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編輯: 木 言</p><p class="ql-block">美 篇 號:3743013</p> <p class="ql-block"> 謹以此片,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一百三十一周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寶塔巍峨矗世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稀金粟到延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排排窯洞火種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棟棟土屋居圣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大實學爐火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棗園帷幄待江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墾田據(jù)案飛鴻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淳耀五星華夏還。</p><p class="ql-block"> 走進延安,就如同是一次時空穿越。踏著歷史的足跡,思緒在一處處歷史遺跡中前行,被一處處紅色基因所感染。在這里可以追尋逝去的歲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來,面對的是心靈的凈化與洗禮。</p><p class="ql-block"> 從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間,延安作為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整風運動、大生產(chǎn)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成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fā)點,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因此成為世界矚目的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延安市區(qū)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zhèn)”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p> <b> </b>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寶塔山</b></h1><h3> 寶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標志和象征,她融歷史文物和革命遺址為一脈,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登臨其上,圣地景色盡收眼底,高原風光一覽無余,使得世人無不贊嘆:“只有登上了寶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h3>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時寶塔山</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延安革命紀念館</b></h1><p class="ql-block">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西北延河東岸,在王家坪舊址的西邊。 紀念館內(nèi)展出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圖表、照片等,系統(tǒng)反映了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期間,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建立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展大生產(chǎn)運動、整風運動,直到最后取得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光輝歷程。</p> <p class="ql-block"> 紀念館前是一大型廣場,廣場平坦開闊。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是毛澤東銅像,高5米、重約3噸,連基座通高8.15米。</p><p class="ql-block"> 踏入廣場就被它壯觀恢宏的氣勢所震撼,使人肅然起敬。 </p> 傍晚再次來到紀念館的廣場 <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涼山</b></h1><h3><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涼山山勢巍峨, 為延安第一名山,得名于佛教教義,意為從世俗輪回中解脫出來到達清涼的涅槃理想境界。世稱“金仙勝景”。<br></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涼山還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yè)的搖籃。</span>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中央印刷廠、中央出版發(fā)行部、中共新華通訊總社、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新華書店等所在地。因此清涼山被譽稱“新聞山”。</h3><p class="ql-block"><br data-filtered="filtered"></p> 延安古稱膚施,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停止使用膚施名稱。 毛澤東主席為新聞工作題詞 狀元橋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王家坪</b></h1><p class="ql-block"> 王家坪革命舊址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舊址,1937年1月至l947年3月,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此駐扎,指揮中國革命的軍事行動。王家坪革命舊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為政治部,北院為司令部。</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棗 園</b></h1><p class="ql-block"> 1943年至1947中央書記處所在地,領(lǐng)導了全黨的整風運動和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召開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并為抗戰(zhàn)勝利后爭取民主團結(jié)、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發(fā)動的全面內(nèi)戰(zhàn)作了充分準備。</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在此寫下了《學習和時局》、《關(guān)于重慶談判》等著作。這里現(xiàn)保存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彭德懷等人舊居和書記處小禮堂。</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楊家?guī)X</b></h1><p class="ql-block"> 從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領(lǐng)導機關(guān)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居住和辦公,指揮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重要戰(zhàn)役,領(lǐng)導了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并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p> 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p class="ql-block">毛澤東楊家?guī)X故居</p> <p class="ql-block">劉少奇楊家?guī)X故居</p> <p class="ql-block"> 延安的紅色遺址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艱苦斗爭和偉大成就。保留下來的大量歷史遺跡和珍貴文物,使后人永遠銘記、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感受“延安精神”的偉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