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從伊斯法罕的亞美尼亞教堂和三十三孔橋看薩法維王朝的多民族融合

張敏

<p class="ql-block">在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居然有一座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東正教教堂,這就是伊斯法罕<b>凡克教堂(Vank Cathedral)</b>。這座建于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一世遷都伊斯法罕后建造的教堂,雖然融入了一些清真寺的元素,但基本上保留了東正教教堂的建筑風格,成為伊斯法罕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毗鄰伊朗西北部的高加索地區(qū),雖然歷史悠久,但很多時候都是被其他勢力統(tǒng)治。在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亞美尼亞就處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tǒng)治下。以后亞歷山大滅掉波斯第一帝國;再以后亞歷山大帝國分裂成三塊,亞美尼亞為其中之一的塞琉古帝國所統(tǒng)治。公元前198年,塞琉古帝國被羅馬帝國所擊敗,亞美尼亞也在這時趁機從中分裂了出來并獨立建國。</p> <p class="ql-block">到了公元前95年至前65年間(相當于中國漢武帝至漢宣帝時期),亞美尼亞成為當時西亞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疆域從里海、地中海一帶一直綿延到埃及,包括現(xiàn)今土耳其東部、敘利亞北部、伊拉克北部等地,被稱為“大亞美尼亞”。</p> <p class="ql-block">但大亞美尼亞的好景不長,羅馬帝國崛起后,亞美尼亞先后成為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即安息王朝)的保護國,公元114年被羅馬帝國吞并。</p> <p class="ql-block">由于長期處在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受到兩大勢力的擠壓,讓亞美尼亞人在復雜的地緣環(huán)境中團結起來,最后在圣格列高利的努力下,亞美尼亞于公元301年(相當于中國西晉惠帝司馬衷永寧元年)成為第一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阿拉伯人入侵后,曾強迫亞美尼亞人改宗伊斯蘭教,但沒有成功。</p> <p class="ql-block">公元五世紀至七世紀,亞美尼亞一直被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所統(tǒng)治。期間發(fā)生過反對波斯人的兩次起義,最后迫使波斯作出讓步,亞美尼亞恢復了實際上的自治地位并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公元十一世紀,亞美尼亞分別被拜占庭帝國和塞爾柱土耳其統(tǒng)治。1454年(相當于中國明代宗景泰五年),在拜占庭被 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后不久,亞美尼亞也最終失去了它的所有主權。</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人因在高加索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的商業(yè)領域比較活躍,善于經商,精于生意,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保存自己的宗教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出堅韌性,被稱為高加索的猶太人。</p> <p class="ql-block">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薩法維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圍繞伊斯蘭教宗教統(tǒng)治權,及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等地區(qū)的領土爭奪爆發(fā)戰(zhàn)爭,史稱“伊土戰(zhàn)爭”,歷時近兩百年。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1514~1555年)奧斯曼土耳其獲勝,包括西亞美尼亞在內的外高加索及中東大片土地被奧斯曼土耳其占領。第二階段從1578年起,奧斯曼土耳其再次進攻波斯,進一步占領了東亞美尼亞及波斯部分領土。處于兩國邊界的亞美尼亞人由于信奉東正教,受到奧斯曼帝國的強制改宗迫害,不愿改宗的亞美尼亞人開始向波斯流亡。