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京城游覽(67)中國國家博物館——上篇

英英喃語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cè),其前身可追溯至民國元年(1912年)在國子監(jiān)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1958年建新館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2003年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并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2007年擴建,2012年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展廳48個,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館藏文物143萬余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xiàn)當(dāng)代文物、藝術(shù)品等多種門類。為國家一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國基本陳列”館在地下層,系統(tǒng)精練的展出中國從遠(yuǎn)古到清代上百萬年的歷史文物,共2026件,其中一級文物521件,精品薈萃,震撼人心,看了4個小時,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進(jìn)館門口右側(cè)矗立著高高的文化巨人老子石雕像。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春秋時期楚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傳世《道德經(jīng)》是全球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p> <p class="ql-block">門口左側(cè)為文化巨人孔子的石雕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xué)說精華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史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和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jìn)程,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偉大貢獻(xiàn)。</p> <p class="ql-block">一進(jìn)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遠(yuǎn)古猿人狩獵背著羊的雕塑。該展廳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物與復(fù)制品。打制石器、獵物殘骸、用火痕跡、骨針、獸牙貝殼裝飾品。</p> <p class="ql-block">從八千年前的稻谷到六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模型,則表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發(fā)展,農(nóng)耕技術(shù)的提高催生了手工業(yè)、文字、文化藝術(shù)和宗教,社會開始發(fā)生分化。 </p> <p class="ql-block">制陶,中國是世界上較早發(fā)明陶器的地區(qū)之一,新石器時代,由簡單的手工捏制,模制,慢輪修整,進(jìn)而產(chǎn)生了快輪制陶技術(shù)。中國各地區(qū)的陶器體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征。</p> <p class="ql-block">陶罐,距今約2萬年~1萬年,1962年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這紅陶罐是手工捏制而成,粗陋簡單,技術(shù)原始,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較早的陶器。新石器時代陶器發(fā)明與人類定居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缽,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前5600年,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釜,陶支腳,磁山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前5600年。像點火做飯的灶具。</p> <p class="ql-block">陶釜,約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編織與紡織</p> <p class="ql-block">葦編,約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為骨梭,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用動物肢骨磨制而成,是原始織機組件之一。右為骨針,骨錐,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左為小口尖底陶瓶,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是一種河中取水器。右為筒形陶罐,約公元前5300年~前4800年,1973年遼寧沈陽新樂出土。</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qū)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距今約7000年~5000年,持續(xù)時間長達(dá)兩千年,是史前第一次藝術(shù)浪潮,波及周邊地區(qū),達(dá)到史前藝術(shù)高峰。1921年首次在河南三門峽市仰韶村發(fā)現(xiàn),以此地命名。圖為酒水器與盛貯器。</p> <p class="ql-block">陶釜,陶灶,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6年河南陜縣廟底溝出土。釜和灶兩種器具組成,上為圓底釜,下為方口灶,新石器時代炊具,那時蒸,煮,烤,烙手段都已產(chǎn)生。</p> <p class="ql-block">鷹形陶鼎,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陜西華縣太平莊出土。