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共中央根據(jù)國內(nèi)形勢提出“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和“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決策,決定抽調(diào)大批主力部隊進軍東北。毛澤東親自找何長工談話說:“<b>中央決定抗大開往東北辦學校,培養(yǎng)當?shù)厝瞬?。由你當副校長代理校長。軍政大學的名字不要改,只改前二字即可,叫‘東北軍政大學’</b>?!?lt;/p><p class="ql-block">抗大總校在出發(fā)之前,于8月底派遣第五大隊赴太行根據(jù)地,于9月中旬派遣第二大隊赴晉察冀根據(jù)地,同時還抽調(diào)大批人員組建華中大隊、山東大隊及東北干部隊,支援各根據(jù)地政府部門和軍隊建設。另抽調(diào)部分干部協(xié)助綏德分區(qū)加強政府機關建設。</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抗大副校長何長工、政治部副主任徐文烈率領抗大總校留校的第一、第三、第四大隊和校直屬隊及隨行工作團共4000多人,分批從綏德出發(fā)挺進東北??勾罂傂ν獯枮椤扒嗄昕v隊”。</p><p class="ql-block">10月初,抗大政治部軍教科科長賈力夫率前衛(wèi)隊先行出發(fā);</p><p class="ql-block">第一梯隊于10月10日起程,該隊由第一大隊組成,共485人,牲口137頭;</p><p class="ql-block">第二梯隊于10月12日起程,該隊由校部機關及直屬隊組成,共800人,牲口130頭;</p><p class="ql-block">第三梯隊于10月14日起程,該隊由第三大隊組成,共480人,牲口54頭;</p><p class="ql-block">第四梯隊于10月16日起程,該隊由第四大隊和文工團組成,共490人,牲口85頭;</p><p class="ql-block">留守處及其余隨行人員隨后跟進。在隨行人員中還包括先期去東北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的家屬有20多人,其中有不少女同志是孕婦。在出發(fā)之前,學校將已婚的女同志安排到丈夫身邊,行軍途中可以相互照應。十月中旬,北方的天氣已進入冬季,寒風刺骨,全校師生迎著塞外風雪,踏著遍地冰霜奔赴東北。</p><p class="ql-block">“青年縱隊”抵達承德后,為加快行軍速度,校領導決定臨時組建留守處,將家屬、小孩、病號、孕婦暫留承德(后乘坐火車與大部隊匯合)。“青年縱隊”離開承德后,經(jīng)新立屯、彰武,抵達法庫縣。一天夜里,突然遭到三百多人的土匪騎兵襲擊。何長工下令部隊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派一個營去攻打匪幫,讓其他同志就地取材,燃起一團團火堆,照亮四周。這一著很有效,當掩護部隊一出擊,火堆照的半天通明,土匪害怕了,以為遇到了我軍主力,紛紛落荒而逃。在法庫停留期間,經(jīng)請示中央批準,將大隊長韓先楚率領的第一大隊四個學員隊和部分隊干部留下,交給西滿分局書記黃克誠?!扒嗄昕v隊”離開法庫后直奔鐵嶺,在鐵嶺休整半天后經(jīng)山城鎮(zhèn)抵達梅河口,又將一大隊余下的四個學員隊、隨行工作團和20多位中央領導干部的家屬轉(zhuǎn)交給東北局組織部部長林楓。總校其他人員在何長工率領下直奔吉林通化。</p><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7日,抗大總校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行軍,橫跨陜西、山西、綏遠、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七省區(qū),行程約2500里,勝利抵達吉林通化市。(以上部分內(nèi)容摘自何長工寫的回憶錄《抗戰(zhàn)勝利后赴東北開辦軍政大學》和八路軍研究會抗大分會會長牛皖平整理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4日,抗大總校到達通化后發(fā)布“公布令”,對學校組織機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公布了各部門干部的任命。</p><p class="ql-block"><b>校部:</b></p><p class="ql-block">軍教科科長章敬三;</p><p class="ql-block">秘書科科長李如洪;</p><p class="ql-block">管理科副科長潘學敏。</p><p class="ql-block"><b>政治部:</b></p><p class="ql-block">組織科科長邢亦民;</p><p class="ql-block">保衛(wèi)科科長李覺民,副科長段希遠;</p><p class="ql-block">宣傳科科長張金輝;</p><p class="ql-block">政教科科長胡紹祖,副科長霍?。?lt;/p><p class="ql-block">總務科代理科長劉繼光,秘書鄭漢浩。