雖然當時薩法維王朝的君主也是穆斯林,但他卻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了亞美尼亞難民,并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1587年阿巴斯一世繼位后,波斯東山再起,收復了被奧斯曼帝國侵占的西部領土,但處于西面與奧斯曼帝國,東面與烏茲別克斯坦的兩線作戰(zhàn)壓力,阿巴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根據(jù)條約,波斯幾乎把整個外高加索和波斯西北部都割讓給了奧斯曼帝國。</p> <p class="ql-block">阿巴斯一世在以后幾年的臥薪嘗膽中,推進一系列強有力的軍隊改革和戰(zhàn)爭準備,波斯軍隊由12萬人擴充到30萬人。1602年起的數(shù)次戰(zhàn)爭中,波斯都打敗了奧斯曼帝國,收復了部分在《伊斯坦布爾和約》中割讓的土地。波斯大獲全勝后,把部分亞美尼亞人遷往波斯境內。</p><p class="ql-block"><i>(關于遷移了多少人網上說法不一致,但翻閱了幾本史書沒有找到確切記載。關于遷移的目的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亞美尼亞人有著出色的經商才能,并有著眾多工匠,薩法維王朝希望利用他們推動伊朗的經濟發(fā)展和新首都伊斯法罕的建設;二是將亞美尼亞人遷移后可以避免被奧斯曼帝國利用,并增強自己的實力;三是為了在被遷移地區(qū)建立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軍事緩沖區(qū)。我認為這三種原因可能都存在。)</i></p> <p class="ql-block">當時亞美尼亞邊境靠近伊朗西北有一個小鎮(zhèn)叫朱爾法(Jolfa,也譯為焦爾法等),在建筑、繪畫、雕刻等領域有著技藝高超的工匠。阿巴斯一世攻占亞美尼亞后,從朱爾法遷移了掌握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參加伊斯法罕都城的重建工程,并把新的安置地命名為<b>朱爾法區(qū)(也被稱為新朱爾法)</b>,這里就成了亞美尼亞人的中心聚居區(qū)。</p> <p class="ql-block">關于遷徙亞美尼亞人,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有說是阿巴斯一世下令將亞美尼亞村莊燒毀、牲畜殺死、為了加快遷徙的速度不惜將婦女兒童殺死,將工匠和商人擄到伊斯法罕,30萬人僅活5萬人。還有說阿巴斯一世下令將朱爾法周邊的水源放毒,逼迫亞美尼亞人向伊朗逃離。這些“據(jù)說”以我的能力無法考證。但我認為,因為為了建設伊斯法罕,便殘忍地將亞美尼亞某個村莊全部毀滅,而在遷居地又為這5萬人建立聚居區(qū)和教堂,這5萬人又盡心盡責為打造別國的新首都作出貢獻,前后的反差過大,無法圓說。</p> <p class="ql-block">另外根據(jù)史料,當時移居伊斯法罕的亞美尼亞人僅占很小比例,還有歐洲各國人、俄羅斯人、印度人、花剌子模人、布哈拉人、土耳其人、格魯吉亞人和猶太人等,甚至還有中國人,他們共同參與了新伊斯法罕的建設。根據(jù)《伊朗史話》一書,當時伊斯法罕人口總數(shù)約為60萬人,居住在伊斯法罕新朱爾法區(qū)的亞美尼亞人只有幾千人,阿巴斯一世去世時也只增加到1萬人,不可能有5萬亞美尼亞人居住在伊斯法罕。因此我認為亞美尼亞人的遷徙不排除波斯采用強制甚至極端的手段,但更多因素是逃避奧斯曼帝國的迫害和阿巴斯一世的宗教寬容。雖然戰(zhàn)爭迫使許多人死于戰(zhàn)亂,也迫使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但能最終逃離戰(zhàn)火存活下來并在新的地方安居的人還是幸運的。</p> <p class="ql-block">由于阿巴斯一世在宗教方面的寬容,亞美尼亞的使徒教會便在伊斯法罕建起多座教堂,作為在波斯這塊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建立新家園的象征,也表達對祖先信仰和文化的傳承。其中凡克教堂是主座教堂,也是伊朗最大、最美麗的亞美尼亞東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凡克教堂始建于1606年,可能當時建的是小教堂。1655年至1664年教堂被擴大規(guī)模重建,當時的<b>凡克教堂大主教大衛(wèi)(英語:Archbishop David)</b>負責對教堂的重建設計,并負責監(jiān)督教堂的修繕工程?,F(xiàn)在看到的就是重建后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在亞美尼亞語中,“Vank”的意思是修道院等宗教場所。亞美尼亞東正教也稱<b>“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英語: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b>,傳說由耶穌的使徒創(chuàng)立于公元一世紀。