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再走南疆 — 喀什(香妃)

插旗崖

在塔什庫爾干住了兩天,帕米爾大酒店的圍墻上有一幅圖,標志著“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不到帕米爾,就不算到喀什?!币罁?jù)等量代換的原理,不上帕米爾,就等于沒到喀什,甚至等于沒到新疆!我們來了,我們到帕米爾了!我們馬上去喀什!<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香妃</b></h1><div><br></div><div><b>香妃的傳說</b><br></div><div> 下山的中途少停留,下午4點多(相當于北京的下午2點)就到了喀什。因為到得較早,導(dǎo)遊調(diào)整節(jié)目,先參觀香妃園。<br></div><div> 香妃園!名稱就不同了,過去,它的名稱很直接:香妃墓。香妃墓在喀什市的郊區(qū),距喀什也就4千米左右。</div><div> 所謂香妃,據(jù)傳說是乾隆皇帝的一位維吾爾族妃子,據(jù)說“體有異香”,所以被稱為香妃。因為香妃信仰伊斯蘭教,乾隆在宮里還依伊斯蘭習慣為香妃建造“寶月樓”。</div><div> 1993年考察時,我也曾到過香妃墓,是一座阿拉伯風格的單體建筑,規(guī)模中等。當時只有周邊一圈圍墻,建筑本身飾面磚已經(jīng)斑駁脫落。在圍墻的外邊,就是農(nóng)田和戈壁灘,十分凋殘零落。</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93年的香妃墓</font></h5><div> 清朝的皇帝,嬪妃眾多,他可以有滿族妃子,那是從滿人親貴、官員的少女中選出來的;可以有蒙古族妃子,滿蒙一家嘛,滿蒙通婚是滿人后金時期就有的傳統(tǒng);甚至可能有漢人嬪妃,雖是個例,卻也真實存在。但維吾爾妃子,卻是從何而來呢?</div><div> 此事在民間流傳極廣,而且“有圖有真相”。經(jīng)常為人例舉的就是:<br></div> 被稱為是清朝宮廷畫師郎世寧畫的“戎裝香妃”。還有人又找出一張,說這也是“香妃”。 然而,作為文物保護的建筑,同時也是著名旅遊點的“香妃墓”,它的簡介牌子上寫的卻是“阿巴和加麻扎”,里面大大小小擺滿了穆斯林式的墳?zāi)?。牌子上所謂“阿巴和加麻扎”,在通常譯名中,是“阿帕克和卓”麻扎。阿帕克是名稱,和卓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稱號,這與所謂“香妃”實在相去甚遠。 那么,一個穆斯林和卓的家族墓地,怎么會成為乾隆皇帝的“香妃”之墓的呢?乾隆皇帝真有個“香妃”嗎?那兩張畫像真的是香妃嗎?維吾爾遠在京城千里之外的新疆,乾隆皇帝怎么會有個維吾爾妃子呢?新疆的綠洲城邦國自古不是信仰佛教嗎?怎么又有伊斯蘭呢?這又要從頭說起了。<br> <br><b>新疆的伊斯蘭道路</b><br> 新疆地區(qū)因為天山的交通阻隔,形成北疆和南疆兩個既相互交流緊密又各有特征的區(qū)域,在歷史上,不同民族、政權(quán)、宗教、勢力來來去去,形成極為復(fù)雜的政治環(huán)境。<br> 新疆維吾爾族的先祖,原是北方蒙古草原上的一個游牧部族回紇,名稱刻在自己用古突厥文字寫的石碑上,轉(zhuǎn)寫成羅馬字母是 Uygur。在唐朝遭遇“安史之亂”的時候,還應(yīng)唐朝的請求出兵幫助攻打叛軍。立了大功,它感覺氣兒壯了,自己覺得“回旋輕捷如鶻”,于是向大唐天可汗上表,說自己改名“回鶻”。<br> 公元840年左右,北方草原遭遇大雪災(zāi),牲畜大量死亡,而北部的黠戛斯也趁勢南下,回鶻部族流散,部分回鶻西遷,進入西域地區(qū)。唐朝由于遭到“安史之亂”的破壞,無力管轄,西域被土蕃控制,回鶻在西遷過程中,裹挾、聯(lián)合了數(shù)個游牧部族,和土蕃反復(fù)爭奪,終于占據(jù)了西域的大部分,經(jīng)過100多年的遷徒和爭戰(zhàn),到960年左右,終于在西域地區(qū)站穩(wěn)了腳跟,控制了原唐朝的安西和北庭區(qū)域,回鶻人群和西域的本土人群也逐漸融合混血。 <div> 西遷的回鶻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較大的一部占據(jù)了北起伊犁河流域,南至帕米爾,東到今阿克蘇地區(qū),西達錫爾河、阿姆河的河中地區(qū)的廣大區(qū)域。他們的首領(lǐng)稱可汗(Khankan),國家就稱可汗國,在《宋史》中被音譯為“黑汗”或“黑韓”(也有史家稱其為“喀喇汗”或“哈拉汗”)。<br></div><div> 另有一部占據(jù)了以吐魯番為中心的原北庭控制的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東起敦煌、哈密間,西達阿克蘇地區(qū),北越過天山控制了今準噶爾盆地,南與于闐國相鄰。其國王自稱阿廝蘭汗,阿廝蘭是獅子的意思,即獅子王。這里原是唐朝的西州,由漢人居住和管轄,安史之亂后被吐蕃控制?;佞X人打敗了吐蕃,建立了回鶻王國,國都設(shè)在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古城。</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高昌故城</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攝于1986年)</font></h5><div><br></div><div> 黑汗汗國的西部是原已經(jīng)伊斯蘭化的中亞地區(qū)(以今烏茲別克斯坦為中心),而東部的阿克蘇到疏勒(今喀什)地區(qū)還是信仰佛教的?;佞X人經(jīng)歷了與中亞的薩曼國戰(zhàn)斗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即以喀什噶爾為首都,分裂為東黑汗國。