</p><p class="ql-block"><b>供給部:</b></p><p class="ql-block">供給部副部長劉鴻業(yè),政委綱維,副政委劉克之;</p><p class="ql-block">財務科科長溫鳳山;</p><p class="ql-block">軍事科科長續(xù)國壯,副科長羅玉政;</p><p class="ql-block">糧秣科科長李明始;</p><p class="ql-block">經(jīng)建科副科長趙凱。</p><p class="ql-block"><b>衛(wèi)生部:</b></p><p class="ql-block">衛(wèi)生部部長蔓焰,副部長兼醫(yī)務主任洪茵。</p><p class="ql-block">學員隊改編為二個大隊:</p><p class="ql-block">第一大隊:胡登高任大隊長,張駕伍任政委,莫擎宇任副大隊長;</p><p class="ql-block">第二大隊:賈力夫任大隊長,黃華清任政委,李廷贊任副大隊長。</p><p class="ql-block">先期到達通化的山東抗大一分?;貧w并入總校,編為第三大隊。</p> <p class="ql-block">1946年2月10日,抗大總校更名為東北軍政大學(簡稱東北軍大),林彪兼校長,彭真兼政治委員,何長工任第一副校長,朱瑞任第二副校長,吳溉之兼任副政治委員,陳伯鈞任教育長(后由曾國華繼任),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后由劉型繼任)。</p> <p class="ql-block">何長工副校長(右)和吳溉之副政委(左)在哈爾濱合影,他們是東北軍政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杰出領導人,為東北軍大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吳溉之(左)和何長工(右)在東北軍政大學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起:尹清平(何長工夫人)、何長工、吳溉之和何長工之子何光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北軍大副校長何長工(左)、副政委吳溉之(右)和政治部主任徐文烈(中)在北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北軍大宣傳部長張金輝(左)、組織部長張駕伍(中)、干部部長邢亦民(右)在通化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成立后,陸續(xù)調(diào)出大批干部、學員到部隊和地方工作,同時派出大批干部籌建分校:</p><p class="ql-block">△炮兵學校:</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學校奉命遷往東北,于1945年12月到達吉林通化,更名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炮兵學校,通化保安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員朱瑞任校長,邱創(chuàng)成任政委,賈陶、匡裕民任副校長。1946年6月,更名為東北民主聯(lián)軍炮兵學校。1947年1月,賈陶繼任校長。</p><p class="ql-block">△航空學校:</p><p class="ql-block">于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該校以中共中央選派到東北的航空技術干部和東北民主聯(lián)軍航空總隊為基礎,另從東北軍大總校抽調(diào)原抗大一分校、三分校部分干部、學員合并組建,東北軍大第二副校長朱瑞兼任校長(后由常乾坤繼任),東北軍大副政委吳溉之兼任政委(后由王弼繼任),常乾坤、白起任副校長,黃乃一、顧磊任副政委。</p><p class="ql-block">△工兵學校:</p><p class="ql-block">于1946年3月1日在通化成立,該校以原延安炮兵學校工兵科改編的工兵大隊為基礎,另從東北軍大總校抽調(diào)原抗大一分校工兵隊和部分干部合并組建,李蔭南任校長、抗大第一大隊政治處主任余益元任政委。同年6月,唐哲明任校長,李蔭南改任副校長,李雪炎任政委。</p><p class="ql-block">△東滿分校(又稱吉林分校):</p><p class="ql-block">于1946年2月在吉林樺甸成立,該校以原抗大總校第三大隊為基礎改編組建,校長涂錫道。同年6月,吉東軍政大學、朝陽川教導隊、樺甸軍政學校和安東學生工作團并入東滿分校。同年9月,東滿分校遷至延吉縣龍井市東山街。東滿軍區(qū)司令員周保中兼任校長,吉林省委書記陳正人兼任政委,涂錫道任副校長兼黨委書記,朱士煥任副政委。東滿分校共舉辦四期培訓,招收學員3760余名。</p><p class="ql-block">△北滿分校(又稱合江分校):</p><p class="ql-block">于1946年4月在佳木斯市成立,該校以原抗大總校第四大隊為基礎改編組建,東北民主聯(lián)軍后勤部長鐘赤兵兼任校長,合江省委書記張聞天兼任政委,第四大隊大隊長王泮清任副校長兼教育長,總校政治部保衛(wèi)科長葉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施魯任副教育長。北滿分校共舉辦三期培訓,招收學員3223名,其中:部隊干部1196 名,知識青年和地方干部1402名,農(nóng)村基層干部為625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北軍大總?;I建北滿分校工作組與分校領導合影,后排左起:張駕伍、于兆震、王泮清。