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5月底,在老謝幾次邀請下,我們一行5人來到德國首都柏林的老謝家,開始了為期20多天行程5500余公里的自駕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傍晚到達(dá)柏林,老謝開車來接。一路穿行于市區(qū)卻不見高樓大廈燈火輝煌,這哪里像個大都市,更不要說還是首都,這是來德國的第一印象。后面的旅程將會告訴人們,沒有玻璃幕摩天大樓的德國有多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謝家兩室一廳,從美國來的瑞虎、小幸夫婦一室,我夫人和希米一室,我和老謝直接睡客廳了,老謝還非讓我睡沙發(fā),他自己干脆打了地鋪!我每天早上見證了老謝打坐,一分鐘便鬼使神差進(jìn)入搖頭晃腦的入定狀態(tài)。無論怎樣按他所言想象一道金光從頭頂進(jìn)入丹田,我這個俗人也絲毫沒有任何感覺。我們前后在老謝家搔擾了6晚(這幫人也真不客氣),瑞虎、老謝兩個美食家是當(dāng)然的主廚,一路開啟了烏托幫小日子。這次自駕游路書是瑞虎早在美國就做好的,吃住行全程周全詳盡,費(fèi)了不少功夫,還得坐副駕一路導(dǎo)航。我是圖了清閑,除了開車,啥心也不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用三天時間先游覽了以柏林為大本營的兩條支路及柏林部分景點,一條支路是離柏林不遠(yuǎn)的波茨坦,另一條是稍遠(yuǎn)一些的德累斯頓。我們這三天開的是老謝和他女兒的小車把近處先玩兒了,然后才在開始環(huán)游德國前租了一輛適合6人旅行的奔馳商務(wù)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們不僅游了大部分德國,還三出三進(jìn)奧地利,并到荷蘭逛了一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波茨坦在柏林西南40公里處,這里最有名的就是無憂宮花園了,相當(dāng)于北京的避暑山莊。大風(fēng)車是花園門口的打卡之處,那個銅板立體模型就是整個花園的布局。大風(fēng)車是一座農(nóng)民的磨坊遺址,還有一段故事。磨坊主格拉文尼茨(Gr?venitz)因建無憂宮時不肯搬遷,王宮用高墻圍繞葡萄園并且種植了許多高大樹木,導(dǎo)致他的風(fēng)車磨坊因為來風(fēng)減少而無法正常運(yùn)轉(zhuǎn),不得不停工,但還要繳納年佃租。于是將腓特烈二世起訴到法院,請求減少租金或者讓國王給他在其他合適的地方建一個新的磨坊。法院判決磨坊主在巴貝爾山另外興建一座磨坊,原來的磨坊停止運(yùn)營,為此還減了磨坊的租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無憂宮(Sanssouci Palace)是18世紀(jì)德意志王宮和園林,位于德國波茨坦市北郊,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國凡爾賽宮所建。整個王宮及園林面積為90公頃 ,因建于一個沙丘上,故又稱“沙丘上的宮殿”。無憂宮是18世紀(jì)德國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全部建筑工程延續(xù)時間達(dá)50年之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雖經(jī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但從未遭受炮火的轟擊,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是波茨坦訪問量最大的景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無憂宮的一側(cè),有一座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翠綠色亭樓,這棟建筑被稱為“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中國樓是一座圓亭,周圍站立有各種亞洲形態(tài)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都確確實實是鍍金的(因此普通旅客都禁止觸摸),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有鍍金裝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沒走兩步大塊頭老謝就借口體驗一下癱軟到輪椅上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無憂宮居高俯視后花園真是漂亮,順著甬道一直通向新宮背面,一路有精美雕塑與花壇噴泉為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宮(Neues Palais)毗鄰無憂宮,這座巴洛克風(fēng)格的宏偉建筑由紅磚砌成,高三層,中間是帶有半圓形屋頂?shù)乃?。新宮的外表看上去是用許多寬闊的壁柱分隔開來,屋頂整齊地排列著扶欄,矗立著人物雕塑,其建筑風(fēng)格和老宮(無憂宮)迥然不同。新宮中包括貴賓室、舞廳、客房等共200間房間,還有一個劇院廳,后面還有一塊單獨(dú)辟出來專門供仆人和朝臣們?nèi)粘F鹁拥牡胤健?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等于從新宮背面繞到正面,最后一張圖中可看到新宮的正門已經(jīng)荒蕪(希米和瑞虎留影處),拍個全景都躲不開那棵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波茨坦還有一個地方值得一看,那就是波茨坦會議舊址——西席林霍夫?qū)m。</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席林霍夫?qū)m始建于1912年,1917年竣工。由威廉二世所建,后被一富商購得改為別墅,因《波茨坦協(xié)定》在此簽署而聞名遐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戰(zhàn)期間,在這里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對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此舉行會議。7月26日發(fā)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簽訂了有關(guān)處理戰(zhàn)后德國原則的《波茨坦協(xié)定》。該公告義正言辭地要求日本必須選擇無條件投降。