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未聞迪斯科歌曲了,冬天更值得聽一下: <div><br></div>“莫斯科,<br>異國風情又充滿神秘,<br>赤金澆筑成的塔樓,寒冷如冰。<br><br>莫斯科,誰真正了解你?<br>知道你心跳動著火焰,如此的炙熱!<br>……”<br><div><br></div> <div><br></div>11月21日,2024年農(nóng)歷小雪前一天。<br>鉛灰色天空下,上海街頭寒風陣陣;匆匆的行人,都把手插進了衣袋。<br><br>突然,一陣節(jié)奏明快、鏗鏘有力的迪斯科歌曲,從路邊一座臨時大棚里沖出,既陌生,又熟悉,好像在哪兒聽過,一時又想不起來,寒意卻被她吹掉了一半。<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上海街頭:</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迪斯科推銷</font></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硬核俄貨”</b> </h1><div><br></div> <h5>【 上海長壽路亞新生活廣場前臨時搭建的俄羅斯食品店,廣告語寫著“硬核俄貨,一站式采購”。】</h5><div><br></div> 哦,我家附近的上海長壽路亞新生活廣場的空地上,不知何時搭建起一個標示著“硬核俄貨,一站式采購”的“俄羅斯進口食品館”,伴隨著大喇叭播放的俄羅斯歌曲,營造的異國氛圍正在吸引著路人絡(luò)繹進入。<br><br>我滿懷好奇地進去瞅了瞅,商鋪面積不算大,俄國商品倒不少,有多種伏特加酒,俄羅斯產(chǎn)的大列巴,面包干,餅干,糕點,速溶咖啡,巧克力,糖果,酸黃瓜,蜂蜜,香腸、面粉、麥片、巖鹽、海鮮醬油等,還有幾款香皂。之前僅在展覽會上見到的俄羅斯食品,現(xiàn)在近距離大量呈現(xiàn)在眼前,不由得仔細端詳起來。<br><br>見到一種類似澳洲進口的美可卓“藍胖子”速溶奶粉,外貌近似,體積略小點,也有全脂和脫脂兩款。正巧家里吃完了,就買了一罐脫脂的,綠色包裝,算是“綠胖子”一個。<br><br>又看到多款即沖即食的麥片,隨手拿了一包黑麥片。之后又各拿了一包全麥和黑麥餅干,把幾天的早餐解決了。<br><br> <p class="ql-block">“……嘿嘿嘿,</p><p class="ql-block">哥薩克人,舉起你們的酒杯,</p><p class="ql-block">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志們,嘿嘿嘿,</p><p class="ql-block">讓我們?yōu)樯罡杀?lt;/p><p class="ql-block">祝你們所有的人健康,</p><p class="ql-block">嘿,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鋪里,“莫斯科、莫斯科”的歌聲越唱越歡,顧客也越聚越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種酸黃瓜蠻好吃的”,一位大媽拿起她手中一瓶酸黃瓜對我說,“咪道正宗的,我吃過再來買一瓶吃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早我也在食品一店買過酸黃瓜,過過泡飯蠻爽口的”,我謝謝她的介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料大媽回我一句:“酸黃瓜又不是過泡飯的,是夾在漢堡、三明治里解火腿、黃油格油膩的”,把我弄得一臉尷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說,上海老年人對俄羅斯食品,還是蠻識貨的。作為同齡人,我自嘆不如。</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我極力搜索我的記憶,這輩子曾經(jīng)吃過哪些俄羅斯食物?甜膩的巧克力糖果應(yīng)該吃過幾顆;紅的黑的帶腥的魚子醬嘗過幾粒再無胃口;伏特加曾經(jīng)有人送過一瓶,也不知是不是俄產(chǎn)的,因家里無人喝,應(yīng)該在生煸草頭時用掉了;其它的……實在想不起來了。<br><br>當然,這幾十年來接近俄羅斯風味的國產(chǎn)食品偶爾還是吃過一點,例如哈爾濱紅腸,酸黃瓜……哦,記得口罩時期,街道發(fā)放的食物大禮包里曾有過一個俄式大列巴,質(zhì)地堅硬緊密,與松軟的土司面包截然不同,那時在家每天早上切一片薄片烤了吃,居然吃了三個禮拜還沒吃完,面包還不變質(zhì)。<br><br>“給你一個購物籃,你手拿這么些東西不方便”,不知何時,售貨員小姐姐往我手里塞了一個塑料購物籃。<br><br>“謝謝”。我把手中的食品放入籃中,并逐一查看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簽。通過微信掃描,翻譯出了原產(chǎn)地,發(fā)現(xiàn)這些食品里,除了紅腸香腸來自哈爾濱那疙瘩、一款酸黃瓜來自于越南的俄企,其它倒確實出產(chǎn)于前蘇聯(lián)各地。