<br></div><div> 黑汗汗國建立者的孫子、東黑汗國的薩圖克 · 布格拉汗大約在公元915年之前(相當中原的五代后梁時期),首先皈依了伊斯蘭教?;佞X原來信仰的是摩尼教,摩尼教是回鶻汗國的國教。由于布格拉汗改信了伊斯蘭,于是在汗國內(nèi)部推行伊斯蘭化。</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9b9b9b"> 新疆地區(qū)最早皈依伊斯蘭的布格拉汗的麻扎</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攝于1993年,阿圖什)</font></h5><div><br></div><div> 公元960年,東黑汗國宣布伊斯蘭為國教,兩年后,就開始對于闐發(fā)動戰(zhàn)爭。于闐的佛教徒作了極其頑強的抵抗,雙方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進行了40多年,最后以黑汗朝用極其殘酷的暴力方式掃蕩了于闐佛教徒。從漢朝以來維持了一千多年的于闐尉遲家族的統(tǒng)治被回鶻伊斯蘭教徒替代。</div><div> 這一時期,伊斯蘭的擴張是非常暴力殘酷的,對“異教徒”采取的是肉體消滅的方式,對異教建筑采取的是徹底毀壞的方式,以至今天我們在喀什到和田地區(qū),幾乎找不到古代佛教建筑的遺跡(除非沙漠深處的沙埋古城)。只有在喀什郊區(qū)30千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莫爾佛塔”,因為被當?shù)匕傩照`認為是古代烽燧,才碩果僅存地保留下來。近年考古工作者在附近還發(fā)掘了佛塔所屬的“莫爾佛寺”,頗有收獲。</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莫爾佛塔</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攝于1993年考察期間)</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皈依伊斯蘭以后,黑汗朝連錢幣也都完全伊斯蘭化,不再使用中原式的圓形方孔錢,而是采用打壓制造的無孔錢幣,錢幣上完全使用阿拉伯字母。這是一枚銀幣,還有大量銅幣發(fā)現(xiàn),也是這種形制。<br></h3><div><br></div><div> 位于東部吐魯番的高昌回鶻,卻始終保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這里原本是唐朝的西州,唐朝設(shè)州之前是漢人的割據(jù)政權(quán)麹氏高昌王國。所以這里生活著的居民主體是漢人,此外還生活著匈奴后裔、粟特商人、吐蕃人,和一些游牧民族等等。回鶻人成為統(tǒng)治貴族以后,原有的各民族依然和平生活在一起。西遷而來的回鶻一般牧民,在綠洲環(huán)境中,很多人也逐漸適應(yīng)了農(nóng)耕生活。所以,佛教、中亞商人信仰的伊斯蘭教、一部分人士信仰的景教(基督教的一個分支),都和諧相處?;佞X人原本信仰摩尼教,所以摩尼教也成為高昌的主流信仰之一。</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1986年)</font></h5><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新疆吐魯番山中,有一座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一系列洞窟里有大量回鶻時期佛教、摩尼教的壁畫,顯示著高昌回鶻時期佛教和摩尼教的輝煌。</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柏孜克里克31窟壁畫中的回鶻國王像</font></h5><div> 其中最為精美的部分,多為德國、英國“探險家”掠走,德國勒柯克掠走的最多。他先把壁畫劃開成方塊,然后用狐尾鋸連同墻壁分塊鋸走了大批壁畫。這些壁畫運回柏林后,安放在博物館里,大幅的壁畫還用鐵框固定在墻上。結(jié)果,在二次大戰(zhàn)期間,這些固定在墻上的壁畫全部毀于盟軍的轟炸。<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被勒柯克分割切下的摩尼教明王圖。</font></h5><div><br></div><div> 高昌回鶻采取的是對外盡力友好的政策,不但與同是回鶻的黑汗保持關(guān)系,而且與東方的西夏、大宋都保持友好關(guān)系,與宋朝更以“甥舅”相稱。因為在草原上的時候,大唐就曾經(jīng)把“公主”下嫁回紇,生下來的回鶻可汗自然把大唐皇帝稱為舅舅。高昌的貨幣也仍然保持了中原貨幣的方孔圓錢形式,只是錢幣采用了回鶻文字(用粟特字母書寫的回鶻文)。</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元13世紀初(中原南宋時期),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崛起,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上的各個部族,開始向西征伐。當蒙古人橫掃西域的時候,采取的還是宗教自由政策,佛教徒、景教徒、伊斯蘭教徒,都可以自由信仰。但是這個好景并不長。成吉思汗晚年,他的四大嫡子或他們的后代,受命分鎮(zhèn)蒙古大軍掃蕩的地面,這四大嫡子的地面各有不同的發(fā)展。