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汕大地,經過宋元戰(zhàn)亂之后,在明朝迎來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時代,也就有了一個興旺和發(fā)展的時期。集聚居住村落的形成和固化,農漁貿易行業(yè)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人口增多,潮汕便開始了明清時期的發(fā)展階段。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概括潮汕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始于唐宋,興于明清”。</p> <p class="ql-block"> 潮汕向有重文興教的良好民風,這也讓潮汕地區(qū)在明朝時期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杰出人物,他們通過讀書、科舉而嶄露頭角,不少人成為朝廷或者地方的重要官員,其中最著名且具有承前啟后的人物一陳北科,因為在其登科之前,潮汕登科的人非常稀罕,但在他進仕后的影響及帶領下,激起了潮汕一股讀書考起功名之風的熱潮,隨其之后的二三十年間潮汕就湧出了十幾位進士,所以說陳北科是因此開啟潮汕的文脈之風,不愧是為潮汕三杰之首,他對潮汕文化的推廣及對后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潮汕的文化影響巨大,他是王守仁的首位潮汕籍弟子,他進仕后的一生同王守仁關系密切,隨其老師王守仁官場浮沉,也為推介王陽明心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最后因心學而招致禍患無窮,結果雖然沒有象其老師那樣被朝廷抄家,但也是家破子孫逃難海豐。陳北科的交游廣泛,不僅是陽明弟子,他也是陳白沙的再傳弟子,與湛若泉情同手足,一起探究心學,是王陽明和湛若泉兩者間的信史,陳北科愛好潮笛、戲劇等,后導致被人彈劾其行為不端,他還嗜愛特產其家鄉(xiāng)的鐵骨素心蘭花,曾將蘭贈給好友徐愛等,徐愛也回贈蘭詩給他。北科熱愛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關心家鄉(xiāng)百姓疾苦,他身為吏部皇帝身邊的近臣對家鄉(xiāng)及來京的潮籍仕子以用已之所能給予幫助,他在大禮議事件的關鍵時刻舉薦湛若泉霍韜等十五位大臣,陳北科是大禮議轉折點的關鍵人物,說明白點,陳北科在大禮議的角色相當于明世宗的一粒棋子,來打擊王廷和等當權的繼統(tǒng)舊臣一派及王瓊和王守仁的新理學派,從而讓嘉靖皇帝完全掌控朝廷,陳北科是大禮議的沖鋒者及政治的犧牲品,他也可以說是王瓊、王陽明在朝廷的代言人。陳北科還在潮汕防御外倭上也做過巨大貢獻,請求嘉靖皇帝將海豐縣及潮陽縣中割出部分地方成立恵來縣便于更好的防御海寇。</p><p class="ql-block">故陳北科在政治上文化上,甚至對潮汕家鄉(xiāng)的建設上等等都不能與其并稱三杰的翁萬達和林大欽相提并論,翁林兩人是北科的間接徒孫且晚其近二十多年后才進仕,林大欽是其好友鄭一初之子鄭大侖的弟子,而翁萬達在仕途初期曾得到北科的舉薦和幫助,應該說北科是翁萬達的恩人,翁萬達在明嘉靖年間官至兵部尚書,可惜翁萬達對潮汕地區(qū)的文化貢獻不大,而林大欽是潮汕歷史唯一的狀元,但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是潮陽貴嶼華美村人,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進士。</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1478—1534年),原名陳洸,名世杰,,號東石,世稱陳國舅。陳北科是潮汕人的杰出代表,他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舉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進士,出任過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曾經陪同明武宗正德皇帝一起巡游江南。</p><p class="ql-block"> 1522年,嘉靖皇帝御封陳北科“紫閣名臣”的榮譽。</p><p class="ql-block"> 1527年,陳北科任黃門侍郎,獲嘉靖皇帝御賜“黃門第”,在貴嶼故鄉(xiāng)修建官宅一座。