之柄系以線,婦女出,提汲縷藍,藍然從。孺子皆赤體,若不知寒者?!?趙鈞彤把親眼所見的實際情況做了描述,婦女出門穿著破爛的衣服,小孩子皆赤條條一絲不掛。他們的生活貧困到了極點。<br> 上到六盤山頂向下回望,“則和商鋪、瓦亭驛俱在眼底,若蟻團然。”?行至隆德縣城,“土城小,背崖阻水,當隴西道,入城亦荒,荒多瓦礫,如瓦亭得旅舍,舍矮小僅納車,而市門多婦女,衣紅綠布衣,脂粉狼藉狀,若小妖,或曰妓炫售云。”?和商鋪、瓦亭驛村落的衰敗,隆德縣城的荒涼,房舍矮小,井市婦女因生活所迫的不堪窘相,都被趙鈞彤真切地描述出來。<br> 嘉慶十年(1805)四月十四日,戶部郎中祁韻士謫戍伊利時,由六盤山帝君廟西行,翻山行走三十里至隆德縣城,他記述隆德縣城情況“景色荒涼特甚,而羯鼓紅牙,歌喉婉轉(zhuǎn),四鄰幾偏,風俗淫靡,為之慨然?!?祁韻士為隆德縣城的景色荒涼和因貧困導致的不良社會風氣而慨嘆不已。<br> 嘉慶十一年(1806),英和作為欽差奉旨偕內(nèi)閣學士初彭齡赴甘肅查辦案件。當年二月二十八日,英和等人自南海子團河行宮面奉圣旨,欽差赴甘,兩天后,一行人由京師出發(fā),道經(jīng)直隸順天府、保定府、定州、正定府,山西平定州、太原府、汾州府、霍州、平陽府、絳州、解州、蒲州府,由風陵渡過黃河,再經(jīng)陜西同州府、西安府、乾州、鳳翔府,甘肅慶陽府、涇州、平?jīng)龈?、鞏昌府、蘭州府,又大致沿原路回程,趕赴承德府避暑山莊繳旨后返京,經(jīng)四省二十二府(直隸)州,七十馀州縣,以及眾多的驛站、遞鋪、巨鎮(zhèn),他將沿途境況記入《奉使陜甘日記》中。<br> 《奉使陜甘日記》,起自嘉慶十一年(1806)二月二十八日,迄止同年八月十三日,歷時五月有馀。所記系英和奉旨偕內(nèi)閣學士初彭齡赴甘肅查辦案件的沿途情形,大體逐日而記,惟審辦案件及會商政務之處,或統(tǒng)而言之,不以日次為序。隨文亦錄有自作詩六十四題、七十二首。扉頁有“西來牟尼”四大字。<br> 嘉慶十一年(1806)四月二十五,英和翻越六盤山,留給他的總體映像是“過六盤山不特草樹稀疏而且小,多赤土不耐觀?!?六盤山草木稀少,紅土裸露,環(huán)境惡劣。<br> 清道光年間,林則徐被流放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初六日,林則徐于西安出發(fā),十一月初十日)抵達伊犁,他把自己到伊利比作是“荷戈西戍之老兵”,奉獻余生。把被流放新疆伊犁途中的生活、見聞,所過之處的天氣狀況、地理環(huán)境等寫成日記,即《荷戈紀程》,亦稱《壬寅日記》。<br> 林則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十九日進入寧夏固原州境蒿店,二十日翻越六盤山,二十一日離開隆德亂柴鋪進入甘肅靜寧二十里鋪,前后在寧夏境內(nèi)三天兩夜時間。林則徐在日記中詳細記述了寧夏境內(nèi)固原蒿店、瓦亭、和尚鋪、六盤山和隆德楊家店、隆德縣城、沙塘鋪、神林、聯(lián)財?shù)牡乩淼孛?、氣候變化、民情風俗等,為我們研究地方地理、人文、歷史等保留下了珍貴的史料。<br> 二十日,林則徐從楊家店行走十五里至隆德縣城,縣令張繼魯迎入東門,在縣城內(nèi)住宿。他眼中的隆德縣城是“行館深而狹,城頗大而荒涼特甚?!?這里“荒涼特甚”道出了隆德縣的貧瘠荒敗,這和三十七年前祁韻士看到的景象一模一樣。<br> 清咸豐年間,一代廉吏楊炳堃被發(fā)派前往新疆,他于咸豐元年(1851)二月二十六日自湖南魚堂公館啟程,第二年四月到達烏垣,咸豐三年夏天蒙賜回還,咸豐四年(1854)中秋抵家。往返二萬余里,歷時四十余月,將沿途所見之景物如山川古跡,風俗好尚,以及路之險夷,地之饒瘠,一一記錄,輯為《西行紀程》。<br> 咸豐元年(1851)十一月十三日,楊炳堃翻越六盤山時看到“沿途民情極苦,惡衣粗糲,舉目皆然。