有的食品甚至來自與烏克蘭交界處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地區(qū)。<div><br></div> <h5>【 這兒賣的俄羅斯食品,標簽上都有產(chǎn)地地址,顯示它們是正宗俄國貨?!?lt;/h5><div><br></div> 眼前的事實證明,俄羅斯食品非常豐富,似乎什么也不缺;還證明,經(jīng)過二年多的“俄烏沖突”以及“美聯(lián)邦”的經(jīng)濟封鎖,俄羅斯這邊生產(chǎn)、供應(yīng)居然也沒受什么影響——除了自己吃的,還有“過剩產(chǎn)能”可以出口到遙遠的上海。<br><br>既然他家的農(nóng)業(yè)和食品加工業(yè)一點也不弱,為何改開40余年以來,上海所有的超市、賣場里,見不到俄國食品的蹤影?莫非以前不行,現(xiàn)在越打越行了?我瞎猜起來。<br><br>“你們是黑龍江的貿(mào)易公司吧?”我問一位售貨員小姐姐。<div>“公司應(yīng)該是,不過我們售貨員是各地招的,我不是東北人”,小姐姐回答。</div><div><br>“展銷搞到何時?接下來會不會開個俄羅斯食品專賣店?”我又問。<br>“展銷搞到明年春節(jié),以后會不會開店,要問老板了”,小姐姐爽氣地說。<br><br>不管怎么回事,這是我一生中,頭一次看到俄羅斯的工業(yè)品,至少是加工食品,大批量在我家附近的商鋪里出售。<br><br>“……莫斯科,莫斯科,<br>讓我們把酒杯扔向墻,<br>俄羅斯是個好地方。<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br><br>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氣氛多么好,<br>夜魔狂歡的城市。<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br><br><div>歌聲中,我把滿滿一籃子的俄羅斯食品遞給了收銀員。</div><div><br></div><div>“對不起,鹽和醬油都賣完了,大家隔兩天來看看!”售貨員大聲回答顧客的詢問。<br><div><br></div></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童年時代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保爾柯察金</font></h1><br>走出商鋪,不禁對自己詰問:今天的購物是不是沖動了?這些食物,超市、賣場、網(wǎng)上……哪兒沒有?為什么還要買、買、買?<br><br>是圖新鮮?好奇?<br>還是我早已沾染了“莫斯科情愫”?<br><br>想了許久,捋了又捋,不得不承認,我腦子里確有一種 “莫斯科情愫”!<div><br></div><div>若問你,這世界上哪個國家對“阿拉上海人”影響最深,你或許會有多種回答,像美國啦、歐洲某國啦、日本啦……可能不太愿意回答蘇聯(lián)俄羅斯。<br><div><br></div><div>其實,不管你有沒有去過莫斯科,不管你嘴上承認不承認,我覺得,還是蘇俄對我們這一代人影響最多、最深。“莫斯科情愫”不光我有,我們這一代人都有。<br><br>它隱藏在我們記憶的深處,猶如一種很奇特的乳膠,氣味揮之不去,痕跡無法抹除。</div><div><br></div><div>而且,這種情愫很難被精準定義及描述,是喜愛還是討厭,是敬重還是藐視。</div><div><br></div><div>它如影相隨,陪伴著我們這代人的童年、青少年、壯年直到老年。</div><div><br></div><div>為了證實上述觀點,我發(fā)掘了自己一系列碎片式的記憶,作為“蘇俄影子”與我一生相隨的佐證。<br><br>先從上世紀50年代、我的童年時代說起。那年頭,只要一提起蘇聯(lián),幾乎周邊所有人都會肅然起敬。上世紀的前中期,列寧、斯大林兩位偉人,曾經(jīng)扶助中國執(zhí)政黨、指導(dǎo)中國革命,幫助中國抗日、抗美援朝,建立起新中國。</div><div><br></div><div>之后又援華156個重點建設(shè)項目,包括在上海援建了地標建筑《中蘇友好大廈》,在上海閔行援建了上海鍋爐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機廠、上海重型機器廠“四大金剛”——令“阿拉上海人”引以為傲的、擁有十萬產(chǎn)業(yè)大軍的重型機械制造工業(yè)基地……那是中蘇蜜月期,叫一聲“蘇聯(lián)老大哥”,是中國老百姓的共識。</div><div><br></div><div>現(xiàn)在才知道,蘇聯(lián)援華是相互的付出,包括了數(shù)十萬英勇的中華兒女、抗美援朝志愿軍的生命和鮮血的付出。<br><br>那年代的上海,從街頭的宣傳畫到新華書店的年畫,到處可見“蘇聯(lián)老大哥”的形象和作品。記得家里墻上,都貼著蘇聯(lián)美術(shù)大師列賓的作品,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提起并對其膜拜。<br><br>當年幼稚的我,看到家里墻上那些列賓圖畫,自然是無法解讀其深刻的內(nèi)涵和藝術(shù)造詣的,只有單純的直感。