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疇山水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廖慶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英村板丘屯三四十戶的壯寨是我純純正正、地地道道的故鄉(xiāng)。巴英村隸屬于巴疇鄉(xiāng),自然而然,巴疇鄉(xiāng)是我的“大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巴疇鄉(xiāng)沒有巴山楚水的霸氣橫秋和淵源流長,卻有劉禹錫《竹枝詞》的“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xiāng)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的濃濃鄉(xiāng)情與淡淡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喜好在縣境或鄉(xiāng)域內遴選代表性的八處景物予以命名,并恭請文化名人為“八景”賦詩或繪畫,借助名人名望,形成名景名勝,讓家鄉(xiāng)得天獨厚的景物名傳四方,以膏澤斯民。筆者雖非賢達之人,亦有為巴疇拔萃“八景”之意,奈何才疏學淺,無以遂愿。正好巴疇鄉(xiāng)下轄八個村委會:巴疇、巴英、板丁、板加、六隆、納浪、安桃、坡白,一村一“景”,權當巴疇“八景”,聊以自慰!</p><p class="ql-block"> 紅水河、巴英河皆鐘愛于巴疇天地,喜作巴疇的母親河。兩條大河如濃墨重彩的“入”字,把巴疇鄉(xiāng)境的粗獷骨架醒目地勾勒出眾。在東面,板丁、六隆、板加三村寨順著紅水河的左岸依次鋪開,就著山勢錯落有致,與號稱“小香港”的南丹縣吾隘鎮(zhèn)隔河相望;在中部,巴英河將納浪、巴英、巴疇、板加四村委串珠成鏈,滾動生產土特山貨,方興未艾,與鳳山縣的砦牙鄉(xiāng)并駕齊驅;西南角的坡白、安桃兩村,百溪匯流成河,左右逢源,匯入巴英河,在回環(huán)的水網中坐享其成。板加村更是占有地利人和,紅水河、巴英河在此交匯,形成丁字形的寬闊湖泊,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水美魚肥,阡陌交錯,宛如人間天堂。</p><p class="ql-block"> 透過歷史的煙云,巴疇的前世今生錯綜復雜,建制分分合合。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至民國初年,稱土司東蘭州長江哨巴疇石,開啟鄉(xiāng)級建制之先河。1929至1931年,東蘭縣成立蘇維埃紅色政權,廢哨、石改設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巴疇石改為巴疇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之后幾經更改區(qū)、公社建制,巴疇稱謂、級別及轄境亦隨之變化。亦曾降格為大隊或村公所,久經世故。2001年12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行文將巴疇鄉(xiāng)與堂房鄉(xiāng)合并為巴疇鄉(xiāng),正式成為今日巴疇鄉(xiāng)的版圖,狀如引吭高叫的雄雞。</p><p class="ql-block"> 新鄉(xiāng)新面孔、新氣象、新圖景。正如毛澤東主席他老人家當年說過的一句經典: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巴疇的畫版,以“壯寨風情?鄉(xiāng)約巴疇”為特色定位,“九街十八巷”、居民樓房立面都厚植藍衣壯、銅鼓、螞??節(jié)等民俗文化元素,如銅鼓路、歌圩路、筒噔路、談謠路、錚尼路、壯錦路、藍衣壯路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諸如巴疇民族商貿城、東巴鳳義烏小商品批發(fā)城、扶貧車間、藍衣壯服飾加工廠、民宿旅館等等,彰顯了小街的不同凡響。</p><p class="ql-block"> 巴疇村是巴疇鄉(xiāng)府所在地。鄉(xiāng)街也是村街,街民亦是村民。原名拉吉,壯話是“田埂”之意,因田埂密布、層層疊疊,數千畝稻田平疇無際,故名“巴疇”。巴疇的梯田名曰“民俗鼓韻田園綜合體”。這里的梯田不像龍脊梯田的彎曲、天梯、山嶺、雄渾,而是順著拉吉河平緩、舒展、拉風、氣派,呈現出別開生面的神韻和雅致?!坝信薨彤牐约Z不用愁;水車悠悠轉,田野綠油油?!痹涳L靡一時的一首山歌,是其過往的鮮活寫照。而今,早已擺脫饑餓,甚至脫貧致富的村民,早上干農活,下午開門面,經營好日子,已經是家常便飯。有一個義烏的小伙來到巴疇后感慨說:“巴疇的發(fā)展前景令他意想不到,看來真的要在這里找個女朋友來結婚一起打拼才得……”</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巴疇人,依然有逢3、6、9趕街的傳統(tǒng)習慣。