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兩千多年前,一位單身母親為教育兒子,三遷居處,將兒子培養(yǎng)成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一個被尊崇為“亞圣”的孟子,他與孔子并稱為“孔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就是傳頌千古的孟母三遷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令深冬,我讀《孟子》,儼然正襟危坐在孟子這位歷史老人的案幾前,聆聽他的諄諄教誨。窗外寒意陣陣,室內(nèi)暖意融融。孟子的文字因詞鋒犀利而有溫度,孟子的思想因深邃宏博而有力量。我在讀《孟子》的同時,參閱了朱熹的《孟子集注》、焦循的《孟子正義》,以及張定浩的《孟子讀法》、畢寶魁的《細讀孟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宋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原典儒學的經(jīng)典。錢穆先生認為”四書”是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其中《論語》應(yīng)作為全天下人必讀的書。當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讀“四書”的人很多。不讀“四書”,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只會影響個人修養(yǎng);不讀“四書”,也不再會發(fā)生孟母斷機教子的勵志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保留了《孟子》中的經(jīng)典篇目,其中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富貴不能淫》等,這些篇章是孟子思想的精髓,也是孟子文采的精華所在。我在中學當語文教師時,教過這些篇目,重溫經(jīng)典,不勝感慨萬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思想流淌在兩千多年歷史歲月的長河之中,這一脈清流,不時激蕩著歷代仁人志士的心懷,激勵世世代代鐵血丹心的民族英雄,譜寫出無數(shù)氣吞山河的慷慨悲歌;這一脈清流,也不時砥蕩著現(xiàn)實的堤岸,警醒著堤岸上迷惘無助的人們,觀照著世道的成敗興衰。</span></p> <p class="ql-block">夫夷江景區(qū)河段</p> 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圣賢無不注重個人的自我修為,而且正因為其自我修為的極高境界,才成就了他們至高無上的人格和品德,造就了他們彪炳千秋的才學與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子的自我修為體現(xiàn)在他的致虛守靜,無為體道??鬃右裕⒕潘迹⒆允。匀蕿樾奚碇?。莊子心隨自然,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與精神的超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自我修為,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反求諸己”,即遇到問題時,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抱怨他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反省。孟子的自我反省,并不是一味的自責,而是要求自己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他深信“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對現(xiàn)實社會的復(fù)雜性有著清醒的認識,你以仁禮待人,并非所有人就以仁禮待你。你的仁禮可能會被誤解,但你經(jīng)過一而再的反躬自省后,仍被人非難,那你就可以不必理會。因為“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也就是那些玩弄權(quán)謀機巧的奸詐小人,是沒有什么羞恥之心的?,F(xiàn)在能做到反求諸己很難,遇事能反躬自省的人不多。反倒是隨處都能聽到抱怨之聲,抱怨世風日下,抱怨人情淡薄,抱怨世道不公。似乎自己的過錯跟自己無關(guān),所有的過錯都是他人惹的禍。盡管抱怨有著充分的理由,但抱怨只會是涸轍之鮒,任何氣盛的抱怨都難以改變不堪的現(xiàn)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公孫丑》中有一段話,雖然時隔兩千余年,卻仍然切中時弊,不得不引人深思,他說:“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边@段話的意思是,古時候的君子,有錯就改;而現(xiàn)在的君子,將錯就錯。古時的君子,他的錯誤,就好像日食月食一樣,老百姓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了,百姓們都抬頭仰望。現(xiàn)在的君子,哪里只是將錯就錯,還要編出一番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辯白。這段話給我們的深刻警示是,沒有反躬自省的意識,就有可能剛愎自用,終至于獨斷專行,導(dǎo)致錯誤不斷。有錯又不改,就會將錯就錯,惡化為一錯再錯。如果一錯再錯,還要處心積慮地去掩飾錯誤,就會在錯誤的歧路上越走越遠。對待錯誤,雖然我們做不到孔子的學生子路一樣聞過則喜,但需要像孟子一樣反求諸己,努力做到像孔子的學生顏回一樣“不貳過”。也就是有錯就改,不再犯第二次同樣的錯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自我修為另一個要求是不要自暴自棄。成語“自暴自棄”的含義,是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孟子原文中的自暴,一般的理解是自己損害自己,而自己損害自己的行為,是因為用言語詆毀禮義。要摒棄自暴自棄,現(xiàn)在的觀點是,面對人生的困難與挫折,要勇于面對,迎難而上,做到自強不息,發(fā)憤圖強。而孟子認為,要做到不自暴自棄,就要居仁行義,這對我們現(xiàn)在的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居仁者,就是要把仁作為人心的居所;行義,就是要把道義作為為人處世的正確路徑?,F(xiàn)代人習慣于用理想之類的大道理來灌輸人,用雕飾過的榜樣來影響人。古人的居仁行義,是出自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是來自靈魂的自覺。以仁義來支撐一個人的內(nèi)心,就會使內(nèi)心強大起來,面對困難和挫折,就擁有抵御的力量。居仁行義,實則是傳統(tǒng)文化賦予我們的精神信仰,是我們炎黃子孫與生俱來的的基因密碼。排斥、拋棄或喪失這種信仰,就會導(dǎo)致我們內(nèi)心的孱弱,精神世界的崩塌,墮落至自暴自棄,面對困難就會退縮,面對挫折就會屈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很欣賞孟子對世道的認識,他引用了一個很有詩意的比喻:“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币馑际牵簻胬酥宄簳r,我就用來洗冠帶;滄浪之水渾濁時,我就用來洗腳。