伊斯法罕作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在波斯最早的扎根之地,凡克教堂也成了教區(qū)的主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東正教沒有羅馬天主教那一套等級森嚴的中央集權式組織架構,不像天主教奉教皇為最高領袖和擁有教會事務的絕對權力,而是由各教區(qū)在宗主教領導下,大主教、主教共同管理教區(qū)事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由于創(chuàng)建較早,在教義解釋、教會儀式、語言使用、教會組織架構等方面有自己獨立的特點,與拜占庭東正教、希臘東正教、俄羅斯東正教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凡克教堂是根據(jù)亞美尼亞東正教堂設計的,外部用樸素的黃磚建造,很不起眼。內部的裝飾風格在極盡奢華的東正教藝術上,融入了波斯的藝術元素。這座異域教堂在伊斯法罕的順利建造,一方面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開明、開放的政治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波斯文化的包容性、寬容性和靈活性,使得不同的文化碰撞出多元的、多樣的、先進的思想火花,在建筑藝術領域具有獨特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鐘樓下方的正門門楣上有一幅畫,半圓形的邊框外側是亞美尼亞的文字,不懂寫的什么,但是最后的文字是“1606”,這是凡克教堂始建的年份。邊框里面是一座教堂,與現(xiàn)在的教堂基本一致,估計是1664年教堂重建后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進入教堂庭院,入口至正殿中間有一個兩層樓高的亭子,亭子里有兩座石棺,石棺上刻著圖案和亞美尼亞文字,據(jù)說是兄弟兩人,究竟是什么人,為何放在這里,網上查不到相關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進入教堂圣殿,從穹頂?shù)降孛?,包括券拱、壁龕,鋪天蓋地全是壁畫,而且金碧輝煌。十七世紀中葉,亞美尼亞人能在異國他鄉(xiāng)創(chuàng)造出與所在地宗教和風俗完全不同的藝術作品,不能不讓人感嘆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訪的這一天教堂正在進行宗教儀式,據(jù)說這一天正好是凡克教堂奠基儀式500周年的紀念日<i>(如果按照1606年始建,則2023年應為417年,可能我聽到的“據(jù)說”有誤)</i>,因此這里正在進行大型的紀念活動。從出席儀式的教職人員身穿不同服飾來判斷,應該是來自不同的教區(qū)。</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穹頂以及穹頂上的圖案似乎是波斯清真寺的藝術風格,穹頂?shù)南卵厥且蝗κソ浌适碌睦L畫,體現(xiàn)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種藝術的完美結合。</p> <p class="ql-block">圣殿的正面壁龕描繪的是耶穌復活的故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一位耶穌的追隨者向羅馬執(zhí)政官彼拉多要來了耶穌的尸體,并把它埋葬在自己還沒有使用過,從一整塊磐石中鑿出的一個墓穴里。按猶太人的規(guī)矩,人死后應立即在尸體上涂抹膏油。但是耶穌去世的時候已接近禮拜五傍晚,為猶太人的安息日,尤其這個安息日是逾越節(jié)的安息日,猶太人絕不能觸摸尸體等不潔凈物品。所以為耶穌的尸體涂抹膏油這件事,被推遲到了下一個星期的第一天(周日)黎明時分,也就是耶穌死后第三天的拂曉,逾越節(jié)安息日后的第一個白晝將臨之時。第三天清晨,瑪利亞和幾個女人來到耶穌的墳墓為他的身體擦香油。當這些女人到達墳墓的時候,她們發(fā)現(xiàn)墳墓入口的石頭已經滾開,而且墳墓里是空的,只剩下裹尸布。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以為耶穌的身體被盜了,就在洞口哭。突然兩位天使出現(xiàn)在瑪利亞面前,告知耶穌已經復活了。</p> <p class="ql-block">正面壁龕的上方畫著在耶穌的光芒照耀下,十二門徒站成一排,向下俯瞰,象征著耶穌的榮耀通過門徒傳向四方。</p> <p class="ql-block">圣殿的拱柱結合部上畫著六翼天使(撒拉弗),這是天使中級別最高的。他們在上帝的寶座周圍,主要職責是贊美和敬拜上帝?!妒ソ洝ひ再悂啎分姓f:“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闭谀橌w現(xiàn)了對上帝的敬畏,遮腳表示了謙卑,飛翔的翅膀象征著他們作為上帝信使和使者的敏捷與忠誠。他們不斷呼喊:“圣哉,圣哉,圣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彼麄兊拇嬖跔I造出一種莊嚴神圣的氛圍,是上帝榮耀與威嚴的體現(xiàn)者。</p> <p class="ql-block">圣殿的四周通過精美的壁畫呈現(xiàn)了圣經故事。如舊約中的創(chuàng)世紀、諾亞方舟、巴別塔等,新約中的耶穌降生、耶穌生平事跡、最后的晚餐、耶穌受難、耶穌復活等,還有不少天堂的場景以及亞美尼亞基督徒的受迫害場景。