例如,那幅《伊凡雷帝》,每次看到都會非??謶郑貏e是伊凡雷帝那個瞪圓了幾乎“爆眶”的眼珠子,和他那只流淌著兒子鮮血的手,沒少做過惡夢。<br><div><br></div></div></div> <h5>【 列賓的《伊凡雷帝》,誰看了都會一生難忘。(網(wǎng)絡(luò)資料)】<div><br></div></h5> 還有那幅《不期而至》,畫了一個被流放西伯利亞多年的“勞改犯人”,突然被釋放回家,引起富有的家人見到他的驚詫場景。看了除了覺得恐怖,根本不知所云。<div><br></div><div>至于《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畫了一群衣衫襤褸、如僵尸一般的纖夫在河邊拉纖,看了總是感覺蘇聯(lián)老百姓怎么這么苦、這么窮……<br><br></div> <h5>【 列賓的《不期而至》。(網(wǎng)絡(luò)資料)】<div><br></div></h5> <h5>【 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網(wǎng)絡(luò)資料)】</h5><div><br></div> 家里還有一本翻譯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br>“你要好好看看這本書”,父親說?!昂煤孟虮柨虏旖饘W(xué)習”。<br>“你要把奧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話背下來”,母親說。那時,她在上海曹楊二中當校長,該校歷史上唯一的女校長。<br><br>我當然背得出來:<br>“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br>人的一生應(yīng)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br><br>不僅背得出來,而且我也一直用這句座右銘檢視一生。可今天我背給你們聽,你們在天上都聽見了嗎?<br><br> <div><br></div>不過1960年代后,來自蘇俄的此類“正能量”“紅色”文學(xué)作品,就絕跡了。<br><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青少年時代:</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b>訓(xùn)火記</b></font></h1><br>1956年6月,蘇聯(lián)海軍太平洋艦隊輕型巡洋艦“德米特里?波扎爾斯基”號和 “智謀”號、“啟蒙”號兩艘驅(qū)逐艦,來上海友好訪問。<br><br>軍艦停泊在黃浦江外灘,父親帶我擠進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擠到碼頭邊,終于看到了龐大的、當時牛逼得一塌糊涂的蘇聯(lián)巡洋艦。<br><br><div>這是兩國甜蜜關(guān)系的巔峰一刻。回家后,上幼兒園大班的我趴在桌上用彩色鉛筆畫蘇聯(lián)軍艦,畫了一艘又一艘。<br><div><br></div></div> <h5>【 1956年6月,蘇聯(lián)三首軍艦首次訪華,來到上海外灘。(資料圖片)】<div><br></div></h5> <h5>【 這是我7歲時在幼兒園大班里,交的蘇聯(lián)軍艦訪滬的圖畫作業(yè)。1957年幼兒園“畢業(yè)”的時候,老師把所有的畫都交還給了我們,要我們好好保存,“將來長大了再看看”。我記住了她的話,把此畫保存了67年?!?lt;/h5><div><br></div>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父親給我訂閱了使用蘇聯(lián)刊名、版權(quán)和翻譯俄文(包括原版圖片)的中文版《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在青少年時期,就知道了西伯利亞的“通古斯隕石”之謎,知道了瑪雅文化,西伯利亞的猛犸象,以及生活在深海的、頭部有發(fā)光“釣魚竿”的鮟鱇魚——讓我一生都對探索大自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br><br>到了1959年,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了《科學(xué)家談21世紀》科普圖書,1961年,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十萬個為什么》以及翻譯俄文版的《趣味數(shù)學(xué)》。這批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少年包括我的優(yōu)秀科普讀物,其淵源都來自蘇聯(lián),基本上都是參考、借鑒、沿用了蘇聯(lián)同類出版物在華出版的。<br><br><div>家里的《十萬個為什么》第一版全套都給我翻爛了?!犊茖W(xué)家談21世紀》書中提到的會飛的汽車,移動可視電話等,都已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如期實現(xiàn)?,F(xiàn)在回想起來,中俄科學(xué)家的前瞻確實了得。