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莎行 · 觀鄭紀保先生眉戶在石樓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辛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眉戶搖籃,流傳宛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樓興起迷糊調(diào)。</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弦歌曲轉(zhuǎn)醉鄉(xiāng)音,舞臺演繹詼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歲月留痕,風華漸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掌聲仍在心頭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承經(jīng)典憶前賢,余香裊裊情難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眉戶在石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鄭紀保</b></p><p class="ql-block"> 眉戶亦稱“曲子”或“清曲”,是一種以民歌的連接和發(fā)展起來的由民間說唱過渡到戲曲的音樂形式,是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劇種。</p><p class="ql-block"> 眉戶流行于陜西、甘肅、寧夏、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等廣大地區(qū),是這些地區(qū)人民十分喜愛的一個劇種。常聽晉南(現(xiàn)運城市、臨汾市轄區(qū))人說:“踏上晉南地,狗叫的也是眉戶劇”??梢姡紤粼跁x南地區(qū)的普及與喜愛程度。</p><p class="ql-block"> 石樓人普遍認為:是晉南人將眉戶帶來石樓的,并促成和影響了眉戶在石樓的興和衰。</p><p class="ql-block"> 一、五十年代后期晉南人將眉戶帶入石樓。</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石樓隸屬晉南地區(qū)。大量晉南籍知識分子陸續(xù)分配到石樓工作,使眉戶在石樓開始傳播。石樓最早開展眉戶演唱活動的是石樓文化館和石樓中學(以下簡稱:石中)兩個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來自眉戶之鄉(xiāng)的晉南人張洪棟(候馬人)、王金虎(臨汾人),在石樓文化館工作期間,經(jīng)常哼唱眉戶自娛自樂。由于眉戶曲調(diào)新鮮、委婉動聽,常吸引周邊群眾圍觀聆聽。張、王二人見有人喜歡,就教大家學唱眉戶《兄妹開荒》。此事一經(jīng)傳開,城內(nèi)眾多男、女青年聞風而動,</p> <p class="ql-block">熱情觀賞,并參與學唱。據(jù)說,當年城內(nèi)青年劉三兒、段元姐(女)、張侯蘭(女)、郭毛汝(女)等都學唱得有模有樣。</p><p class="ql-block"> 后來,經(jīng)同在文化館工作的具有戲劇專業(yè)知識的石樓城內(nèi)人鄭光錦(曾在山西省藝術學校進行過半年時間的戲劇及音樂專業(yè)培訓)將《兄妹開荒》編排成舞臺表演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 石樓縣城舞臺上最早出現(xiàn)眉戶,是在一九五八年元宵節(jié)文藝晚會上。代表城關村演出的是眉戶《兄妹開荒》,參演人員,男的是劉三兒,女的不詳。代表王村參演的是眉戶《表花》,參演人是石中學生鄭長保和許毛蘭。這次文藝匯演,雖然眉戶節(jié)目占比很小,但它為眉戶在石樓的快速傳播拉開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二、石中是石樓眉戶興起的搖籃</b></p><p class="ql-block"> 說,石中是石樓眉戶的搖籃,是因為那里是石樓的最高學府,聚集著許多風華正茂、積極向上的男、女青年學子,而且大部分教師來自晉南,為開展眉戶演唱活動具備了充實的條件。所以,那里自然成為最早開展眉戶演唱活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㈠五十年代后期,校園眉戶興起</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石中成立后,每到冬季師生們不宜參加建校義務勞動時,音、體教師凌霄經(jīng)常組織愛好文藝的師生們在課余時間開展文藝活動。從一九五七年起,因先、后有晉南籍教師李琥(運城人)、李藝(萬榮人)、師青槐(臨汾人)、郭懷玉(隰縣人)等參加,眉戶演唱逐漸成為校園文藝活動主體。當時演唱的眉戶劇目有:《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張連賣布》、《十二把鐮刀》等全劇或選段。校園眉戶的興</p> <p class="ql-block">起,讓很多男、女學生喜愛上眉戶,學會了演唱眉戶,也讓石樓籍教師姬玉成、郭恒珍等學會二胡伴奏,王希平、賈長榮也學會拍镲打梆子。雖因缺少眉戶三大件(板胡、笛子、三弦)伴奏,演唱效果欠佳,但小型的眉戶演唱活動也可圓滿完成。</p><p class="ql-block"> ㈡ 六十年代前期,校園眉戶初具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 隨著學校招生規(guī)模和教師隊伍的不斷擴大,晉南籍教師逐漸增加,擅長演唱眉戶的教師越來越多,學生中培養(yǎng)起來的眉戶人才也漸漸增多,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眉戶演唱活動在石中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 0 年十月,譚仁杰(洪洞人)分配到石中任教后,立刻成為石中文藝隊伍的領班人。在他和眾多教師的參與、帶動下,學生中涌現(xiàn)出許多眉戶人才,校園文藝活動搞得熱火朝天,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在這一階段中,石中師生不僅經(jīng)常在校園或縣城組織文藝演出,而且還擔負縣里交辦的演出任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參加臨汾地區(qū)西山五縣文藝會演,石樓選送的很多文藝節(jié)目由石中學生演出。其中眉戶劇《梁秋燕》選段《情投意合》和眉戶戲《兩個好媳婦》均榮獲優(yōu)秀節(jié)目獎。劇中人物全部由石中學生任鳳英、王冬梅、王俊英、??∠?、張桂琴、薛次英和嚴志恒分別扮演。樂器伴奏有石中教師譚仁杰、成授俊和陳振聲等。</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暑期,縣里組織兩支農(nóng)村文藝工作隊下鄉(xiāng)演出,石中教師薛英華、譚仁杰、陳振聲和石中學生??∠?、王俊英、張桂琴參加其中一隊。演出的眉戶劇《一顆紅心》,男主角“許老三”,女主角“三嬸”,分別由薛英華和王俊英扮演,“田明”和“田秀”分別由牛俊香(女扮男)和張桂琴扮演。</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暑期,縣里組織三個文藝宣傳隊分片到農(nóng)村搞文藝宣傳。由石中教師譚仁杰、成授俊、陳振聲、凌霄,石中學生王俊英、冉玉蘭、李云珍、許文英、賀云平、張志禮、白士文、李香保和鄭紀保十三人組成的文藝宣傳隊就是其中之一。演出節(jié)目以眉戶表演唱為主。</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文革”前,石中師生組織或參加的農(nóng)村文化工作隊及縣里組織的主要由晉南人組成的工作隊的眉戶演唱活動,使眉戶在石樓城、鄉(xiāng)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p><p class="ql-block"> (三)六十年代后期,校園眉戶掀起高潮</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后半年,尤其從同年十一月末學校“停課鬧革命”后,石中文藝活動節(jié)奏逐步加快,眉戶演唱活動隨之升溫。