</span></p> <p class="ql-block">△南滿分校(又稱遼東分校):</p><p class="ql-block">于1946年5月在吉林安東(現(xiàn)丹東市)成立,該校以遼東人民軍政學校和冀熱遼第十六軍分區(qū)教導團為基礎合并組建,遼東軍區(q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莫文驊兼任校長兼政委,張梓楨任副政委,羅文任副校長,朱子敬任教育長。</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國民黨軍大舉進犯遼東地區(qū),該校遷至大連改稱旅大警察學校,旅大市委書記韓光任校長兼政委,張梓楨任副校長兼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47年7月遷至通化改稱東北軍大遼東分校,張梓楨任副校長兼副政委。</p><p class="ql-block">遼東分校在南滿辦學二年多,共培訓學員2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在通化休整期間,還抽調(diào)一批干部組織工作隊,協(xié)助通化市各機關、學校開展工作;抽調(diào)醫(yī)務人員赴戰(zhàn)地醫(yī)院搶救傷員;成立東北軍大招生工作組到東北各地招收知識青年。</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26日,我軍占領長春,東北軍大總校奉命遷往長春。出發(fā)前,總校將派出的工作隊和醫(yī)務人員全部召回??傂5竭_長春后接到緊急任務,招募新兵支援四平前線作戰(zhàn)??傂E汕矎堮{伍率領工作隊赴牡丹江、佳木斯一帶招募新兵12個團,經(jīng)過短期訓練編入作戰(zhàn)部隊。四平失守后,東北軍大撤出長春。</p><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中旬,總校選定黑龍江北安市東大營為校址。5月底,總校全體人員分批抵達北安,立即開展各項建校工作,學員隊由大隊擴編為支隊??傂3檎{(diào)二支隊與校直屬隊干部共同組成建校隊,負責招收新生、接收新生入校和修建校舍等工作。抽調(diào)一、三支隊的干部組成兩個工作隊,赴海倫、拜泉一帶開展土地改革,發(fā)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剿滅土匪,建立民主政權(quán),動員翻身農(nóng)民參軍。張駕伍帶領一個工作隊赴海倫參加土改,在深入農(nóng)村土改時遭遇土匪的襲擊,他的警衛(wèi)員為掩護他中彈犧牲,讓他深感悲痛。</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日,東北軍大總校在北安舉行第九期(第一期至第八期由抗大舉辦)開學典禮。校領導何長工、吳溉之在開學典禮上致詞,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西滿分局書記、西滿軍區(qū)政委李富春親臨大會發(fā)表重要講話,省委書記王鶴壽到會祝賀。全校教職員工和學員共1000多人參加了開學典禮。本期學員隊編制編為三個支隊:</p><p class="ql-block">第一支隊支隊長胡登高,政治委員張駕伍,副支隊長莫擎宇;</p><p class="ql-block">第二支隊支隊長賈力夫,政治委員黃華清,副支隊長李廷贊;</p><p class="ql-block">第三支隊支隊長李敏,政治委員徐洪才,副支隊長邸懷珍。</p><p class="ql-block">第一、第二支隊在北安辦學,第三支隊在齊齊哈爾辦學。</p><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總校在北安舉辦二期培訓:</p><p class="ql-block">第九期于1946年7月1日開學,開學時招收學員600多名。開學后,陸續(xù)報名的青年越來越多,僅七、八、九三個月就有2110多名學員入學。</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14日,總校為后入學的學員舉行第二次開學典禮。第九期共招收學員6118名,中途減員2037名,畢業(yè)分配4081名,畢業(yè)時間分為兩批,第一批學員于1946年12月畢業(yè),第二批學員于1947年3月畢業(yè)。</p><p class="ql-block">第十期于1947年4月開學,本期招收學員4131名,中途減員423名,畢業(yè)分配3708名,本期學員于1947年12月畢業(yè)。第九、十兩期學員以東北青年學生為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10月14日,東北軍政大學第一支隊開學典禮全體教職員工于北安合影,校長何長工(前排左8)、教育長陳伯鈞(前排左9)、第一支隊政委張駕伍(前排左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東北軍大第一支隊支隊長胡登高(左)、第一支隊政委張駕伍(右)于北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3月9日,東北軍大三隊模范班畢業(yè)紀念,于北安合影。?<span class="ql-cursor">?