</h3><div> 長子朮赤(朮,zhú,讀竹)受命征伐里海、咸海以北的草原和“蒙古馬蹄所到的地方”。但朮赤不久就死了,其子拔都繼續(xù)發(fā)展,建立了金帳汗國,統(tǒng)治了俄羅斯。至今俄羅斯以蒙古統(tǒng)治為恥,實際上俄羅斯人性格里有著太多蒙古基因。</div> <h5><font color="#9b9b9b"> 前幾年俄羅斯還拍了一部“抗蒙神片”《科洛夫拉特傳奇》,歌頌一位抗擊拔都入侵的俄羅斯英雄。普京親赴影院觀影,還接見劇組。</font></h5><div><br></div><div> 老三窩闊臺,由成吉思汗親自指定身后繼承大位。他的封地在伊犁河流域,從巴爾喀什湖以東到整個準噶爾盆地,基本上涵蓋今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區(qū)。但他本人在漠北蒙古當大汗,由兒子貴由管理封地,他死后,貴由繼承大汗,而貴由的兒子們卻得不到貴族們的支持,封地逐漸被天山以南的察合臺吞并。</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窩闊臺汗</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電視劇《忽必烈傳奇》截圖)</font></h5><div> 老四拖雷,按照蒙古傳統(tǒng),是應(yīng)由小兒子繼承管理本部大營的。拖雷的兒子旭烈兀在蒙哥接任大汗后后受命西征,攻下咸海河中粟特人地區(qū)以西直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域,被忽必烈任命為伊兒汗國的汗,管轄從今阿富汗、伊朗到伊拉克、敘利亞的廣大的國土。</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旭烈兀汗</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波斯細密畫)</font></h5><div> <font color="#333333">老二察合臺,分得的封地西起河中阿姆河(粟特人地區(qū)),東到高昌回鶻國西界(今焉耆、庫車以西),</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北以天山為界,南抵吐蕃北界。貴由汗死后,窩闊臺封地被貴族們瓜分,察合臺占據(jù)了大部分,天山南北多為察合臺所有。</span></div><div> 蒙古西征的時候,高昌回鶻表示歸附蒙古,受到成吉思汗表揚,允許高昌獨立存在,直接歸大汗所屬。但回鶻不再稱回鶻,蒙古人稱其為“畏兀兒”?!拔坟骸敝皇敲晒湃说臐h譯,直到今天,維吾爾的羅馬字拼法仍是Uyghur。但是畏兀兒人,已經(jīng)不再是西遷時的單純回鶻了,而是融合了西遷途中裹挾的各種游牧部族、部分高昌原定居居民的新的畏兀兒人了。畏兀兒也仍然保持著原有的生活方式,對佛教、摩尼教、景教、甚至薩滿教,都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div><div> 察合臺率領(lǐng)著分配給自己的部眾,浩浩蕩蕩地從蒙古高原來到西域。這里天山南部的沙漠周邊早已經(jīng)營著綠洲農(nóng)業(yè),他卻把大帳設(shè)置在伊犁河流域的草原上,仍舊過著游牧的生活。</div><div> 察合臺死后,他的子孫們?yōu)闋幒刮患姞幉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以蔥嶺到巴爾喀什湖為界,新疆地區(qū)被史學界稱為“東察合臺汗國”。東西兩部分相互攻擊,西部河中地區(qū)的蒙古貴族自稱是“察合臺人”,而東部的就自稱是“蒙兀兒人”。</div> 蒙古人,按他們自己的稱呼,用羅馬字母表達是 Mongol,東部察合臺人的自稱則成為Moghol,漢文譯為蒙兀兒。蒙兀兒人的地區(qū),特別是天山以南的地區(qū),早在黑汗國(喀喇汗國)時期,多數(shù)人已經(jīng)信仰了伊斯蘭教,這里的人群也已經(jīng)大量攙雜進了突厥因素,語言突厥化,文字阿拉伯化,種族混血化。所以察合臺以后的蒙古人,也很快突厥化起來。 <div> 察合臺死后,天山以北一直處在各個宗親貴族不斷爭汗位的動亂中,天山以南的各個綠洲貴族卻群龍無首,各自為政,而且都想找一個察合臺的后裔作旗幟。</div><div> 到了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的時代,察合臺汗國勢力最大的部落杜格拉特從遙遠的阿勒泰北部找出了一個16歲的孩子禿黑魯帖木兒,說他是察合臺的直傳后裔,成吉思汗的七世孫、察合臺的六世孫,就把他送到阿克蘇,扶為察合臺大汗。</div><div> 從禿黑魯帖木兒的名字中“帖木兒”成分看,他早已經(jīng)突厥化了。而他伊斯蘭化的經(jīng)歷更傳奇。一次他正在打獵,遇到幾個據(jù)稱是逃難的人。這時禿黑魯正在拿豬肉喂他的狗(大約是打獵打到的野豬肉),他對他們說:“是你們比狗優(yōu)越,還是狗比你們優(yōu)越?”其中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沙黑回答說:“如果我信仰真主,當然是我優(yōu)越;如果我不信仰真主,這狗就比我優(yōu)越?!倍d黑魯接著問他:“一個人要具有什么東西才能比狗優(yōu)越呢?”,沙黑回答:“信仰”。禿黑魯帖木兒大為動心,許愿自己掌握大權(quán)以后,一定皈依伊斯蘭。</div><div> 杜格拉特部落找一個16歲的孩子做汗,本是為了好控制。但是這個孩子很有心計。他18歲登基汗位,逐漸控制了汗權(quán)。于是他正式履行了入教儀式,成為一個穆斯林。然后他把各個部落的王公貴族分別呼喚到大帳,問他們接受不接受伊斯蘭。