師生們已不滿足于“眉戶表演唱”、“眉戶劇選段”或像眉戶劇《三月三》之類的短劇,開始追求高標準、大場面、更具影響力的大劇目了。先后將“革命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改版為眉戶劇,將《智取威虎山》先改版為蒲劇后改版為眉戶劇搬上舞臺。</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三月末,石中學生又組建起一支《石樓中學毛澤東思想東方紅文藝宣傳隊》,(以下簡稱:石中東方紅文宣隊)。之后,兩個宣傳隊同時在校內(nèi)、校外開展文藝宣傳活動,將眉戶在石中推向高潮,使眉戶在石樓的影響進一步擴大。</p> <p class="ql-block"> ?、? 七十年代初校園眉戶降溫</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由于學校實行“復課鬧革命”,學校的各種文藝活動迅速減弱,眉戶演唱活動也隨之降溫。</p><p class="ql-block"> 三、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后期,眉戶在石樓城、鄉(xiāng)普遍興起</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末至一九七七年,縣里、縣直各大口、各公社及部分生產(chǎn)大隊,為順應形勢,紛紛組建起長期或臨時文宣隊。因為很多晉南籍眉戶人才和歷屆石中畢業(yè)的眉戶人才成為各文宣隊的中堅力量,所以眉戶節(jié)目成為各文宣隊的主打節(jié)目,致使眉戶在全縣城、鄉(xiāng)普遍興起,風行一時。</p><p class="ql-block"> 眾多文宣隊中,演職人員素質(zhì)更高,演出裝備更全、更好,演出活動更多,演出水平更高,影響更大、更廣的當數(shù)縣里組建的《石樓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該隊一九七 0年十月至一九七一年四月改組前為臨時機構,改組后至一九七四年底為在編專業(yè)機構。以下通稱:縣文宣隊)</p><p class="ql-block"> 該隊人員,起初是抽調(diào)本縣各機關、學校及待業(yè)青年中的優(yōu)秀文藝人才及舞美人才組成,后經(jīng)擴招,先后將北京插隊知青中的優(yōu)秀文藝人才及臨汾地區(qū)文藝基礎很好的文藝人才招收充實進來,組成了一支高起點、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文藝團體。</p><p class="ql-block"> 該文宣隊,在指導員:梁德喜(臨汾人)、隊長:任平陸(稷山人)、導演:權文學(臨猗人)三位主要領導的帶</p> <p class="ql-block">領下,一度成為一支名聲顯赫的文宣隊。</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年底,該文宣隊參加呂梁地區(qū)文藝匯演獲好評,并且通過評比選拔,獲得代表地區(qū)向呂梁地區(qū)駐軍慰問演出資格。每場演出均受到駐地官兵和群眾的一致好評。從此,聲名鵲起,聞名全地區(qū)。</p><p class="ql-block"> 為提高眉戶在石樓的演出檔次,該文宣隊于一九七三年夏秋之際,委派段柏林帶領幾名眉戶基礎較好的演員赴臨汾觀摩學習臨猗眉戶劇團演出的眉戶劇《紅心朝陽》(原眉戶劇《一顆紅心》的改編)。該劇在段柏林執(zhí)導下很快即亮相舞臺,深受石樓人民好評,使石樓的眉戶演唱提高了一個檔次。其原因是:</p><p class="ql-block"> ㈠、《紅心朝陽》是晉南地區(qū)眉戶劇種的代表作、眉戶曲牌地道并創(chuàng)新,味道純正。這次學習,是將臨猗眉戶劇團在《紅心朝陽》中采用的演奏、演唱曲牌全部照搬過來的。</p><p class="ql-block"> ㈡、參加演出的演員,大都是來自從臨汾新招收的眉戶愛好者,都有演唱眉戶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㈢、樂器伴奏人員,大部分也是臨汾、運城籍貫,對眉戶劇種都有相當?shù)难葑嗷A。</p><p class="ql-block"> ㈣、當時文宣隊采用了先進的燈光設備,舞臺布景軟(底幕投影)、硬(實物布景)結合,音響效果配套運用,使舞臺上的白天、黑夜、遠山近水、田園風光、房屋樹木、雞鳴犬吠、風、雨、雷、電情景盡顯,有力地配合了劇情,大大</p> <p class="ql-block">提升了演出效果。</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眉戶劇《紅心朝陽》無論是在縣城演出還是下鄉(xiāng)巡回演出,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與贊揚??梢哉f,眉戶劇《紅心朝陽》的成功移植,將眉戶在石樓的發(fā)展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雖然,縣文宣隊從組建到撤銷,歷程僅四年多,但是,對眉戶在石樓的發(fā)展最少作出了四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一是,開展眉戶演唱活動,增添了當時全縣開展眉戶演唱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二是,將創(chuàng)新后的晉南眉戶曲牌引進石樓。</p><p class="ql-block"> 三是,將舞臺燈光,軟、硬布景及音響效果在石樓首次綜合運用。 </p><p class="ql-block"> 四是,鍛煉、培養(yǎng)出來的很多優(yōu)秀眉戶演職人員,在石樓后期眉戶演唱活動中充當了骨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另外,縣文化部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文藝調(diào)演或匯演,每二年組織一次文藝骨干培訓,培訓班的教師、教練大都是晉南籍眉戶人才。這兩項活動為眉戶在全縣城、鄉(xiāng)普遍興起發(fā)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p><p class="ql-block"> 四、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眉戶在石樓逐漸衰落。</p><p class="ql-block">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隨著大量晉南籍眉戶人才不斷流失,使石樓失去了地地道道的眉戶主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石樓劃歸呂梁地區(qū),部分在石樓工作的晉</p> <p class="ql-block">南籍眉戶人才調(diào)呂梁行署工作;一九七四年,石樓縣文宣隊撤銷,部分晉南籍眉戶人才調(diào)回原籍或其他地方工作;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放寬對科技人員和知識分子的管理及優(yōu)惠政策的實施,大量晉南籍知識分子中的眉戶人才調(diào)回原籍或其他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建設重點轉(zhuǎn)移到“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全縣的長期文宣隊全部解散;文藝骨干培訓不再舉辦;文藝調(diào)演或匯演很少組織。從上至下對文藝宣傳活動的重視程度大不如前,即便是縣里或縣直各系統(tǒng)的文藝宣傳活動,也只是在遇有重要活動時才臨時抽調(diào)人員組織文藝演出。</p><p class="ql-block"> 上述因素,致使全縣文藝活動氛圍逐漸變淡,眉戶在石樓也逐漸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 五、進入二十一世紀,眉戶在石樓逐漸消失。