采用佇足站立的雄鷹形象,它既是巫術(shù)活動的敬神禮器,也是遠(yuǎn)古時代陶器的珍品,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借圖,鷹形陶鼎正面,此文物曾出國展出。</p> <p class="ql-block">彩繪鸛魚石斧陶缸,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000多年,1978年河南汝州閻村出土。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最大的陶畫,畫面真實生動,古樸和諧,具備了中國畫的基本畫法,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魚鳥紋彩陶壺,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彩陶藝術(shù)魚鳥演化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鹿紋彩陶盆,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2900年,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龍,紅山文化,約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1971年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出土。玉龍造型生動,雕琢精美,體型較大,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為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筒形彩陶瓶,約公元前4200年~前3000年,1958年四川巫山大溪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盉he, 調(diào)酒器,約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約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1979年福建閩侯溪頭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豆,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5年浙江余杭良渚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琮cong,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8年征集。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禮器,內(nèi)圓外方溝通天地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石矛,1956年廣東博羅角洞水庫出土。石鉞yue,大斧兵器,1978年廣東曲江石峽出土。均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石鏃zu,箭頭,約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p> <p class="ql-block">舞蹈紋彩陶盆,約前3200年~前2000年,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彩陶盆內(nèi)壁飾三組舞蹈圖,每組五人,手拉手起舞,生動展現(xiàn)先民們重大活動時集體舞蹈的熱烈景象。</p> <p class="ql-block">渦紋彩陶罐,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56年甘肅省永靖三坪征集。此陶旋渦紋和水波紋為馬家窯文化代表作品,紋飾精美,被譽為“彩陶之王。</p> <p class="ql-block">裸體浮雕彩陶壺,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74年青海樂都柳灣出土。不是普通生活用具,而是用于生殖崇拜的法器,或為巫師制作的葬具。</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人類借助神靈解釋生命和自然現(xiàn)象,以神靈崇拜為原始信仰,構(gòu)成了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盤,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1978年廣東曲江石峽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gui, 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7年山東日照兩城鎮(zhèn)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為陶夓jia, 下為袋足陶模,客省莊文化,均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55年陜西西安斗門出土。這種內(nèi)模制造陶器袋足的方法,目前只見于客省莊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1980年河南淮陽平糧臺出土。平糧臺古城呈方形,城內(nèi)設(shè)有公共水道設(shè)施,有高等級建筑和煉銅制陶,祭祀遺跡等。</p> <p class="ql-block">商代,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約前1400年~前1100年)鑄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村民擔(dān)心被日軍發(fā)現(xiàn),重新埋入地下 。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運送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商王武丁之妻)而作的祭器。現(xiàn)場看實物比看圖片震撼多了,具有王者之氣。</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公斤。器厚立耳,形制巨大,雄偉莊嚴(yán) ,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彰顯威武凝重,足上鑄有蟬紋。腹內(nèi)壁鑄有“后母戊”三字,為廟號,字體筆勢雄健。</p> <p class="ql-block">紋飾精致莊重</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此鼎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技藝高超,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dá)的商代青銅文化 。