</span>前排左二:劉釗是女生隊隊長、吳溉之的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3月31日,東北軍大第九期一支隊七隊預科畢業(yè)全體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3月29日,東北軍大第九期一支隊八隊同學畢業(yè)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3月31日,東北軍大第九期一支隊九隊預科畢業(yè)全體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3月22日,東北軍大第九期一支隊十隊全體預科畢業(yè)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總校為擴大培訓規(guī)模,對學員隊編制進行了調(diào)整:</p><p class="ql-block">△第一支隊繼續(xù)留在北安辦學,學員隊改編為三個直屬大隊:</p><p class="ql-block">第一大隊大隊長李廷贊,政委錢春華;</p><p class="ql-block">第二大隊大隊長杜石生,政委李志和;</p><p class="ql-block">第三大隊大隊長章敬三,政委李如洪。</p><p class="ql-block">△抽調(diào)駐齊齊哈爾第三支隊干部分別到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和第六縱隊組建三個教導大隊,為作戰(zhàn)部隊培訓干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4月1日,東北軍政大學第三支隊大隊級以上干部與校首長于齊齊哈爾留別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李敏、劉新權(quán)、何長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排左起:肖麥萍、邢亦民、邸懷珍、司東初、趙廣恩、林云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左起:**、杜師如、公孫萍、康文清、**、馬駿馳、王文倩、尚耀武、廖習仗、**、史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4月1日,東北軍政大學第三支隊在職干部離齊市前與校首長于齊齊哈爾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將第二支隊調(diào)到齊齊哈爾組建西滿分校,校址位于東盛二街原日軍軍營。西滿軍區(qū)司令員黃克誠兼校長,西滿分局書記李富春兼政委,西滿軍區(qū)副司令員倪志亮兼任副校長,總校三支隊支隊長李敏任副校長,總校一支隊政委張駕伍調(diào)西滿分校任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1日,西滿分校舉行第一期學員開學典禮,本期招收學員865人,于同年12月畢業(yè)。</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中共西滿分局和西滿軍區(qū)在西滿分校開辦西滿新聞干部學校,又稱東北軍政大學西滿分校第十二隊。西滿分局任命西滿日報社社長王闌西兼任校長,新華社西滿分社社長兼齊齊哈爾新華廣播電臺臺長于巖兼任副校長,西滿日報社副社長吳宏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學校的教學業(yè)務,由中共西滿分局機關報《西滿日報》社和新華社西滿分社選派的干部負責,學員的政治課與軍政大學學員一起上課,學員的日常生活管理由西滿分校負責。</p><p class="ql-block">第一期于1947年7月開學,本期招收學員70名。9月23日,學員提前畢業(yè),分配到《齊市新聞》、《黑龍江日報》、《內(nèi)蒙古日報》、《勝利報》等新聞單位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8年,西滿分校副校長倪志亮(左)、副政委張駕伍(中)、副校長李敏(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起:劉鴻業(yè)、副政委張駕伍、嚴似海、副校長李敏在西滿分校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5月1日,東北軍政大學西滿分校第一期開學典禮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6月1日,東北軍政大學西滿分校舉行建校十一周年紀念大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5月6日,西滿分校參加齊齊哈爾市祝捷大會之行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東北軍政大學西滿分校蒙古大隊第三隊畢業(yè)留念 三十六年抗戰(zhàn)十周年紀念日</span></p> <p class="ql-block">△冀察熱遼分校并入東北軍大</p><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將冀熱遼軍區(qū)劃歸東北民主聯(lián)軍領導。并將冀熱遼軍區(qū)軍政干部學校劃歸西滿軍區(qū)所屬的東北軍大西滿分校。