</p><p class="ql-block"> 隨著電視機、手機的普及和功能提升,人們欣賞文藝途徑的增加,走出家門觀賞文藝演出的人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 隨著形勢和社會風氣的推移,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興趣愛好發(fā)生轉(zhuǎn)變,石樓人愿意學唱眉戶的人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七十年代前培養(yǎng)起來的石樓本地眉戶人才,尤其是本來就為數(shù)不多的精通眉戶音樂的領軍人物越來越少,有的離世,有的因婚姻、就業(yè)去了外地,有的外出養(yǎng)老,有的改變興趣,還有的因年齡過大或演唱、演奏能力</p> <p class="ql-block">下降,雖有心而力不足了。</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條主要原因是,石樓原本不屬眉戶流行地區(qū),愛好眉戶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社會基礎較差。</p><p class="ql-block"> 上述因素,致使在石樓參加眉戶演唱活動的人員越來越少。</p><p class="ql-block">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眉戶在石樓只組織過三次演出活動和“眉戶迷”們自己組織的兩期自娛自樂活動。</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演出,是在二 000 年五月,為石樓召開“人代”、“政協(xié)”兩會組織的文藝晚會。演出的眉戶節(jié)目有:眉戶表演唱《老兩口喜逛石樓城》和眉戶表演唱《祖國處處氣象新》。參演人員有:王俊英、張桂琴、劉燕英、王麗莎、冉英蘭、田潤蘭、許雙梅、王曉琴、李全珍、張秀珍、張宏其、李明</p><p class="ql-block">生、鄭紀保等。</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演出,是在二 000 年石樓縣慶“七一”晚會上。演出的眉戶節(jié)目有:表演唱《歌頌黨的好領導》、《眉戶聯(lián)唱》。參演人員有:王俊英、冉英蘭、李全珍、張桂琴、王麗莎、張秀珍、劉燕英、許雙梅、田潤蘭、張愛萍、王曉琴、薛鵬軍、孟憲洪、鄭德、劉金明、李明生、寧庚武、鄭紀保等。</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演出,是在二 00 七年縣總工會組織的文藝晚會上,演唱的眉戶節(jié)目是《夫妻識字》。演唱者:劉燕英、鄭紀保</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期自娛自樂活動是在二 00 六年,居住在石樓縣城的幾個老“眉戶迷”,在鄭紀保居所組織過半年的自娛自樂演唱活動。為解決演唱資料,鄭紀保從其保存的磁帶、光盤中將眉戶劇《一顆紅心》、《梁秋燕》、《三進士》、《夫妻識字》中的經(jīng)典唱段的曲譜及唱詞記錄出來,復印成冊,供眾人使用。每周星期日晚上活動一次。為避免干擾鄰居,不管天氣涼熱,門、窗都要緊閉。此期活動參加人員有:張桂琴、冉英蘭、許芳耐、王俊英(王村人)、劉燕英、鄭紀保等,樂器伴奏人員有:賀云平(拉板胡)、孟憲洪(拉二胡)、謝繩組(拉二胡)、鄭生富(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第二期自娛自樂活動,是在二 00 七年,石樓戲迷們組建起《石樓縣戲迷協(xié)會——眉戶組》之后。該協(xié)會眉戶組是在王專一的提議下組建起來的。(同時組建的還有一個《晉劇組》和一個《石樓道情組》)。</p><p class="ql-block"> 眉戶組成員有:王專一(吹笛子)、賀云平(拉板胡)、</p> <p class="ql-block">白士文(操板鼓)、姬外光(拉二胡)、牛改英(拉二胡)、王紀娥(拉二胡)。演唱人員有:張桂琴、冉英蘭、許芳耐、王俊英(王村人),鄭紀保等。</p><p class="ql-block"> 演唱內(nèi)容:除二 00 六年選取的眉戶劇選段外,增加了眉戶劇《山凹人家》選段和眉戶曲牌。戲迷協(xié)會——眉戶組,于二 00 七年底因部分樂隊主要成員去外地隨子女居住及找不到合適活動場所,自動解散。</p><p class="ql-block"> 從此之后,石樓再未出現(xiàn)過眉戶演唱活動。</p><p class="ql-block"> 六、為眉戶在石樓做出較大貢獻的人們。</p><p class="ql-block"> 回顧眉戶在石樓五十年的經(jīng)歷,不能忘記曾經(jīng)為眉戶在石樓做出較大貢獻的各級領導和廣大參與者,因為,他們與眉戶在石樓的興衰息息相關?,F(xiàn)將表現(xiàn)出色、印象較深、貢獻較大有關人員概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㈠、五十年代后期,在石樓傳播眉戶的先驅(qū)者:</p><p class="ql-block"> 1、在石樓文化館工作的張洪棟、王金虎、鄭光錦等,他們不僅讓石樓人最早學會演唱眉戶,還將眉戶在石樓首次搬上舞臺。</p><p class="ql-block"> 2、在石中任教的凌霄、郭懷玉、李琥、李藝、師青槐、姬玉成、郭恒珍、王希平、賈長榮等,他們教學生學會演唱眉戶,還在校園組織眉戶演唱活動。</p><p class="ql-block"> ㈡、六、七十年代,為眉戶在石中乃至全縣做出重要貢獻的石中教師:</p> <p class="ql-block"> 校園文藝活動領頭人,樂隊旗手譚仁杰(洪洞人),擅長拉板胡,對眉戶情有獨鐘。他拉板胡功底深厚,尤擅長演奏眉戶、蒲劇。自從他一九六 0 年十月到石中任教后,石中的文藝活動面貌一新。</p><p class="ql-block"> 二胡演奏高手成授俊(洪洞人),人稱:“大成”,是當時石中,乃至全縣的二胡演奏頂尖人物。他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名氣很大。</p><p class="ql-block"> 三弦演奏高手陳振聲(洪洞人),個頭比“大成”小,人稱“小陳”,眉戶音樂嫻熟,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大三弦彈撥技藝獨步當時。</p><p class="ql-block"> 演、導全能薛英華(臨汾人),身魁臉方,五官端正,嗓音洪亮,是石樓屈指可數(shù)的正面人物演員。他擅演,且會導,文武雙全。他在《三月三》中扮演“周隊長”、《一顆紅心》中扮演“許老三”、《沙家浜》中扮演“郭建光”、《智取威虎山》(眉戶)中扮演“楊子榮”、《紅燈記》中扮演“李玉和”,每一角色都刻畫的栩栩如生,熠熠生輝,觀眾無不贊嘆。</p><p class="ql-block"> 演、導全能張祖武(洪洞人),身矮臉瘦,嗓音渾厚,扮演反面人物極有天分。他擅演,且會導,多才多藝。他在《沙家浜》中扮演“刁德一”、《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座山雕”、《紅燈記》中扮演“鳩山”,將劇中人物刻畫的妙趣橫生,令人嘆服。</p> <p class="ql-block"> 優(yōu)秀編導李旭如(臨汾人),一九六五年到石中任教后,石中文宣隊便如虎添翼。他是體育教師,身型健美,善舞善導。自從他來石中后,學校演出的舞蹈、武打戲的編導非他莫屬。他編導的舞蹈動作舒展流暢,剛柔相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他在眉戶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少劍波”的藝術形象,深受好評。 </p><p class="ql-block"> “多面手”凌霄(廣西南寧人),軍人出身,音、體教師,多才多藝,能歌能畫,會編會演,舞臺裝飾,布景、道具制作都離不開他。他雖南方口音,演唱眉戶有點掉腔,但扮演反面角色卻具有獨到的藝術魅力。他把《三月三》中的“刁連長”、《智取威虎山》(眉戶?。┲械摹靶t匠”,扮演的活靈活現(xiàn),令人叫絕。</p><p class="ql-block"> 上述七位教師在石中文藝活動中,才華出眾,貢獻極大,曾被譽稱為“石中七大精英”,并編有順口溜贊揚他們。即:“薛(薛英華)、張(張祖武)、李(李旭如)、凌(凌霄)、譚(譚仁杰)、成(成授?。?、陳(陳振聲),歌舞臺上是精英,石中文苑抖威風,帶出眾多小明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左起:薛英華 張祖武 李旭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左起:凌 霄 譚仁杰 成授俊 陳振聲</span> </p><p class="ql-block"> ㈢、五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石中學生中培養(yǎng)出來的較有名氣的眉戶人才大概有五十多人:</p><p class="ql-block"> 女演員有:韓素芳(洪洞人)、王冬梅(永和人,以下不標注籍貫者均為石樓本地人)、任鳳英、??