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編:草原之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9</p> 有詩曰:<div><b> 登臨古寺前,小草何芊芊。<br> 云霧山間繞,孤峰聳碧天。<br> 野花紅爛漫,茫茫樹生煙。<br> 日落余暉后,聲聲響杜鵑。</b></div><div><b> </b></div><div> 《深山藏古寺》——宋徽宗 . 趙佶</div><div> <br></div> 五朵山牌坊 <b>(一)</b> <div> 在湖北襄陽谷城茨河鎮(zhèn)五朵山之陰,就隱藏著這樣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深山古寺 —— <b><font color="#167efb">承恩寺</font></b>。此寺廟始建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以<b><font color="#39b54a">廟有靈氣、水有神氣、山有仙氣</font></b>著稱于世。</div> 公元605~618年,因為隋煬公主的神奇故事,<b>隋煬帝</b>下詔書,叫一個<b>宇文凱</b>的建筑大師設(shè)計了東都洛陽和這座皇家寺院。承恩寺主體大殿——<b>水陸崇圣殿</b>是按照天圓地方理論建造,由三十六根立柱,構(gòu)成三個正方形,內(nèi)含三個內(nèi)切圓,平面暗布一個八卦陣,一年四季均處于45:15,(即3:1)的最佳平衡狀態(tài)。用于平衡人體內(nèi)的陰陽,人體因平衡失調(diào)造成的疾病,可在大殿內(nèi)調(diào)理得到醫(yī)治,恢復(fù)身體健康(參考黃帝內(nèi)經(jīng))。當(dāng)年,隋煬帝賜寺名:“寶嚴(yán)禪寺”。 這里是承恩寺靈氣精華之處,具有金字塔效應(yīng)。 (此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b>(二)</b><div> 農(nóng)歷癸卯兔年,仲春初(2023.3.26)春和景明,艷陽高照,我也驅(qū)車自襄陽經(jīng)谷城、茨河鎮(zhèn),展轉(zhuǎn)來到這里。不為內(nèi)經(jīng)、不為仙,只為這山、水、寺。</div> 承恩寺坐落于五朵山之陰,四周群山環(huán)繞,綠樹成蔭,景色宜人。跟著導(dǎo)航驅(qū)車來到一座半山腰上,承恩寺停車場。此時卻絲毫不見寺院蹤影,停車、購票、尋著指路牌沿山腰前行,此時山高視闊,眼前盡皆蔥蔥綠綠倒也讓人神清氣爽。 繞行560余米登山道后,又翻過一小段陡坡才來到山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木,樹下有幾段殘破的石碑,也為片寧靜之地平添了幾分靈動之美,它們仿佛守護著這座千年古剎。站在古樹下,頓覺寺廟顯得有幾分神秘色彩。 <b>(三)</b><div> 原山門早已在文革中拆毀,現(xiàn)在的山門是2007年在原址重建的四柱五樓三開間式門樓,兩邊山墻為五岳朝天封火硬山墻。</div> 承恩寺山門 進入寺內(nèi),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放生池塘,越過青石拱橋,就是玉碣碑亭。 玉碣碑:這是一塊保存完好的明代漢白玉龜馱碑,俗稱玉碣碑。立于大明成化丙申年(公元1476年),碑身通高4.5米,寬1.32米,厚0.37米。碑身正面為<b>明英宗皇帝</b>朱祁鎮(zhèn)敕賜“大承恩寺”碑記。碑身陰面為<b>明憲宗皇帝</b>朱見深賜“構(gòu)樓登鐘”碑記,碑文由明襄陽長史吳寵密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2月15日書寫,于弘治九年1496年九月九日刻于玉碑背面。一個碑正反兩面,由兩任皇帝先后賜文,歷史上鮮有矣。 這段精美的文字和圖案,記載了承恩寺的歷史變遷以及“土木堡事件”和“南宮門之變”這些重要事件。它不僅是研究中國佛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承恩寺悠久歷史的見證者。 <font color="#39b54a"> (注:碑文正面由襄憲王——朱瞻墡(英宗皇帝的叔父)撰寫,內(nèi)容概括為:明英宗北獰被俘,1450年放回國內(nèi),其間被明景帝朱祈玉(其弟)軟禁于南宮8年,襄憲王多次上疏慰安太后,立英宗皇帝的兒子為太子,恢復(fù)英宗皇帝的皇位,1457年,“南宮門復(fù)政”,英宗重新當(dāng)皇帝后,在宮中發(fā)現(xiàn)叔父的多份奏折,對叔父感恩涕零,多次派太監(jiān)和大臣把叔父從襄陽接到北京,每次都送到盧溝橋和十里長亭,揮淚告別,并把象征皇權(quán)的</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綠影壁</font></b><font color="#39b54a">贈送給叔父,并許給叔父半壁河山,在襄陽再造紫禁城。