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余華的小說《活著》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講述了徐福貴充滿苦難與滄桑的一生。從富家子弟到家道中落,歷經(jīng)戰(zhàn)爭、饑荒、親人離世,福貴的一生如同一根漂泊在狂風巨浪中的蘆葦,不斷地遭受著無情的打擊。然而,心之所向,一葦以航,從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這簡直就是一曲命運沉浮中的人性與時代的悲歌。</p> <p class="ql-block"> 賭博敗光家產(chǎn)是福貴人生悲劇的開端,這一情節(jié)也是故事的重要轉折點,從此開啟了他漫長的苦難歷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lt;/b></p> <p class="ql-block"> 從福貴的自白中,可窺視其對往昔荒唐的悔悟。起初的墮落,盡顯人性的弱點,為欲望所驅而陷入賭博的泥沼,可謂咎由自取。然而,他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部分富家子弟的腐朽生活方式。福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成為這種不良風氣的犧牲品。</p> <p class="ql-block"> 此后,福貴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恐懼,在槍林彈雨中掙扎求生;面對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父親在糞缸上排便不慎摔死;母親因耽誤醫(yī)治而病死;兒子因給難產(chǎn)的縣長夫人輸血過量而死;女兒因難產(chǎn)至死;妻子長期患病,加上痛失一雙兒女,郁郁而終;女婿因意外被重物砸死;外孫因饑餓吃了大量的豆子被撐死。到最后,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p> <p class="ql-block"> 如此種種,所有親人幾乎無一善終。就連戰(zhàn)友春生,也因受不了非人的折磨,自尋短見。</p> <p class="ql-block"> 面對接踵而至的厄運,福貴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默默承受,頑強地活著。這種活著,并非只是肉體的生存,更是一種對命運的不屈抗爭,對生命尊嚴的堅守。即使命運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b>”福貴用他的一生詮釋著這句話的深刻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 最終,福貴完成了買牛的愿望,同時還救下了另一頭待宰的老牛。此時,福貴可能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堅強“化作繞指柔”,這也算是一種圓滿的結局吧。</p> <p class="ql-block"> 《活著》,讓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在福貴的經(jīng)歷中,曾經(jīng)的榮華富貴,如過眼云煙,轉瞬即逝。而與妻子的相濡以沫、與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兒子的懂事與勤勞、女兒的善良與堅強……這些溫暖的瞬間,雖然夾雜在福貴苦難的生活中,卻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盡管命運對福貴不公,但他依然能在與親人相處的點滴中找到溫暖,在艱辛的勞作中感受生命的可貴。這使我們意識到,生活的意義,或許就隱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如一頓團圓飯、一個電話,一個擁抱,都是生命的饋贈。即使身處黑暗,也要珍惜這些微小的幸福,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福貴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對生命和生活的認知之路。讓我們明白,無論未來會遭遇怎樣的挫折,都要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在苦難中堅守對生命的敬畏,用心領悟活著的真諦。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Ps:</p><p class="ql-block"> 看完小說,又看了當年張藝謀的同名電影。電影以福貴一家的命運為線索,展現(xiàn)了從內(nèi)戰(zhàn)到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歷史階段,包括大躍進、文革等。在這些情節(jié)中,電影對一些歷史事件進行了較為真實的呈現(xiàn)。如大躍進時期的集體食堂、文革中干部被整等。</p> <p class="ql-block"> 葛優(yōu)將福貴歷經(jīng)滄桑后的隱忍與無奈演繹得淋漓盡致;而鞏俐則生動地展現(xiàn)了家珍這位傳統(tǒng)女性的堅韌與溫柔。</p> <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因為電影以一種過于真實且深刻的方式,揭示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傷痛與人性的復雜。它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時代的某些陰暗角落,與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表達產(chǎn)生了沖突。因此,這部電影曾一度被禁。</p> <p class="ql-block"> 其實,電影所表現(xiàn)的苦難程度,與原著相比,還遠遠不夠。原著中福貴經(jīng)歷的苦難更加沉重和殘酷,如兒子有慶是因抽血過多而死的,而電影中改為被區(qū)長的車意外撞死,原著中那種社會的荒誕和無奈被削弱。</p> <p class="ql-block"> 原著通過福貴的一生,深刻地揭示出命運的無常以及時代的荒誕和苦難,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意義。電影雖然也表達了對生命和時代的思考,但在深度和廣度上相對原著有所欠缺,主題表達相對較為溫和,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力度仍有不足。</p> <p class="ql-block"> 但無論如何,一個時代已經(jīng)結束。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和局限性,相信,時間最終會給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我們只有勇敢地承認、并接受歷史的變遷和發(fā)展規(guī)律,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才能更好地應接未來的挑戰(zhàn),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的持續(xù)進步與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正如清朝皇帝旻寧(道光帝)在《勵志詩?改過》中所說:“<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誰無過,患不自知。知而弗改,是謂自欺。告人以過,是我良師。</b>”以此,看歷史的發(fā)展,道理亦然。</p> <p class="ql-block"> 總之,無論過去的成就如何輝煌或存在何種遺憾,關鍵在于要把握現(xiàn)在、開創(chuàng)未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