如果接受,就沒有問題,如果他們拒絕,就把他們的腦袋砍掉。接著,他強迫16萬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在察合臺造成了普遍的伊斯蘭環(huán)境。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禿黑魯帖木兒麻扎(伊犁霍城縣,攝于1991年)</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禿黑魯帖木兒統(tǒng)治了33年,還一度統(tǒng)一了東西兩察合臺汗國。他死后,汗國再次分裂,西部崛起了一個帖木兒大帝國。<br></div><div> 到大明成祖朱棣的時代,禿黑魯?shù)挠鬃雍诘膬夯鹫叱蔀椴旌吓_的汗。黑的兒火者打不過西部的帖木兒,于是向東發(fā)展,要求吐魯番的畏兀兒王國信仰伊斯蘭教。畏兀兒王國里,原本是佛教為主,信仰自由的,伊斯蘭教徒也有幾千人。但是要求全體居民都改宗伊斯蘭,卻遭到了全民的抵制。既然傳教不成,黑的兒火者就“圣戰(zhàn)”,采取強力方式,攻擊畏兀兒,高昌畏兀兒地區(qū)的佛教寺院、經(jīng)卷、僧侶都遭到嚴重破壞,吐魯番逐漸變成伊斯蘭教的地區(qū)。<br></div><div> 黑的兒火者還向東攻擊哈密,但哈密已在大明管制下,沙的兒火者遭到明軍的堅決回擊,不得不退回,從此,察合臺的東疆保持在哈密一帶。不過察合臺也與明朝維持著朝貢的友好關(guān)系,經(jīng)常向北京派朝貢使者。</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黑的兒火者麻扎</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位于吐魯番艾丁湖附近,據(jù)網(wǎng)絡(luò)圖片)</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自從吐魯番被察合臺后王征服,畏兀兒人(原回鶻人)和蒙古人也漸漸融合起來,甚至畏兀兒人到西邊各綠洲生活,西邊各綠洲的穆斯林也常來吐魯番,整個天山以南諸綠洲竟都稱畏兀了,也都伊斯蘭化了。</div><div><br></div><div><b>和卓和衛(wèi)拉特 </b></div><div> 當著察合臺后王諸蒙古人在西域折騰得天翻地覆之時,又有兩股勢力從西面和北面興起,這就是和卓和衛(wèi)拉特蒙古。<br></div><div> 和卓,本是波斯語 Khwaja ,是波斯穆斯林對有學問的長者的尊稱。明代譯為“火者”,清代又流行“和加”“和卓”“霍查”等譯法。但在中亞,特別是到了中國西域,這個詞匯又有了新的涵義——圣裔。<br></div><div> 西域地區(qū)自從接受了伊斯蘭教,受中亞河中地區(qū)的影響,各個綠洲城市都有幾個被稱為和卓的人,和卓有的時候甚至被用到人名當中,就像西洋人名中有“亞歷山大”、阿拉伯人名當中有“穆罕默德”,并不稀奇。但是到了16世紀中葉,明朝萬歷年間,有和卓從河中地區(qū)來到中國西域地區(qū),他不僅是和卓,還聲稱是“圣裔”。所謂圣裔,是說他是穆罕默德的后裔。這就影響大了。<br></div><div> 穆罕默德是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教人,是“真主的使者”,他“歸真”之后,多少人為了爭奪繼承人(哈里發(fā))的稱號,打得昏天黑地。但他生活的時代相當中國的隋唐之際,至此已經(jīng)千年。隨著伊斯蘭教在世界傳播,穆罕默德的后裔開枝散葉,不知凡幾。如果有人聲稱是“圣裔”,又如何去查糾?加之教徒們虔誠信仰,又有誰去深究?<br></div><div> 到天啟、崇禎時期,天山南路的綠洲城市喀什噶爾、葉爾羌、阿克蘇等都有和卓與當?shù)貓?zhí)政者結(jié)合,甚至能廢立當政者,成為宗教貴族。這些和卓之間又分屬不同派系,互相攻擊,鬧得天山南路不平靖。<br></div><div> 恰在此時,西部蒙古“衛(wèi)拉特”的勢力崛起。</div><div> 衛(wèi)拉特本不是原蒙古的部族,而是生活在蒙古西北部山林中的半游牧半漁獵部族。成吉思汗初起時,投向了蒙古,在蒙古文獻中記為“斡亦剌惕”部,他們與成吉思汗結(jié)成姻親,成為成吉思汗大蒙古中的一員。元朝滅亡,蒙古人退回草原,原蒙古人占據(jù)了草原的東部,而斡亦剌被明朝記為“瓦剌”。瓦剌在蒙古草原一度非?;钴S,“土木之變”中俘虜了大明皇帝的就是他們。<br></div><div> 1644年,中原大地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變,農(nóng)民起義軍李自成部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又被滿洲政權(quán)大清趕出了北京,滿洲人成為了中原王朝的承繼人,大清朝成了北京城的主人。<br></div><div> 也是在這一年,在今天阿勒泰地區(qū)游牧的一個準噶爾部落里,出生了一個男孩子。男孩子人父親是準噶爾部族的琿臺吉,他為孩子取名“噶爾丹”,在此后的半個世紀里,這個名叫噶爾丹的蒙古人在半個中國掀起沖天濁浪。</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噶爾丹</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蒙古國博物館掛圖,采自網(wǎng)絡(luò))</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div> 此時,瓦剌蒙古已經(jīng)占據(jù)了西域阿勒泰、伊犁河流域。清朝入關(guān)后把瓦剌稱為“衛(wèi)拉特”四部,或“厄魯特”蒙古。