∠?、王俊英、王梅芳、張桂琴、薛次英、李云珍、許文英、田金梅、冉玉蘭、董蘇英、許芳耐、王紀娥、任海珍、任蓮英、劉元弟、岳寶珍、冉英蘭、許英蘭、劉燕英、王麗莎、李全珍、許雙梅、張愛萍、陳愛萍、張秀珍、鄭毛義、藺鎖蓮等。</p><p class="ql-block"> 男演員有:鄭長保、嚴志恒(洪洞人)、郭林生、郭銀金(隰縣人)、郭增生(隰縣人)、冉六則、梁元喜、魚軍輝、馬旺民、鄭侯年、李彬、牛平虎、鄭紀保等。</p><p class="ql-block"> 樂師有:高佩劍、張安樂(洪洞人)、孟憲洪、張生光、謝繩組、賀云平(也善表演)、張志禮(也善表演)、白士文(也善表演)、李仙寶(曾用名李香保,也善表演)、王專一、馬有信、楊宇鵬(也善表演)、楊興保、梁月志、賈建生、姬外光等。</p><p class="ql-block"> 這些學生在校期間,都在眉戶節(jié)目中發(fā)揮過骨干作用。其中,不少學生離校進入社會后為眉戶在石樓的發(fā)揚光大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p> <p class="ql-block"> ??∠?,在校是主演,在《一顆紅心》中女扮男演“田明”,若非發(fā)音顯露女腔,難辨其是女兒身。參加工作后,經(jīng)常參加財貿(mào)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仍然是主演。演出節(jié)目除歌劇《白毛女》外,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較多。她那高亢寬厚的嗓音震撼人心,聞名全縣。</p><p class="ql-block"> 任鳳英,在校是主演,一九六四年參加臨汾地區(qū)西山五縣文藝會演,扮演《梁秋燕》中的“秋燕”一舉成名。在縣文化系統(tǒng)工作期間,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仍然是主演。演唱節(jié)目除了她的代表作《梁秋燕》選段外,還演唱其他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一九七七年春節(jié)期間,她與鄭紀保、郭娥則(也曾是石中學生)演出的眉戶戲《迎像》(迎接華主席像),在參加呂梁地區(qū)文藝調(diào)演中獲最高獎。她那金屬般的嗓音和聲情并茂的演唱令人驚嘆不已。 </p><p class="ql-block"> 王俊英,在校是主演,在《一顆紅心》中扮演“三嬸”,扮相獨特,深受歡迎。一九六四年她參與演出的眉戶戲《兩個好媳婦》在參加臨汾地區(qū)西山五縣文藝會演時獲很高評價。在縣直多部門工作期間及退休后仍然是主演,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演唱節(jié)目多為眉戶。二 000 年她與鄭紀保演出的眉戶表演唱《老倆口喜逛石樓城》因其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和石樓方言魅力在當?shù)丶t極一時。</p><p class="ql-block"> 張桂琴,在校是主演,將《一顆紅心》中的“田秀”、《沙家浜》的“阿慶嫂”刻畫的細微入骨,淋漓盡致。至今還有</p> <p class="ql-block">人叫她“阿慶嫂”。參加工作后,經(jīng)常參加本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仍然是主演。演唱節(jié)目多為眉戶,她清脆悅耳的嗓音和優(yōu)雅大方的表演風格,令觀眾贊不絕口。</p><p class="ql-block"> 薛次英,在校是主演,在《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演技出色,很受歡迎。在眉戶表演唱《追驢》中她與搭檔馬旺民的表演十分出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七十年代初,她在石樓縣文宣隊工作期間也是很有名氣的眉戶演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五女生,曾被人們稱贊為“石中五朵金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張桂琴 王俊英 任鳳英 ??∠?薛次英 </b></p><p class="ql-block"> 冉英蘭,在校是主演。在《紅燈記》中扮演“李鐵梅”、在蒲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常寶”,演技突出。參加工作后,無論在縣文宣隊還是縣文化館工作期間,仍是骨干演員,經(jīng)常參加本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演出節(jié)目除眉戶劇《雞毛蒜皮》、《三親家》外,還經(jīng)常演出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她嗓音高亢,扮相細膩,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許英蘭,在校是主演。把《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扮演的惟妙惟肖,深受好評。</p> <p class="ql-block"> 許芳耐,在校是骨干演員。演唱節(jié)目多為眉戶劇、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在王村任教期間多次參加王村大隊文宣隊演出。她洪亮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劉燕英,在校是骨干演員,在眉戶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常寶”。在縣文宣隊仍是骨干演員,《紅心朝陽》中扮演“田秀”。在縣公安局工作期間,是本單位文藝骨干,經(jīng)常參加本單位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二 00 七年,在縣總工會組織的文藝晚會上,她與鄭紀保演出眉戶《夫妻字》。她銅鈴般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王麗莎,在校是骨干演員,在縣文宣隊及縣文化館工作期間,仍是骨干演員。經(jīng)藝術專業(yè)培訓后,演技大提升,既當演員又擔編導,在眉戶劇《雞毛蒜皮》和《三親家》中的扮相十分出色。她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演唱節(jié)目多為眉戶表演唱。她的演技十分出色,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李全珍,在校是骨干演員,在縣文宣隊仍為骨干演員。在縣文化館工作期間,經(jīng)藝術專業(yè)培訓后,演唱水平大提升,既當演員又當聲樂教練。她在眉戶劇《雞毛蒜皮》中扮演的角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演出眉戶表演唱較多,退休后,組建《石樓縣歌唱協(xié)會》并擔任聲樂教練。</p><p class="ql-block"> 許雙梅,在校是文藝骨干,在縣文宣隊時仍為優(yōu)秀演員。她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演出節(jié)目多為眉戶劇,眉</p> <p class="ql-block">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她不僅善演眉戶戲,還善于舞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好演員。</p><p class="ql-block"> 張愛萍,在校是文藝骨干,在文化館工作期間仍為文藝骨干。她經(jīng)常參加本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一九八五年春節(jié)期間參加縣財貿(mào)系統(tǒng)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時,在眉戶劇《三親家》中扮演的角色形象十分出色,深受好評。