所有的繪畫都色彩斑斕,所有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所有圣人與天使的光環(huán)都用金箔鑲嵌,顯得金碧輝煌。</p> <p class="ql-block">東正教和天主教、新教均為基督教的不同教派,雖然在禮拜儀式、組織形式、教義講解、等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并在圣經舊約的內容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新約部分基本一致(除了翻譯和解釋上的差異)。因此東正教和其他基督教派都信奉上帝、信奉耶穌、尊敬瑪利亞。這從凡克教堂壁畫中能看到的圣經故事和其他教堂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在教堂的對面有個一層建筑,是伊斯法罕最早的印刷廠。?建筑前有一尊雕塑,是當年凡克教堂的大主教,叫<b>哈恰圖爾·克薩爾西特(Khachatur Kesaratsi)</b>,他邊上的石頭上刻著一臺印刷機。這個主教于<b>1636年制造了伊朗第一臺印刷機,創(chuàng)辦了這個印刷廠,1638年出版了第一本亞美尼亞語書籍。</b>如今這個印刷廠已經改造為商業(yè)設施,但這個雕塑還在告訴我們,以亞美尼亞工匠為代表的新朱爾法社區(qū),曾經為伊斯法罕的重建和繁榮作出的貢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教堂旁邊庭院里有一座<b>凡克教堂博物館(英語:Vank Church Museum)</b>,建于1871年愷加王朝時期,收藏了亞美尼亞及歐洲中世紀的文物和近700份手稿。教堂收藏了近三萬冊藏書,其中包括有關亞美尼亞語言和其他歐洲語言的書籍,都免費提供給來訪的人員參閱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門口有兩座雕像,一座是帶來印刷機并創(chuàng)辦印刷廠的Khachatur Kesaratsi大主教,另一座是發(fā)明了亞美尼亞字母表的Mesrop Mashtots。</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展品主要有:與教堂歷史以及新朱爾法社區(qū)有關的資料,包括1606年阿巴斯一世頒布的在伊斯法罕建立新朱爾法區(qū)、禁止迫害亞美尼亞人、保護其財產的法令;薩法維時期服裝、波斯掛毯等;亞美尼亞商人帶回的歐洲繪畫、刺繡等;精美的印刷品及圣經;奧斯曼帝國1915年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滅絕大屠殺相關的照片和書籍等。我因為在教堂內拍攝時間過長,到博物館時已是閉館時間,錯過了博物館內的參觀。為了完善相關資料,從網上下載了幾張照片以作補充。</p><p class="ql-block">(下面 4 張圖片均網絡下載)</p> <p class="ql-block">從文獻資料看,當時亞美尼亞人的地位是較高的。一是經濟地位上,亞美尼亞人獲得了絲綢出口專賣權,并作為皇家商業(yè)代理人,成為伊朗重要的經濟勢力;</p> <p class="ql-block">二是社會地位上,新朱爾法的亞美尼亞人在生活方式上獲得與波斯貴族類似的待遇,可以穿著華麗的服飾,使用金銀馬具等奢侈用品,甚至可以飲酒(伊斯蘭教徒是禁止飲酒的);</p> <p class="ql-block">三是宗教文化地位上,亞美尼亞人擁有完全的宗教自由權,在宗教文化方面保持自身的獨立性。甚至為了安置亞美尼亞人,政府將原朱爾法地區(qū)的穆斯林遷出該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人的遷入,給伊斯法罕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亞美尼亞商人憑借在新朱爾法的特權,編織了一個以新朱爾法為中心的世界貿易網絡,向東到達印度、東南亞、中國,向西到達歐洲各國,向北到達俄羅斯,在自身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給薩法維王朝帶來豐厚的經貿利益,也推動了王朝的對外貿易發(fā)展。同時通過與各國的貿易往來,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史料記載,雖然伊朗與西方的貿易往來由來已久,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皇室經濟的壟斷,民間商業(yè)始終處于小規(guī)模狀態(tài)。十七世紀二十年代,伊朗的生絲年產量超過1000噸,其中三分之二銷往歐洲,絲綢、地毯、寶石、干果和煙草也是伊朗向西方出口的重要商品。但因行會組織不完整,波斯的民間商人都分散經營,大都從事伊朗境內的區(qū)域性貨物販運,遠程的過境貿易,則主要由伊斯法罕的亞美尼亞商人控制。新加坡著名的萊弗士酒店集團就是來自伊斯法罕的亞美尼亞商人沙奇兄弟(Sarkies Brothers)于1887年創(chuàng)建的。</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有一塊紅色的“十字石碑”,據(jù)介紹是這個教堂的鎮(zhèn)館之寶。