一年種植只有一季,一交冬令,野無青草,一年之蓄,僅資口食,正苦寒瘠薄之區(qū),州縣之缺,專以采買羨馀為主,故苦缺較多,民情愚而且詐,聞不易治,差役狀似窮鬼,目所未見。民聞春夏,只怕聞雷,雷鳴雹隕,禾稼受傷,故比戶皆有砲位,聞雷即轟,雹即散去,亦聞所未聞也?!?這是當時六盤山地區(qū)的真實情況,缺衣少食,環(huán)境惡劣,苦寒瘠薄,到處都是一片民不聊生的破敗景象。<br> 光緒三年(1877),三月初七,近代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館譯員汪振聲,隨馮焌光乘江寬輪船自上海吳淞出發(fā),七月二十二日翻越六盤山至隆德。汪振聲把沿途所見所聞記入《西征日記》中。<br> 七月二十二日,汪振聲來到隆德縣城,看到的景象是“縣城在萬山中,荒僻無異鄉(xiāng)村?!?這和三十五年前林則徐看到的一樣荒僻貧瘠。<br> 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三十日,陳斐然翻越六盤山來到隆德縣城,看到的景象是“隆德縣瘠苦異常,城市蕭條,尚一大村落之不若也?!?這和汪振聲二十一年前看到的一樣,百姓瘠苦,縣城蕭條。<br> 宣統(tǒng)三年(1911)正月二十六日,袁大化翻越六盤山,盤旋而下,行走五里來到楊家店,他在日記中寫道:“楊家店汎,凡汎皆有千把外,委守汎帶兵來接,窮困不堪?!眮淼铰〉驴h城,他在日記中寫道:“自過平?jīng)鲆晕?,荒涼滿目,以隆德縣為最甚,宜招來流寓墾牧兼營,培養(yǎng)元氣為第一要政,余皆緩不濟急也?!?袁大化眼中的景象和趙均彤、祁韻士、英和、林則徐、楊炳堃、汪振聲、陳斐然一樣,地域貧瘠,荒涼破敗。</h3> <h1><font color="#ff8a00"><b>  三、山勢高峻,路途艱險</b></font></h1> <div> 六盤山山勢高峻,路途艱險,隆德縣知縣潘齡皋曾題聯(lián)“峰高華岳三千丈,險居秦關百二重?!鼻宕餍腥沼浿杏涗浟肆P山險峻而道路崎嶇難行的情況。 <br> 趙鈞彤在《西行日記》中記錄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二十四日翻越六盤山時經(jīng)歷的境況:“行人先是自鋪東數(shù)里望東,盤山巨峰摩天,冰雪紛披,張兩翼,垂而下,近巔若白線一縷,橫走出壁上,壁皆斬削直立。自壁而下,巖壑陰昏,時露鳥道,而最下有車道起和商鋪,西則上山路也?!肷罟葦?shù)里,北折乃上山,數(shù)上步,一盤出,盤屈轍數(shù)仞,故須臾出谷上路闊,容兩車,初非大險,但馬汗喘耳,……憩復上仰而驅(qū)馬蹶者,再御驚喝擁助之已數(shù)十丈矣。突折東北又仰折出西南,入棧道中則先所遙望如線而橫走者也。道承兩輪,輪以外俱萬仞,舍車而步,石齒突滑而天風倐起,黑云怒飛,積雪屯冰,砭肌徹骨,真不復知人世數(shù)息?!騼|所經(jīng)諸大山嶺,唯晉東之南天門其高差近,然無此奇,亦無此險也。下山路復闊,仍盤折而益陡,若轆轤放,故頃刻入亂峰,又頃刻落谷底,谷路窄,齟齬多水石,……重峰莾合,鳥道生開,故天西一名塞,比聞歲有顛墜死者,而余無恙,又脫一險也?!?巨峰摩天,山路曲折,奇險無比,鳥道若隱若現(xiàn),趙鈞彤描寫出了六盤山山勢高峻,路途艱險的特點。<br> 祁韻士在《萬里行程記》中記錄嘉慶十年(1805)四月十四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情景:“路曲折陡峻如壁,攀登而上,愈上愈高,始猶土石相錯,雖濘尚可行。至山半,俗呼貓兒坪,有帝君廟,甚巍煥,新鑿之路,皆土覆石上,……仆馬阻峻坂之下,屢起屢仆,寸步不能前,余乃舍車而騎,鼓勇直上,……望山巔有舊驛亭,馳往避,及下馬入,亭朽,被撼欲倒,岌岌不可留,乃復乘馬陡下千丈坡。”?土石交錯,山高路險,寸步不前,祁韻士寫出了六盤山路途艱險的特點。<br> 馮焌光在《西行日記》中記錄光緒三年(1877)七月二十二日翻越六盤山時經(jīng)歷的情況:“山徑險峻,盤旋而上,輒峭壁對峙,疑至絕境,峰回路折,途徑頓闊,中途馬嘶人咈,行行且止?!