這習慣,守住了巴疇人最珍貴樸實的歲月沉淀。甲辰年金秋十月一個“逢9”的圩日,我逛逛巴疇街,圩亭人來嚷往,我對幾個老奶的糍粑攤點頗感興趣,用壯話和她們交談問價?;卮鹗墙o現金10元10個加送1個,微信付款10個11元。我沒帶現金,用手機付款,平排的10個老大姐,攤前都擺放有微信二維碼收錢牌,我驚訝不小,只好一視同仁,她們麻利地從背簍里拿出遞給我。隨后,我往后面的肉行轉轉,看見一個中年男子買了半斤大腸、三兩豬肝,甩給旁白的小炒攤——“小伙子,豬肝炒大腸,來一口盅米酒?!睅煾等挛迓涠春茫鸵豢诓艘豢诰婆匀魺o人似的吃起,十分愜意的樣子。我很欣賞他這個樣子,灑脫、自然,無拘無束,知足常樂,享受農家人來之不易的新生活。我頓覺他們道阻且長。</p><p class="ql-block"> 從巴疇鄉(xiāng)府到巴英村不足十分鐘的車程,巴英河是二級路的風景,二級路是巴英河的風貌。巴英村是最早過螞?? 節(jié)(又稱蛙婆節(jié))的地方,“巴英螞??節(jié)”已聲名遠播,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納入國家級銅鼓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的示范地,民俗文化底蘊自不待說。</p><p class="ql-block"> 巴英村因巴英河而得名。巴英河發(fā)源于鳳山縣長洲鄉(xiāng)郎里村南4000米海拔的更拉坡,北流至巴崗古寨轉東南流,于廷擁村轉北流,經鳳山縣長洲鄉(xiāng)和砦牙鄉(xiāng)后進入東蘭縣巴疇鄉(xiāng),在巴英村轉東南流,至板么村東南角注入紅水河。巴英河是數一數二的“彎河”,號稱“九十九曲八十八彎”,尤其在巴英村那洪屯那活靈活現的“母宮”彎,令人叫絕。</p><p class="ql-block"> 水來財,也來乘龍快婿——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東蘭土司幕僚鄧德崇隨土司韋應龍到長江哨巴疇石巴英村征收皇糧。巴英村地處巴英河畔,田疇沃野,屋舍儼然,翠竹搖曳,滿目風光。該村殷實之家廖伍桂,獨生一女廖麗珍,才貌出眾,聰慧過人,見鄧德崇一表人才,一見鐘情。鄧德崇醉愛巴英山水,更愛巴英美人,兩廂情愿,遂結良緣。從此,鄧德崇就在巴英村開基創(chuàng)業(yè),入贅廖家傳宗接代。雙方約定,子孫后代姓氏可任意取用廖氏或者鄧氏。</p><p class="ql-block"> 祖籍河南開封府、父親鄧承任為永順土司正長官的鄧德崇,入鄉(xiāng)隨俗,學用壯話,開化納新,家道中興。在巴英成家立業(yè)之后,單生一子名叫鄧宗和,到第六代已有十九口人之家,第七代發(fā)展到五十三人。歷經“天、啟、元、維、祖、鴻、嘉、訓”數輩之后,蘭桂騰芳,枝繁葉茂。隨著不斷繁衍生息,家大業(yè)大,兄弟逐步往外遷徙鳳山、巴馬、天峨、南丹、凌云、樂業(yè)等地另立家業(yè)。白云千載,歲月悠悠,至今巴英廖鄧氏已走過第二十三代的春秋,歷盡春風秋月,子孫后代已繁衍到三萬余人。不曾料想,鄧德崇、廖麗珍的美滿姻緣開啟了廖鄧一家、男女平等500余年的曠世佳話。</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巴疇鄉(xiāng)西南角的安桃村,土坡連綿起伏,四季桃李芬芳。殊不知,該村堪稱“七弦琴文化之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相傳舜帝在鹽湖之畔的臥云崗,手撫五弦琴,吟唱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稱“六弦琴”。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故有“文武七弦琴”之稱。</p><p class="ql-block"> 七弦琴乃中國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位處山鄉(xiāng)僻壤的安桃村,自古即有“削桐為琴、繩絲為弦”的傳說,至于興于何時,何渠道進入,已無從稽考。今人推斷,東蘭轄區(qū)內七弦琴發(fā)展達到興盛階段可能是明清時期。安桃七弦琴傳承人、年屆古稀的壯族老人韋選德回憶,生于1912年的伯父韋聯(lián)登擅于操琴,他一輩子都在彈奏七弦琴。農閑時光,茶余飯后,屋前屋后,都有琴音繞梁,樂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韋選德打從幼年起,就常常聽伯父和父親說,先人們早在明清時期就會演奏七弦琴。韋聯(lián)登是從爺爺那里學到的琴藝,高祖父傳給爺爺72個曲譜,而韋聯(lián)登只學到 15首。由此可見,在200多年前,安桃村七弦琴的發(fā)展已經盛況空前。</p><p class="ql-block"> 如今,韋選德珍藏的這件七弦琴,一代傳一代,歷時百年時光,歷經風風雨雨,是名副其實的古董級別了。自1930年至1950年間,這把七弦琴被掩藏于某個角落里,淹沒在黯淡的時光中,只有屈指可數的老人偷偷使用,自娛自樂,沒有把種子撒在安桃的村村寨寨,更沒有大范圍生根發(fā)芽。