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隆興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因寺內供奉一尊高達21.3米的銅鑄立式千手觀音像而聞名。寺院占地面積8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高低錯落,氣勢磅確,為我國現(xiàn)存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宋代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14日一早驅車前往衡水,十點又獨自驅車前往石家莊正定古城,時間關系沒有前往隆興寺而是去了毗盧寺。然后又驅車前往曲陽。15日9點,20元參觀了北岳廟。原計劃去定州逛一圈,結果惦記著沒有前往的隆興寺,11點走出北岳廟后又返回正定古城。待到興致勃勃走進隆興寺,才發(fā)現(xiàn)主殿“大悲閣”被圍檔遮住,修繕勿進??磥磉€要再找時間來一次啦!</p> <p class="ql-block">平面十字造型孤例摩尼殿,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覺六師殿(遺址)</p><p class="ql-block">大覺六師殿始建于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原為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單檐廡股頂建筑,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進行過重修。民國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p><p class="ql-block">據(jù)《隆興寺志》記載,大殿的佛壇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釋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師: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他們在佛教中合稱“過去七佛”,因而大覺六師殿又俗稱“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東方凈琉璃世界↓</p><p class="ql-block">內槽西扇面墻外壁畫,框寬9.14米,高7.13米,內繪“東方凈琉璃世界”。畫面以東方三圣——藥師佛與日光、月光二菩薩為中心展現(xiàn)。藥師佛左手托缽,右手執(zhí)藥丸。其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分別持繪有日輪、月輪的蓮枝。三圣像周圍繪藥師十二神將、菩薩、比丘、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120余身。</p> <p class="ql-block">西方勝景↓</p><p class="ql-block">內槽東扇面墻外壁畫,框寬9.14米,高7.13米,內繪“西方勝景”。構圖宏偉,色彩艷麗,將虛幻的“西方極樂世界”展現(xiàn)出來。畫面主題以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菩薩為中心,共繪佛、菩薩、羅漢等400余身。壁畫左下角則以暗淡的灰綠色繪出了世俗間生老病死諸苦,與色調明快、氣勢恢宏的西方極樂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壁畫</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內各壁滿繪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除內槽東西扇面墻內壁的“十二圓覺菩薩圖”和“八大菩薩圖”為清代補繪外,其余皆為明代遺存。現(xiàn)存面積約422平方米,為四抱廈繪護法“二十四尊天”。檐墻生動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梨等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圖”。東、西扇面墻分別繪“西方勝景”和“東方凈琉璃世界”。壁畫采用瀝粉貼金的藝術處理,色彩艷麗,層次清晰,在現(xiàn)存明代寺觀壁畫中實屬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內泥塑五彩懸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這尊五彩觀音菩薩象,俗稱“倒坐觀音”。因觀音菩薩有“眾生普渡不完,誓不回頭”的誓言,而蕓蕓眾生,永遠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坐觀音”形象。</p><p class="ql-block">觀音像高3.4米,頭戴花冠,項飾瓔珞,姿態(tài)優(yōu)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那雙智慧深藏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虔誠的禮佛者形成感情的交流?!?lt;/p><p class="ql-block">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魯迅曾贊譽的“東方美神”-倒坐觀音</p> <p class="ql-block">五彩懸山</p><p class="ql-block">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合的壁塑藝術形式,將觀音說法的道場——普陀洛珈山壯觀熱烈的場景微縮于壁面。路坐正中的觀音菩薩,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風,形體曲線柔美,姿態(tài)優(yōu)雅端莊,是詮釋宋代觀音造像世俗化特點的上乘之作,故被譽為“東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與大殿坐向相背,又稱“倒坐觀音”,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牌樓門</p><p class="ql-block">牌樓門,面闊一間,廡殿頂,曾被我國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珍品”?,F(xiàn)存建筑為1986年依據(jù)梁思成《正定調查紀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復建。南面題額“妙莊嚴域”,即贊美佛門乃絕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題額 “通津寶筏”,比喻佛法為普渡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之寶船。</p> <p class="ql-block">戒壇</p><p class="ql-block">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亭臺式建筑,現(xiàn)存木結構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間,石壇為明代遺存,面闊、進深皆為三間。戒壇是寺院用以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p> <p class="ql-block">慈氏閣</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內部梁架結構采用減柱造,簡潔明朗,檐墻內立柱為宋《營造法式》所記永定柱的唯一實物例證。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國務院撥款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轉輪藏</p><p class="ql-block">此轉輪藏即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jīng)櫥,為宋代遺物。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成,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轉輪藏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創(chuàng)。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周與誦讀佛經(jīng)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較少。此宋代轉輪藏則為現(xiàn)存實物中時代最早者,堪稱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轉輪藏。</p><p class="ql-block">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悲閣”一側</p> <p class="ql-block">不巧,“大悲閣”正在修繕之中。只能拍幾張圍檔圖片。