蓖粽衤曉凇段餍腥沼洝分杏涗浌饩w三年(1877)七月二十二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情景時寫道:“土人以其山盤曲復謂之,六盤山徑險峻,盤旋而上,峭壁對峙,疑至絕境,峰回路折,途徑頓闊,中途馬嘶人咈,行行且止?!?馮焌光與汪振聲同時同路而行,看到的境況相同。<br> 陳斐然在《西行日記》中記錄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三十日翻越六盤山時的情景:“三十日登六盤山,峻極不可直上,迂回曲折之數(shù)六,故以名山。登最高處,紅日當頭,云煙繞足,俯瞰眾山巒頭,紛沓如聚亂石于眼底也。者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有一也。”?山路迂回曲折,不可直上是六盤山路途艱險的又一特點。<br> 袁大化在《撫新記程》中記錄宣統(tǒng)三年(1911)正月二十六日翻越六盤山時的情景時,賦詩一首《六盤行》:“步出瓦亭門,隴水西南灣。開威嶺東麓,四面亂山環(huán)。行抵和商鋪,直上六盤山。山嶺高萬仞,自古號雄關。羊腸十八折,步步險而艱。流注彈箏峽,風急水潺潺。駑蹇愳顛躓,猿猱愁援攀。我車輪為摧,我馬力為殫。欲前且先卻,已往忽又還。中有廟兒坪,駐足尚安閑。路傍北嶺腰,身入白云間。陰雪積未消,險絕令人嘆。隴分東西郡,元氣如龍蟠?!?詩中“山嶺高萬仞”、“羊腸十八折”、“步步險而艱”,突出了六盤山山高路險的特點。<br> 他們雖在不同時期不同季節(jié)翻越六盤山,但六盤山給他們總的映像是相同的,那就是山勢高峻險要,山路曲折難行。突出了六盤山地形復雜、道路難走的特點。</div> <h1><b><font color="#ff8a00">  四、氣候多變,寒冷異常</font></b><br></h1><h3> </h3><h3> 六盤山氣候多變,異常寒冷,歷來有“春去秋來五盛夏”之說,清代西行日記中記錄了六盤山寒冷而多變的天氣情況。<br> 趙均彤在《西行日記》中記錄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二十四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道承兩輪,輪以外俱萬仞,舍車而步,石齒突滑而天風倐起,黑云怒飛,積雪屯冰,砭肌徹骨,真不復知人世數(shù)息?!?趙均彤在這里從氣候的瞬息變化,感悟到人生的變化無常。突出了六盤山氣候多變的特點。<br> 祁韻士在《萬里行程記》中記錄嘉慶十年(1805)四月十四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余晨興詢此,微雨初零,土人以泥滑,阻余莫前。……至山半,……遇雨淖甚,已而雨愈大,泥愈深,膠黏阻轍,色紫黑,雨忽變?yōu)檠?,濟之以風,烈甚。……雪花大如掌,風乃益狂,翻撲人而如織,身在風雪陣中,若騰云霧而起,目迷口噤,馬亦股慄,……迤邐至楊家店,路稍復平,……少頃,雪復變?yōu)橛?,回視山頭,皆白氣繚繞,不復辨?!?盡管已到了四月初夏時節(jié),但這里依然雨雪交加,祁韻士被貶謫戍伊利,遇到如此雨雪交加之天氣,道路難行,屢起屢仆,寸步不前,心情差到極點。<br> 英和在《奉使陜甘日記》中記錄嘉慶十一年(1806)四月二十五翻越六盤山時看大的天氣變化時賦詩一首《雨中過六盤山》:“旸雨咸應時,使車以之樂。所遇多休徵,試為道(述)其略。平陽旱經(jīng)年,使至甘霖落。西安愁雨多,使至時旸若。慶陽民望澤,使至油云作。從茲迭陰晴,歡聲遍城郭。賜福皆皇恩,鞧軒幸抑讬。晨過六盤山,萬峰起云腳。蒼翠滈定濛,澗水滿溝壑。香挹新蓬蒿,妍爭野芍藥。紆折迷征途,洵關鬧小雀。行之來嶺頭,風勁客衣薄。只誦裝綿句,那尋避暑閣。須臾紅日升,放眼窮寥廓?!?