<div><div><br></div></div></div> <h5>【 童年閱讀過的中文版《知識就是力量》雜志(1956年出版)。(源于網(wǎng)絡(luò))】<div><br></div></h5> 小學(xué)到初中時,我最迷戀的玩具是父親給我買的、60年代初期來自蘇聯(lián)的兒童益智金屬拼裝玩具,它可以任意組裝成各種交通工具、建筑工具、機械機床等。隨玩具附帶一本厚厚的拼裝手冊,可惜全是俄文說明,我看不懂,只能“按圖索驥”。這種任意拼裝玩具激發(fā)了大腦創(chuàng)意,培育了動手能力和駕馭物體的三維空間感,讓我一生受益。<div><br></div> <h5></h5><h5>【 時至今日,這種國產(chǎn)的玩具仍然盛銷不衰。當然,現(xiàn)在的比我當年玩的那款進口貨“高檔”許多。(網(wǎng)絡(luò)圖片)】</h5><div><br></div> 實話實說,當年的中國是那么地落后,那么地渴望著依靠蘇聯(lián)老大哥,走向科技強國之路;國家和父輩都對我們這一代新中國誕生的同學(xué)少年,寄予了無限的期望。<br><br>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出產(chǎn)的”工程師的數(shù)量、質(zhì)量已經(jīng)雄居世界第一;那么,這個承載著民族希望的種子,早在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就已種下——那年頭,包括我在內(nèi)的不知多少童鞋,都想長大后當一名工程師。<br><br>可惜,十年動亂,一代青年夢斷山鄉(xiāng),前輩擘畫的新中國建設(shè)藍圖被改寫,進程陡然失速。<br><br>上世紀70年代,中蘇關(guān)系也進入緊張時期,蘇聯(lián)援華專家全部撤離,兩國經(jīng)濟、文化交流徹底中斷。我因在媒體單位工作,偶爾能看到外國拍攝的少數(shù)“內(nèi)部電影”,其中印象最深、看了頗受刺激的是蘇聯(lián)人物傳記片《訓(xùn)火記》。 <br><br>影片講述了蘇聯(lián)宇宙火箭之父、總設(shè)計師巴什基爾采夫在去莫斯科的途中突然心臟病發(fā)作。臨終前,他回憶了自己的一生。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火箭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暇顧及家庭生活,致使妻子娜塔莎在新婚不久就委屈地離開了他。直到第二艘飛船成功地飛上了宇宙,娜塔莎才知道了丈夫所做的一切,她為此感到驕傲……這是一部多數(shù)國人未看過的蘇聯(lián)故事片。<br><div><br></div> <h5>【 前蘇聯(lián)1972年拍攝的《訓(xùn)火記》廣告。(網(wǎng)絡(luò)資料)】</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電影的背景是蘇聯(lián)火箭設(shè)計師科羅廖夫的事業(yè)和人生經(jīng)歷,大場景則是當年蘇聯(lián)運用舉國之力與美國爭霸太空、并奪得一段先機的“輝煌”歷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仰望北方天空,“斯普特尼克一號”世界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加加林代表全人類第一次上太空旅行、“禮炮號”第一個空間站上天……那是前蘇聯(lián)的高光時刻,《訓(xùn)火記》這個蘇聯(lián)“愛國題材”影片,對于當時正逐漸“從睡夢中驚醒”的阿拉上海人來說,人人看了都會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可往,吾亦可往”,“我們中國人何時才能夠飛上太空?”這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發(fā)出的共同感嘆。</p><p class="ql-block"> </p> <h5>【《訓(xùn)火記》鏡頭——三位蘇聯(lián)宇航員步向火箭,即將飛上太空。(源于網(wǎng)絡(luò))】</h5><div><br></div> 一晃眼,半個世紀過去了,雖然沒能當上工程師的、昔日擔心被“開除球籍”的一代東方青年,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變成古稀老翁;然而,當年那位仰望北方天空的“東方小弟”,今日獨立自建的空間站《天宮一號》早已上天,《神舟號》宇宙飛船已經(jīng)從月球背面取回月壤,中國航天員正在做登月的最后準備,建設(shè)“月球基地”的藍圖也已經(jīng)繪就……<br><br>曾幾何時,曾經(jīng)引領(lǐng)世界一極、與美爭霸的北方鄰國蘇維埃,已經(jīng)轟然瓦解——瘦身后的俄羅斯,變成了東方大國的“北方小弟”…… <br><br>歷史已然翻篇:“訓(xùn)火”者,當看今日之中國。<div>真是令人百感交集,百感交集啊。