為一級文物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立耳側(cè)面紋飾為兩只老虎,虎口人頭。</p> <p class="ql-block">子龍青銅鼎,商后期(約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19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此鼎流入日本,又轉(zhuǎn)至香港,國家征集回國。內(nèi)壁鑄有“子龍”二字,鼎的頸部和足部裝飾饕餮tao tie紋(貪吃的神獸,寓意豐年足食)。</p> <p class="ql-block">子龍鼎造型雄偉莊重,是商代圓鼎中體積最大者。和后母戊鼎相映成輝,一圓一方,堪稱青銅國寶中的絕世雙壁。</p> <p class="ql-block">粘有織痕的青銅觚gu, 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p> <p class="ql-block">“婦好”青銅鸮xiao 尊,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為酒器,可謂商后期青銅器造型藝術(shù)的鴻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鸮尊屬鳥獸形尊,鑄造工藝和紋樣制作均達(dá)到了高峰。</p> <p class="ql-block">鸮尊側(cè)面看鳥的形狀突顯。</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 青銅觥gong ,商王武丁時期,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內(nèi)有銘文“后母辛”而得名,是婦好墓出土的珍貴青銅器之一,青銅觥流行于商末和西周早期,造型藝術(shù)個性極強,故十分珍異。</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四羊青銅方尊,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炭河里遺址。是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每邊長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公斤。造型精美,無不為之驚嘆。</p> <p class="ql-block">兩只羊巧妙相連,羊角卷曲有力,紋飾十分精致美觀。</p> <p class="ql-block">借圖,四羊青銅方尊,顯示了商代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商王武丁時期,河南安陽出土,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體系,使用時間最長,商代后期,漢字已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豐富的漢字記錄了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人首,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首較多,族屬成分復(fù)雜,這可能是祭主頭部,腦后有一條麻花辮,屬辮發(fā)族群。</p> <p class="ql-block">青銅面具,商,約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雙耳巨大,瞳孔突出,是古蜀人所作的藝術(shù)升華,是蜀人精神世界的寫照。是古蜀人用以祭祀和供奉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青銅罍lei ,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前1100年,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龍虎紋青銅尊,商后期,約公元前1400年~前1100年,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工藝精湛,是商周青銅器的精品,腹部有三組虎食人紋,古有虎噬鬼魅,借以震懾邪崇。</p> <p class="ql-block">上圖細(xì)部,虎噬人紋。</p> <p class="ql-block">商周時期,玉石器加工。</p> <p class="ql-block">石牛,商王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鳳,商王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龍,商王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簋gui,商王武丁時期,婦好墓出土。為青玉容器,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體積最大的玉質(zhì)容器。應(yīng)屬禮器。</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玉兔,玉龍,玉獸,玉蠶。</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玉龍,龍形玉刻刀。玉魚,魚形玉刻刀。1957年陜西長安張家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時期,西北地區(qū)文化遺存。</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罐,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鬲,寺洼文化,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罐,辛店文化,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臨洮灰嘴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罐,辛店文化,約公元前1000年,1956年甘肅臨洮郭家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禮制,以宗法制為基礎(chǔ),嚴(yán)格維護(hù)等級制度。</p> <p class="ql-block">利簋gui ,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祭器。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p> <p class="ql-block">利簋底部有銘文,記錄了武王伐紂的歷史,利跟隨武王伐紂,立大功得獎賞,鑄此簋紀(jì)念。