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昵 稱: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悠悠歲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美篇號: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971457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圖 片:</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網(wǎng) 絡(luò)</b></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列火車正在隧道內(nèi)行駛,仿佛穿越時空的長廊,帶著無數(shù)人的夢想與希望。隧道盡頭的光明,象征著鐵路人不懈追求的目標。河南籍“鐵路后代”劉喜梅的祖父是開挖第一鍬土的“鐵路工人”。父親弟兄三人也都是鐵路工。整個家族至今十幾人中,有工人、技術(shù)員、教育者、管理層等崗位的在職人員。不少人已成為單位骨干、局級先進人物、優(yōu)秀黨員、黨代表、勞動模范,他們在為祖國鐵路事業(yè)貢獻不同力量。這可點,可贊!</p> <p class="ql-block"> 劉喜梅,早年畢業(yè)于陜西蔡家坡鐵路中學。她之所以對鐵路有著深刻情懷,還得從她家最早一輩的鐵路人——祖父劉希周說起。那是1905年10月,隴海鐵路線修建工程在河南開封——汴洛線上正式啟動,祖父是“開挖第一鍬土”的鐵路工人。父親弟兄三人也都先后入職鐵路系統(tǒng)。從此她家便與鐵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其父入職鐵路當上巡道工時,為了良好地完成任務(wù),常在下班后把子女都帶到鐵路線上拔草清理水溝,擺齊路基石渣。把愛護鐵路,鐵路養(yǎng)活了咱一家、要記住感恩鐵路的話作為口頭禪,來教育后代。將知恩感恩的理念深深地灌輸?shù)剿仔〉男撵`里,成為她人生辨識真?zhèn)?、本分做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guī)范。</p> <p class="ql-block"> 一節(jié)綠黃相間的火車車廂??吭谡九_上,一位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站在旁邊等待乘客上下車。這樣的場景在劉喜梅的記憶中無數(shù)次上演,每一次都讓她感受到鐵路人的責任與擔當。20世紀50年代,剛解放時還不富裕。爺爺、奶奶、父母親、還有姊妹五人,共九口人擠住在不足二十平米的鐵路公租房里,支了三張床和一個地鋪,家具是一張吃飯用的是原木本色小方桌和一個簡易的自制碗架。生活來源主要靠父親一人的工資。盡管如此,父親把岳父母當作二重天來孝敬,那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孝道精神植根于后輩的血脈里,綻放在生命的歷程中!</p> <p class="ql-block"> 身教勝于言教。父親用心侍奉四位老人的大善大孝大德,是無聲的語言,是陶冶情操之良方,長期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孝道精神像山澗的一股清流順勢而下,滋潤著沿岸的每一棵青苗,茁壯成長!她的父親是平凡的鐵路巡道工,沒有節(jié)假日,一天三班倒,日夜維護著鐵路、保障列車安全運行。無論酷暑嚴寒;無論風雨冰雪,都要背著十幾斤重的工具袋,巡視在十多公里的鐵道線上、處理故障,工作艱辛又繁重!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工作中,父親手提平安綠色信號工作燈,卻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照耀著鐵路線,使鐵路人暢行無阻,樹立了不朽的榜樣!</p> <p class="ql-block"> 這是《紅燈記》的經(jīng)典劇照,描繪的是李鐵梅手持寶塔的形象。劉喜梅親歷了艱苦奮斗的革命年代。她的女兒就像傳統(tǒng)劇目《紅燈記》中所描寫的小鐵梅,為了革命事業(yè),有著中國工人階級前赴后繼的革命精神,堅持自學,由工人升為技術(shù)員→工程師→鐵路行車安全指揮中心值勤調(diào)度,至今從業(yè)35年。她的家族比《紅燈記》的故事更久遠一些,已經(jīng)從新中國成立前跨越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到她這一代見證了新中國鐵路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劉喜梅有個筆名叫“寒漠”。從實名到筆名分析,她定然是冬天出生。對寒冷的漠然視之,就是對苦難的不低頭?;蛟S這便是筆名的初衷,同時也契合了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鐵路史,探尋紅色血脈,賡續(xù)鐵路情懷,見證中國鐵路人精神不斷發(fā)揚壯大的進程,退休后劉喜梅愿以自己點點星光引燃整片星空。