</p><p class="ql-block"> 1531年,陳北科因不滿朝廷內宦官專政,不愿同流合污,憤而辭官還鄉(xiāng),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家中抑郁而終,終年57歲。</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有一堂兄,也是貴嶼人,名叫陳江。陳江在明正德九年(1514年)中第進士,中第后任職南京戶科給事中。為了便于區(qū)別,民間把在北京任戶科給事中及吏部給事中的陳洸稱為“陳北科”,而把在南京任戶科給事中的陳江,稱為“陳南科”。</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與堂兄陳南科都是官任給事中,因而有“雙鳳鳴陽”的美譽。潮州的牌坊街有他倆的一座“雙鳳鳴陽坊”。陳家兄弟同時官任黃門侍郎,一時名震朝野,為世間所贊,世稱之為“一門雙進士,兄弟同黃門”。</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貴嶼專為陳門修建了一座進士亭,以表彰陳南科、陳北科的成就。據(jù)《貴嶼鎮(zhèn)志》記載,該進士亭為三門四柱三樓結構,高11.8米,全石結構,亭有三層,最高層為“恩榮”石匾,二層為嘉靖帝御書的“圣旨”石匾,第三層為“進士”石匾,全亭雕龍鳳,十分壯觀。</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進士亭被拆毀掉,現(xiàn)在的這個是后來重新修建的。還好亭上的“恩榮”石匾被保存了起來,現(xiàn)在也在供人參觀。</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的身份一是官員,二是詩人,他一生寫有很多詩詞作品,如今存世的作品仍有不少,如《前題》、《南海歌漁》、《官橋秋笛》《尊祖收族記》等,后人將其詩文整理合并,加以??保峡癁椤蛾惤o諫詩文選集》。</p><p class="ql-block">《前題》</p><p class="ql-block">靈威恒著萬年容,香火于今尚熱紅。</p><p class="ql-block">死節(jié)睢陽人有幾,效忠唐室世難同。</p><p class="ql-block">云雷百戰(zhàn)須眉吐,安史千軍瘴癘空。</p><p class="ql-block">古廟已昭山麓上,不辭杯酒釂英風。</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在詩中以悼念雙忠公(唐代二位名將)為題,也抒出其憂國憂民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一次,陳北科在迎接朝廷欽差大臣來潮陽視察旱情時候,隨口詠吟一首《祈雨》:</p><p class="ql-block">春行冬令夏行秋,</p><p class="ql-block">田禾枯焦黎庶憂。</p><p class="ql-block">玉帝若念凡間苦,</p><p class="ql-block">喜降甘霖志方遒。</p><p class="ql-block"> 為民所急、為民所憂之情躍然紙上。</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國舅爺,說起這個身份,還是有一個故事的。有次在赴京趕考的途中,陳北科遇到一位也是赴京趕考的陳舉人,兩人搭伴同行,并結拜為義兄弟,途中那人因病身亡,臨終前告訴陳北科,當朝正德皇帝的妃子陳貴妃是他的姐姐,讓陳北科到京后去找陳貴妃相認,陳北科到京城,考中進士之后,找到了陳貴妃,陳貴妃認他為弟,所以陳北科有了國舅爺這一“光環(huán)”。</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對潮汕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明朝以前,潮汕的民居都是些低矮的土胚房、茅草房,十分簡陋,沒有任何的特色,潮汕地區(qū)又是多臺風地區(qū),每年的風雨災害,都對人們產生了重大的威脅和災難。</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在京城,時時牽掛著家鄉(xiāng),有次他和嘉靖皇帝一起下棋的時候,適逢雷雨交加,陳北科表現(xiàn)出憂心忡忡,神不守舍的,皇帝就問他是為了什么,陳北科稟告皇帝,看到如此惡劣的天氣,擔心著家鄉(xiāng)的居住環(huán)境,皇帝問為什么不能將房子修的堅固些呢,陳北科稟告,因為現(xiàn)時的律法對建民宅有很多規(guī)定,比如房子的規(guī)模、裝飾等等,都有相應的規(guī)定,不可以逾越。