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憂矣,與我何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與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與我歸說。 ——詩經(jīng)?曹風(fēng)?蜉蝣</p><p class="ql-block"> 讀到《詩經(jīng)》曹風(fēng)?蜉蝣篇,看到流沙河老先生對這首詩的解讀。曹國是個小國,也非常窮。位于今天的山東省西南部,現(xiàn)在的定陶就是古曹國的首都。但是怪得很,這個地方的國君大臣非常講究穿漂亮的衣服,甚至在朝堂上議論國家大事時,都在談?wù)摲b,還要比誰穿得更漂亮。又窮又小的國家,被幾個虎視眈眈的大國包圍著,國君大臣不想著怎么強大起來,卻把臭美當成國是,有個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寫了這首《蜉蝣》,表示了他的憂慮和擔心。</p><p class="ql-block"> 看那蜉蝣的翅膀,就像漂亮的衣裳,我心里很憂傷,擔心我們沒個歸宿;看那蜉蝣的翅膀,就像鮮艷的衣裳,我心里很憂傷,擔心我們沒個落腳的地方;看那被掘了穴蜉蝣,漫天飛舞的雪片一樣的翅膀,我心里很憂傷,擔心我們沒個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蜉蝣是一種很小的飛蟲,很漂亮,它的尾巴上有兩根很長的飄帶,腰上也有兩根飄帶,非常精致,像個半寸長的美女。它在空中飛的時候,翅膀扇得很緩慢,那個翅膀又很大,就像人的寬袖子,所以顯得很優(yōu)雅。每年在春末夏初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它就從墻縫里飛出來。蜉蝣的壽命很短,因為它成蟲之后不取食,就是一群群地飛到空中交配,交配完就死了。最短的僅一天而已,所以古人說它是“朝生暮死”。 結(jié)合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覺得流沙河老先生的解讀深刻入理。</p><p class="ql-block"> 另一種解讀為:這是一首感嘆人生短暫不知身歸何處的詩。蜉蝣朝生暮死,渺小脆弱,卻生得一副光彩奪目的翅膀。即便如此,也終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詩人對朝生夕死的生命感到傷痛,對浮生若夢的年華感到悵惘,對魂歸何處更感到恐懼。詩中隱透著詩人對生命的無比眷念,對美好年華的依依不舍。就詩讀詩,我倒是更贊成這種解讀。 因為“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這種傷感的情結(jié),也正是我近一時期的心結(jié)。</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曹國大臣對國之命運的擔憂還是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感嘆,都是寄托了對美好與永恒的祈求和盼望。誰都想“站在風(fēng)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zhuǎn)”,誰都“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我想起了電視劇康熙大帝的主題曲《向天再要五百年》??墒钦l人能抗拒生命的逝去,無論是衰老還是死亡,皆為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在走向人生黃昏的隊伍中,我這個“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已在前列,對于人生的歸宿的意識,是在父母離世后,由“從未想起到遙遠不及,到生命的軌跡漸漸清晰”,尤其是跟著時光和年齡一起不斷到來的是至親好友生病、辭世的消息,更覺人生是場苦旅!曾經(jīng)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xiàn)實碰撞產(chǎn)生的焦慮,悲觀消極失望絕望……對人生歸途充滿了傷感與恐慌 !對短暫的生命充滿了憂慮與恐懼!今天翻開《詩經(jīng)》,共鳴音從遠古縹緲于耳際…… 這時我想起了蘇軾,他在《赤壁賦》中也談到蜉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边@是蘇軾用同乘一葉扁舟夜游長江的朋友口中說出的:“人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沒有窮盡??!”蘇軾借朋友之口談人生,他在《赤壁賦》中對朋友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笨拖捕?,洗盞更酌……蘇東坡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 </p><p class="ql-block"> 寫《赤壁賦》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期間,是他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的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要因為人生短暫,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無窮 的自然萬物為我們所享受,從中得到樂趣。雖然身處逆境依然豁達開朗,依然樂觀自信隨緣自適隨遇而安,這種物我兩忘的超然生活態(tài)度,這種辯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坎坷的人生中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叫人拍案叫絕,高山仰止!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p><p class="ql-block"> 雖然他的對人生的態(tài)度中不乏包含著無可奈何地自我安慰,想從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的情愫,有阿Q精神的成分,不然會怎么樣呢?像屈原一樣《天問》沒得到答案,就投汨羅江嗎?蘇東坡令人敬仰之處就在此,開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體現(xiàn)出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效仿。</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規(guī)律無人能抗拒,衰老、疾病和死亡是任何人無法回避的話題,我們都終將離開這個世界,正像曇花,因其短暫的一現(xiàn),才美得驚艷,讓人留戀。在歷史的長河中,滄海一粟的我們,在生命的規(guī)律面前有什么資格去矯情和膩歪?與其寄情于蜉蝣,慨嘆生命的短暫與渺小,空悲切白了少年頭,不如像蘇東坡超然豁達,享受清風(fēng)明月,高山流水,享受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無論是酸甜苦辣,都積極樂觀直面應(yīng)對,咀嚼流光溢彩的漫長歲月帶給我們的百般滋味,體味稍縱即逝人生!像蘇東坡一樣以開悟的人生觀活出一個開掛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