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三亞有一個隱秘山谷,叫“ 檳榔谷 ” ,因廣種檳榔而得名。檳榔谷的神秘不在于它擁有幽谷密林,而是在這個深山里住著一個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古老的民族——黎族。</p><p class="ql-block">檳榔谷究有多幽深,不知道。我們看的是民俗文化園,此園由甘什黎村、谷銀苗寨,田野黎家、蘭花小木屋和特色美食一條街七個板塊組成,是一個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薈萃地方,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沉浸體驗。</p><p class="ql-block">體驗區(qū)以歷史為經(jīng),文化為緯,通過林林總總的實景、實物、文字、圖解以及演藝方式織就了一幅跨越千年時空的畫卷,從這里可以窺視古老黎族發(fā)展的軌跡和文脈。</p> <p class="ql-block">翻開畫卷,一扇通往古老民族的大門徐徐打開。下車后,第一眼見到的是民族風俗園廣場和大門,門樓巍峨壯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門正面和背面伸出船型屋狀的檐,上方是黎族敬仰的大力神,兩側(cè)是牛頭圖案。</p><p class="ql-block">據(jù)傳黎族最早起脈于新石器時期,是南方百越族分支。關(guān)于百越族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大禹后裔,有古籍記載禹之后裔分散南方各地而成“百越”;一說越族的祖先是蚩尤;一說是當?shù)卦纪林瘛拇臀輦鞒锌矗枳遄嫦葢?yīng)是從廣東、廣西移居海南島的;從門樓上牛頭圖案看,與蚩尤也有關(guān)聯(lián)。蚩尤是苗族始祖,苗族圖騰是牛;從崇拜袍隆扣(大力神)看,大力神既非漢族,也不是苗族圖騰,又像是土著人,而土著人也不能排斥移民。</p><p class="ql-block">學術(shù)界眾說紛紜,也沒有確切定論。不論是百越族分支、大力神后裔,還是土著人,有一點是明確的,與中原文明有密切關(guān)系。黎族先人上島伊始,沒有房子,就把船倒扣過來作為臨時的家,這就是黎族化石級船型屋的由來,船在越地良渚文明中就已經(jīng)存在。</p> <p class="ql-block">黎人進入海南島,為開創(chuàng)海島文明做出積極貢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傳統(tǒng)的紡染織繡技術(shù)。</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園古韻悠然,踏進門檻,一股濃郁的民族風迎面撲來,如沐煦風,感到有些微醺。民俗文化園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屋屋相連,廊廊相通,檐檐相接,蜂窩式的構(gòu)造像迷宮一樣,不跟隨人流走,很難順當走出來,即便能走出來,也未必是自己要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園中用青石鋪就小徑,像套環(huán)似的一環(huán)套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園外,山谷中,檳榔樹密密匝匝,樹頂端有一撮羽狀綠葉,腋下掛著一摞檳榔。不知道檳榔林始于何時,但我知道,應(yīng)該與黎族一樣古老,一起走過風風雨雨。</p><p class="ql-block">路邊小屋應(yīng)是仿造的,外形酷似船型,內(nèi)部有隔艙,以竹條樹枝為墻架,糊以泥土,頂呈拱形,用紅白藤扎架,覆蓋厚厚的芭草或葵葉,像一只倒扣的船。屋前,黎族阿婆們著一襲黑衣,戴著精美頭飾,有人織錦,有人做竹編。她們不見得是非遺傳承人,或許是情景再現(xiàn),通過靈巧的手工演繹黎族傳統(tǒng)工藝,展示黎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中,我們對黎族悠久歷史有了比較詳細了解。從黎人用過的簡陋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中發(fā)現(xiàn),黎人熱愛生活,敬畏自然。</p><p class="ql-block">值得稱道的是紡染織繡技藝,始于何時,不清楚,應(yīng)經(jīng)歷了漫長過程。開始從樹皮中提取纖維,用極其簡陋的工具提取纖維紡紗織布,漸漸發(fā)展到染織。</p><p class="ql-block">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宋代末年,上海松江一個名曰黃道婆的婦人流落海南島,跟著黎人學會紡織技藝,回到松江后,發(fā)明了紡織機具,大大提高效率,促進棉花種植,在紡織領(lǐng)域做出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從上古傳說到中古傳承,黎族人以其獨特的風俗習慣、語言、服飾和信仰,構(gòu)筑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黎族人世代辛勤耕耘,與自然和諧共生,創(chuàng)造出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僅紡染用的是天然材料,織繡也與自然密切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他們巧妙地把一些自然現(xiàn)象、動物、植物和勞動工具都繡入錦中,比如雷公、閃電、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木棉花、梅花、翠竹;龍、雞、魚、蛙;籮、篩、鉤刀、鐮頭等。以其精細的針法、嚴謹?shù)臉?gòu)圖、艷麗的圖案、層次分明的特征和獨特的民族藝術(shù)魅力,讓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博物館中,展出一床精美的龍被,據(jù)說是貢品,精美絕倫,融入了漢文化元素,堪稱黎錦巔峰之作。黎族發(fā)展歷史有其獨立性,但早在漢代就與華夏文明融合一體。徜徉在民俗文化園中,既在觸摸到古老黎族文脈,也能感受到漢、黎之間互動,在黎族發(fā)展的長河中流出暖暖的民族兄弟情誼。</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懷著無限感慨與依依惜別之情離開檳榔谷時,心中多有不舍,車子在山谷中漸行漸遠,眼前一幕幕精彩畫面越來越清晰。雖然沒有折柳相送,沒有擁抱,但處處感受到黎族兄弟的熱情。這片充滿魅力和神奇的土地,讓我們深深為之驕傲。</p> <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聽雨</p><p class="ql-block">圖片/聽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