潮汕人的住房都是很簡陋,潮汕又是一個多風雨臺風災害的地區(qū),所以他是一直為此擔心,皇帝感其憂心為民,就告訴他,你的家鄉(xiāng)民宅,可以模仿京城的住宅樣式修建,因此,潮汕就開始了民宅建設的新一頁,陳北科組織了工匠,學習了京城的三合院、四合院的格式,加上潮汕的固有文化和地方特色,就有了現(xiàn)在的“下山虎”“四點金”等潮式民宅,一直延用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所以,對潮汕民宅的評價,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潮汕厝,皇宮起”,意思就是說潮汕的房子與皇宮的格式一樣。</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心系家鄉(xiāng),最后竟然牽動到了皇帝,從根本上改變了潮汕的居住環(huán)境和模式,不僅僅為老百姓提供到了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更是為潮汕文化留下一筆豐厚的瑰寶。</p><p class="ql-block"> 在貴嶼的華美村老寨,現(xiàn)在還保存有一座陳北科的故居,這房子俗稱“國舅府”。</p><p class="ql-block"> 1527年,陳北科任黃門侍郎,獲嘉靖皇帝御賜“黃門第”,由國庫出資,以皇室風格建造,采用圍墻式的建筑方法,圍墻平均厚度為八十二厘米,一個大門可供出入,門檻高達六十八厘米,在當時除紫禁城外少有門檻這么高的府第了。大門為皇式銅釘門,門匾額書“黃門第”。府內雕梁畫棟,最具特色的就是屋頂,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這是一種皇室的待遇,是尊貴的象征,是皇帝詔封御賜的一種殊榮。</p><p class="ql-block"> “黃門第”坐東向西,走進大門,正廳掛著嘉靖帝御賜的“紫閣名臣”和“立朝風載”兩塊牌匾,廳的右邊墻立著嘉靖皇帝的圣旨。從現(xiàn)今保留下來的建筑仍可以看出陳國舅當時地位的顯赫。</p><p class="ql-block">陳北科在任大理寺少卿期間(大理寺為朝廷審處官吏犯罪機關),得罪不少當朝權貴,樹敵不少?!包S門第”國舅府雖是由皇帝賜建的,但還是受到政敵從中作梗,他們多次向皇帝謊報工程已經完工,以致朝廷停止撥款和物料,最終導致整個工程半途而廢,只建好了一小部分而已。</p><p class="ql-block"> 這故居歷經了500年風雨,也受到過破壞,抗戰(zhàn)時期也遭受過日本飛機的轟炸,而導致部分坍塌。</p><p class="ql-block"> 1986年,由旅泰鄉(xiāng)賢出資重新修葺一新?,F(xiàn)在府第里擺放了從原來進士亭上被拆的“恩榮”石匾和原來“黃門第”的石匾真跡。</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向皇帝爭取到開放潮汕民居的建筑特權、并學習了京城的建筑風格后,開啟了潮式民居的獨特風格。而“黃門第”又是皇帝給陳北科的御賜,所以可以說“黃門第”是潮式民居的鼻祖。</p><p class="ql-block"> “黃門第”現(xiàn)今已被列為汕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陳北科留下影響的另外一件事情是,當年陳北科辭官返鄉(xiāng),回到貴嶼的時候,隨行帶來了好幾個大箱子,鄉(xiāng)親們都以為陳北科是帶回來了他的金銀財寶,沒有想到的是,陳北科讓人打開所有的箱子,里面全部是他從京城帶回來的字畫,他讓人將這些字畫,掛在貴嶼長街上,供鄉(xiāng)親欣賞,這一舉動,竟然被沿用至今,成為貴嶼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貴嶼的“街路棚”文化節(jié),每年正月元宵期間,貴嶼都會在老鎮(zhèn)長街上,搭建一條長廊,長廊兩旁掛滿了珍藏的字畫,也有現(xiàn)代的字畫新作,不少遠在他鄉(xiāng)的潮汕人,都會送來自己的作品,給這個節(jié)日增添分量和光彩,同時,在展覽期間,還會有各種民俗活動,如潮劇、潮汕音樂的表演等等,這不單只是為節(jié)日增添喜慶,更是在保護和發(fā)揚潮汕文化。