正是由于日本無視這一公告及美軍空投了六千份警告信,最后導(dǎo)致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才結(jié)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宮頂上的是紫翅椋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德累斯頓在柏林南近200公里,距與捷克共和國接壤的邊界約30公里處,雄偉地聳立在易北河上。這是撒克遜統(tǒng)治者的所在地,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河邊的宮殿和高聳的教堂上,并帶著大量藝術(shù)品和古物離開了這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座象征著德國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經(jīng)美得讓人驚嘆。而納粹期間,它又成為德國的地獄。在這個意義上,就20世紀(jì)的戰(zhàn)爭恐怖而言,德累斯頓轟炸事件是一個絕對帶有懲戒意味的悲劇……直至今日,它依然被看成二戰(zhàn)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游覽景點離得不遠(yuǎn),一路走過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易北河大橋上沿易北河可見一系列著名建筑,左側(cè)后面最高的圓頂建筑為著名的圣母教堂,前面是造型藝術(shù)學(xué)院(圖2),中間有法院,神學(xué)院,綠穹珍寶館,宮庭教堂(圖3),最右側(cè)的綠色平頂建筑為森帕大劇院(圖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里茨紀(jì)念碑是德累斯頓Jungfernbastei外墻上的一座砂巖紀(jì)念碑。它位于德累斯頓防御工事的東北角或Brühlsche Terrasse的東端。紀(jì)念碑高6米,寬3米。它由漢斯·沃爾特于1555年創(chuàng)建。莫里茨紀(jì)念碑是德累斯頓保存最古老的紀(jì)念碑,也是第一座為韋特納豎立的紀(jì)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毗鄰這條長廊的是造型藝術(shù)學(xué)院,建于1894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紀(jì)念碑沿著易北河一直走到門洞,進(jìn)去后可延臺階上到布魯克露臺(布呂爾平臺)。露臺上去就是造型藝術(shù)學(xué)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著露臺走到頭就是法院前的城堡廣場(Schlossplatz),圖4從左至右為法院、神學(xué)院、藝術(shù)博物館和大教堂。圖9法院前的雕像是獲得"公正者"稱號的弗里德里?!W古斯特一世肖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70年建成的102米長的瓷器壁畫--王侯隊列圖也是非常壯觀的景點。在墻面上鑲有邁森出產(chǎn)的陶瓷片,手工精細(xì),共用了27000片瓷磚。壁畫追述了韋廷王朝的歷代君主,描繪了從1123年到1904年間薩克森王侯的騎馬雕像以及當(dāng)時的藝術(shù)家們,總共93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學(xué)院門洞兩端神像的雕塑高大張揚(yáng)很有特色,甚至有點恐怖。路邊也有歐洲常見的街頭人體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德累斯頓的圣母教堂是德國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重建項目之一。壯觀的巴洛克式教堂于1726年至1743年由拜爾設(shè)計建成,被譽(yù)為世界上最美的建筑物之一,成為德國與世界近代史的一個象征。作曲大師巴赫曾多次在這座教堂內(nèi)演奏。圣母大教堂在1945年的盟軍轟炸中被摧毀后,舊建筑物的廢墟被分類存儲以用于其重建。1990年德國統(tǒng)一后,重建計劃迅速制定,而在2005年重新開放時,其中已包含近4,000塊原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母教堂周圍有許多人體雕塑藝人表演,下個目標(biāo)是茨溫格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茨溫格宮(Zwinger)是位于市中心易北河旁的一座宏偉的18世紀(jì)早期宮殿,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累斯頓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是德國巴洛克式建筑的最好典范之一。值得一逛,只是欣賞它的體系結(jié)構(gòu)。在它的南側(cè)是雄偉的32灣長廊,在其東,西兩側(cè)是四個對稱布置的亭子,分別是Wallpavillon和Nymphenbad(若蟲浴場),以及優(yōu)美的噴泉和神話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距德累斯頓(Dresden)東南30公里德捷邊境附近有一個撒克遜瑞士國家公園(Saxon Switzerland National Park),面積93.5平方公里。那里是石灰?guī)r柱子高聳的荒野,可欣賞到易北河的美景。步行小徑形成了貫穿整個公園的網(wǎng)絡(luò),最著名的景點是Bastei橋,它是一座76米高的石拱橋,連接著巖層。這里是攀巖愛好者的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來先把在柏林前后游覽兩天的景點介紹一下,然后開始介紹自駕環(huán)游路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勝利紀(jì)念柱(Victory Column)在蒂爾加藤公園的中心,是為紀(jì)念普魯士丹麥戰(zhàn)役的勝利而建的,通體金黃,頂端是是勝利女神雕像。底座里有免費(fèi)展覽,還可以登上紀(jì)念柱俯瞰整個柏林,遠(yuǎn)眺6月17日大道上的勃蘭登堡門。這里也是各條干道的交匯點,每年元旦這里可以看到煙花和同性戀大游行,所以這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二位女士登上柱頂俯瞰柏林全貌,剩下三人在俯視圖下方臺階上坐著呢。兩位男士有點兒力不從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紀(jì)念柱可以沿著基本東西走向的6月17日大道的兩邊漫步穿過蒂爾加滕(Tiergarten)公園,一直走到勃蘭登堡門。