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當文革的風暴逐漸平息,大地重歸寧靜,我這顆在鄉(xiāng)間田野中隨風搖曳的小草,終于迎來了生命中的一抹曙光——復課鬧革命后的中學時光。那是一段特殊的歲月,它如同一幅斑駁的畫卷,既承載著歷史的厚重,又孕育著未來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中學,是在渭豐一中(借用戶縣六中老校址)讀完的。它坐落在真守、坳河、馮村、雙槐等七村交匯之地。初中時,我們班由來自上述七個村莊,文革前的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合伙組成,大家都帶著文革前的稚氣,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共同走到了一起。我們的老師,多是從各村抽調(diào)的民辦教師,他們中有的是文革前未畢業(yè)的初中生、有的是未畢業(yè)的高中生,盡管學歷不高,但均能以滿腔的熱情,努力地給我們傳授知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初中時學習的課程,主要有政治、語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體育等,雖不如今日之豐富多樣,但卻有其獨特的地方。如物理課程,老師教滑輪時,就要求我們動手用家里的木材做定滑輪、動滑輪及滑輪組,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很注重我們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又如農(nóng)業(yè)課,老師把我們帶到學校里面的試驗田,親自手把手教我們小麥怎么雜交育種。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學習興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畢業(yè)后,我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轉(zhuǎn)折點——上高中。不同于現(xiàn)在的中考,要嚴格考試錄取,那時我們上高中,都是由村里推薦的。由于我家是中農(nóng),在村里成份較高,我差點與高中失之交臂。但命運似乎對我有所眷顧,最終還是踏入了高中的校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還在戶縣六中老校址就讀,但校名已稱為渭豐高中,同學來源的村莊也更多了。以我所在的73級3班(注:1973高中畢生)為例,同學們除了真東、真西、坳河、雙槐外,還有祁南、祁北,渭南、渭北,定南、定北,元南、元西、元中,保西、保東等十幾個村莊的。如加上其他班級,全公社在此學習的高中生多達二十余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時我學習的課程較為豐富,除了同初中相同的那些科目外,還增加了一門外語。而教我們的老師,依然民辦教師占多數(shù),但他們多是文革前未畢業(yè)的高中生。雖然這些老師學識不深,可都能以樸實無華的教學方式,激發(fā)我們對知識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上高中時,特別講階級斗爭,強調(diào)學工、學農(nóng)、學軍。作為農(nóng)村學校,我們學校無法學工,只能學農(nóng)、學軍。學農(nóng),它讓我學會了如何育種,如何種地;而學軍,則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記得1972年一個冬天,天空灰蒙蒙的,非常寒冷。就在這天,在校長的帶領(lǐng)下,我們?nèi)熒ど狭藢W軍拉練的征途。那天,除校長胸戴紙制望遠鏡,手提木制駁殼槍外,廣大師生都背著用被子打成的背包,肩上扛著木制的紅纓槍,手提著干饃,一起踏上了去渭河灘的黃土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初,我們激情滿懷,步伐矯健,仿佛能征服一切困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便逐漸疲憊了起來。加上一路沒有開水喝,只能干啃冰涼的饃,黃土路上的每一步都顯得異常沉重,背包在背上仿佛成了千斤重擔。寒風呼嘯,吹得我們瑟瑟發(fā)抖,但我們的眼神依然堅定,因為大家知道,這是對我們學軍意志的考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的艱難跋涉,我們終于回到了學校。此時的我們,早已疲憊不堪,渾身是土,面目皆非。但我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和滿足,因為我們成功地完成了這次行軍拉練,用汗水和堅韌書寫了屬于我們自己的青春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軍中,我們不時遇到各種“敵情”。有時,“敵機”突然來臨,在打破寧靜天空的警報聲中,我們迅速疏散,躲避在渭河灘的大小溝壑中;有時,遇見“敵人”阻擊,我們立刻匍匐前進,手中的紅纓槍緊握不放,仿佛真的在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既就是渾身沾滿大糞,也要堅持前行;有時前方需要火速支援,我們立即跑步急行,急速的奔跑,使大家都氣愈吁吁。通過這些模擬的戰(zhàn)斗場景,讓我們體驗到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艱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中學歲月,雖然教材內(nèi)容粗淺,師資學歷較低、能力有限,但卻讓我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汲取了最寶貴的財富——吃苦耐勞、刻苦鉆研、奮發(fā)向上、不斷拼搏進取的精神。正是這份精神,讓我在1978年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考上了大學;正是這份精神,讓我在大學畢業(yè)后,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當上了教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已經(jīng)退休,但那段特殊的中學歲月,依然在我心中熠熠生輝。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而那些曾經(jīng)的苦難與磨礪,也早已化作了滋養(yǎng)我成長的沃土,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堅定、更加自信地行進!</p> <p class="ql-block">趙廣信</p><p class="ql-block">2024.12.26晚初稿于西安財經(jīng)大學南校區(qū)</p><p class="ql-block">注:文中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