</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火車站場景的照片,一名工作人員正引導乘客有序通過檢票口。鐵路如同一條蜿蜒伸展的鋼鐵巨龍,穿越山川湖海,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鄉(xiāng)村的寧靜。鐵路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在劉喜梅不少文章里,有如數(shù)家珍般地道出了鐵路養(yǎng)路工人對本職工作的執(zhí)著與忠誠。將鐵路視為謀生的恩人,將生命與鐵路融為一體。那個年代鐵路養(yǎng)路工人對自己肩上的責任看得如此神圣。</p> <p class="ql-block"> 例如,她在一篇寫“鐵路父親”的文中所述,父親動員全家到鐵路上義務(wù)勞動,這又是何等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雖然中間沒什么感人事跡,然而卻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形象屹立不倒。薪火相傳的鐵路人,就是無私奉獻的“鐵路魂”!</p><p class="ql-block"> 作為“鐵路后代”的劉喜梅認為,祖父,父親和我們,都是“鐵路人”,共筑鐵路魂,同育鐵路人。當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鐵路魂,當不忘初心,使命必達!回首望,一代代“鐵路人,”留下的是,一路絢麗與璀璨。向未來,時代召喚鐵路人,堅信念更圖強國夢實現(xiàn)。鐵路人,俯身默無聞,安全正點,伴君一路歡聲一路情。我們團結(jié)!我們拼搏!我們奮進!托起長笛聲聲呼嘯去,寰宇處處任穿行!</p> <p class="ql-block"> 兩位身穿反光背心的工人正打著傘,在雨天對鐵軌進行檢查工作。鐵路人的工作不僅僅是晴天里的繁忙,更是風雨中的堅守。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守護著每一寸鐵軌的安全。劉喜梅說,鐵路如同一條蜿蜒伸展的鋼鐵巨龍,穿越山川湖海,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鄉(xiāng)村的寧靜。鐵路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p> <p class="ql-block"> 在劉喜梅不少文章里,有如數(shù)家珍般地道出了鐵路養(yǎng)路工人對本職工作的執(zhí)著與忠誠。將鐵路視為謀生的恩人,將生命與鐵路融為一體。那個年代鐵路養(yǎng)路工人對自己肩上的責任看得如此神圣。例如,她在一篇寫“鐵路父親”的文中所述,父親動員全家到鐵路上義務(wù)勞動,這又是何等的奉獻精神?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雖然中間沒什么感人事跡,然而卻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形象屹立不倒。薪火相傳的鐵路人,就是無私奉獻的“鐵路魂”!</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鐵路軌道,上面有一列白色的高速列車正在行駛。劉喜梅祖孫幾輩情系鐵路,服務(wù)鐵路,優(yōu)良品德代代相傳。體現(xiàn)鐵路人的辛苦、責任與擔當,這在當今社會極為罕見。也有人認為她,為鐵路職工謳歌,歌唱鐵路工人忠于職守的精神和作者對文字砥礪筆耕的精神交織在一起,感人肺腑,寫出了一篇篇難得的《鐵路鞋》《鐵路槐》《鐵路邊》等好文,又是真正的純精神上的享受,滌蕩人心和靈魂。</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列白色的高速列車??吭阼F軌上。一列CRH標志的白色子彈頭高鐵正在行駛。一輛藍色車身的火車正沿著軌道前進。這些列車不僅是現(xiàn)代科技的結(jié)晶,更是鐵路人辛勤付出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劉喜梅祖孫幾輩情系鐵路,服務(wù)鐵路,優(yōu)良品德代代相傳。體現(xiàn)鐵路人的辛苦、責任與擔當,這在當今社會極為罕見。也有人認為她,為鐵路職工謳歌,歌唱鐵路工人忠于職守的精神和作者對文字砥礪筆耕的精神交織在一起,感人肺腑,寫出了一篇篇難得的好文,又是真正的純精神上的享受,默默無聞的凈化人們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 “鐵路事業(yè),我們把青春獻給你!我們把熱忱獻給你!一代又一代鐵路人默默無聞地奮戰(zhàn)在艱苦的鐵路運輸大動脈上,高速發(fā)展的中國鐵路,從蒸汽時代到高鐵時代;從40公里每小時到300公里每小時……每一個鐵路人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劉喜梅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