他叔父說:“我什么也不要,只要求死后葬在五朵山下”。襄憲王回來后,英宗皇帝馬上派工部主事劉春來襄陽給他修墓地,架橋梁。襄憲王看到這一切,無比激動,為了感謝皇恩,福蔭后代,上奏英宗皇帝:改其山為永安山,改其寺為承恩寺,英宗皇帝敕為“<b>大承恩寺</b>”至今。)</font> <b> ?。ㄋ模?lt;/b><div> 隋唐時代的承恩寺旱已毀于戰(zhàn)火,今天的承恩寺是明代在原址復(fù)建的,寺內(nèi)共有四處著名的明代古建筑,它們分別是明代的“玉碣碑”、鐘樓、天王殿和水陸崇圣殿。</div> 鐘樓:鐘樓為明代中期建筑,分上下二層,雙層重檐歇山頂式,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邊長10.06米,通高12.7米,一層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及二弟子啊難、迦葉。二樓懸掛<b>萬斤銅鐘</b>,由明憲宗皇帝下詔鑄造,鑄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屬國家一級文物。鐘高2.3米,內(nèi)徑1.57米,重約1萬斤。鐘體梵文4889字。鐘體西側(cè)漢文:“皇帝萬歲萬萬歲”,東側(cè)“大明成化乙未”,并用法輪游龍、八卦裝飾。 <div> 此鐘聲產(chǎn)洪亮,余音綿綿不絕。從聲響到停止,余音持續(xù)達12分31秒,實為罕見。銅鐘是承恩寺鎮(zhèn)寺法寶,每當(dāng)晨鐘暮鼓響起之時,悠揚的聲音便會在山谷中回蕩,提醒著人們珍惜光陰、心懷敬畏。</div> <b> (五) </b> <div> 天王殿:作為進入寺院后的第一個重要建筑,天王殿供奉著四大天王像,他們各持法器,威風(fēng)凜凜地守衛(wèi)著這片圣地。這里不僅是信徒們祈福許愿的地方,也是了解佛教文化的一個窗口。</div> 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命重修<b>承恩寺</b>,永樂21年,公元1423年,敕封少林高僧覺成大師入寺為主持,賜田產(chǎn)萬頃,當(dāng)時的承恩寺橫跨襄、南、谷三縣,大肆擴建,公元1430年,形成規(guī)模。明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寺廟建筑達到1000余間,僧人999人。今天的承恩寺只剩下100余間房屋了,規(guī)模僅相當(dāng)于原來的十分之一。 <div>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襄憲王朱瞻墡選五朵山為壽塋,改名“廣德寶巖禪寺”為“承恩寺”,上奏明英宗皇帝朱祁鎮(zhèn),敕賜為“大承恩寺”至今。(詳見玉碣碑記)</div> 解放后文革期間,承恩寺受到嚴(yán)重破壞,佛像多已毀壞,如今天王殿僅存這尊石雕彌勒佛像。 <b>(六)</b><br> 穿過天王殿,就來到“<b>永安招提</b>”門。此門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坝腊舱刑帷笔裁匆馑寄??原來,招提即為寺院泛稱,永安是指承恩寺山門對面的永安山。也即是當(dāng)年朱瞻墡所選壽山五朵山。 永安招提門 進入永安招提就來到了承恩寺的最核心建筑所在:<b>水陸崇圣殿</b>,也俗稱大雄寶殿,是明代早期建筑,長21.08米,寬21.08米,是全國僅存的正方形大殿。此殿重建于明永樂十九年。明成化、萬歷、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多次維修。 據(jù)明代碑文記載:水陸崇圣以工代賑是在隋朝的中前殿基上原址原貌恢復(fù)的,沒有改變隋朝的建筑格局。水陸崇圣殿按照地磁學(xué)理論建造,處于兩大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交接點,切合于中軸線,氣場較好。據(jù)說此“大佛殿簡直就是一個八卦煉丹爐,在這里練功得氣快,長功快,這里的氣場強大”。古代碑文記載:許多得道高僧藏修于此。 雖經(jīng)歷代多次維修,數(shù)百年來崇圣殿木構(gòu)蟲蛀、腐朽嚴(yán)重。2005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再次進行了徹底的落架大修,更換了大量的木構(gòu)件。 <p class="ql-block"> 但是,從效果上看,此次維修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建筑尺寸、規(guī)制是沒有變,但建筑風(fēng)格、內(nèi)部氛圍卻相去十萬八千里。這還是原來的水陸崇圣殿嗎?我沿著大殿里三轉(zhuǎn)外三轉(zhuǎn)繞行一圈,這粗陋的紅磚墻、密封的內(nèi)隔墻、粗糙的木隔板、沒有一絲一毫的氣場、氛圍所在□□□□□□□□□□□□□□□□......(此處略去38字)</p> <div> 承恩寺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曾經(jīng)供奉著諸多佛像。曾經(jīng)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水陸法會,吸引無數(shù)信眾前來.......<br></div> <b>(七)神泉傳說</b><br> 承恩寺不僅以其宏偉壯麗的建筑群而聞名遐邇,還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神泉治愈隋煬帝公主疾病的美麗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隋煬帝有一位愛女頭生癩癬,久治不愈。隋煬公主來到承恩寺,有一天乘牛車經(jīng)過一泉水池,神牛臥而不起,公主飲之、洗之,日復(fù)一日,逐漸頭上癩癬痊愈,長滿烏黑頭發(fā),由一個丑公主變回一個美公主。隋煬帝派大臣考之,賜為“神泉”,流傳至今,成為了承恩寺的一大特色。 <div> 據(jù)查,水體富含人體所需26種微量元素,特別是“硒”含量較高。喝生水吃肥肉不拉肚子,具有活氣血、健脾胃、防癌治病和延年益壽等功效,也是一種天然的優(yōu)質(zhì)礦泉水。</div><div><div><div> 如今,許多游客和信眾來到這里,除了參觀古跡之外,還會特意來品嘗這股泉水,希望從中獲得健康與好運。</div></div></div> <b> ?。ò耍?lt;/b>結(jié)語<br> 承恩寺不僅是一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古剎,更是大自然與人類智慧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但是做為“全國百大名寺”之一,對文物及古建筑的保護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對水陸崇圣殿這樣獨具特色的建筑,在保護維修上不應(yīng)因為保護反而受到新的破壞,實在讓人遺憾。 依稀覺得,印象中其實很多藏式喇叭廟的正殿也是正方形建筑布局,外圍轉(zhuǎn)經(jīng)筒,內(nèi)圈說法堂。但通常只有兩層,內(nèi)外圈之間也是天圓地方兩結(jié)合,整體氣運流暢,既分隔又和協(xié)統(tǒng)一,既莊嚴(yán)肅穆,又具親和力。而不是內(nèi)外圈之間完全分立、孤立、讓人覺得冷森森的、一種很不好的感覺。<br> 建筑也是一門藝術(shù),建筑的美也是全方位的與人們的活動、需求習(xí)習(xí)相關(guān)。這樣的好的范例實在是太多太多,都不用枚舉。如果說建筑僅僅是拿來遮風(fēng)擋雨,那還不如就修個豬窩、狗窩算了。 <p class="ql-block"> 承恩寺之行,既贊且嘆。地方和整體,維護與傳承,全盤與個人,是矛盾的統(tǒng)一。比如徽宗,作畫還是治國?比如明英宗和代宗(景帝),是讓還是不讓?又比如于謙與蔡京,用誰選誰?誰來選、誰來用?人只有在適當(dāng)?shù)奈恢酶蛇m宜的事;不同的事要選對適宜的人,才是符合天道?;兆诰筒粦?yīng)生在帝王家,足球就不應(yīng)找李鐵。其實體制、機制建設(shè)方為本,古人云:有什么因就結(jié)什么果。</p><p class="ql-block"> 阿彌陀佛......</p><p class="ql-block"> 承恩寺,你既可以深切地感受眼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可以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歷史痕跡之下的一絲絲滄桑意韻。歲月悠悠,屹立不倒玉碣碑。綿綿潺潺,千年不絕神泉水。承恩寺,到此一游,不虛此行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The End</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