該校在熱河烏丹縣土城鎮(zhèn)重建,冀熱遼軍區(qū)副司令員陳奇涵兼任校長,覃國翰任教育長,李孔亮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該校由土城鎮(zhèn)遷至赤峰市,第一期學員畢業(yè)以后,該校又由赤峰市遷至平莊。因冀熱遼軍區(qū)擴編為冀察熱遼軍區(qū),該校更名為冀察熱遼軍區(qū)軍政干部學校,喻楚杰任副校長,趙復興任教育長,曹誠任副教育長。江峰任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2月1日,該校更名為東北軍大冀察熱遼分校。</p> <p class="ql-block">1947年9月中旬,何長工副校長調(diào)中共中央東北局軍工部任部長。</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根據(jù)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部指示,東北軍大總校在黑龍江雙城組建上級干部隊(簡稱上干隊),輪訓在職營、團職干部。上干大隊下轄三個隊,二個軍事隊,一個政治隊。共舉辦二期培訓,第一期教育長陳伯鈞兼任大隊長,劉興元任政委;第二期洪學智任大隊長,劉其人任政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命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令字第四十四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于哈爾濱總司令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任命陳伯鈞同志為東北軍政大學教育長兼上干大隊大隊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命羅華生同志為上干大隊副大隊長兼第一隊隊長,杜石生同志為第一隊副隊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命陳金玉同志為上干大隊第二隊隊長,徐行同志為副隊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命鄺林同志為上干大隊第三隊隊長,閻遐同志為副隊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命劉祖靖同志為上干大隊教育科長,劉德潤同志為上干大隊總務科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任命何德全同志為松江軍區(qū)干部學校校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任命王文科同志為總部巡視團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總司令兼政治委員 林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副政治委員 彭真 羅榮桓 高崗 陳云 李富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副總司令 呂正操 周保中 肖勁光 黃克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參謀長 劉亞樓 伍修權(quán)</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1日,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司令部發(fā)布訓令,指示東北軍大的培訓任務由以培訓青年學生為主改為以培訓部隊連、排干部為主。學校由過去的分散辦學改為集中辦學。東北軍大總校從北安遷至齊齊哈爾,入駐西滿分校校址,西滿分校并入總校,西滿分校副校長倪志亮調(diào)任東北軍大副校長。</p><p class="ql-block">隨后又將北滿、東滿、南滿三個分校及松江軍政干部學校和一、二、六縱隊的教導大隊全部并入總校,統(tǒng)一整編為四個團:</p><p class="ql-block">第一團主要由西滿分校改編,團長何德全、政委張駕伍;</p><p class="ql-block">第二團主要由北滿分校改編,團長王泮清、政委葉明;</p><p class="ql-block">第三團主要由駐北安的總校三個直屬大隊改編,團長李梓斌、政委何運洪,副團長李敏,副政委錢春華。1948年1月南滿分校并入總校,編入第三團。</p><p class="ql-block">第四團主要由松江軍政干部學校和三個縱隊的教導大隊改編,團長彭景文,政委朱士煥。1948年8月東滿分校并入總校,編入第四團。</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東北軍大在齊齊哈爾新組建第五團,團長嚴似海、政委曹孟樸。該團接收的學員主要為東北解放戰(zhàn)爭中國民黨起義部隊的官兵。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以軍事教育為輔。這些起義官兵經(jīng)過學習、改造,思想覺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許多官兵加入了人民解放軍。