這塊石碑被稱作亞美尼亞圣石,由朱爾法社區(qū)的亞美尼亞工匠雕刻,作為禮拜時世俗與神之間交流的橋梁圣物。</p><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十字架與拉丁十字架、拜占庭十字架等有著明顯的不同,通常以裝飾性的太陽、永恒之輪、植物、圣徒及幾何圖形雕刻于十字架特別是十字的四個角上。因各教會都有自己個性化設計的十字架,據(jù)說亞美尼亞十字架有一千多種式樣。</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法罕,還有一處體現(xiàn)當時波斯第三帝國多民族融合的建筑,就是由格魯吉亞的古拉姆將領阿拉瓦爾迪·汗建造的<b>三十三孔橋</b>。</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蘭時代,伊朗沒有常備軍,軍隊的主體由行省部隊組成。謝赫·薩非·丁創(chuàng)建薩法維教團后,依靠土庫曼的七個部落組建了教團的軍事力量。薩法維王朝的開國君主伊斯瑪儀一世的父親海達爾為教團的軍隊設計了一種紅帽子,上有十二條流蘇或十二個折角,代表了什葉派十二伊瑪目,以表示對什葉派教義的忠誠。薩法維教團的軍事組織因此得名<b>“凱茲巴什(Qizibash)”</b>,突厥語意為<b>“紅頭軍”</b>或<b>“紅帽軍”</b>。紅頭軍幫助伊斯瑪儀建立了王朝,并在薩法維王朝的擴張等諸多事務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但同時王朝的實際權力也掌握在紅頭軍首領的手中,并形成強大的分裂割據(jù)勢力。</p><p class="ql-block">(紅頭軍軍官畫像,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隨著紅頭軍勢力越來越強大,到第五任國王阿巴斯一世時已經形成了軍閥割據(jù)和掌控國家軍政的局面。為了削弱紅頭軍對軍隊和國家的權力,阿巴斯一世依靠兩位英國貴族(也有文獻稱之為“英國冒險家”)安東尼·謝利和羅伯特·謝利兄弟,系統(tǒng)性地組建一支直接在國王本人統(tǒng)帥下的近衛(wèi)軍,其來源主要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高加索地區(qū)非阿拉伯民族的戰(zhàn)俘及其后裔,或具有高加索血統(tǒng)的軍事奴隸。這支領取薪酬的年輕奴隸兵組成的職業(yè)軍隊叫做<b>“古拉姆(Ghulam)”</b>。</p><p class="ql-block">(羅伯特·謝利畫像,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古拉姆要接受全面的軍事技能訓練,包括騎馬、射箭、使用刀劍等冷兵器,也要學習一些戰(zhàn)術配合知識。他們配備優(yōu)質的戰(zhàn)馬、堅固的鎧甲和鋒利的武器等精良的裝備。這支軍隊由他們自己的將軍統(tǒng)領,并參照歐洲軍隊的建制裝備有火槍和一個火炮團。阿巴斯一世當政時期,古拉姆戰(zhàn)士達到3.7萬人,而凱茲巴什紅頭軍人數(shù)則從6萬人削減至3萬人。</p><p class="ql-block">(古拉姆戰(zhàn)士畫像,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古拉姆最初的奴隸身份戰(zhàn)士,在軍事行動中立下戰(zhàn)功,可以獲得自由身,甚至晉升為高級軍事將領或行政官員。阿巴斯一世在位末期,約半數(shù)的省區(qū)總督由古拉姆將領取代紅頭軍貴族。其中最著名的是出自格魯吉亞的古拉姆,后被擢升為法爾斯總督和軍隊總司令的<b>阿拉瓦爾迪·汗(Allahverdi Khan)</b>,他的名字被用來命名他自己在伊斯法罕建造的“三十三孔橋”。</p><p class="ql-block">(阿拉瓦爾迪·汗畫像,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阿拉瓦爾迪·汗原是格魯吉亞的一名東正教的基督徒,在高加索戰(zhàn)爭中被阿巴斯一世的軍隊俘獲后,加入古拉姆并改宗伊斯蘭教。1589年,他參與刺殺權臣獲得蘇丹頭銜,被任命為地方總督,后擢升為古拉姆指揮官。1595年他成為法爾斯總督,成為薩法維王朝五名最重要的官員之一。他在軍事方面帶領波斯第三帝國軍隊屢獲勝利,為薩法維王朝的疆域擴張和穩(wěn)定立下赫赫戰(zhàn)功。在建設方面,他大力推進伊斯法罕公共設施的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三孔橋。</p> <p class="ql-block">在伊斯法罕重建中,為了連接國王區(qū)與新朱爾法的交通,阿巴斯大帝下令由時任古拉姆指揮官及王朝重臣的阿拉瓦爾迪·汗負責在扎因德魯河上建造一座大橋。該橋建筑師叫侯賽因·巴納·伊斯法哈尼,阿拉瓦爾迪·汗負責設計并監(jiān)督施工。大橋于1599年奠基,歷時三年于1602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大橋建成后的場景,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大橋正式名稱為<b>阿拉瓦爾迪·汗橋(Allahverdi khan Bridge,Si-o-seh Pol Bridge)</b>,為雙層結構,共有33個拱,故也叫三十三孔橋。