她刻畫角色的認真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圈內(nèi)人無不稱贊。</p><p class="ql-block"> 張秀珍,在校是文藝骨干,在縣文化館工作期間,經(jīng)藝術專業(yè)進修后,演藝水平突飛猛進。她經(jīng)常參加本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演出節(jié)目多為眉戶,她既能演也會導。 一九八五年在參加縣財貿(mào)系統(tǒng)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時,在眉戶劇《三親家》中精彩獨到的演技和強大的感染力圈內(nèi)人及觀眾無不贊佩。</p><p class="ql-block"> 鄭毛義,在校是文藝骨干,在縣文宣隊是優(yōu)秀演員。她在眉戶劇、眉戶表演唱中擔任過好多角色,尤其扮演“老太太”十分出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p><p class="ql-block"> 許文英、李云珍、田金梅、董蘇英、任海珍、任蓮英、劉元弟、岳寶珍、藺鎖蓮、陳愛萍、冉玉蘭、王梅芳等女生,在校時都是文藝骨干,在很多眉戶劇、眉戶表演唱中扮演過角色,藝術形象都很好,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嚴志恒,在校是骨干演員,在《梁秋燕》中扮演“春生”,在眉戶小戲《十二把鐮刀》中扮演“丈夫”,唱腔優(yōu)美表演</p> <p class="ql-block">生動,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鄭長保,在校時經(jīng)常參加校園文藝活動,喜愛眉戶,經(jīng)常主動找晉南籍教師學唱眉戶。參加工作前、后的假期里多次參加本村——王村的文藝演出以及本系統(tǒng)或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一九五八年春節(jié)期間他與本村姑娘陳生地(石中學生)演出眉戶小戲《兄妹開荒》、《五哥放羊》,與塌底村姑娘許毛蘭(石中學生)演出眉戶表演唱《表花》(這些節(jié)目均由鄭光錦執(zhí)導)。一九六六年春節(jié)期間,他與鄭紀保(男扮女)演出眉戶小戲《夫妻識字》。一九六六年暑期,參加縣里組織的《石樓縣農(nóng)村文化工作第二隊》并擔任隊長(該隊演出節(jié)目,除晉劇外,還有包括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在內(nèi)的很多形式多樣的小型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 郭林生,在校時經(jīng)常參加校園文藝活動。在縣財貿(mào)系統(tǒng)工作期間,經(jīng)常參加本系統(tǒng)文藝活動,演唱過許多眉戶節(jié)目,演技較好,觀眾歡迎。</p><p class="ql-block"> 冉六則,在校是“丑角”主演。把《沙家浜》中的“胡傳奎”刻畫得淋漓盡致,至今還有人喊他“胡司令”。</p><p class="ql-block"> 馬旺民,在校是“丑角”主演。將《沙家浜》中的“刁小三”、《智取威虎山》(蒲?。┲械摹靶t匠”扮演的活靈活現(xiàn),觀眾拍案叫絕。</p><p class="ql-block"> 郭銀金,在校是骨干演員,在多出眉戶劇或眉戶表演唱中扮演角色。負責組建《石中東方紅文宣隊》并擔任隊長。他身材魁梧,演技精湛,舉手投足雄姿英發(fā)。</p><p class="ql-block"> 郭增生,在校是骨干演員,在多出眉戶劇或眉戶表演唱中扮演“老頭”、“老太太”,形象逼真,深受歡迎,他負責組建《石中東方紅文宣隊》并擔任指導員。</p><p class="ql-block"> 李彬,在校是“丑角”演員,在多出眉戶劇中扮演角色,不是“匪兵”、“狗腿子”,就是“地主”、“壞分子”,演技出色,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牛平虎,在校是文藝骨干。在縣文化館工作期間,既擔領導又當演員。他在眉戶劇《雞毛蒜皮》、《追車》中的表演十分出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心靈手巧,能寫會畫,制作的舞臺布景和道具美觀逼真,他在縣文化館任職期間為眉</p> <p class="ql-block">戶在石樓的發(fā)展貢獻很大。</p><p class="ql-block"> 鄭紀保,在校是文藝骨干,在《沙家浜》中扮演“沙七龍”(當時版本)。一九六六年暑期參加石中師生組織的文宣隊,代表縣里下鄉(xiāng)演出。一九六七年三月末,參與組建《石中東方紅文宣隊》并擔任導演。他參加工作后是縣財貿(mào)系統(tǒng)的文藝骨干,經(jīng)常參加或組織本系統(tǒng)及縣里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一九六九年下鄉(xiāng)工作期間,應邀幫助西山公社文宣隊和前山公社文宣隊導演眉戶戲及眉戶表演唱。七十年代初,幫助家鄉(xiāng)組建王村大隊文宣隊,他編導并主演的眉戶劇《一只布鞋》在全縣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一九七七年,他與任鳳英、郭娥則合演的眉戶戲《迎像》在呂梁地區(qū)文藝調(diào)演中獲特等獎。一九七八年在縣財貿(mào)系統(tǒng)為縣“四干”會議組織的文藝晚會上,他與本系統(tǒng)職工宋玉梅演出眉戶戲《收工之后》。一九八五年春節(jié)期間,他負責組織縣財貿(mào)系統(tǒng)的文藝活動,并與張秀珍、張愛萍、任燕萍(也曾是石中學生)演出眉戶劇《三親家》。(此次文藝演出活動,從元宵節(jié)開始,演出多場,直到同年六月份在中陽縣為呂梁地區(qū)交通會議助興演出后才結束)。一九九三年,他負責組織縣稅務、財政、工商、文化四單位國慶文藝晚會,編寫、參演了眉戶表演唱《石樓人民志氣大,敢叫日月?lián)Q新天》。二 000 年五月他負責為縣“人代”、“政協(xié)”兩會組織文藝演出,并與王俊英演出他自己編導的石樓方言眉戶表演唱《老倆口喜逛石樓城》。</p> <p class="ql-block"> 二 000 年六月他負責組織石樓縣慶“七一”文藝晚會,并編寫、參演眉戶表演唱《歌頌黨的好領導》。二 00 七年,在參加縣總工會組織的文藝晚會上他與劉燕英演出眉戶小戲《夫妻識字》。</p> <p class="ql-block"> 樂師賀云平,在校主吹竹笛,是六十年代石中學生中第一任首席吹笛手。他不僅笛子吹得好,文、武場樂器都會操弄,還善于表演,是一多才多藝的文藝骨干。參加工作后是本單位文藝骨干,還經(jīng)常應邀協(xié)助別的宣傳隊伴奏,為王村大隊文宣隊伴奏次數(shù)最多。</p><p class="ql-block"> 樂師張志禮,在校時不僅板胡拉得好,而且其他文、武場樂器都會,哪件缺人操哪件。他也是優(yōu)秀演員,說、學、逗、唱都在行,人稱:“多面手”、“滿臺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樂師白士文,在校是首席鼓師,對眉戶音樂嫻熟,駕馭樂隊能力較強。他也善于表演,經(jīng)常參與演唱。他高超的打板技藝和洪亮的嗓音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樂師李仙寶,在校是拉板胡、二胡高手,是石中東方紅文宣隊樂隊主將,還善演反面角色。</p><p class="ql-block"> 樂師梁月志,在校擅長拉二胡,演奏水平較出色。一九六七年被抽調(diào)到縣臨時文宣隊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上述五位樂師和譚仁杰、成授俊、陳振聲曾被人們稱為:石中文宣隊樂隊“八大金剛”。</p> <p class="ql-block"><b>上左起:譚仁杰 成授俊 陳振聲 梁月志 </b></p><p class="ql-block"><b>下左起:李仙寶 白士文 張志禮 賀云平</b>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樂師孟憲洪,在校時學拉二胡,參加工作后,尤其在縣文化館工作直至擔任館長期間,拉二胡水平逐步提高,與當年石中教師成授俊水平不差毫發(fā)。他在文化館工作期間,文藝活動搞的熱火朝天,經(jīng)常組織演出活動,演出節(jié)目多為眉戶,為眉戶在石樓做出了很大貢獻。