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丹東市,古稱“安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下轄地級市。丹東市地處遼東半島東南部,鴨綠江與黃海的匯合處,總面積15289.6平方千米,丹東大陸海岸線總長125千米,海域面積3435平方千米?,F(xiàn)轄3個市轄區(qū),1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27.3萬人。</p><p class="ql-block"> 丹東是一座英雄城市,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出發(fā)地和后方最前沿基地。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從這里出發(fā)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戰(zhàn)爭中。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丹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中國志愿軍第一批渡江參戰(zhàn)人員就是從上河口過的江。</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前線指揮所舊址。</p> <p class="ql-block">前線部隊與物資部門聯(lián)合調(diào)度站。</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紀念館</p><p class="ql-block">位于丹東市振興區(qū)山上街7號,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 ,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傉嫉孛娣e18.2萬平方米,由紀念館、紀念塔、全景畫館、國防教育園組成,館藏抗美援朝文物2萬余件。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于1958年,館內(nèi)不僅可以了解戰(zhàn)斗英雄們的事跡,還能看到很多武器和戰(zhàn)時的生活用品和還原戰(zhàn)場情景的360度全景畫。抗美援朝紀念塔位于紀念館正門,這座五十余米高的塔巍峨雄偉,象征著1953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紀念塔正面是“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背面是記載志愿軍英雄業(yè)績的銘文。陳列館內(nèi)序廳的正面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浮雕群像為背景,陳列館共分三層,全部陳列內(nèi)容分布在十個展廳內(nèi),可以看到千余件歷史照片和文物,還有復(fù)原陳列、電動沙盤等陳列設(shè)施,生動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紀念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于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專題紀念館。</p><p class="ql-block">紀念館建筑面積2.38萬多平方米,基本陳列主題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分為序廳、抗美援朝戰(zhàn)爭廳、抗美援朝運動廳、中朝人民友誼廳、中國人民志愿軍英烈廳、紀念廳六個部分。</p><p class="ql-block">共展出100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近2000多件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乘坐的吉普車。</p> <p class="ql-block">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使用的繳獲美軍的派克金筆和筆記本皮夾。</p> <p class="ql-block">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使用的望遠鏡和卡賓槍。</p> <p class="ql-block">繳獲美軍第二工兵營的營旗。</p> <p class="ql-block">繳獲美軍北極熊團團旗。</p> <p class="ql-block">繳獲南朝鮮軍首都第一團(白虎團)團旗。</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受傷人員統(tǒng)計表。</p> <p class="ql-block">往前線運輸戰(zhàn)略物資的軍列。</p> <p class="ql-block">乘小火車前往鴨綠江大橋途中,視頻下方可見我國邊境的鐵絲網(wǎng)隔墻,江對面就是朝鮮。</p> <p class="ql-block">能躲避飛機轟炸的遂道進口。</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鐵路大橋。</p> <p class="ql-block">運送戰(zhàn)備物資的大動脈(鴨綠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乘游船在鴨綠江靠近朝鮮邊境所拍攝到的朝鮮海岸附近建筑。</p> <p class="ql-block">這看上去像個水泥????房似的。</p> <p class="ql-block">這些工廠企業(yè)目前都關(guān)停了(人去樓空)</p> <p class="ql-block">中聯(lián)國際酒店正對面是鴨綠江斷橋。</p> <p class="ql-block">彭大將軍帥兵出征碉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鴨綠江斷橋)</p><p class="ql-block"> 1905年,日本首先確定在鴨綠江上架設(shè)大橋,并于1909年5月在朝鮮新義州一側(cè)開始了基礎(chǔ)施工,利用邊施工邊與中國清政府交涉的辦法,威逼中方同意建橋。</p><p class="ql-block"> 1909年即宣統(tǒng)元年七月,鴨綠江大橋中方一側(cè)開工建設(shè)。</p><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大橋建成通車,為單線鐵路橋,這便是鴨綠江上的第一橋。</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為中朝兩國共同管理。</p><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8日,美空軍首次派出百余架轟炸機,對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cè)鋼梁落入水中。</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14日,美軍又派出軍用轟炸機34架,再次轟炸大橋,朝方三座橋墩被炸塌,至此大橋癱瘓。</p><p class="ql-block"> 直至1951年2月,經(jīng)過狂轟濫炸的大橋最終被炸毀,成為廢橋,中方所剩4孔殘橋保留至今,被人們稱為“鴨綠江斷橋”。</p><p class="ql-block"> 1993年6月鴨綠江大橋一橋動工修整,辟為旅游景點,命名為“鴨綠江端橋”,后經(jīng)多方提議,將橋名恢復(fù)為“鴨綠江斷橋”。</p> <p class="ql-block">橋頭碉堡是日本人為管理方便而造,共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