</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壯年時期:</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到底要什么?</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慚愧,雖然就住在鄰國的“隔壁”,我作為一個出生在上海的“阿拉上海人”,卻還未曾去過蘇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只記得80年代末有次夏季去北歐,航線經(jīng)過俄羅斯上空,飛機飛了好幾小時,舷窗里看下去還是無邊的綠色大地,房子、村莊很少。當時感覺非常震撼:這個國家沒有多少人,地方可真大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羅斯人長什么樣?記得小時候,在弄堂里見過一個推著獨輪車、衣著襤褸、長發(fā)長須蓬亂的外國磨刀老人。鄰居大人告訴我,那人是白俄。后來知道,白俄就是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逃離俄國的有錢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逃來上海的有不少,大多住在租界里??傻搅宋页赡曜呦蛏鐣?0年代里,國內(nèi)別說白俄,就是蘇聯(lián)人也難看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當年上海知青上山下鄉(xiāng),我所在的安徽黃山茶林場八隊隊友中,有個長相很“典型”的男性“外國人”,他膚色雪白,頭發(fā)麻栗色,藍眼睛,翹鼻子,身上體味很重,夏天晚上睡覺不用蚊帳,蚊子也不咬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在“上山下鄉(xiāng)全國一片紅”年代,有一個“外國人”天天伴隨你一起修地球,那是什么感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位 “外國人”自然是隊友的開心果,大家有事沒事都逗他說笑。直到50年后的今天,茶林場附近村莊里的古稀老農(nóng),都還津津樂道地談起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有一個中國名字叫“亞華”,雖然不會講幾句外語,卻是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家住曾是法租界的盧灣區(qū)(現(xiàn)黃浦區(qū)),家里條件聽說還不錯。隊友說,他生父就是一個逃亡來滬的“白俄”,生母是舞廳里認識的。解放前幾年,俄羅斯國內(nèi)形勢寬松了,他生父就把他交給上海一個有錢人領(lǐng)養(yǎng),自己回了國,之后父母都沒有音訊。隊友都很同情他的命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頭,“亞華”在山里干活還是出力的。他身體好,膽子特大,隊里常派他一個人下山拿取急需物資,他敢在深更半夜一人獨行于深山老林,走二十里山路毫無畏懼感。空閑時,為了改善自己的艱苦生活,也會拿家里帶來的毛衣皮鞋與山下老鄉(xiāng)換錢買煙抽。60~70年代皖南老鄉(xiāng)也沒錢,一件毛衣只能換個一塊錢,一雙皮鞋換個五毛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4年春節(jié),我沒回滬探親,那是我在皖南山上度過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那年,亞華不知何因,也沒有回滬探親,與我一起在隊里值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幾天大雪封山,過年也沒有吃的。我和亞華商量,過年弄點什么吃的改善一下,亞華說,我可去山下向老鄉(xiāng)買一只豬頭,很便宜的,我說好。不久,他踏著厚厚的積雪,真的把豬頭買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倆就支起土灶,拿來鋼精(鋁)面盆,用柴刀把豬頭劈開,放面盆里煮。亞華又從食堂要了點鹽和醬油,待豬頭煮得半熟不爛時,兩個人就圍著面盆,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這一餐“風雪豬頭年夜飯”,讓我一生難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知青回城他也調(diào)回了上海,在某公交電車廠的車間做機修工,也結(jié)婚成了家。90年代有人見到他在路邊指揮幾位工人干活,似乎是個負責項目的小頭目,挺有腔調(diào)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他的音訊很少了。知青老友都挺關(guān)心他的,希望他有個不錯的晚年。</p><p class="ql-block"><br></p> <h5>【 茶林場隊里有個隊友——白俄后裔“外國人”亞華。(豆包AI生成)】</h5><div><br></div> 改開年代,特別是90年代蘇聯(lián)變成俄羅斯之后,兩國關(guān)系已經(jīng)重歸于好,而且雙方來往都已免簽證。