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親書房的書櫥里,一直放著這張照片。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張父親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10日至11月17日,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主編愛德華偕夫人、攝影家戴爾一行3人首訪中國,便對上海進行了38天的自費訪問。</p><p class="ql-block"> 1970年,愛德華開始擔(dān)任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主編。在上海期間,每次采訪前,愛德華都做好充分的背景資料調(diào)查,采訪目的性極強;采訪時,做足祥細的記錄和錄音;當(dāng)天晩上和次日清晨,再聽錄音并整理出祥盡的筆記。</p><p class="ql-block"> 戴爾是1964年入職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資深攝影家,曾經(jīng)獲得美國白宮攝影師的稱號,被譽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皇冠上的明珠。自本次首訪上海后,他曾先后10次訪問過中國。首訪上海,戴爾單獨或在中方翻譯的陪同下,堅持自行選擇采訪對象。他要求一切自然,反對刻意安排。他陸續(xù)采訪了照相館、理發(fā)店、中藥店、舊貨店、小學(xué)、醫(yī)院、圖書館、火葬場、菜場、農(nóng)副產(chǎn)品市場、皮鞋攤、蘇州河上的舢板、中央商場修理部、教堂等;交談的對象有:工人、農(nóng)民、店員、教師、學(xué)生、干部、醫(yī)生、牧師、退休老工人、待業(yè)青年、以及正在餐館請客的新婚夫婦。</p><p class="ql-block"> 愛德華和戴爾稱贊上海馬路成蔭、街道整潔、充滿活力、市民有禮貌;也肯定上海醫(yī)療水平的巨大進步、人民的健康和壽命得到了長足改善和提高;還贊揚上海酒店業(yè)的服務(wù)水平和美食。同時,他們對上海的環(huán)境保護、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日用品欠缺和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提出了意見。</p><p class="ql-block"> 愛德華和戴爾在上海的訪問期間,走訪了近60家單位,采訪了100多人,拍攝用了197個膠卷、計7000余張照片。他們表示:采訪收獲大大超出預(yù)期,完成了在其它國家需要花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wù)。</p><p class="ql-block"> 1979年11月12日,正值爰德華和戴爾對上海訪問的尾聲,當(dāng)天上午9點半至11點半,在中山東一路12號M層的辦公室,他們?nèi)缭笇ξ业母赣H進行了專訪。專訪中,我的父親首先問了愛德華一個問題,接著一共回答了愛德華提出的28個問題。愛德華認為,我的父親的回答直接、真實、富有感染力。就是在這次專訪中,戴爾拍攝了這張我的父親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1980年7月出版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期刊中,就有愛德華發(fā)表的題為“肌肉和煙霧”和“重生的巨人” 2篇采訪上海的文章。同樣在1980年7月,戴爾再次訪問上海,高興地向我的父親轉(zhuǎn)交了這張附有他本人簽名的照片。戴爾表示,對拍攝的我的父親的照片,十分滿意。</p> <p class="ql-block"> 爰德華和戴爾對上海訪問的紀實情景,是歲月長河中的中國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短暫一瞬;父親對愛德華28個問題的回答,是我的父輩對那個時代的深刻剖析!</p><p class="ql-block"> 45年前的父親的這張照片,是我心中的最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