6月17日大道是當(dāng)年西德政府為紀(jì)念東德政府6月17日鎮(zhèn)壓工人運(yùn)動事件而命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蒂爾加滕公園綠樹成蔭,湖光花色,還有名人雕塑點綴其中,讓人們享受鬧市中的安寧幽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月17日大道邊上的蘇軍紀(jì)念碑是德國柏林的一座戰(zhàn)爭紀(jì)念碑,紀(jì)念在1945年4月和5月的柏林戰(zhàn)役期間陣亡的8萬名蘇軍士兵。有意思的是這一紀(jì)念碑卻建在西德境內(nèi),而且在德國統(tǒng)一之前一直由蘇軍儀仗兵守衛(wèi)!盡管在德國對此一直有爭議(必竟蘇軍在德國也有許多劣跡),但德國政府一直遵守維護(hù)協(xié)議,如今俄烏戰(zhàn)爭再度引發(fā)是否拆除蘇軍紀(jì)念碑的聲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快到勃蘭登堡門時有一個三米高的青銅雕塑《呼喊者》(Der Rufer),由德國雕塑家格哈德·馬克斯(Gerhard Marcks,1889-1981)于1967年設(shè)計。為了慶祝這位杰出的藝術(shù)家誕辰一百周年,這座雕像于1989年5月被安置在西柏林的大街中央,柏林墻和柏林墻后面的勃蘭登堡門近在咫尺。呼喊者面向東方,拼盡全力,發(fā)出有力的呼喊。在雕像的基座上,鐫刻著十四世紀(jì)意大利詩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h,1304-1374)的詩句:“我走遍世界并呼喊:和平,和平,和平?!?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11月9日,雕像落座僅六個月后,柏林墻轟然倒塌。世界聽見了呼喊者對自由和正義的呼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勃蘭登堡門是位于德國柏林的一座18世紀(jì)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的紀(jì)念碑,是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jì)念普魯士在七年戰(zhàn)爭取得的勝利。該建筑標(biāo)志著柏林到哈弗爾河畔勃蘭登堡的道路起點。德國統(tǒng)一前,柏林墻緊挨著勃蘭登堡門將其隔在東德一側(cè),成為東西德對望之景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后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zhàn)車面向東側(cè)的柏林城內(nèi),右手持有帶橡樹花環(huán)的權(quán)杖,花環(huán)內(nèi)有一枚鐵十字勛章,花環(huán)上站著一只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征著戰(zhàn)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勃蘭登堡門的南邊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jì)念碑,亦稱為浩劫紀(jì)念碑。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羅·哈普達(dá)設(shè)計,紀(jì)念浩劫中受害的猶太人。它占地19,000平方米,安放了2711塊混凝土板,在一個斜坡上以網(wǎng)格圖形排列。混凝土板長2.38米,寬0.95米,高度從0.2米到4.8米不等。根據(jù)艾森曼計劃,混凝土板設(shè)計類似墓園,高低差營造出一種導(dǎo)致心神不安纏擾不清的氣氛,而且整個雕塑打算代表一個原有秩序因人為因素而遠(yuǎn)離人類。不過可能由于周圍環(huán)境的嘈雜,在這里感受不到肅穆憂傷的氛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勃蘭登堡門北側(cè)不遠(yuǎn)就可看到1894年建成的德國國會大廈( The Reichstag ),這里是德國最重要的歷史遺跡之一。它是民主的象征,并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個國家動蕩的過去。 大廈體現(xiàn)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fù)興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種建筑風(fēng)格,是德國統(tǒng)一的象征。"二戰(zhàn)"中,大廈遭到嚴(yán)重毀壞。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shè)計方案重建,新建的穹形玻璃圓頂內(nèi)可供人游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國會大廈前,設(shè)置有紀(jì)念被迫害謀殺的96名德意志帝國議會成員的紀(jì)念碑,紀(jì)念碑由一組鋼板組成,每塊鋼板上鑄有被害議員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柏林墻當(dāng)年在東德稱為"反法西斯防衛(wèi)墻",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少東德人前赴后繼冒著生命危險逃往"法西斯"西德。西德統(tǒng)一后保留了部分地段作為遺跡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那段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柏林墻左側(cè)為西德的馬路,右邊東德一側(cè)則曾有寬寬的隔離帶,且崗樓林立,防止有人靠近并翻躍柏林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些是柏林墻東側(cè)的遺跡與介紹,第一張圖左側(cè)的粉色大樓據(jù)說是黨衛(wèi)軍的黨部,也劃在東德一側(c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黨部大樓內(nèi)部富麗堂皇,門前的兩尊熏黑的殘破雕像卻保留著炮火硝煙后的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見黨部大樓門前馬路邊的一條線了嗎?那是當(dāng)年柏林墻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環(huán)游德國回來后,我們也體驗了一天坐城市交通的方式,繼續(xù)游覽柏林。接點兒地氣兒,也嘗嘗德國烤魚的味道,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柏林洪堡大學(xué)位于東西橫貫市中心的主干道菩提樹大街北側(cè)(圖1右側(cè)),沿途有些名人雕塑。