其實,成吉思汗時代的斡亦剌、明朝的瓦剌、清朝的衛(wèi)拉特或厄魯特,都是蒙語 Oyirad 的不同譯文。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云,斡亦剌惕實際上既吸收了不少周邊的部族成員,自己原來的部落也幾經(jīng)分分合合,至此,形成四大部,其中實力最為強勢的是準噶爾部。<br></div><div><font color="#39b54a"> 蒙古人在草原上游牧,各部落尋找草地,居所不定。各部落的首領(lǐng)稱“臺吉”。臺吉,本是成吉思汗時代借用漢人“太子”的稱呼給予成吉思汗子孫們的貴族爵號。部族總首領(lǐng)就稱“琿臺吉”(琿hún,讀渾,琿臺吉就取自“皇太子”)。滿族也采用了這種方式,比如滿洲太宗皇太極,其實本是個琿臺吉,他自己譯寫成皇太極,以示地位。 </font> </div><div> 蒙古人信仰喇嘛教(藏傳佛教),噶爾丹少年時曾到西藏,在達賴喇嘛處學習,被授呼圖克圖尊號。二十多歲時回到準噶爾部奪取了控制權(quán)。<br></div><div> 1679年,噶爾丹攻入哈密、吐魯番,自命為博碩克圖汗,請達賴承認。第二年,又派遣12萬騎兵攻入天山南路,扶植一位喀什噶爾的和卓為王,稱阿帕克和卓,以統(tǒng)治天山南路。</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阿帕克和卓的家族墓群</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香妃墓”內(nèi))</font></h5><div><br></div><div> 開始,阿帕克和卓作為準噶爾在天山南路的代理人,為準噶爾收取貢賦,交給天山北路。后來,更多的和卓在各綠洲城邦擴大影響。從此,西域地區(qū)以天山為隔,形成山北山南兩種環(huán)境。山北是衛(wèi)拉特蒙古人統(tǒng)治,以游牧生涯為主,信仰藏傳佛教;山南居民的主體是回部(即后來的維吾爾),由和卓代理準噶爾統(tǒng)治,信仰伊斯蘭教,向人民征收沉重的賦稅。西域地區(qū)形成準噶爾統(tǒng)治的汗國。</div> <div> 準噶爾部的崛起,給清朝政府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雖然準噶爾承認自己是大清的屬國,汗位的更替都要請求清朝中央政府的冊封,經(jīng)常向中央政府貢獻賦稅(通常是牛羊和毛皮等土產(chǎn)),但是他們也一直暗中與沙皇俄國眉來眼去,期望利用俄國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div><div> 從明末清初,沙俄就一直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qū)探索擴張,到康熙繼位、親政,沙俄已經(jīng)占據(jù)了黑龍江北岸外興安嶺地區(qū),不斷侵掠邊境漁獵的滿族、達斡爾族等人民。17世紀80年代,康熙在平定了南方吳三桂等前明降將的叛亂后,立刻對沙俄在黑龍江的侵犯開展反擊。<br></div><div></div> 正當清朝大軍在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大敗俄軍(<font color="#ff8a00">在韋小寶的指揮下?</font>),迫使俄國在尼布楚尋求談判的時候,西北的準噶爾部卻趁大清一直在平南、戰(zhàn)北中無暇西顧,在沙俄支持下大肆東犯。他們從阿爾泰山以東向東擠壓原蒙古高原上的喀爾喀蒙古部落,然后從漠北草原一路南下,一度抵達今內(nèi)蒙古赤峰地區(qū),迫近京師。為此,康熙皇帝在已經(jīng)戰(zhàn)勝俄羅斯的情況下,在談判中做了一些讓步,與俄羅斯約定各退一步,訂立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確立了中俄在東北方向的邊界,以騰出身來處理西北問題。于是康熙三次親征,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準噶爾汗噶爾丹死于逃亡中,準噶爾的擴張勢頭終于被遏制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康熙親征噶爾丹,還寫詩勉勵征討將軍:</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寰中皆赤子,域外盡蒼生。<br>親藩分鈇鉞,長子擁麾旌。<br>貙虎資郎將,貔貅壯禁營。<br>據(jù)鞍軍令肅,橫槊凱書成。<br>煙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br>遐荒安一體,歸奏慰予情。</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9b9b9b"> 注:詩經(jīng)選句,其中“親藩分鈇鉞”指康熙的異母哥哥裕親王福全,“長子擁麾旌”指康熙長子胤禔(tí,讀提),他們都曾隨駕出征。</font></h5> <h5><font color="#9b9b9b"> 《中俄尼布楚條約》拉丁文本。談判時約定,條約既不以中文為準,也不以俄文為準,而以拉丁文本為準。</font></h5><div><br></div><div> 平定噶爾丹,在西北方向大致維持了五十年左右的安定。期間天山北路雖然仍為準噶爾部占據(jù),但是噶爾丹死后,陷于貴族間的不斷紛爭中。幾次稍大的動亂也被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鎮(zhèn)壓下去。但是北路蒙古雖然難作大亂,南路的回部卻紛亂頻起。