十多年前,筆者本人就曾經到過現(xiàn)場,場面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可以想象,十多年前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可能還停留在某一程度上的臟亂差,但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這一條文化街的出現(xiàn),產生出極大的效果反差,更顯示出其獨特之處,展現(xiàn)出街路棚文化的內涵,也證明了一點,獨特的地方文化,才是地方的靈魂,才是精神所倚。</p><p class="ql-block"> 貴嶼街路棚文化被譽為天下第一街,現(xiàn)今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一條文化街,就是當年陳北科留下來給后人的文化遺產,他的這個舉措,被沿用了近500年,可以得知街路棚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之大。</p> <p class="ql-block">陳北科身歷2個皇帝(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朝代。個性張揚的他也得罪了不少的同僚,所以在明朝的史載記錄中,有不少對他是負面的,而在潮汕的民間傳說里,陳北科又是被當成一個智多星式的人物,坊間流傳著不少陳北科的智慧故事。</p><p class="ql-block"> 可以查到的部分正面評價有:</p><p class="ql-block"> 《潮陽縣志》記載:陳洸職居掖署,亦兼內直,每逢議政,皆切中時弊,且辨事公正,遂得朝中大臣佩服。</p><p class="ql-block"> 王守仁《傳習錄》記載:世杰為人剛毅,勇于任事,敢作敢為。</p><p class="ql-block">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田澍教授在其著作《嘉靖革新研究》中寫到:陳洸﹙陳北科﹚是一光明磊落的官員,是個公正且頗具才干的大臣……陳洸(陳北科)無需附黨,張璁不會結黨,他們都是光明磊落之人。</p><p class="ql-block"> 陳微言《南越游記》記載:北科其能言善辯,言辭流利、率真如此。</p><p class="ql-block"> 《廣東通志》記載:陳洸(陳北科)雖其仕途生涯處于明朝大禮儀矛盾最尖銳時期,卻不受迂腐陳規(guī)的束縛,敢于藐視禮教,對當時社會具有非常大的進步意義。</p> <p class="ql-block">明時潮陽貴山都,</p><p class="ql-block">人傑地靈連江魂。</p><p class="ql-block">鐵嶂蘭芬鐵骨素,</p><p class="ql-block">貴嶼道源仙境黁。</p><p class="ql-block">幽香馨出創(chuàng)新風,</p><p class="ql-block">千年桂樹通直根。</p><p class="ql-block">潮汕民風誰能改,</p><p class="ql-block">黃門世傑拔正存。</p><p class="ql-block">南蠻之地功績巨,</p><p class="ql-block">韓愈後繼其賢尊。</p><p class="ql-block">不惜污名新學論,</p><p class="ql-block">潮汕應謝北科恩。</p><p class="ql-block">敢劾權臣舊理派,</p><p class="ql-block">是如君子幽蘭痕。</p><p class="ql-block">倡導良知應天理,</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排權昏。</p><p class="ql-block">不幸奸臣當行道,</p><p class="ql-block">陽明東石冤累惛。</p><p class="ql-block">落得身敗污名證,</p><p class="ql-block">子孫失離苦乾坤。</p><p class="ql-block">是非公論今已明,</p><p class="ql-block">禍因心學隨王門。</p><p class="ql-block">性格耿直交游廣,</p><p class="ql-block">清官難敵宦官渾。</p><p class="ql-block">推廣文化街路棚,</p><p class="ql-block">眾多遺產永如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