同事、朋友、鄰居去過俄羅斯的已經(jīng)很多,有的已經(jīng)不止一次去那兒旅游。<br><br>俄羅斯人也一批批來上海做生意、教書、搞藝術(shù)交流,做廣告模特、影視演員,幾乎各個像樣點的小區(qū),都有俄羅斯人暫住。有的還養(yǎng)了寵物,像我家的樓上一對俄羅斯男女,就養(yǎng)了兩只斗牛犬,每天夜幕降臨都牽出來在小區(qū)溜達。<br><br>俄羅斯游客特別鐘愛的中國休假地是海南島的三亞,每年春節(jié)后的一段時間,毗鄰大東海的賓館基本上都被俄羅斯游客租去。2022年之前,我?guī)状稳ツ抢锫糜危寂龅酱笈亩砹_斯人。<br><br> <h5>【 2014年4月,在三亞大東海邊嬉水的俄羅斯戀人?!?lt;/h5><div><br></div> 冬日如夏的三亞,俄羅斯娃子在父母、祖父母的帶領(lǐng)下,在水中搏浪;成年人趴在躺椅上曬太陽;年輕戀人在沙灘上追逐嬉鬧……三亞成為北方鄰居最愛的“東方夏威夷”。就不知在俄烏沖突兩年來的炮火中,三亞的盛景是否還在,那些年輕人的命運又如何。<br><br>在下午逛過的那個俄羅斯食品商鋪里,還陳列著一排排、品種繁多的巧克力。其中一個掛著列寧、斯大林頭像的俄羅斯牌100%純巧克力躍入眼簾,印象特別深。<br><br>這是我們這一代曾經(jīng)奉為神圣的蘇聯(lián)領(lǐng)袖標準像,上世紀50年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阿拉上?!苯诸^五一、十一節(jié)日大游行的隊伍里。<div><br></div><div>神圣的領(lǐng)袖像哎,多年未見,又一次見到時,怎么變成了巧克力包裝?!<br><br>說它不嚴肅吧,它畫得中規(guī)中矩,頭像背景是鐮刀、鐵錘、紅心標示的蘇聯(lián)國旗,與我們小時候看到的一模一樣,沒有一丁點的褻瀆。<br><br></div> <h5>【 莫斯科州出產(chǎn)的100%黑純巧克力】</h5><div><br></div> 而正因為中規(guī)中矩,我怎么看,它也不像一塊巧克力。<br><br>我在一邊觀察,發(fā)現(xiàn)這款列寧、斯大林巧克力果然吸引了很多年長購物者的眼球,“阿拉上?!崩先俗叩剿媲?,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端詳一會這個貼著紅色偉人標簽的100%黑純巧克力。<br><br>但是看的多,買的少?!@個彎也太難繞了吧,它真是可以吃的美食嗎?!<br><br>我想起70年代中期讀過一本內(nèi)部翻譯出版的蘇聯(lián)小說——作家柯切托夫?qū)懹?969年、警示蘇聯(lián)社會變異的《你到底要什么?》。<br><br>這個警醒的題目,我也時時用來審視自己和新時期的國人,“你到底要什么?”。<br><br> <h5>【 上海在1972年內(nèi)部出版了這本科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網(wǎng)絡(luò)圖片)】</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查看了這款巧克力的產(chǎn)地,它來自“莫斯科州”。突然也想對這家巧克力工廠的廠長問一聲,“同志,你到底要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紀念,傳播,警醒他人?還是取悅旅游者抑或討好中國消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只是為了“吸引眼球”,那你的目的算是達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老年時期:</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性俄羅斯</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終于有機會拾起自己的愛好——探索大自然,揭開野生動物的奧秘。這是小辰光受到父親和前蘇聯(lián)科學(xué)家啟迪的夢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央視播放了英國BBC獲權(quán)拍攝的、曾獲得《法國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和《紐約影視節(jié)世界金獎》等諸多獎項的七集紀實片《野性俄羅斯》。俄羅斯野生動物題材的影片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是我以前未曾想到、未曾知曉的“俄羅斯視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攝制者花了三年時間,深入探索了俄羅斯這塊地球上最廣袤、最神秘、最不為人所知的蒼涼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它的巨大和寒冷,由于人跡罕至,俄羅斯保存了地球上未被破壞的最原始的北國生態(tài),影片向我們展示了見所未見的野生動物,聞所未聞的四季天籟,讓觀眾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瑰麗的生命律動,充滿野性、驚心動魄的生存角逐。