是目前唯一與武王伐紂相關(guān)的實物證據(j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青銅罍lei,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縣竹莊出土。為中原酒器,帶有卷龍紋,牛紋等西周早期風(fēng)格,出土于蜀地,是因古蜀人參與了周滅商的戰(zhàn)爭,凱旋而歸攜帶的軍功品。</p> <p class="ql-block">小臣宅 青銅簋,周成王時期,內(nèi)有銘文記述白懋父賞賜小臣宅盾,戈,車,馬。</p> <p class="ql-block">上圖內(nèi)銘文,周代漢字。</p> <p class="ql-block">盂 青銅鼎,周康王時期,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岐山禮村。大盂鼎宏偉凝重,內(nèi)有長篇銘文,記述周康王向盂講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及商亡的教訓(xùn),告誡盂效法先祖,輔佐王室,并對盂賞賜,銘文具有珍貴的文獻(xiàn)價值。</p> <p class="ql-block">青銅簋,西周中期,內(nèi)有長篇銘文,涉及當(dāng)時田地使用情況。</p> <p class="ql-block">上圖青銅簋內(nèi)銘文,字體象形程度降低,趨向線條化,平直化,漢字這一演變始于西周中期。</p> <p class="ql-block">盠li 青銅方彝,西周中期,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堪稱西周青銅器的翹楚之作,蘊含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科技價值均十分豐富。內(nèi)有長篇冊命銘文,冊命盠為兩個師的糾察官,管理三有司。該器造型藝術(shù)為廡殿頂狀,象鼻耳,裝飾精彩,可窺見西周王室宮殿的建筑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盠 青銅駒尊,西周中期,1955年陜西郿縣李村出土。小馬初系馬具所行之禮為執(zhí)駒之禮,由天子親自參加,內(nèi)有銘文記述此事,并賞賜盠二匹馬駒,盠鑄此馬為紀(jì)念。</p> <p class="ql-block">盤,西周中期,2013年征集,內(nèi)有銘文。</p> <p class="ql-block">青銅簋,周厲王時期,有銘文,記載了周厲王征伐南夷的史實。</p> <p class="ql-block">禹 青銅鼎,周厲王時期,1942年陜西岐山出土。內(nèi)有銘文記述南淮夷和東夷侵犯周王朝東部,作器者禹受武公之命,率軍參戰(zhàn),俘獲敵帥。銘文有重要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號季子白 青銅盤,周宣王時期,清道光陜西寶雞出土。是西周著名青銅器之一,有長篇銘文,記述號季子白率軍作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受到賞賜馬等,銘文優(yōu)美,具有極高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頌”青銅壺,西周晚期,內(nèi)有銘文,詳細(xì)記錄了周王冊命頌之事。冊命制是西周王朝官員任免制度,則是一項隆重的典禮??v觀西周青銅器銘文,冊命類為大宗,反映出組織森嚴(yán)的官僚體系。</p> <p class="ql-block">上圖側(cè)面</p> <p class="ql-block">虎紋青銅鎣ying ,西周晚期,此器為清宮舊藏,1860年被掠海外,2018年回歸。內(nèi)壁有“自作供鎣”銘文,用于祭祀,宴饗等典禮的“沃盥guan之禮”。</p> <p class="ql-block">左為青銅戈,右為青銅矛,西周,約公元前1100年~前771年,四川新繁水觀音出土。</p> <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革新促進(jìn)了地區(qū)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鐵器的普遍使用促進(jìn)了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手工業(yè),商業(yè)繁榮。</p> <p class="ql-block">“齊侯子行”青銅匜yi ,春秋齊國,1977年山東臨朐qu 出土,此器是齊侯之子行所作。</p> <p class="ql-block">洹huan 子孟姜 青銅壺,春秋 齊,這是酒器,用于祭祀的禮器。內(nèi)有銘文記述齊侯的女兒洹子孟姜家有喪事,齊侯自愿服喪,但有些環(huán)節(jié)不合禮制,請示周天子得到許可,齊侯服喪,要求齊國民眾不得有娛樂活動。</p> <p class="ql-block">“曾仲斿you 父”青銅方壺,春秋 曾,1966年湖北京山市蘇家垅出土,是高等級的酒具,造型美觀,紋飾華麗,是技藝高超的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上圖側(cè)面,被譽為青銅器十大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青銅方壺,春秋 晉,1961年山西侯馬上馬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蔡侯申 青銅方壺,春秋 蔡,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此器為蔡侯申所作,春秋時期蔡國國君。</p> <p class="ql-block">青銅盞,春秋 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 青銅鼎,春秋 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王子午是楚莊王的兒子子庚,內(nèi)有銘文述說自己的德政,上祭祖先,下為子孫祈福,曾官至宰相。此鼎是春秋晚期楚國王族鑄造的禮器,采用先進(jìn)的鑄焊技術(shù)。</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 青銅鼎內(nèi)銘文,使用的是華麗的鳥篆體,鳥篆是一種美術(shù)字,起源于春秋時期,此鼎長篇文章中使用鳥篆體十分罕見。</p> <p class="ql-block">秦公 青銅簋gui ,春秋 秦,1921年甘肅天水出土。是盛食器,一般用作祭祀的禮器,內(nèi)有銘文記述了秦國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繼承先輩事業(yè),永保四方土地。</p> <p class="ql-block">鳥形青銅匜yi ,春秋 燕,1952年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p> <p class="ql-block">獸鈕青銅鎛bo ,春秋 鄭,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樓出土,古代樂器。</p> <p class="ql-block">邾公華 青銅鐘,春秋 邾zhu,山東鄒縣出土,有銘文記錄作器者為邾悼公華,在位時間公元前555年~541年,戰(zhàn)國時期,邾被楚所滅。