<br></div><div> 天山南路本來是北路的蒙古利用回部和卓作代理人管理著各綠洲民眾。北路準噶爾部被乾隆鎮(zhèn)壓,南部眾和卓就趁亂各據(jù)綠洲。清軍把被準噶爾軟禁在伊犁的兩個和卓兄弟放回南路,希望他們能勸說各城和卓歸順朝廷。誰知這兄弟倆回到南路,卻又舉兵叛亂,掀起了“大小和卓之亂”。<br></div><div>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大怒,下諭:</div><div><font color="#39b54a"> 我兵初定伊犁,令(大小和卓)為回人頭目,方欲加恩賜爵,授以土田……不料竟敢戕害使臣,僭稱巴圖爾汗,情尤可惡。若不擒獲重犯,眾回均不得安生,用是特發(fā)大兵,聲罪致討!</font><br></div><div> 清朝大軍萬余人開進天山南路,吐魯番、庫車等城的一些不滿大小和卓的和卓,也參加了清軍的行動,吐魯番的和卓額敏還被任為靖逆大軍 的參贊大臣,戰(zhàn)后被封郡王,世襲罔替。為此在吐魯番建造了一座高塔,以紀其事。</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吐魯番額敏塔(又稱蘇公塔,因額敏之子蘇來曼所造)</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攝于1986年)</font></h5><div> 清朝大軍在南路奮勇進擊,大小和卓依托阿克蘇、喀什噶爾、葉爾羌諸城頑強抵抗,一度把將軍兆惠四千大軍圍困于葉爾羌。兆惠苦苦撐持三個月,副將從阿克蘇率軍一路邊作戰(zhàn)邊踄越沙漠來援,內(nèi)外夾攻,才獲大勝。<br></div><div> 乾隆了解到西域戰(zhàn)況,不斷派援軍,運物資,大軍向大小和卓發(fā)起總攻,叛匪不敵,向帕米爾高原逃竄。大軍追到高原,在伊希洱庫爾淖爾追及,俘虜殘部一萬二千余人。大小和卓兩人只帶得三四百人逃往巴達克山(今阿富汗境內(nèi))。<br></div><div> 清軍要求當?shù)厍蹰L交出匪首。當?shù)厍蹰L回復(fù),從無把同族人士交出之例。乾隆獲報,一面給當?shù)厍蹰L寫信,一面命部隊“克期勒兵向索”,即限期出兵要人。地方酋長不得已,把兩人殺了,交出了首級。<br></div> 戰(zhàn)后,乾隆命宮廷畫師郎世寧等人把平定大小和卓之戰(zhàn)畫成圖畫16幅,這是伊希洱庫爾淖爾之戰(zhàn)圖的局部,可以看到,雙方都是用火器對轟,清軍更是用了火炮(把火炮送上帕米爾,可見乾隆下了多大的決心,清軍用了多大的功夫)。<div> 畫兒畫成之后,又送到法國,請法國著名銅版雕刻師雕成銅版畫,印成幾百份。<br></div> 這是根據(jù)上面彩色畫制做的銅版畫,看官諸位可以對照欣賞。<div> 不僅如此,乾隆還在伊希洱庫爾淖爾戰(zhàn)場立了一塊紀功碑,派兵駐守,日夜看護(此碑在清末沙俄占據(jù)地方后掠走,據(jù)說現(xiàn)在烏茲別克塔什干博物館。但我恐館方未必愿意公開展覽)。<br></div><div>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后,乾隆稱西域為“舊土新附”(自元末察合臺汗國自立,后有衛(wèi)拉特蒙古、葉爾羌蒙兀兒等脫離中央政府控制),所以稱為新疆。以后光緒年間正式在新疆建省,新疆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qū)劃。<br></div><div> 在準噶爾控制新疆時期,準噶爾命南疆鑄造一種地方銅幣,形似桃核,指甲蓋大小,叫作“普爾錢”,既用于地方流通,也用于南疆向北方衛(wèi)拉特蒙古繳納貢賦。錢幣上的錢文是一種衛(wèi)拉特蒙古文字,稱為“托忒蒙古文”。<br></div> 乾隆皇帝命在新疆開鑄一種“乾隆通寶”錢,形制與內(nèi)地使用的乾隆通寶一致,不同的是,照顧新疆地方習慣,材質(zhì)使用紅銅(純銅),錢背用當?shù)鼗匚模床旌吓_文,建國后稱老維文)標明鑄地。 這種錢在內(nèi)地稱為“新疆紅錢”。錢幣鑄成后,用以收兌普爾錢,收兌回來的普爾用作鑄造乾隆通寶的原料。乾隆并且命新疆此后永遠用乾隆通寶,不隨年號更替改用其他錢文(實際上,從道光以后,各朝都鑄有部分新年號錢)。<div> 為保持新疆的長久安定,乾隆對南疆的和卓,即便是協(xié)助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和卓們,也并不放心。因為他們在信眾中影響很大,一旦某位和卓心思有變,就可能釀成大事。于是他一方面對這些宗教貴族加官晉爵,但又命宗教領(lǐng)袖不得干政;一方面還要一些和卓“進京覲見”,給了他們公爵、臺吉等各種封號,但命他們在京居住,不再回去。他們帶來的身邊人員,集中在西長安街路南(今北新華街北端路東,北京音樂廳對面)居住,稱回子營,還為他們建造了一座清真寺。清真寺已經(jīng)不存,“回子營清真寺”地名至今仍存。</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回子營清真寺</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法國猶太人阿爾貝·杜帖特1909年攝)</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b>香妃和容妃</b></div><div> 進京的和卓中,有一個圖爾都和卓,葉爾羌(今莎車縣)人,世為和卓。進京之初被封為三等臺吉。圖爾都很聰明,他把自己的妹妹法蒂瑪獻給了宮里。</div><div> 法蒂瑪這個名字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兒的名字,這倒不說明什么,用先賢名字作自己名字是西方民族的習俗,叫穆罕默德的人不是也很多么。