</p><p class="ql-block"> 樂師高佩劍,在校時學拉二胡、學唱眉戶,參加工作后經(jīng)常參加本單位、本系統(tǒng)、本村(沙窯村)及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不僅二胡拉的有模有樣,演唱眉戶也有聲有色。</p><p class="ql-block"> 樂師張安樂,在校時學吹笛子,參加工作后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吹笛子技藝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 樂師張生光,在校時學拉二胡,參加工作后,尤其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拉板胡水平突飛猛進,最后與當年石樓拉板胡高手任平陸不顯上下,成為石樓人中拉板胡的佼佼者。他對眉戶音樂嫻熟,伴奏眉戶技藝超群。</p><p class="ql-block"> 樂師謝繩組,在校時學拉二胡,參加工作后二胡演奏水平不斷提高,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演奏二胡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 樂師王專一,在校時吹笛子,離職后參與組建《石樓縣戲迷協(xié)會》,并負責戲迷協(xié)會——眉戶組領導工作在“眉戶組”主吹笛子。</p><p class="ql-block"> 樂師馬有信,在校時是武場樂器優(yōu)秀演奏者。</p><p class="ql-block"> 樂師楊宇鵬,在校時是二胡演奏者,也善于表演,經(jīng)常在眉戶劇或眉戶表演唱中扮演角色。</p><p class="ql-block"> 樂師楊興保,在校時擅長拉二胡。</p> <p class="ql-block"> 樂師姬外光,在校時拉二胡,二 00 七年參與組建石樓縣戲迷協(xié)會——眉戶組,并擔任二胡演奏員。</p><p class="ql-block"> 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縣直各部門干部、職工為眉戶在石樓做出較大貢獻的有:</p><p class="ql-block"> 時任石樓文化部門主要領導的張環(huán)(臨汾人)、高學禮(臨汾人)、楊紹舜(臨汾人)、杜成才(蒲縣人)等在職期間,十分重視文藝宣傳工作,經(jīng)常在縣城或農(nóng)村組織文藝宣傳活動;多次舉辦城、鄉(xiāng)文藝骨干培訓;多次組織文藝調(diào)演或匯演;積極組織參加臨汾地區(qū)或呂梁地區(qū)組織的文藝調(diào)演,為培養(yǎng)當?shù)孛紤羧瞬欧睒s當?shù)匚幕?,助力當?shù)厝宋?、?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講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王村生產(chǎn)大隊每年都搞文藝演出活動,因本村尚未通電,時任文化館館長的楊紹舜和會計馬灶花,每次兩人抬著汽燈步行五里路為演出提供照明,演出結束后,再抬著汽燈回城。這種體恤民情,設身處地的愛心和敬業(yè)精神令人感動,給人鼓舞。</p><p class="ql-block"> 農(nóng)口系統(tǒng)工作的趙夢虎(新降人)吹笛子高手,當時在石樓無人敢比,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主吹笛子?!拔母铩鼻敖?jīng)常參加石中師生的眉戶演唱活動,指導多,幫助較多。</p><p class="ql-block"> 文化館工作的權文學(臨猗人),一九六一年分配到石樓文化館工作后,一直擔負著縣里重要文藝演出活動的組織</p> <p class="ql-block">和導演重任,有時還當主演。一九六四年,他導演的眉戶《情投意合》(梁秋燕選場)、眉戶表演唱《兩個好媳婦》在參加臨汾地區(qū)西山五縣文藝會演中均獲一等獎。一九七七年,他導演的眉戶劇《迎像》及他改編的石樓道情《紅軍東征到石樓》,在呂梁地區(qū)文藝調(diào)演中均獲最高獎。在總結座談會上,這兩節(jié)目受到時任呂梁地區(qū)文化局局長王易風的大加贊賞。當年石樓娛樂圈內(nèi)將權文學尊稱為“權(全)大家”(文學、藝術全能大專家)。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擔任導演。負責編導、排練及演出工作,兼演員或大提琴演奏。</p><p class="ql-block"> 文化館工作的梁德喜(臨汾人),不愧為音樂系畢業(yè)的高材生。精通音樂,擅長拉大提琴,縣里每次組織大型文藝演出,樂隊總指揮非他莫屬。 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擔任指導員,負責黨務、人事工作,兼樂隊指揮及音樂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 任平陸(稷山人),是當時石樓拉歌劇板胡和晉劇板胡的第一高手,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在文宣隊工作期間,擔任隊長,負責樂隊的領導工作,兼板胡琴師。</p><p class="ql-block"> 教育系統(tǒng)工作的薛全秀(洪洞人),優(yōu)秀眉戶演員。一九六五年在眉戶劇《一顆紅心》中扮演“潘發(fā)家”,扮相絕佳,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韓斌(洪洞人),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不僅眉戶唱的好,各種角色都能演,而且還是一個優(yōu)秀的編創(chuàng)人</p> <p class="ql-block">員。他編寫的《大學畢業(yè)回農(nóng)村》被編制成坐唱晉南道情。一九七五年參加呂梁地區(qū)曲藝匯演獲好評,一九七六年代表呂梁地區(qū)赴省匯演,又獲好評。他編寫的眉戶戲《牧羊曲》曾參加呂梁地區(qū)匯演獲好評。</p><p class="ql-block"> 文教系統(tǒng)工作的郝教生(蒲縣人),演奏手風琴、揚琴高手,當時在石樓為頂尖人物。他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大型文藝演出活動,多次參加縣里舉辦的文藝骨干培訓班,并擔任聲樂教練。</p><p class="ql-block"> 李續(xù)林(洪洞人),出色的眉戶演員,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他在一九六五年參加縣里組織的農(nóng)村文化工作隊時與??∠阊莩龅拿紤舯硌莩蹲敷H》及其他多場次演出中表現(xiàn)出來的高超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李志恭(安邑人),擅長演唱眉戶及晉南道情,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演技出色,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丁峰(隰縣人),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一九六六年暑期,在參加《石樓縣農(nóng)村文化工作第一隊》時與王瑞萍演出眉戶劇《搶板》中的杰出表現(xiàn),給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李明生(蒲縣人),在義牒公社圪堵坪村任教期間,協(xié)助本村組建文藝宣傳隊,并擔任主要領導和編導。他既會演又會導,多才多藝。該文宣隊多次代表義牒公社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調(diào)演或匯演,并多次獲獎。他執(zhí)導和演出的眉戶節(jié)目主要有眉戶劇、眉戶劇選段或眉戶表演唱,印象最深刻的是</p> <p class="ql-block">他在眉戶劇《梁秋燕》選段和眉戶劇《一顆紅心》選段中的精彩表演。到縣直機關工作后,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在眉戶劇《三親家》及眾多眉戶表演唱中的精彩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王振中(洪洞人),吹笛子高手,名氣很大。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擔任首席笛子伴奏。