<br><br>盡管俄羅斯的生存環(huán)境是那樣的惡劣,但生命依然在頑強地適應(yīng)著,更在冰天雪地里繁衍、綻放。這片子我看了十遍不止,每看一次,就是一次震撼與感動。</p><p class="ql-block"><br></p> <h5>【《野性俄羅斯》鏡頭。(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h5><div><br></div> <div>而我,則從2008年起,開始觀察、記錄上海地區(qū)野生鳥類(昆蟲)生態(tài),學(xué)習野生動物保護知識,持續(xù)十多年,拍攝了十多萬張圖片和相關(guān)視頻。</div><div><br></div><div>2016年起,在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的薄順奇、袁曉等專家和上海科技出版社編輯、動物學(xué)博士唐繼榮的指導(dǎo)下,我花了三年時間,執(zhí)筆整理、撰寫了一本名為《身邊鳥趣》的科普讀物,詳細記錄了68種上海地區(qū)常見鳥類的生態(tài)行為。這本書出版后被國家林草局評為《2023年最佳科普讀物》,并被教育部列入全國中小學(xué)圖書館采購目錄。一年多時間里已經(jīng)第二次印刷。<br><br></div><div>從幼年時閱讀蘇聯(lián)版的《科學(xué)就是力量》、閱讀《十萬個為什么?》,到新近觀賞《野性俄羅斯》,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到老年居然自己也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一個科普讀物的作者,做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會員、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的理事。甚至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做講座,向孩子家長傳播上海野鳥生態(tài)和保護知識。</div><div><br></div> 在2024年嚴冬來臨之時,黃浦江上的銀鷗又飛來了。<div><br></div><div>我每次科普講座都會講到這只鳥。<br><br>每年這個時節(jié),數(shù)千只雪白淺灰的銀鷗會從三千公里以外的北方飛來,它們的大名叫“西伯利亞銀鷗”。<br><br>因為它們的出生地在西伯利亞一帶,它們的“國籍”是俄羅斯。<br><div><br></div></div> <h5>【 這只標記“AL86”的西伯利亞銀鷗自2014年起,每年都會來上海黃浦江越冬?!?lt;div><br></div></h5> 上海是西伯利亞銀鷗的越冬地之一,也是它們的第二故鄉(xiāng)。自古以來,黃浦江上的這群銀鷗就在上海和西伯利亞之間往返,深秋來上海,來年4月返回西伯利亞,千里航途,從未中斷。<div><br></div><div>盡管黃浦江兩岸滄海桑田,原先的自然濕地演變成今日高樓大廈密集的城市中心,西伯利亞銀鷗堅守如一,適應(yīng)力驚人。<br><br>每年三九天里,我都要到外灘或吳淞口炮臺灣濕地公園,欣賞它們在江中追逐搏擊、生擒活魚的矯健身姿。</div><div><br></div><div>看到它們,仿佛就看到生活在北方的鄰居,那個戰(zhàn)斗的俄羅斯民族、如影伴隨我和我們一代人的國家。<br><div><br></div></div> <h5>【 冬季黃浦江上的銀鷗是一道流動的風景,各位不妨留意一下,它們來自俄羅斯?!?lt;/h5>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尾聲:</font><b><font color="#ed2308">鮮紅如血的莫斯科</font></b></h1> <div><br></div>商鋪里的歌聲在耳畔繼續(xù):<br>“莫斯科,<br>是通往過去的大門,<br>猶如沙皇時代的鏡子,<br>鮮紅如血。<br><br>莫斯科<br>誰了解你的靈魂,<br>誰知道愛情在燃燒,<br>像熊熊的炭火一樣熾熱!”<br><br>夜晚降臨了,北方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砸向烏克蘭腹地。<br>這是俄羅斯多彈頭洲際導(dǎo)彈“榛樹”,回擊美國遠程導(dǎo)彈對俄羅斯境內(nèi)的襲擊。<br><br>人類就此開啟了洲際導(dǎo)彈實戰(zhàn),<br>全世界為之目瞪口呆。<br><br>2024年,<div>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只是夏季酷暑,冬季嚴寒。<br><br><div>針尖對麥芒,</div><div>從昔日的蘇聯(lián)到今天的俄羅斯,多少年了?<br><br></div><div>莫斯科,<br>你還是那樣地颯!