</p> <p class="ql-block">大悲閣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均奉敕重修,現(xiàn)存為1997年至1999年重修。重修后的大悲閣主殿高35.5米,是一座三檐四層樓閣式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兩側的御書樓、集慶閣以虹橋與之相連,三閣并立,氣勢恢宏。</p><p class="ql-block">大悲閣內供奉的銅鑄觀音像鑄造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像高21.3米,共42只手臂。是世界古代最高大的銅鑄佛像,被譽為“河北四寶”之一,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橋齊名。</p> <p class="ql-block">聞名于世的“千手觀音”:</p><p class="ql-block">這尊千手觀音像,像高21.3米,立于2米多高的石質須彌座上,如此高大的佛像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竟然鑄造而成,讓我們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據(jù)說趙匡胤曾經(jīng)三次審閱大菩薩像圖紙,參與龍興寺工程的3000名工匠,他們先拆去九間講堂,然后開始向下挖,而后一層礓礫、一層土石、一層灰、一層土進行夯實,形成一深2米,長13米的方坑,往里栽7根熟鐵柱,每根鐵柱由七條鐵銅合就,再用七條鐵繩固定,然后把燒紅的鐵水灌入地基,形成一個整體穩(wěn)固的“鐵地基”。這樣堅實的地基保證了佛像的穩(wěn)固,經(jīng)受住了干百年來多次的地震搖撼。地基打好后,在鐵地基上立起一根巨木,以此形成佛像的木胎,進行泥塑,繼而制出內模外范。有了成型的泥塑模子后,接下來就是把熔化的銅液注入內模,外范之間的夾層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剩下最困難的就是澆鑄了,一干多年前的北宋,沒有機械化,工匠們完全憑手工操作,面對20多米高的佛像,工匠們決定用分段澆鑄,將佛像分為七段接續(xù)鑄造,第一段先鑄蓮座,第二段鑄至膝蓋,第三段至臍輪,第四段至胸臆,第五段至腋下,第六段至肩,第七段至頭頂,最后增添其它手臂。鑄造銅像頭部時,工匠們遇到了難題,佛像太高,熔化的銅水提上去就凝固了,怎么辦?那就把熔爐送上去,怎么送?為防止鐵水凝固這一難題,工匠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屯土的方法,就是先堆土建一個坡道利用坡道運送鐵水。據(jù)說,當時因佛像太高,為了便于將熔爐推上去,土堆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坡度,一直堆到了三里之外,至今正定城東有個村子叫“三里屯”,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就這樣,21.3米高的銅鑄干手干眼觀音像終于完成。</p> <p class="ql-block">“大悲閣”一角</p> <p class="ql-block">龍藏寺碑↓</p><p class="ql-block">此碑為中華名碑之一,全稱為《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刻立于隋開皇六年(586)年,碑文記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勸獎州內士庶萬余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其書體方整有致,用筆沉摯有力,剛柔相濟,結體嚴謹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遺韻,下開初唐諸家之先河,在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有“楷書之祖”“隋碑第一”之稱。</p><p class="ql-block">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龍藏寺碑的復制碑↓</p><p class="ql-block">龍藏寺碑歷經(jīng)1400多年的風雨侵蝕,碑身缺損嚴重,碑陽下部的部分碑文已經(jīng)脫落、無法識別。為方便游客和廣大書法愛好者更好觀瞻,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按照1:1比例做復制碑,于2019年9月19日立于原碑東側。</p> <p class="ql-block">彌 陀 殿</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此殿為一座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青瓦覆頂?shù)膯伍苄绞浇ㄖ?。臨濟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門夢堂和尚主持修建。夢堂,為隆興寺明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佛 像</p><p class="ql-block">石質須彌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裝阿彌陀佛,佛像后側柱上懸塑著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像。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合稱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殿內東西兩則供奉石雕十八羅漢像,其余佛像大多為五十年代民間征集。</p> <p class="ql-block">出門來!</p> <p class="ql-block"><b>隆興寺六大中國之最:</b></p><p class="ql-block"> 1、摩尼殿: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宋代建筑孤例。摩尼殿是隆興寺中軸線上的第三殿,建于北宋皇祜四年(1052年),是中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的藝臻極品,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2、五彩懸塑自在觀音像(倒坐觀音):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這座觀音像是隆興寺內的著名塑像,以其優(yōu)雅的姿態(tài)和精美的雕塑工藝而聞名,中國孤品。</p><p class="ql-block"> 3、轉輪藏:是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4、龍藏寺碑:被推崇為“隋碑第一”,是隆興寺內的另一項重要文物,具有極高的書法和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5、慈氏閣,中國現(xiàn)在最早的、唯一的永定柱造法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6、銅鑄毗盧佛:是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展示了古代鑄造工藝的精湛技藝。</p><p class="ql-block"><b>隆興寺的世界之最:</b></p><p class="ql-block"> 千手千眼觀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像。</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內的毗盧佛堪稱國寶,毗盧佛設計獨特,精美絕倫,為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御制的。這尊毗盧佛全部為青銅鑄造,高6.72米,由三層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圓鼓形蓮座層置而成。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變化,甚是精美,整尊造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p><p class="ql-block">每個大佛的帽子上還有5尊小佛,這是佛教最高級別的頭冠,稱之為五佛冠。5乘以12 正好得60,所有的加在一起1072,</p><p class="ql-block">72 是他母親的生日72歲。</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對三身有一個精妙的比喻:法-身如明月,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之影。即使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見了,但月亮依舊存在。</p><p class="ql-block">法身就是毗盧業(yè)佛,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永遠存在,可見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