話說得是明白如話,含義卻非常的深刻。這話孔子早就說過,他是以訓(xùn)導(dǎo)的語氣說的:“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孔孟之道是一脈相承的,對世道的認識,《論語?衛(wèi)靈公》中說得非常直接:“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泵献拥膽B(tài)度委婉一些,無論滄浪之水的清澈或污濁,無論世道的清明或黑暗,君子的處世之道是審時度勢,既要順勢而為,又不能隨波逐流。君子的處世風范,就是要始終保持高潔的品行和節(jié)操?!暗弥荆瑵杉佑诿?;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為只有達到這樣極致的高度,才會具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和理想的人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修為的最高境界是培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認為培養(yǎng)浩然之氣,要做到不動心和知言。所謂不動心,是在堅持居仁行義的人生道路上,無論面對怎樣的境遇,始終做到心志堅定不移,心神純正無邪。君子的心志,是指堅守居仁由義的道德情操;君子的心神,是指堅持人性本善的道德感情?!叭剩诵囊?;義,人路也?!倍哉?,是要辨人曲直,認清是非。識人要聽其言觀其眸,察人要聽其言觀其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浩然之氣,不同注疏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浩然之氣是蘊涵于生命之中的正直剛強之氣,它是由內(nèi)心仁義的本性孕育而成,經(jīng)過善道信念的打磨,在長期的道德修為中煥發(fā)而出的精神氣概,是仁人志士以浩蕩的君子之風匯聚而成的人間正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浩然之氣是舍生取義的天地正氣?!吧辔宜?,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也?!薄嵘×x,這是士大夫最完美的品格,這是偉丈夫最高尚的理想,這是仁人志士生命的終極意義。從生到死是一個人生命的自然過程,在普通人平凡一生中,我們有可能活得茍且,但無愧于自己;我們有可能活得窩囊,但無愧于家庭;我們有可能活得平庸,但無愧于社會。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仁人志士們挺身而出,為追求真理與正義,舍生取義,勇赴國難,撐起民族頑強的脊梁,匯聚起民族的浩然正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浩然之氣是中華民族大丈夫的精神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比绱绥H鏘澎湃的言辭,如此慷慨凜然的氣勢,如此博大精辟的思想。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天下士子自我修為的道德準則,是仁人志士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坐標,是頂天立地中華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span></p> <p class="ql-block">夫夷江景區(qū)河段</p> 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性善論是孟子哲學思想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并沒有明確提出性善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向善,但需要經(jīng)過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中就存有仁義。《孟子?告子上》中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泵献訌摹叭私杂胁蝗倘酥摹钡钠毡樾睦恚瑢⑷说谋拘愿爬椤八男摹?,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在《孟子?公孫丑》一章中,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辈⑶覐娬{(diào)人之所以天性中具有四端,猶如一個人天生就有四肢一樣。儒家人性善良的倫理觀,由孔子的“仁義禮”,發(fā)展到孟子的“仁義禮智”,再擴充到董仲舒的“仁義禮智信”,組成人性善良的基本品質(zhì),成為做人必須遵循的“五?!钡赖聹蕜t,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道德價值體系的核心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善良誠實是中華民族的本質(zhì)特性,與人為善也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孟子的人性之善如水流向下的比喻,本義是指人性之善與水流向下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但這一比喻也寄寓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我的理解是,人性本善,善心如水,但水流向下并非就是一瀉千里毫無阻礙,有坑洼阻滯,有頑石擋道??油萦兴茞阂猓B石有似邪念。善心似水流向下,但流水必須填滿坑洼、繞過頑石才能繼續(xù)流淌向前。善心如注,聚注成流,匯流成川,當個體的善心匯合為群體的善意,就能構(gòu)成整個社會的和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關(guān)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孟子闡述了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倫理要求,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上升到倫理層面,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其內(nèi)在的道德規(guī)范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為人在世,我們更多的是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外的人打交道。我們遵循與人為善的交際原則,但與人為善需要他人對等的響應(yīng),需要一個誠信友善的社會大環(huán)境維持。如果你的善意被誤解,被歪曲,甚至被不善之人利用。也就是說,你的善意一旦被阻塞,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一旦被隔斷,就像流水遇到阻礙,就會出現(xiàn)互不信任,滋生彼此提防的心理,逐漸升級為相互猜忌,進而萌生怨恨,最后蛻變?yōu)榛ズ?。當誠信被摒棄,善意被戕害,互害蔓延,戾氣橫行,就會敗壞整個社會風氣。