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月,先后參觀了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藏品之少、之單調(diào)超出了預(yù)期。</p><p class="ql-block"> 馬來的國家館主展廳里,基本是馬來克力士刀具。刀炳、刀鞘精致小巧,估計應(yīng)是當(dāng)時上流社會身份的一種象征。刀子蛇形具多,有幾款形狀倒“妖嬈”別致不多見。</p><p class="ql-block"> 印尼國家館從進大門開始,兩邊就擺放著石菩薩,一直到內(nèi)廳全是有著歲月感的石雕石佛,造型、承載的文化與印度風(fēng)格相似相近,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損壞。</p> <p class="ql-block"> 造型一樣手勢不同的石佛菩薩有很多。這各種手勢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主要分為以下幾類?:?</p><p class="ql-block">?1,說法印?:這是佛陀說法時的慣用手印,左手橫放在左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狀,表示佛陀說法的莊嚴。</p><p class="ql-block">2,禪定印?:此印象征佛陀在菩提樹下習(xí)道時禪思入定的手勢,雙手心向上放在下腹部,右手置于左手上,表示坐禪安定。</p><p class="ql-block">?3,觸地印?:此印見于右手覆于右膝,手指頭觸地,表示佛陀在成道前降伏魔眾的意志。</p><p class="ql-block">4,與愿印?: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薩能為眾生滿愿。</p><p class="ql-block">?5,施無畏印?: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表示佛為救濟受苦眾生的大悲心。</p><p class="ql-block">?6,合十印?:又稱合掌印,食指并攏,雙手相合,表示合十法界于一身。</p><p class="ql-block">?7,施依印?:又稱皈依印、護法印,左手拇指的指尖輕觸小指以外任一指的指尖,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寶。</p><p class="ql-block">?8,智拳印?:又稱菩提印或毗盧大智印,兩手分別作金剛?cè)僖杂胰兆笫质持赣谛厍?,表示大日如來的無上智慧。</p> <p class="ql-block">世界三大名刃是指:</p><p class="ql-block">馬士革平面花紋刃(大馬士革刀 ),</p><p class="ql-block">馬來克力士刀(劍),</p><p class="ql-block">日本平面碎段復(fù)體暗光花紋刃。</p><p class="ql-block"> 花紋刃的鑄造技術(shù),以大馬士革平面花紋刃(大馬士革刀 ),馬來克力士劍和日本平面碎段復(fù)體暗光花紋刃最為出名。</p> <p class="ql-block"> 大馬士革刀原產(chǎn)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制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大馬士革刀通常為彎刀,其最大的特點是刀身布滿各種花紋,如行云似流水,美妙異常。這種花紋是在鑄造中形成的。在過去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大馬士革刀獨特的冶煉技術(shù)和鍛造方式一直是波斯人的技術(shù)秘密,不為外界所知。</p> <p class="ql-block"> 馬來克力士劍指的是自菲律賓至印度一代古代所用的劍,不止馬來群島地區(qū),也并不單指馬來西亞一國,主要包括爪哇、蘇門答臘、巴厘等諸島。馬來克力士興盛于13世紀的滿者伯夷王國,屬于糙面隕鐵焊接花紋刃中的尖端精品,精美絕倫。其制造工藝極為精細,僅反復(fù)錘鍛入火一道工序就要重復(fù)500次左右,刃上的夾層鋼有600層之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魏太子曹丕愛劍,曾招楚越良匠為其打造百辟刀劍,也不過是在打造刃身時“入火”一百次。</p> <p class="ql-block"> 日本刀全稱為平面碎段復(fù)體暗光花紋刃。雖然是中國唐代儀刀的傳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隨著戰(zhàn)爭的錘煉,姿態(tài)和鍛造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日本本土的資源匱乏,鐵礦和高溫燃料的不充足,鋼鐵的性能受到限制,為了解決刀刃鋒利保持很好的硬度,同時具備非常鋒利的性能,刀身又要保持適當(dāng)?shù)膹椥裕毡镜堕_始采用三明治式的鍛造技術(shù)(刀體分為脊鐵、皮鐵、芯鐵、刃鐵;脊鐵和皮鐵只能算作中碳鋼;可以充分展現(xiàn)鑄造匠師的技巧及手法,強化美術(shù)觀感。芯鐵算作低碳鋼;目的在于為刀劍提供一定的柔韌性。刃鐵則是高碳鋼;除了實用性外,還是流派鑒定的重要依據(jù)。)由于使用材料的性質(zhì)不同,在淬火的時候金屬內(nèi)部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不同,刀刃開始變的有弧度,從此日本刀逐漸脫離的中國唐刀的影響,發(fā)展成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青銅兵器制作之精良譽滿寰宇,如重見天日之吳王劍與越王劍,仍難解其繁復(fù)之鍛造過程。進入鐵器時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國素有入土陪葬習(xí)俗,鐵器特性與銅器相反,鐵器一旦入土大多銹蝕殆盡,因此我國傳世之精良鋼鐵兵器為數(shù)不多,日本鮮有入土陪葬的風(fēng)俗,加以日人勤于保養(yǎng),所以其傳世兵器為數(shù)不少。</p> <p class="ql-block"> 日本刀最早仿自中國西漢環(huán)首刀,至唐朝模仿“唐大刀”,其后以“唐大刀”為基本藍圖,對冶煉方法,淬火技術(shù),造形變化等逐年加以改進,至倉時代初期(西元第十二世紀 )其兵器之制作已脫胎于我國而自成一格,而且對于歷代刀工名錄,各系鍛造方法均做極有系統(tǒng)的整理,其系譜如字典般精確而且查閱迅速。</p> <p class="ql-block"> 馬來克力士刀(劍)興盛于13世紀的滿者伯夷王國,其糙面隕鐵焊接花紋刃,精美絕倫,制造極為精細,光反復(fù)錘鍛入火就要500次左右,刃上的夾層鋼有600層之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的馬來克力士劍純以隕鐵打造,即天外墜落的隕石鐵,傳說是打造神器的原料。不過馬來人鐘愛隕鐵,倒是確實是無奈之舉,主要是因為馬來群島上鐵礦貧乏,且冶鐵工藝不精所致。而隕鐵中含鎳,可以增強刀身堅韌而不碎折,且刃上的花紋也非隕鐵不能獲得。因此在古代馬來,所有發(fā)現(xiàn)的隕鐵都必須上交國有,再由國王特交給制刃師使用。</p> <p class="ql-block"> 鑄劍師的待遇優(yōu)崇,被尊為國師,俸養(yǎng)終身,賜給土地,并可世襲接受俸祿。后來隨著中國、波斯等地的鋼鐵輸入,加上馬來本土也探出了少量鐵礦,因此鑄劍師在鍛劍開始加入其他鋼材,但仍運用部分隕鐵來保證刀劍的品質(zh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