法蒂瑪送進宮后,因為是邊疆民族的姑娘,不懂中原皇宮的禮儀,就先由皇后(是繼皇后)帶著學習禮儀,宮里的說法叫“學規(guī)矩”。法蒂瑪顯然很聰明,很得皇后的喜歡,其實她已經(jīng)26歲了,遠不是一般選秀姑娘應(yīng)該是的13~15歲左右,皇后還是把她推薦給了皇帝,皇后應(yīng)該是知道乾隆對新疆回部的籠絡(luò)態(tài)度的。<br></div><div> 法蒂瑪?shù)漠愑驓赓|(zhì)大概吸引了乾隆,于是把她收為貴人。清代后宮的嬪妃有七個等級,依次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yīng)。常在和答應(yīng)是沒有品級的,有可能到老死皇帝都不認識她。法蒂瑪就是成了貴人,也沒有封號,只是她是和卓之女,所以稱“和貴人”。<br></div><div> 看來乾隆對她挺滿意,第二年就晉升她為嬪,正式頒了封冊,有了封號“容”,稱容嬪。連同她的哥哥圖爾都也因為妹妹升級而晉封為“輔國公”,成為公爵,還獲得一座宒子。乾隆對容嬪的生活習俗也還很“寬容”。有一幅乾隆在避暑山莊行獵后觀看摔跤、相撲的畫,畫上也畫了7位妃嬪。</div> 七位妃嬪中四位身穿黃袍,胸前團龍,是滿人。有兩位沒穿黃袍,卻是蒙族服飾,唯有一位身穿紅色袍服,頭戴西北民族的毛皮帽子,就是容嬪。據(jù)說乾隆不僅允許她穿本民族服裝,還給她造了一間回部浴室,讓她用本民族習慣洗澡。<div> 還別說,紫禁城里還真有那么一間像是阿拉伯浴室風格的房子,就在武英殿旁邊,叫“浴德堂”。里面有一個圓形拱頂?shù)慕ㄖ?,?nèi)側(cè)滿砌白色琉璃磚,上面通氣。后面有一個燒火的鐵鍋爐,旁邊還有一口井。<br></div> 不過后來據(jù)專家考證,首先“浴德”不是洗澡的意思,而是取自《禮記》,“沐浴于德”,比喻以德自潔,是道德問題。這間拱形建筑,是元大都宮殿碩果僅存的房子。在元代可能確是浴室,但歷明代二百多年,清代一百多年,早已與洗澡無關(guān)。清代武英殿是宮里的“皇家出版社”,專門印刷皇家精編的圖書,稱為“殿本”。北京的冬春氣候干燥,紙張不利印刷,這間房子后面可以燒水,里面可以攏蒸汽,正好用于處理紙張干濕度,與容妃無關(guān)。<div> 容嬪在34歲上晉封為妃,可以稱容妃了,直到乾隆五十三年薨逝,享年54歲。<br></div><div> 容妃薨后,是不是移靈新疆了呢?東陵的管理人告訴我們,不是,容妃的墓就在河北遵化馬蘭峪清東陵。<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清東陵容妃墓</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采自網(wǎng)絡(luò))</font></h5><div><br></div><div> 非常可惜的是,民國年間東陵大盜軍閥孫殿英炸開乾隆墓穴的同時,把乾隆的妃嬪墓也一并盜掘。1979年維修容妃地宮時,發(fā)現(xiàn)地宮內(nèi)幾乎被盜掘一空,棺床上只有少量人骨,后來在積水中發(fā)現(xiàn)頭骨一具。經(jīng)研究考證,確是容妃頭骨。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的頭骨復(fù)原權(quán)威趙成文教授依據(jù)這具頭骨,復(fù)原了容妃的面貌(趙成文教授復(fù)原過馬王堆辛追夫人、樓蘭美女,等等)。<br></div> 可以比較一下這位容妃,和前面那位“戎裝香妃”像不像?那個戎裝香妃又從何而來呢?有說是郎世寧所畫,是真的嗎?<div> 還別說,宮里還真有容妃的畫像。這是一幅洋裝圖,后來收入《郎世寧畫集》,畫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div> 俏麗的小瓜子臉,尖峭的下頦,挺直的鼻子,微翹的嘴角,與戎裝像哪有一點相像。再將她與趙教授的復(fù)原像比較,又何其相似!<div><div> 好了,乾隆既是只有一位維族妃子容妃,容妃的形象也有了,那“香妃”之說又從何來呢?<br></div></div><div> 還在清朝末年,皇室衰微,民間小報蜂起,就開始風傳一些皇家流言,其中就有“乾隆有個回子妃子,因為身有異香,叫香妃”的說法,坊間添油加醋的故事只是常見手法而已。<br></div><div> 辛亥革命推翻皇朝,紫禁城里從乾清門以外全都交給了國民。于是內(nèi)務(wù)部就準備在武英殿舉辦一個清朝皇室的展覽。為此從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調(diào)集了一批皇家藏品。為籌備展覽,把藏品暫放在武英殿旁邊的小房“浴德堂”里。</div> <h5><font color="#9b9b9b"> 武英殿側(cè)的小房“浴德堂”,后面的灰色圓頂就是所謂“浴室”。</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籌備過程中,內(nèi)務(wù)總長朱啟鈐來檢查工作,在浴德堂看到一張沒有裝框的油畫,是從避暑山莊運來的。畫上人物看似女子,一身西洋戎裝。油畫沒有款識和作者簽名,只是有一張小黃紙簽,寫有“美人畫像”四個字。工作人員問:這是誰呀?朱啟鈐隨口答了一句:是香妃吧。展覽的時候,就按“香妃”說明了,還加一些傳說文字。于是這個說法在社會上廣為流傳。<br> 既然“香妃”是個社會誤傳的流言,容妃又沒有葬在新疆,這座所謂“香妃墓”就與清朝皇室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只是由于京城香妃故事流傳到了新疆,人們就把這座和卓墓傳為“香妃墓”了。<br> </div><div><b>香妃園</b></div><div> “香妃墓”雖是誤傳,新疆文旅方面還是決心利用這個傳說,大大地放大一下,把這個和卓墓大大地擴大為“香妃園”。