這就需要我們弘揚孟子的性善論,恪守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以適應(yīng)時代要求的道德教育來正己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的性善論,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推己及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階層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會有不同的為人處事的方式。同是一個人,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其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會跟著發(fā)生改變。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想的是一樣,做的是一樣。不同階層之間是存在矛盾和對立的,完全化解階層之間的差異是不現(xiàn)實的。但無論富貴貧賤,人格上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yīng)相互尊重,秉承儒家推己及人的人倫道德。孔子教誨我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推己及人,以仁存心,是我們應(yīng)有的善良品質(zhì);與人為善,居仁由義,是我們應(yīng)有的道德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人云:仁者無敵。</span></p> <p class="ql-block">夫夷江景區(qū)河段</p> 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效法孔子,志在推行仁政,視仁政為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什么是“仁政”?孟子施仁政于民的主要措施是: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用現(xiàn)代的術(shù)語來闡述,就是從法治、財政、經(jīng)濟三個方面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日子。孟子的仁政思想,重在推恩于民,關(guān)注民生。要制民之產(chǎn),保證老百姓有包括土地、房屋等基本的生產(chǎn)資料,讓老百姓能自給自足;要取民有制,反對橫征暴斂,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要教化民眾,重視對民眾的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引導(dǎo)民眾向善。要以民為本,與民同憂樂,強調(diào)得民心者得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最先提出與民同樂的思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庇纱耍_啟了“民為貴”民本思想的先河。在此基礎(chǔ)上,孟子作為仁心天下的仕子,提出了震古爍今的“民貴君輕”的口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边@話現(xiàn)在聽起來,依然是振聾發(fā)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的亂世時期。君王昏庸,奸佞當?shù)馈B德禑o為者拱默尸祿,脅肩諂笑者嘩世取寵。他的仁政理想,大多只能停留在與齊、宋、魯、滕、梁等國君游說的層面上,沒有能付諸于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孟子的書生意氣沖不破現(xiàn)實腐朽的皮囊,他想當然地以堯舜之道、三代之制的所謂王道,一廂情愿地想教育君王施行仁政,除了說動了一個行將就木的梁惠王之外,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在孟子眼里是“望之不似人君”,一眼看去根本不像是一個國君的樣子,與他談仁政愛民無非是對牛彈琴。齊宣王的態(tài)度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對仁政沒有多大的興趣。魯平公聽信姬妾寵臣的話,取消了見孟子的行程。宋國與薛國的國君聽了孟子一番仁政的大道理之后,僅只是打發(fā)了他一點盤纏而已。就是一個弱小的滕國,國君滕文公誠心誠意地接受了孟子治國理政的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措施,遺憾的是還來不及施行,滕文公就死了,滕國不久也被宋國滅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馬遷評價孟子“正人心而存仁義,發(fā)先王而行王道”的思想,僅只是“迂遠而闊于事情”的學說而已。在統(tǒng)治者的心目中,仁政王道只是用來裝潢門面,骨子里追求的不是仁道而是霸道。孟子后來也認識到,從古至今的歷史無非是“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而已,逃不過治亂交替、興衰循壞的運行邏輯。孟子也只能寄希望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臆測,可就算五百年出現(xiàn)一次圣君賢臣的盛世景象又能怎樣?作為一代圣賢,孟子無論怎樣用“不怨天,不尤人”來安慰自己,也無法改變世道只有王權(quán)而無王道的現(xiàn)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子》中有幾則饒有意味的寓言故事,其中膾炙人口的有“揠苗助長”、“庾公之斯”、“墦間乞食”、“校人烹魚”、“ 弈秋誨弈”、“五十步笑百步”等。這些寓言故事的運用,極其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孟子的觀點和思想。但我在讀《孟子》時,竟然冒出一個怪誕的聯(lián)想,孟子似乎陰差陽錯地用自己的寓言故事,極其無奈地詮釋了他崇高而美好的仁政理想的破滅?!稗那镎d弈”或許暗喻了他致力于教誨君王施行仁政王道這一神圣使命的失敗,“校人烹魚”或許暗示了他仁政愛民的政治理想化為泡影。一個被稱為亞圣的歷史老人,我們耳邊老是重復(fù)著他所講述的“揠苗助長”的故事,而歷史循壞往復(fù)地在上演著“五十步笑百步”的鬧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仁政始終是人類社會理想的政治圖景,以民為本是執(zhí)政者理應(yīng)秉承的行政理念,而民貴君輕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夫夷江景區(qū)河段</p> 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讀《孟子》修心,重在修向善之心;讀《孟子》修性,重在修反求諸己;讀《孟子》修身,重在修大丈夫的浩然正氣;讀《孟子》修行,重在修仁政愛民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寂寥的深夜,讀完《孟子》,仰望星空,我突然強烈地意識到,古代的圣賢有如燦爛的星辰高懸于歷史的星河之上。你看不看他,他們思想的光芒永遠閃亮,并隨行歷史的腳步,觀照著世道的興衰變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酌现?,大道典嘉。</span></p> <p class="ql-block">夫夷江景區(qū)河段</p><p class="ql-block">手機拍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