</p><p class="ql-block"> 李斌(運城人),對眉戶、蒲劇音樂嫻熟。“文革”期間,在石中擔任駐校工作隊隊員時,參與蒲劇《智取威虎山》的導演工作,并扮演“楊子榮”,唱腔優(yōu)美,動作大方,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馬學仁(洪洞人),敲擊板鼓高手,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張福義(交口人),能寫會畫,是一個優(yōu)秀的舞美人才。一九六五年參加縣里組織的農(nóng)村文化工作隊,主要負責舞美工作。一九七 0 年調(diào)縣文宣隊,主要負責舞美工作。他設計、制作的舞美作品無不受考獎。</p><p class="ql-block"> 段柏林(臨汾人),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演唱過好多眉戶劇目,尤其在他自己執(zhí)導并參演的《紅心朝陽》中扮演“許老三”的藝術形象十分出色。在縣公安局工作期間是本單位、本系統(tǒng)的文藝骨干,組織過多次文藝演出,編導并參演了很多眉戶節(jié)目,每場演出觀眾無不叫好。</p><p class="ql-block"> 李壽福(臨汾人),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演唱過好多</p> <p class="ql-block">眉戶節(jié)目,尤其在《紅心朝陽》中扮演“田明”的藝術形象很出色。他是文宣隊出類拔萃的男青年演員。</p><p class="ql-block"> 徐秀玲(臨汾人),在縣文宣隊工作期間,演出過好多眉戶節(jié)目,扮演“老太太”才藝出眾。她在《紅心朝陽》中扮演“三嬸”、在眉戶劇《紅燈記》選段中扮演“李奶奶”的藝術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王小元(臨汾人),原先是大寧蒲劇團的“武生丑角”演員,到縣文宣隊后,在《紅心朝陽》中扮演“潘發(fā)家”,演技出色,深受好評。他曾擔任學員的武功教練。</p> <p class="ql-block"> 郭士德(孝義人),原本是縣晉劇團(“文革”前)赫赫有名“三花臉”演員??h劇團解散后,先后在縣城關糧站和縣文宣隊工作。他武功高強,導演戲劇能力出眾。七十年代在縣里舉辦的文藝骨干培訓班擔任身段教練和戲劇導演。一九七八年,他為縣財貿(mào)系統(tǒng)演出的眉戶劇《收工之后》擔任導演。一九八五年,他為縣財貿(mào)系統(tǒng)演出的眉戶劇《三親家》擔任導演。他導演的戲劇專業(yè)性強,藝術性高,深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縣文化館工作的劉金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藝人才,不僅三弦、嗩吶演奏的好,而且拉板胡技藝也很出色。他是文化館文藝活動的骨干人才,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 縣文化館工作的高海生,擅長彈電子琴,是文化館樂隊主將,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小有名氣。</p> <p class="ql-block"><b> 上圖:1971 年 12 月,石樓縣文宣隊代表呂梁地區(qū)赴劉胡蘭烈士故鄉(xiāng)云周西村演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士德(孝義人),原本是縣晉劇團(“文革”前)赫赫有名“三花臉”演員。縣劇團解散后,先后在縣城關糧站和縣文宣隊工作。他武功高強,導演戲劇能力出眾。七十年代在縣里舉辦的文藝骨干培訓班擔任身段教練和戲劇導演。一九七八年,他為縣財貿(mào)系統(tǒng)演出的眉戶劇《收工之后》擔任導演。一九八五年,他為縣財貿(mào)系統(tǒng)演出的眉戶劇《三親家》擔任導演。他導演的戲劇專業(yè)性強,藝術性高,深受好評??h文化館工作的劉金明,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文藝人才,不僅三弦、嗩吶演奏的好,而且拉板胡技藝也很出色。他是文化館文藝活動的骨干人才,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演出活動,小有名氣。縣文化館工作的高海生,擅長彈電子琴,是文化館樂隊主將,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小有名氣。</p> <p class="ql-block"> 縣文化館工作的張雙光,是繼譚仁杰、張生光之后板胡伴奏眉戶的高手,是本單位文藝骨干,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小有名氣。</p><p class="ql-block"> 縣文化館工作的李文泉,不僅是彈撥樂器(三弦、園、琵琶、柳琴)演奏高手,而且還是舞臺裝飾,布景制作的能手。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廣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縣文化館工作的賈挨鎖,多才多藝,二胡、揚琴、電子琴樣樣精通,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藝人才,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活動,廣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小學畢業(yè)就進縣晉劇團敲板鼓的寧庚武,操弄板鼓功底深厚,多次參加縣里組織的眉戶演出活動,廣受好評。</p><p class="ql-block"> 上列人員,在石樓眉戶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中,各騁所長,各盡所能,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才華和熱血,為貫徹國家“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為偏僻貧困的石樓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石樓人民永遠懷念他們,他們的好名聲將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即興編段眉戶唱詞,獻給當年的同志們共抒情懷:</p><p class="ql-block">回顧眉戶在石樓五十年, </p><p class="ql-block">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p><p class="ql-block">當年的同志們張張笑臉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昔日情景一幕幕反復出現(xiàn): </p><p class="ql-block">排練場上揮汗如雨無悔無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伴們切磋技藝傾心交談、 </p><p class="ql-block">舞臺上風華展一個一個都很棒、 </p><p class="ql-block">贏掌聲獲夸贊心花怒放、 </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互相關照情義綿綿、 </p><p class="ql-block">閑空時嘻笑打鬧趣事連連…… </p><p class="ql-block">同志們?nèi)蝿谌卧钩嘈闹夷懽鲐暙I, </p><p class="ql-block">為石樓的建設把青春奉獻。 </p><p class="ql-block">轉(zhuǎn)眼間俊男靚女都已老年, </p><p class="ql-block">更惋惜不少同志離開人間! </p><p class="ql-block">但愿的健在者身心健康, </p><p class="ql-block">等待著石樓眉戶重火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 記 </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石樓的“眉戶迷”們十分懷念當年參加眉戶演唱活動的那段展現(xiàn)青春活力和燦爛人生的經(jīng)歷;十分懷念在一起參加文藝活動的老師、同學、校友和同志們及大家相處的情分和友誼。