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乘高鐵G1468,安亭北7點47分→蘇州站(行駛20分鐘),今天游覽滄浪亭、可園、文廟,然后乘坐12點52分G1463返回上海安亭北。</p><p class="ql-block">蘇州站乘地鐵4號線,→三元坊站(乘坐4站),沿人民路步行約500米,8點20分到達(dá)滄浪亭。</p><p class="ql-block">滄浪亭與可園隔葑溪門對門,滄浪亭和可園與文廟在人民路的兩邊。</p> 蘇州地鐵4號線三元坊站,人民路,秋天的梧桐樹,在陽光下閃著金黃色。 滄浪亭:為蘇州現(xiàn)存歷史最久的園林,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詩人蘇舜欽購得唐末五代孫承祐之池館,傍水建亭,以“滄浪濯纓”之典故取名。 滄浪亭占地1.1公頃(16畝),通過復(fù)廊,將園外一池綠水納入園景,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未入園先得景之佳構(gòu)。 入園門廳;就能見到橫亙東西之土丘假山,土石相間,古木森郁,極富山林野趣,為滄浪亭園子的中心,亭臺樓閣都圍繞土丘假山分布。<div>游覽滄浪亭(逆時針):門廳→御碑亭→步碕亭→清香館→五百名賢祠→仰止亭→翠玲瓏→看山樓→瑤華境界→明道堂→滄浪亭→聞妙香室→閑吟亭→觀魚處→面水軒→門廳。</div> 步碕亭:位于假山曲廊間,曲廊隨坡起伏,高下逶迤,彎曲有至。 曲廊前的水池,步碕亭和曲廊的倒影。 廊壁上的漏窗,溝通曲廊內(nèi)外景色。 御碑亭:亭中有康熙帝御書碑文石刻。<div>亭旁有一紅楓,紅葉正當(dāng)時,前后左右拍上幾張。</div> 穿過曲廊,園子有古樹,枝干都已經(jīng)鏤空,樹干頂部依然枝繁葉茂,頑強(qiáng)生長。 <p class="ql-block">清香館:又名“木樨亭”,南宋紹興韓世忠所題。襲唐李商隱詩“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之意,故名。</p><p class="ql-block">館前一道漏窗粉墻,自成院落,院內(nèi)植桂花數(shù)枝,蒼老古樸,已逾百年。</p> 清香館內(nèi)陳列一套樹根家具,為清末之物,系用福建榕樹根精制,采其天然造型,有飛禽走獸圖案,龍鳳呈祥形態(tài)。 五百名賢祠:道光七年(1827年),蘇州藏書家顧沅和蘇州十幾位士紳,發(fā)起在滄浪亭中建五百名賢祠,顧沅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余幅,又經(jīng)廣為搜集得200多幅,勒石嵌壁,春秋祭祀。<div>此祠舊為儒教名勝歷代官吏每歲以時致祭,故祠內(nèi)懸匾:“作之師”,為人師表之意。</div> <p class="ql-block">咸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撫張樹聲重建。</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覓得拓本,補(bǔ)刻自晉散騎常侍顧榮至清初尚書彭齡等140人,增刻林則徐至吳信中等,故現(xiàn)存594人,雕刻在祠中三面粉墻壁上。</p> 一百多年過去了,五百名賢的刻像依舊供立滄浪亭,四方君子游于斯者,感受滄浪亭中的名賢精神。 仰止亭:取《詩經(jīng)·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意。 翠玲瓏:又名“竹亭”,南宋紹興年間就有其名。取蘇子美詩“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意為名。<div>此處房前屋后,修竹如林、粉墻竹影,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歷來為文人墨客雅游、靜觀、觴詠、作畫之地。</div> 看山樓: 看山樓俯瞰竹徑,栽種有斑竹、花稈毛竹、金鑲玉竹、紫竹、龜甲竹等許多竹科竹屬品種的竹子。 紫竹:科屬禾本科 竹亞科 剛竹屬。<div>觀賞特色:新稈綠色,到秋冬即逐漸呈現(xiàn)紫黑色斑點,以后全稈變?yōu)樽虾谏秃詮?qiáng)。</div> 龜甲竹:科屬禾本科 竹亞科 剛竹屬;<div>觀賞特色:中部以下節(jié)間短縮腫脹如龜甲狀,并連續(xù)交斜連接,高檔觀賞竹。</div> 花稈毛竹:科屬禾本科 竹亞科 剛竹屬,珍稀竹類。 深秋初冬,竹徑小道,靜靜回味,時光流轉(zhuǎn),歲月匆匆,人生幾何。 瑤華境界:此處原為古戲臺,道光時筑,民國間漸漸荒廢,重修時改為今狀,屋內(nèi)懸匾“瑤華境界”為它處移懸此處。 明道堂:面闊三間,為園中主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撫張樹聲所創(chuàng),取自蘇舜欽《滄浪亭》中語“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滄浪石亭:立于土丘假山最高點,山上古木郁郁蔥蔥,石徑隱于叢竹、樹蔭之間,拾級而登至亭中,可一覽全園景色。 聞妙香室: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巡撫張樹聲重修時題,取唐杜甫詩“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之意。<div>原為園主讀書處。室前遍植梅花,早春暗香浮動,沁人心脾,乃是賞梅之佳地也。</div> 閑吟亭 觀魚處:又名“靜吟”,莊子語“莊子與惠子觀魚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觀魚處”,此處舊為“自勝軒”。 面水軒:此處原為“觀魚處”,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后改為“面水軒”,襲唐杜甫詩“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jīng)霜”之意。 面水軒內(nèi)另懸匾“陸舟水屋”,為旱船之意。<div>此軒面北臨流,軒左復(fù)廊一條,蜿蜒而東,兩面可行,內(nèi)外借景,隔水迎人,臨河一帶有湖石玲瓏。</div> <p class="ql-block">面水軒現(xiàn)為茶室,以茶道醒悟人生之道。