</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國民黨長春起義部隊第六十軍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50軍,校政治部主任徐文烈調(diào)任第50軍政委,東北軍大上級干部隊大隊政委劉其人調(diào)東北軍大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后,東北軍大奉命派出干部赴北平黃寺大院組建東北軍政大學第六團,團長兼政委袁淵,副團長劉祖靖,副政委霍丁。該團接收的學員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后改編的傅作義起義部隊官兵。至此,東北軍大所屬六個團全部組建完成。(以上部分內(nèi)容主要摘自齊齊哈爾市政協(xié)文化文史)</p> <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在齊齊哈爾舉辦二期培訓:</p><p class="ql-block">第十一期學員于1948年1月15日開學,本期招收部隊連、排干部12745名,中途減員1818名,畢業(yè)分配10927名(其中起義官兵3404名),本期學員于同年9月1日畢業(yè)。</p><p class="ql-block">第九、第十、第十一期累計招收學員共計22994名,中途減員4278名,畢業(yè)分配18716名,其中去野戰(zhàn)部隊11860名,去后方機關部隊4772名,留總校分配工作489名,去地方政府工作157名,留總校繼續(xù)學習252名,留各分校工作449名,轉(zhuǎn)專門學校737名(詳情見附表)。</p><p class="ql-block">第十二期學員于1948年9月15日開學,本期招收部隊連、排干部8000余名和數(shù)百名知識青年。本期還改造、教育國民黨起義官兵2000余名,其中包括起義部隊主要將領第五十二軍58師少將師長王家善、新一軍53師少將師長許賡陽、新七軍中將副軍長史說、第六十軍184師少將師長潘朔端、少將副師長鄭祖志等。本期學員于1949年6月20日畢業(yè)。</p><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總校在北安和齊齊哈爾共舉辦四期培訓,三年多共培訓學員2.8萬余名,北滿、東滿、南滿、西滿四個分校培訓學員1萬多名,總計3.8萬多名。</p> <p class="ql-block">東北軍大挺進東北辦學,將抗大的教育方針、抗大的教學經(jīng)驗、抗大的校風和抗大精神帶到了東北,徹底更新了東北的教育體制,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替代了日偽時期的奴化教育。學員們經(jīng)過培訓,政治素質(zhì)和軍事素質(zhì)明顯提高,分配到各部隊后成為基層干部的骨干,提升了各部隊的戰(zhàn)斗力。這些學員分配到部隊和地方政府工作,像種子一樣在東北大地開花結(jié)果,東北民眾的思想覺悟煥然一新,積極參軍,全力支援前線部隊對敵作戰(zhàn),為東北解放和全國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教育方面,東北軍政大學文化工作團(即原抗大文工團)為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及時編寫和創(chuàng)作大量文藝作品和豐富多彩的文藝節(jié)目,在東北各地巡回演出,包括大型多幕多場活報劇《舊恨新仇》、《青天白日》、六幕多場歌劇《為誰打天下》、四幕歌劇《鋼骨鐵筋》等劇目。這些文藝作品和演出節(jié)目,激發(fā)了群眾的革命熱情,鼓舞了部隊士氣,深受廣大指戰(zhàn)員和人民群眾的好評和追捧,演出場場爆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8年4月5日,齊齊哈爾市市委書記王盛榮、東北軍大副政委吳溉之、教育長曾國華、政治部主任徐文烈參加齊齊哈爾市西滿烈士陵園落成典禮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1日,在東北軍大即將南下之前,副政委吳溉之、教育長曾國華、政治部主任劉其人率東北軍大全體教職學員來到齊齊哈爾西滿烈士陵園,在陵園內(nèi)《東北軍政大學烈士紀念碑》前舉行了悼念儀式。紀念碑為東北軍政大學在辦學、剿匪、土改等工作與戰(zhàn)斗中犧牲的教職學員而立。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毛澤東手跡“<b>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b>”,碑的正面下方刻有碑銘,背面鐫刻著東北軍大120位烈士的姓名。碑銘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b>為黨的教育事業(yè)而光榮犧牲的同志們:</b></p><p class="ql-block"><b>我校自紅大、抗大到軍大經(jīng)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從內(nèi)戰(zhàn)、抗戰(zhàn)到解放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三個革命階段。十三年來培養(yǎng)了二十多萬優(yōu)秀干部,支持了勝利的革命斗爭。特別是學校進入東北以后,你們站在各種不同的崗位,緊張艱苦工作學習,以致積勞致疾,光榮犧牲。