柏林洪堡大學(xué)(Humboldt- Universit?t z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xué),于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xué)家威廉</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馮</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馮</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洪堡所創(chuàng)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xué),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于歐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dāng)深遠(yuǎn)。柏林洪堡大學(xué)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xu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倍倍爾廣場是柏林市中心區(qū)的一個廣場。該廣場位于這條東西向橫貫市中心的主干道南側(cè),其西側(cè)是屬于洪堡大學(xué)的一座最古老建筑(圖1、2),東側(cè)是德國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Eden Linden ),南側(cè)是柏林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圣黑德維希主教座堂。該廣場得名于19世紀(jì)德國社會民主黨領(lǐng)袖奧古斯都·倍倍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過,廣場周圍的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大多被摧毀,后來得以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使倍倍爾廣場聞名于世的是1933年5月10日,褐衫隊和希特勒青年團(tuán)的成員,受到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鼓動,在此舉行焚書儀式。納粹燒毀了大約20,000本書籍,其中包括托馬斯·曼、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海因里?!ずD?、卡爾·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在倍倍爾廣場設(shè)計了一個玻璃頂?shù)南鲁潦椒娇?,放置了一個空書架,以紀(jì)念焚書事件。并且雕刻了1820 年海因里?!ずD囊恍性娋洌?quot;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Heinrich Heine 1820" (“這只是一場前戲,哪里燒書的地方,最后也將燒人。 海涅 1820 ”)。 每年,洪堡大學(xué)的學(xué)生在廣場上進(jìn)行售書以示紀(jì)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教堂不遠(yuǎn)就是位于柏林憲兵廣場(Gendarmenmarkt)的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有意思的是音樂廳兩旁看似一樣的雙子教堂,左邊是德意志大教堂,右邊是法蘭西大教堂。只有走進(jìn)其中,仰望,才能分辨出柱式支撐鏤空巖壁結(jié)構(gòu)的是德意志大教堂,而紅磚壘砌懸掛座鐘的是法蘭西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倍倍爾廣場沿市中心的主干道繼續(xù)向東,不遠(yuǎn)的北側(cè)就是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再過一座橋就快到柏林大教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于1894年~1905年,位于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以東,是威廉二世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fù)興時期風(fēng)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jì)念碑。很多王室成員都長眠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這座巴洛克風(fēng)格的大教堂非常壯觀,也是游人必打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威廉皇帝紀(jì)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chtnis-Kirche)俗稱斷頂教堂,是位于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紀(jì)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大帝。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受損嚴(yán)重,戰(zhàn)后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并在周圍建造了新教堂和鐘樓、禮拜堂和前廳,舊建筑和新建筑的合二為一給人壓迫感,作為警世戰(zhàn)爭的紀(jì)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毗鄰的新教堂完全是一個現(xiàn)代化式的教堂,進(jìn)入教堂后不由的讓我想起巴西里約大教堂(</span><a href="http://www.zit.org.cn/58t6bkr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南美五國自由行(15)巴西篇——故都里約熱內(nèi)盧</a><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里約大教堂更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具有歷史滄桑感的斷頂教堂旁居然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這可就太違合了!看廣告莫非是華為大廈?作孽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篇將開始我們的環(huán)游德國之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