將眉戶在石樓的那段歷史寫出來,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三年前,就有人建議由我執(zhí)筆完成。大家認為,眉戶在石樓的興衰過程中,我的親身經(jīng)歷時間長、活動多。我也有同感,為了結大家的共同心愿,我欣然應諾。由于,眉戶在石樓的興衰過程時間跨度大、活動范圍廣、涉及人員多、歷史背景特殊,僅憑我一個人的記憶及所見所聞,很難準確、全面反映出來。為了對歷史和參與人員負責,我決定采取兩步走的方式來完成。第一步,根據(jù)我的經(jīng)歷及所見所聞寫出初稿,轉(zhuǎn)發(fā)給有關人員,請大家補漏、糾錯,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提出修改完善建議。第二步,我綜合反饋情況,重新修編完稿。目前,第二部工作已完成,決定脫稿印發(fā)。然而,作品中仍存在一些缺憾須說明:</p><p class="ql-block"> 一、當年縣里組織的臨時文藝宣傳隊、農(nóng)村文化工作隊、文藝骨干培訓班及參加地區(qū)文藝調(diào)演等項活動中的部分活動,因查找不到當時參演人員的留影(多數(shù)活動當時均未拍留念照),缺乏實證資料,影響了對參與者的確認。</p><p class="ql-block"> 二、當年組織眉戶演唱活動的主要領導和主要演職人員(尤其是晉南籍人)都已老年,有的已離世,有的多病纏身,</p> <p class="ql-block">有的記憶力減退,大部分人僅對自己的經(jīng)歷有所記憶(有的連自己的經(jīng)歷也記不清了),對他人的經(jīng)歷,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大概,不知詳情,影響到對當年參與者的事跡敘述及藝術特長表述。</p><p class="ql-block"> 三、“文革”期間,各公社、個別生產(chǎn)大隊及縣直各大口成立的文藝宣傳隊演唱眉戶情況,因時隔多年,機構、領導、人員變動及宣傳隊活動時間較短,加之,眉戶演唱只是其中節(jié)目,很多受訪者均對當年眉戶演唱活動詳情記憶不清了。影響了對各宣傳隊眉戶演唱活動的介紹。在《眉戶在石樓》編輯過程中,曾受到當年在石樓參與眉戶演唱活動的老師、同學、校友和同志們及部分參與者家屬或曾經(jīng)在縣里或縣直各部門、各公社工作過的老領導、老同志及社會群眾(尤其是“老戲迷”)們的熱情關注和大力支持,獲得了很多有價值情況,尤其在《初稿》和《關于征集資料的函》發(fā)出后,收到了許多來自不同住地的石樓籍和晉南籍有關人員反饋的情況及像片資料,為完善作品提供了較豐富的信息資料。在此,鄭重地向諸位道聲:謝謝!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若有不妥之處,乞望批評、指正。</p><p class="ql-block"> 鄭紀保</p><p class="ql-block"> 二 0 二四年十一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附件: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關于征集資料的涵</span></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校友和同志: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石樓的“眉戶迷”們,非常懷念當年參加眉戶演唱活動的那段展現(xiàn)青春活力和精彩人生的經(jīng)歷;十分懷念曾經(jīng)在一起參加文藝活動的老師、同學、校友和同志們,以及大家相處過程中的情分和友誼。將眉戶在石樓的那段歷史編寫出來,是大家共同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就有人建議,由我執(zhí)筆完成此項任務。大家認為,我在眉戶在石樓的興衰過程中,親身經(jīng)歷時間長、活動多。我也有同感,于是,欣然應諾。哪知,未曾提筆,疑慮重重:一怕自己對眉戶在石樓的起始時間、地點、涉及人物了解不全,難于述清;二怕自己僅對自己在石中上學期間及以后個人經(jīng)歷有所記憶,對其他人的經(jīng)歷印象模糊,細述自己,簡介別人,恐遭誤解;三怕涉及人員較多,僅憑自己的記憶或所見所聞很難準確列舉重要人物及其主要事跡,萬一漏列或概述不準、不全,恐遭親疏之嫌;四怕盡管自己費力勞心、多方調(diào)查考證完成作品,也難免不存在問題,最后落個出力不討好反而遭人嫌惡的下場。由于思想顧慮較重,遲遲不愿動筆。一直處于想寫,不</p> <p class="ql-block">敢寫,不寫,又不甘心的矛盾中。</p><p class="ql-block"> 二 0 二四年春節(jié)后,理智終于戰(zhàn)勝了邪念。為了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的石樓“眉戶迷”們的共同心愿(也可能是當年參與眉戶演唱活動的大多數(shù)人的心愿),我決意摒除雜念,顧全大局,將眉戶在石樓的這段歷史寫出來公告天下。這樣,才能對得起信任我的人,對得起包括已故者在內(nèi)的為眉戶在石樓做出貢獻的所有人和自己的良心。為了對歷史和參與人員負責,我決定,此作品分兩步完成:第一步,根據(jù)我個人經(jīng)歷、印象及目前了解情況,編寫出初稿,發(fā)給有關人員,讓大家補漏、糾錯,提出修改完善建議,提供有關實證資料(像片或其他資料)。第二步,我根據(jù)大家反饋情況和提供資料重新整理完稿。為此,希望大家積極配合,共同完成心愿。因我與有關人員的聯(lián)系受限,請大家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廣泛轉(zhuǎn)發(fā)、聯(lián)系,以便獲得更多建議和資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聯(lián)系人:鄭紀保 電話:137……3198 </b></p><p class="ql-block"><b>聯(lián)系方式:微信或電話 </b></p><p class="ql-block"><b>截止時間:發(fā)函之日起十日內(nèi) </b></p><p class="ql-block"><b> 鄭紀保 </b></p><p class="ql-block"><b> 2024 年 6 月 12 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鄭紀保簡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鄭紀保,男,1948年3月生,1968年10月縣財政局參加工作,198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7年7月任石樓縣稅務局副局長,1994年7月任石樓縣地方稅務局局長,2008年3月退休。中專學歷。</b></p> <p class="ql-block">縣老促會常青隊演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辛中簡介:</b></p><p class="ql-block"> 辛中;女,曾用名;辛瑞花,微信、QQ;歐陽真心。山西呂梁石樓人。中共黨員,政府干部,石樓三晉文化理事,呂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詩詞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p><p class="ql-block"> 2024年被聘為《古韻今吟》執(zhí)行主編。多年來四百多首拙作在三十幾家報刊雜志書籍發(fā)表。</p><p class="ql-block"> 2017年2021年分別出版?zhèn)€人詩集《碎玉集》和《孝恩集》。</p><p class="ql-block">2017年榮獲“中國十佳當代潛力詩人”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2018年榮獲全國第七屆當代攝影大賽二等獎。</p><p class="ql-block">2021年獲得全國《夏韻墨青杯》二等獎。</p> <p class="ql-block">縣老促會常青隊演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