</p><p class="ql-block">軒前碧波蕩漾,波光粼粼;軒內(nèi)茶香裊裊,品味歲月。</p><p class="ql-block">忘卻塵囂,沉醉于這一片靜謐之中。</p><p class="ql-block">發(fā)呆的好地方,非常喜歡這清靜之地。</p> 復(fù)廊將園內(nèi)的山和園外的水緊緊地銜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為借景的效果,彌補(bǔ)了園中缺水的不足。<div>這條復(fù)廊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三大名廊之一。</div> <p class="ql-block">抄小詩一首《蘇州滄浪亭》</p><p class="ql-block">曲廊借景自徘徊,花式漏窗疏影來。</p><p class="ql-block">滄浪亭閣非舊貌,唯余山水寄情懷。</p><p class="ql-block">滄浪亭游覽約1.5~2小時。</p> 可園:北宋詩人蘇舜欽建滄浪亭時,其為滄浪亭的一部分。清雍正年間,江蘇巡撫尹繼善在此建園,名“近山林”,后又取名“樂園”。嘉慶十年(1805年)歸正誼書院,光緒年間改學(xué)古堂,1914年辟為省立圖書館,即今蘇州圖書館前身。<br>兩百余年來,幾經(jīng)廢興,池館猶存。2014年,蘇州市人民政府撥資進(jìn)行全面修葺,再現(xiàn)書院園林的典雅特點。 <p class="ql-block">游覽可園:門廳→挹清池→挹清堂→坐春艫→濯纓處→學(xué)古堂→思陸亭→浩歌亭→博約樓→一隅堂(游覽約1小時)。</p> <p class="ql-block">可園門廳</p> <p class="ql-block">挹清池:也稱小西湖,可園的核心,圍繞挹清池,修建有觚亭,挹清堂、坐春艫等建筑,清幽雅致,賞心悅目。</p> 挹清池: 觚亭 坐春艫 挹清堂:約建于清嘉道年間,為可園的主廳之一,位于小西湖北岸景觀南北主軸線上,面水靠山。<div>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而起名挹清堂,古時為書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場所。</div> <p class="ql-block">挹清堂</p> <p class="ql-block">坐春艫: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為一船舫式建筑,位于小西湖西岸,船頭朝東。取宋代詞人黃庭堅《鷓鴣天》中“湯泛冰瓷一坐春”句意而名“坐春艫”,是為園中春天賞景的絕佳處。</p> 濯纓處:位于可園門廳西側(cè),毗鄰院子南墻,墻外隔溪即滄浪亭,為一小型廳堂,建筑古樸,陳設(shè)典雅。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與滄浪亭遙相呼應(yīng)。 學(xué)古堂:嘉慶年間江蘇巡撫汪志伊建正誼書院時曾為“講堂,后改為四面廳形式,取名“學(xué)古堂”,為學(xué)術(shù)交流的場所。 浩歌亭 博約樓: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舊時專門用來藏書。 正誼書院的后廳 正誼書院的前廳 出可園,路口有“滄浪勝蹟”牌坊,回望“葑溪”美景。 蘇州文廟:位于蘇州市人民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祐二年(1035年)創(chuàng)建,被譽稱江南學(xué)府之冠。<div>以兩條中軸線為標(biāo)志的兩大建筑群體,一路是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孔廟建筑群,另一路以明倫堂為中心的府學(xué)建筑群。</div><div>目前為蘇州文廟管理所,蘇州碑刻博物館,德善書院,蘇州圖書館(國學(xué)分館、雙塔分館)。</div><div>時間關(guān)系,匆匆游覽了半小時。</div> 大成門 欞星門: 古銀杏樹 大成殿:文廟的主體建筑,面寬七間,進(jìn)深六間,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撐,建于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大成殿的梁架結(jié)構(gòu),斗拱,鴟(chi)尾,都有宋代建筑的風(fēng)格,古樸莊重,氣勢軒昂,為蘇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另一路中軸線,以明倫堂為中心的府學(xué)建筑群。 <p class="ql-block">這幾個大鵝在水中撲騰,鬧猛的來。</p> 清風(fēng)堂 碑廊 瑞石:此石夜間“有光燭天”,人皆以為祥瑞之象,故名為“瑞石”,明朝巡撫都御史周起元將其置于蘇州府學(xué)中,以彰名賢之德。 廉石:東漢末年,孫吳郁林太守陸績,為官清廉,身無長物,任滿歸鄉(xiāng)之時,因船輕不能通海,故載石以鎮(zhèn)之。<div>民眾稱頌陸公廉潔,稱此石為“郁林石”。</div><div>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府陳鵬年將此石移入蘇州文廟府學(xué),以傳孝廉。</div> “平江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平面圖。 <p class="ql-block">蘇州文廟建筑特色:布局嚴(yán)謹(jǐn)、殿宇恢弘、非常大氣,展品內(nèi)涵豐富,有時間細(xì)細(xì)看看,還是很值得一覽。</p> <p class="ql-block">到12點了,乘地鐵4號線回蘇州站(10分鐘),乘12點52分G1463回家,結(jié)束悠閑自得其樂的蘇州半日游。</p><p class="ql-block">小結(jié):</p><p class="ql-block">1、滄浪亭、可園、文廟三個景點就在一起,蘇州站乘地鐵4號線到三元坊站,交通非常便捷。</p><p class="ql-block">2、滄浪亭半價門票7.5元,可園半價門票10元,文廟免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