</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那把被稱為“弓弦樂器的古代活化石”的安桃七弦琴才引起音樂學界的關注。1960年初,廣西藝術學院組織專業(yè)人士跋山涉水,來到安桃進行田野調查和挖掘整理,七弦琴得以重見天日,走出山外,被學界認知。1982年,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楊秀昭、盧克剛等學者到東蘭縣采訪老藝人韋聯(lián)登,記錄了其所會演奏的十幾首曲子,發(fā)表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西卷》中,并作描述分析。自此,古老的樂器樂曲,首次被披露記載,讓后人有了傳研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一花引來百花開。如今有眾多的七弦琴追捧者到安桃村探秘,研究弦琴的制作,交流彈奏的技藝,古老的七弦琴幸得綻放異彩!</p><p class="ql-block"> 納浪村如其詩意的村名。巴英河穿村而過,繞山而流,浪花下魚群歡跳,漁業(yè)成為村民的一大產業(yè),養(yǎng)鴨養(yǎng)魚、靠河吃河成為他們得意的致富門路。走進山寨,一縷縷綿纏的炊煙,從四處裊裊地飄升起來,與夕陽、晚霞、山風,構成了另一幅絕美的壯家“清明上河圖”。在那淡藍淡藍的煙霧里,滿是最平常的人間氣息,樸素、溫暖而芳香。</p><p class="ql-block"> 相鄰的坡白村,人們稱其為梯田上的蜜蜂村。村民們依托山坡花草果樹繁多的資源稟賦,素有養(yǎng)殖蜜蜂的傳統(tǒng)習慣,養(yǎng)蜂技藝代代傳承,形成了特有的養(yǎng)蜂家業(yè)。在脫貧攻堅期間,該村通過能人帶動,成立養(yǎng)蜂專業(yè)合作社,各家各戶屋前屋后都掛有蜂箱,全村有標準蜂箱1000多個,年銷售蜂蜜5000多斤,總收入近百萬元,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納華屯的馬遠仁,1980年高中畢業(yè)后,選擇在家鄉(xiāng)養(yǎng)蜂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憑著祖?zhèn)黟B(yǎng)蜂的秘方,結合科技新知識,總結出獨特的引蜂養(yǎng)蜂成功經驗,不斷發(fā)展壯大“甜蜜”事業(yè)?,F他家制有蜂箱25個,年采蜜100斤以上,收入數萬元。我初次登門拜訪他的時候,他遞給的茶碗是金黃的蜂蜜,以蜂蜜當茶水招待客人,平生第一次享受此待遇,叫我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看著這棟裝潢一新的三層小洋樓,我試著問:“這么好的樓房,可是蜜蜂樓?”馬遠仁九十開外當過生產隊隊長的父親笑咪咪答道“我們這一帶人愛蜜蜂、養(yǎng)蜜蜂,蜜蜂也投桃報李,給我們蜂包、蜂樓,一棟比一棟牛,我們生活蠻好的咧!”</p><p class="ql-block"> 我步出村外,俯視綠樹環(huán)繞的層層梯田,心里爽歪歪,幾乎忘了歸程!</p><p class="ql-block"> 板丁、六隆兩村,古老的萬畝油茶坡嶺相連,一望無際,氣勢如虹;碧波蕩漾的紅水河,如藏龍臥虎,長守相廝。高聳入云的龍旺坡,把山的睿智、山的雄峻、山的豪邁、山的溫柔、山的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山相挽全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滿眼的綠水青山,生機勃勃的青山綠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廖慶堂,廣西東蘭縣巴疇鄉(xiāng)巴英村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巴疇鄉(xiāng)地圖</p> <p class="ql-block">土司巴疇哨目韋玉蘭備有狼兵,參加出征沿海抗倭寇戰(zhàn)斗,此十二坎磨刀石為狼兵出征前磨利刀器。</p> <p class="ql-block">安桃村的七弦琴</p> <p class="ql-block">巴英河的“母宮”彎</p> <p class="ql-block">六隆村的筒噔演奏樂隊</p> <p class="ql-block">巴疇街道</p> <p class="ql-block">巴英村鄧廖鄧祠堂</p> <p class="ql-block">廖慶堂出版的部分書籍</p> <p class="ql-block">巴英村的銅鼓盛宴</p> <p class="ql-block">巴英村螞??節(jié),村民跳的螞??舞</p> <p class="ql-block">慶豐節(jié)活動</p> <p class="ql-block">板加村端午節(jié)龍舟競賽活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