</p> <p class="ql-block">吳王光 青銅劍,春秋 吳,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此劍為吳王光自作用器。</p> <p class="ql-block">吳王光 青銅鑒,春秋 吳,195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有銘文記錄吳王為其女所作的陪嫁器。反映了吳蔡兩國的政治聯(lián)姻。</p> <p class="ql-block">吳王夫差 青銅鑒,春秋 吳,河南輝縣琉璃閣出土。內(nèi)有銘文記載為吳王夫差(吳王光之子)自作用鑒,鑒是盛行于春秋時代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青銅提梁卣you,春秋,湖南湘潭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輪青銅盤,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1957年江蘇武進(jìn)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尊,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03年,1957年江蘇武進(jìn)出土。</p> <p class="ql-block">東部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長角鹿形,臥鹿形青銅飾件,戰(zhàn)國,內(nèi)蒙古出土。</p> <p class="ql-block">朱繪獸耳陶壺,戰(zhàn)國 燕,1958年北京昌平出土。</p> <p class="ql-block">獸耳制作生動精彩</p> <p class="ql-block">黼黻fu fu 紋筒瓦。戰(zhàn)國 燕,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獸面紋半瓦當(dāng),戰(zhàn)國 燕,1958年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缶,戰(zhàn)國 曾,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該器重達(dá)300多公斤,是迄今發(fā)現(xiàn)東周時期最大最重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青銅冰鑒,戰(zhàn)國 曾,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是用來冰鎮(zhèn)酒的器物,堪稱世界最早的冰箱,也是祭祀的重要禮器。如此奢華的器物,只能是王室貴族享用,此冰鑒是曾侯乙的用器。</p> <p class="ql-block">三戈青銅戟,戰(zhàn)國 曾,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這長達(dá)三米多的多戈戟,應(yīng)是車戰(zhàn)的兵器。</p> <p class="ql-block">人形青銅燈,戰(zhàn)國 齊,1957年山東渚城出土??赡苁驱R國宮廷中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子禾子 青銅釜,戰(zhàn)國 齊,1857年山東膠縣靈山衛(wèi)出土。這是戰(zhàn)國早期齊國的一件量具。</p> <p class="ql-block">錯銀臥牛青銅鎮(zhèn),戰(zhàn)國 楚,1956年安徽壽縣出土。古人習(xí)慣跪坐于地上,必須鋪席,此為壓席四角的用品。銀紋飾精美,腹下有“大府之器”四字,大府是王室府庫的官員。</p> <p class="ql-block">“楚高”青銅缶,戰(zhàn)國 楚,1954年山東泰安采集。這是水器,有銘文五字“右冶尹楚高”,該缶藏于泰山南麓大石覆蓋的窖內(nèi),多認(rèn)為是祭祀泰山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西南部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青銅釜,戰(zhàn)國 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缶,戰(zhàn)國 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矛,戰(zhàn)國 西南夷,1975年云南楚雄出土。</p> <p class="ql-block">靴形青銅鉞yue ,戰(zhàn)國 百越,1974年廣西平樂銀山嶺出土。</p> <p class="ql-block">南部和東南部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青銅編鐘13件,戰(zhàn)國 楚,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guān)出土。有銘文記載晉國軍隊救戎于楚。這組編鐘發(fā)音準(zhǔn)確,音質(zhì)優(yōu)美,編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石編磬qing,戰(zhàn)國 魏,1957年河南陜縣后川出土。</p> <p class="ql-block">《山海經(jīng)》明刊本,《山海經(jīng)》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至西漢初年之間,該書保存了大量古老神話傳說,對研究中國史前社會,考察古人對宇宙,自然和社會歷史的認(rèn)識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左傳》明刊本,《左傳》是記載春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作,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是中國現(xiàn)存第一部史書,是中國史學(xué)史上的開拓性巨著。</p> <p class="ql-block">《楚辭》明刊本,《楚辭》是具有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地方特色的詩賦總集,收錄了屈原,宋玉及西漢人的模仿作品,其中屈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是最為光彩動人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復(fù)制《老子》,《孟子》的竹簡。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山東鄒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接下篇,秦漢至大清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