英和過六盤山時恰逢天下大雨,泥滑難行,但他因奉旨作為欽差大臣赴甘肅辦案,心情好,自然看山景可愛,不覺辛苦。<br> 林則徐在 《荷戈紀程》中記錄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二十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二十日,丙寅。晴。昧爽行,五里高場堡,十里和尙坡,卽六盤山之麓。其時朝曦未出,西風忽來,山氣侵人,寒如冬令?!?盡管在七月間,天氣晴朗,但六盤山區(qū)的氣候還是寒如冬令。同樣是貶謫伊利,祁韻士過此遇雨,狠狽不堪。而林則徐此次很幸運,天氣晴朗,不逾時而過,正如蘇東坡所謂“知我人阨非天窮”啊!<br> 董恂在《度隴記》中記錄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九日翻越六盤山時的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十九日,朔風夜吼,寒氣凜冽,平明,發(fā)瓦亭,出南門,入南峽右坡行,徐折而西,亂山積雪,裘不勝寒。”“是日(二十日)晨氣益寒,肩輿人發(fā),汗皆冰懸如玉瑱,腳下凍雪錚錚有聲,轎窗玻璃鼻息觸之,凍作碎花?!?冬天遍地積雪,凍雪錚錚,寒風怒號,裘不勝寒。凸顯了六盤山地區(qū)的氣候特點。<br> 楊炳堃在《西行紀程》中記錄咸豐元年(1851)十一月十三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六盤山風亦甚,陡片時即息。據(jù)住持云:往年雪大,三四五尺不等,今冬尚無大雪,故行走較易。”?借用主持的話寫出六盤山冬季的大雪封山的特點。<br> 陳斐然在《西行日記》中記錄光緒二十四年(1898)九月三十日翻越六盤山時看到的天氣變化情況時寫道:“紅日當頭,云煙繞足,俯瞰眾山巒頭,紛沓如聚亂石于眼底也。者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有一也。比及山下見沿路雨點塵封,花枝露滴,羅云新晴,悠悠四散,始知山下作雨之云,即山上繞足之云也,一登絕頂云泥,回隔陰晴各殊,人生托足不同,境遇遂殊,其亦有此懸絕之象歟?!?六盤山山下作雨,山頭紅日高照,山腰白云繞足。突出了六盤山山高險峻,氣候多變,山上山下氣候迥異的特點。</h3> <h1><font color="#ff8a00"><b>  五、結(jié)語啟示</b></font><br></h1><h3> </h3><h3> 第一,梳理清代官員記錄的翻越六盤山日記,使我們看到了六盤山在歷朝歷代中的重要位置與文化意義。同時,為我們研究地方歷史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br> 第二,清代西行日記成為我們了解清代六盤山自然環(huán)境、軍事要沖、交通道路、民土風情的重要文獻資料,使我們看到了清代六盤山地區(qū)的真實情況。閱讀清代西行日記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整個清代歷史發(fā)展中,西北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是如此緩慢落后,時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六盤山地區(qū)的貧困狀況絲毫沒有改變,甚至更加嚴重,交通道路亦是如此。我們回到現(xiàn)在,看看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實現(xiàn)了偉大復興的中國夢?,F(xiàn)在的六盤山地區(qū),特別是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村村通公路,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翻越六盤山更是有盤山公路、隧道公路和高速公路。