<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b>全文完,謝謝閱讀</b> ——</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 傲嬌的俄羅斯女兵。(網(wǎng)絡(luò)資料)】</h5> <h5><p></p><p></p><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p></p><p></p></h5><h3>俞遠明</h3><div><br></div><h5>2024年12月11日</h5><h5>上海</h5><h5>(未注明出處的圖片均本人拍攝)</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p></p></h5><h5>==========================</h5><div><br></div><p></p><p></p><h3><b>【</b> <b>關(guān)于歌曲“莫斯科”</b>】</h3><div><br></div><h5>●《Moskau》(中譯“莫斯科”)是Dschinghis Khan(成吉思汗樂隊)演唱的歌曲 ,由德國人拉爾夫·西格爾創(chuàng)作,收錄于1979年的專輯《Dschinghis Khan 》。</h5><div><br></div><div><h5>這首歌以其獨特的迪斯科旋律和有趣的歌詞,以及充滿活力和節(jié)奏感的表演風格而廣受俄羅斯民眾及各國聽眾歡迎。</h5><br><h5>歌詞描述了莫斯科的陌生與神秘,以及人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向往。歌曲中,“哈哈哈哈哈”這樣的笑聲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為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活力。</h5></div><div><br></div><h5>● 歌詞大意如下:</h5><div><br></div><h5>莫斯科,<br>異國風情又充滿神秘,<br>赤金澆筑成的塔樓,寒冷如冰。</h5><p><br></p><h5>莫斯科,<br>誰真正了解你,<br>知道你心跳動著火焰,如此的炙熱!</h5><p><br></p><p></p><h5>嘿嘿嘿,<br>哥薩克人,舉起你們的酒杯,<br>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麗。</h5><br><p></p><p></p><h5>同志們,嘿嘿嘿,<br>讓我們?yōu)樯罡杀?lt;br>祝你們所有的人健康,嘿,兄弟。</h5><br><p></p><h5>嘿嘿嘿!<br> 莫斯科,莫斯科,<br>讓我們把酒杯扔向墻,俄羅斯是個好地方。<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div><br><h5>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氣氛多么好,夜魔狂歡的城市。<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愛情的味道就像魚子醬,姑娘們在等著我們的親吻,<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讓我們在餐桌上熱舞,直到桌子倒塌為止。<br>哈 哈 哈 哈 哈 嘿!</h5><br><h5>莫斯科,<br>是通往過去的大門,<br>猶如沙皇時代的鏡子,鮮紅如血。</h5><br><h5>莫斯科,<br>誰了解你的靈魂,<br>誰知道愛情在燃燒,像熊熊的炭火一樣熾熱!</h5><br><h5>嘿嘿嘿,<br>哥薩克人,舉起你們的酒杯,<br>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麗,</h5><br><h5>同志們,<br>嘿嘿嘿,讓我們?yōu)樯罡杀?lt;br>祝你們所有人健康,嘿!</h5><br><h5>莫斯科,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嗬嗬嗬嗬嗬嘿。<br>莫斯科,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哈哈哈哈哈嘿。</h5><br><h5>噢……噢……噢……<br>莫斯科 莫斯科,</h5><br><h5>我們愛飲伏特加,日日飲到一百歲。<br>嗬 嗬 嗬 嗬 嗬 嘿!</h5><br><h5>莫斯科,莫斯科,<br>你的酒瓶已空缺,但酒窖里有更多。<br>哈 哈 哈 哈 哈!</h5><br><h5>嘿嘿嘿,</h5><h5>哥薩克人,舉起你們的酒杯,<br></h5><h5>娜塔莎,哈哈哈,你是多么美麗。</h5><br><h5>同志們,<br>嘿嘿嘿,讓我們?yōu)樯罡杀?lt;br>祝你們所有人健康。</h5><br><h5>嘿嘿嘿。</h5><br><h5>==========================</h5><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