</div> 香妃園占地300多畝,打造成了國家AAAA級景區(qū)。景區(qū)前人山人海,前面大門什么樣,無法看見,只得緊跟導(dǎo)游過收票閘門。進入閘門。導(dǎo)遊又指導(dǎo)大家搶占座位,觀看表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香妃迎賓</h3> 看過表演,緊跟導(dǎo)遊,進入花園?;▓@里草木蔥蘢,前面出現(xiàn)一座全木質(zhì)建筑,稱“寶月樓”。據(jù)說是乾隆在北京西苑為香妃建造一座寶月樓,所以香妃園里也仿造一座。 寶月樓的木構(gòu)造到處有雕刻精美的圖案,雕刻工藝非常精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前廊木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門雕刻</h3><div> 西苑是紫禁城的西花園,其實就是如今的北海和中南海。北海已開辟為公園,中海和南?,F(xiàn)在是中共中央和國務(wù)院的機關(guān)駐地。如果乾隆為香妃造一座“寶月樓”,就應(yīng)該在北海和中南海。<br></div><div> 北海沒有一座寶月樓,而南海確曾有過一座寶月樓。無論北海、中海還是南海(北海在元朝就是皇宮的一部分),本是明朝的西苑,清朝入關(guān)后完整接下來,并沒有多大改動。乾隆休息時也常到西苑。<br></div><div> 乾隆登上瀛臺,一片粼粼綠水,水中荷傘花粉,心曠神怡。只是抬眼望去南岸一帶紅墻,直長而毫無遮蔽。</div> 于是乾隆命人在南岸邊建造了一座長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樓建成,乾隆很高興,題詩記事,說“池與月適當其前,柳亦有乎廣寒之亭也”,水前賞月,有如廣寒宮前,因命名“寶月樓”。其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戰(zhàn)尚未開打,更不知道回部有個“香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民國初年所攝南海南岸的寶月樓</font></h5><div><br></div><div> 從這張寶月樓原形看,顯然喀什的寶月樓是為旅遊設(shè)計的,與紫禁城樓無關(guān)。<br></div><div>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室退位,袁世凱大總統(tǒng)進入北京。以紫禁城為總統(tǒng)府顯然不合適,于是袁世凱看上了西苑。為把西苑改成總統(tǒng)府,決定把寶月樓改成總統(tǒng)府大門。先是把寶月樓的底層中間打通,成為通道,然后把西苑面向長安街的南墻打開。為連接樓墻和苑墻,寶月樓兩側(cè)修成八字墻。為免從街上一眼看到底,樓后豎了一道影壁。這個設(shè)計十分完美,袁氏又請清末書法大家袁勵準題寫了“新華門”三個大字,以示這是推翻帝制,新中華的總統(tǒng)府。<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袁世凱總統(tǒng)府 </font></h5><div> 府前還造了一座小門房,樹了一圈柵欄?!昂閼椈实邸痹绖P“駕崩”以后,這圈柵欄就拆掉了。民初軍閥混戰(zhàn),張作霖攻進北京,把老袁的總統(tǒng)府改成陸海軍大元帥府,住進中南海。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偽漢奸政府占用了中南海??箲?zhàn)勝利后,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傅作義的華北“剿總”司令部駐進中南海。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南海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駐地。<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今日新華門</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攝于2005年)</font></h5> “新華門”大匾仍然掛在檐下,門內(nèi)影壁上是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wù)”五個大字,表達了新中南海的宗旨。<div> 真正的寶月樓雖與“香妃”無關(guān),喀什把阿帕克和卓墓將錯就錯,打造成一個“香妃園”大景區(qū),吸引大批遊人來遊覽,這實在不失為一個好主意。<br></div><div> 雖說是“香妃園”,人們畢竟還是要來到那個大麻扎的,大麻扎怎么樣了呢?修復(fù)得很漂亮。<br></div> 高大的沙柳環(huán)抱。 麻扎修整一新。 只是學術(shù)界通常稱阿帕克和卓,當?shù)卣f明牌中文字也都稱阿帕克和卓,不知道為什么,說明牌的標題非要偏偏寫“阿巴和加麻扎”。 <div> 按:本篇“喀什—香妃”耽擱時間較長,寫得很糾結(jié)。因為新疆歷史非常復(fù)雜,平時不接觸歷史、特別是邊疆史的看官很容易看暈了頭。所以要寫得粗線條,但又怕斷了歷史的邏輯性。有些東西我已經(jīng)完全跳過去了,像“葉爾羌”“黑山白山”什么的,可如何表述清楚,又頗費躊躇。好歹寫完了,諸位看官請硬著頭皮看吧,不喜歡就關(guān)掉。<br></div><div> ——插旗崖揖手<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