發(fā)展旅游,使如今的六盤山成為了旅游勝地,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成為游客打卡地,這充分張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br> 第三,閱讀清代西行日記,我們從絡盤道、瓦亭關、六盤關、六盤關寨、隴干城、羊牧隆城、好水川、古蕭關、涼殿峽、祭旗坡、得勝坡、牛營山、三關口等古地名了解到六盤山地區(qū)的歷史變遷和軍事地位。我們不應該只看六盤山地區(qū)的變遷,而應該在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大背景下來審視六盤山地區(qū)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清代人的西行日記或詳或疏有記載,而且往前追溯,往后查看,明代及中華民國時期的西行日記中同樣記載著他們對六盤山地區(qū)的感悟,我們應該作深入細致的研究。<br> 第四,我們挖掘、傳承、保護、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應該忘卻西行日記中對六盤山的記述文字,因為它在傳承、保護六盤山地區(qū)的文化遺存?,F(xiàn)在,六盤山的紅色文化挖掘、保護、利用的很好,但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利用很不夠,應當重修六盤關寨、廟兒坪關帝廟等,使得這些六盤山自身的文化遺存與三關口、瓦亭城、古蕭關等遺址很好地銜接起來,在建設旅游文化景點的同時保護好六盤山的文化遺存。如果能復制唐代六盤關和宋代六盤關寨及清代廟兒坪關帝廟,讓它們重新雄踞六盤山上,那將是保護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遺產(chǎn),打造六盤山歷史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h3><h5><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5><h5><font color="#ff8a00"><b> 參考文獻:</b></font></h5><h5><br> ①②???祁韻士《萬里行程記》,商務印書館,第9—10頁<br> ③④⑤?董恂《度隴記》國家圖書館藏,清咸豐刻本,卷二第28至30頁,卷三第第17至20頁。<br> ⑥?馮焌光《西行日記》北京圖書館藏,光緒辛巳(七年)冬刊于上海,第47-48頁<br> ⑦⑧???陳斐然《西行日記》 北京圖書館藏,孫晉陞署簽,書號110831,登記號二六四一九,地810 917<br> ⑨⑩????袁大化《撫新記程》,國立北平圖書館藏,新疆官報書局印,《撫新記程》(上)20—23頁<br> ?????趙均彤《西行日記》北京圖書館藏,手抄本。地800, 8464.1<br> ??英和《奉使陜甘日記》,北京圖書館藏,手抄本。<br> ??林則徐《荷戈紀程》,亦稱《壬寅日記》,見《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五輯)·林文忠公日記》,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第410—411頁。<br> ??楊炳堃《西行紀程》:北京圖書館藏,手抄本<br> ?汪振聲《西征日記》北京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六年八月開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