這是學校的損失,黨的損失,你們的死,我們感到無限的悲痛。</b></p><p class="ql-block"><b>但是你們是為了黨的教育事業(yè)而死,你們是作為人民的勤務員,為盡忠自己職守而死,你們死不是沒有代價的。今天,全東北的人民翻身解放,百萬雄師過江南征,全國勝利即將到來,你們在革命的偉大事業(yè)中,有著不可泯滅的功績,你們是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而死,雖死猶榮。</b></p><p class="ql-block"><b>然而中國人民的死敵尚在,中國革命以后的路程還長,你們留下的偉大艱苦的重擔,我們一定要勇敢的擔起,繼承你們未竟的遺志,忠誠于黨的教育工作,繼續(xù)奮斗,直到勝利,絕不懈怠,絕不退縮。誓以此而慰死者,并樹碑以茲紀念。</b></p><p class="ql-block">東北軍政大學</p><p class="ql-block">倪志亮 吳溉之 曾國華 劉其人</p><p class="ql-block">暨全體教職學員謹立</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倪志亮率領總校第二團作為先遣隊赴武漢,為東北軍大南下做準備。先遣隊到達武漢后,奉命承擔武漢市的軍管任務,倪志亮兼任武漢警備區(qū)司令員,先遣隊改為武漢警備司令部糾察總隊,維護社會治安長達十個月,對恢復武漢社會正常秩序,安定民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5日,東北軍大奉命南下,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第四團留在東北辦學,與遼東、遼西、熱河三個省軍區(qū)教導大隊及第四野戰(zhàn)軍后方第一、第三醫(yī)院合并,組建為東北軍區(qū)軍政干部學校,東北軍區(qū)參謀長伍修權(quán)兼任校長,東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周桓兼任政委,劉子儀任第一副校長,彭施魯任第二副校長,朱士煥任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16日,東北軍大下達南進命令,各團、各部整裝待發(f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命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于齊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奉第四野戰(zhàn)軍林,羅首長電令:學校除第四團留駐東北,歸東北軍區(qū)領導指揮外, 余皆于本月二十日開始乘火車南進,由現(xiàn)地出發(fā)經(jīng)山海關、天津、濟南、徐州、鄭州等地到武漢地區(qū)休整待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行軍序列按照三團、校直屬隊、一團、五團的順序行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出發(fā)前各團及校直各部,應作充分思想動員及行軍乘車教育,并完成充分的準備工 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學校南進共配九個列車,每列車均以團的負責干部組成列車指揮部,第四列車指定供給部部長劉鴻業(yè),政委曾漢周負責該列車指揮事宜,第八列車指定統(tǒng)歸五團的負責干部指揮,指定第九列車(混合列車)由供給部楊意忠同志指揮,各列車在出發(fā)及行進中,列車指揮員與參謀機關應切實掌握部隊在行進時間注意行軍紀律及防空等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在南下行進中,如遇意外事件發(fā)生,即由該列車指揮員認真負責處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如鐵路不能直達武漢,部隊到達鐵路終點站后,應將家屬小孩及不便攜帶之笨重行李就地組成留守人員派得力干部負責照管,其余部隊繼續(xù)行進到達目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行進時我隨校、政列車南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⑴ 南進出發(fā)時間及列車配備表一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⑵ 各團、各部應依照行軍須知在出發(fā)前結(jié)合具體情況進行教育,切實執(zhí)行為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副政治委員吳溉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教育長曾國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政治部主任劉其人</span></p> <p class="ql-block">7月20日,東北軍大副政委吳溉之率領第一、第三、第五團和校直屬機關分批乘火車南下。8月8日抵達武漢,總校校址設在漢口硚口原曹錕、吳佩孚舊兵營(現(xiàn)解放大道717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