</p><p class="ql-block">據(jù)傳說,耶穌被釘十字架上遇難時為33歲,33歲成了耶穌犧牲、救贖和新生的象征。以后基督教經常用33這個數(shù)字來表達上帝的神圣和完美。阿拉瓦爾迪·汗原先為東正教的基督教徒,雖然改宗伊斯蘭教,但仍不忘用33這個數(shù)字表示對耶穌的贊美。</p> <p class="ql-block">大橋總長度297.76米,寬度13.75米,最大跨徑5.60米,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一座橋石橋。大橋下層有33個半圓形橋拱,上層每兩個拱位于下層拱之上,一個拱位于橋墩之上,這種獨特的設計使橋梁兼具交通與蓄水功能。</p> <p class="ql-block">橋身采用石塊建造,融合了伊斯蘭建筑風格,橋洞形狀為清真寺常見的火焰狀。中間的橋面被側面兩排三米高的墻面所分開,墻面上每隔兩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門,外側還有一米左右的空間,可供行人走動,橋的兩側各有一條走廊貫通兩岸。</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孔橋堪稱薩法維時期橋梁設計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融合的象征。它不僅連接了城市的不同區(qū)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見證了當時不同民族與信仰的和諧共存,在阿巴斯大帝的統(tǒng)治下共同鑄就了伊斯法罕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在薩法維波斯帝國時代,生活在波斯的格魯吉亞人同樣具有多面性。一方面,格魯吉亞是被征服的民族,需要服從波斯的統(tǒng)治,需要向波斯繳納稅負、提供物資等,政治上和經濟上有著極大的限制。另一方面,一些格魯吉亞人因參與薩法維王朝的軍事和政治活動,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積累了一些財富,從而提升了整個族群的社會經濟層面的部分影響力,同時也在建筑藝術等方面對波斯產生一定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可能由于泥沙的淤積,扎因德魯河床變淺,已經失去了通航的功能,現(xiàn)枯水期河已干涸,可以下河散步游玩。橋的上下兩層均安裝了橙紅色的泛光燈,晚上比白天更漂亮,成了晚上游客光顧游覽的著名景點。</p> <p class="ql-block">為了了解大橋在水中的雄姿,我從網上下載了幾張豐水期時大橋的照片??梢钥吹?,有倒影的大橋還是很有魅力的。</p><p class="ql-block">(以下 3 張圖片下載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原來橋上供馬車行走,現(xiàn)在成了步行道。當?shù)厥忻褚蚕矚g結伴晚上來這里散步,年輕人在拱洞下約會、野餐或聚會。四百多年來,人們走在這座大橋上,愜意地吹著晚風,聊聊天,聽著街頭藝人在橋頭歌唱,充滿了生活氣息,仿佛依然生活在那個美好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當?shù)厝藢τ慰秃苡押茫吹轿覀冊谂恼?,會主動聚過來一起拍,并熱情地用“秦”、“秦”來跟我們打招呼(西亞及高加索地區(qū)的人稱呼中國人都用“秦”。我查了一下,除了伊朗書面語言稱中國人為“Chini”外,一般口頭稱呼就是“Chin”)。</p> <p class="ql-block">橋頭執(zhí)勤的警察,對游客很友好,當我們問及是否能和他們照相,他們欣然同意了。</p> <p class="ql-block">從新朱爾法、凡克教堂和三十三孔橋我們可以看到,伊斯法罕延續(xù)四百多年的輝煌不但是伊朗文明的結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宛如一部活的史書,展現(xiàn)著昔日的輝煌與今日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時過境遷,伊朗雖然受到西方制裁四十多年,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但這古老的文明和文化的融合依然閃耀著榮光。如今的伊斯法罕,既守望著歷史底蘊,又向往著現(xiàn)代文明的未來,無論在朱爾法老城的咖啡館,還是新建的商業(yè)大街上傳統(tǒng)的店鋪,都可以感受到古老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也可以感受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續(xù)寫著自己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本筆記照片除注明外,均由我本人所拍;文字根據(jù)有關書籍及資料,參考網上相關文章,結合自己的心得編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