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學習攝影以來,到過婺源N次,因為這是江西最出片的地方之一。雖然去過N次,但還是第一次聽說婺女洲,更是第一次游覽婺女洲。 婺女洲占地面積750畝,由音樂島、五顯島、芳煙島三座島嶼和婺女湖、五顯財神湖兩個湖泊組成。景區(qū)里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一步一景。 這是婺女洲最大的水面婺女湖,它是度假區(qū)的璀璨明珠,也是必游的景點。游客說,乘搖擼船游覽婺女湖,觀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婺女洲有條水道,貫穿南北,把景區(qū)兩個最大的湖泊連接在一起,配上水道兩邊的徽派建筑,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味。清代人吳顥在《婺源溪行 》中寫道:“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蒼蒼溪水清?!眳穷椏隙]來過婺女洲,只能說婺女洲形象地再現(xiàn)了吳顥眼中的婺源。 婺女洲不少水面上種植了荷花,與多數(shù)景區(qū)不同的是,這里的荷花比較稀疏,便于觀賞,不會給人以“密集恐懼癥”。花開之時,肯定便于攝影愛好者拍攝荷花的倒影。 有水必有橋,水多橋亦多。在婺女洲恐怕有十幾座橋梁,正是“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每個橋的造型各不相同,給人不同的美感,也方便游客在三島之間自由穿行。 當然,婺女洲的橋以拱形為主,這也符合中國古代的審美。早在遠古時期拱橋就因其形態(tài)美、造價低、承載潛力大得到廣泛的應用。唐代的劉禹錫就詩贊過拱橋,“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婺女洲的橋都有一個好聽名字,這個橋叫“相思橋”,讓人不禁想起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水道的兩邊都是徽派建筑的民宿,婺女洲上千間客房大多是這類民宿。白墻、灰瓦和高低錯落的馬頭墻,充滿濃郁的古徽州文化氣息。 這里同樣是一片仿古民宅格調的民宿,彎曲的道路,坐落有序的房屋,房屋邊的綠植,真有杜甫筆下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的景象。 兩排民宿有一排靠水,在對岸看過來,倒影似乎比原屋還漂亮。難怪古代詩人講:“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當然,我去的時候是初冬,綠植也不是薔薇而是柿子,冬天柿子可能比薔薇更討人歡喜。 夏日盛開的植物,到冬天不一定完全枯萎。葉子變紅了,掛在墻上,也別有風味。 抱玉塔是婺女洲的標志性建筑,為紀念唐代名將李抱玉而得名。李抱玉不僅是鎮(zhèn)守涼州的主將,也為平定安史之亂出了大力。他是西北人,祖籍并不是婺源,后人也不一定移居婺源,為什么要在婺女洲建個抱玉塔,確實聯(lián)想不到直接的原因。當然,紀念歷史名人可以不分地域。 徽商文化是婺女洲打造的重要的熱點,徽市街自然成為婺女洲最熱鬧的地方。婺源原是徽州六縣之一,婺源人基本上保留了徽州的生活習俗。在徽州,男孩十三四歲就外出學經(jīng)商,正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彼枣呐拊陂T樓也寫上“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 徽市街店鋪眾多,各種各樣的貨品、形形色色的門店似乎都有,也許是為了印證門樓上的12個字。 徽市街的中間,有一條丁字路通向櫻花島,跨過前面不遠的一座橋,就是《遇見婺源》實景表演的地方。相傳,堯帝時天降大雨,村民被困于滔滔洪水中。在眾人一籌莫展,危難之際,一位手持長矛,腰系經(jīng)卷的貌美女子,騎著大鳙魚逆流而上,擊退了興風作浪的惡蛟。隨后,婺女化作天空中的婺女星,守護著此地世代居住的子民。演藝秀運用寫意的戲劇手法再現(xiàn)婺女飛天的神話故事。 新安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及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從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間,在徽州維系了600多年。因此“賈而好儒”,賺了錢一定得讓子弟讀書考取功名的思想在徽州人腦里牢牢扎根。在婺女洲的南門口有一座“文昌書肆”,展示徽州的書香文化。 書肆的對面有一個郵局,也許因為男人長期在外經(jīng)商,與家里的聯(lián)系主要靠書信。古人關于家書的詩很多,像“數(shù)程山路長侵夜,千里家書動隔秋”,“家書何日到,世路幾時平”,更不用說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了。 徽州人重商尊儒,不知道婺女洲為什么竟有一個武林大會,與下面寫的“才子佳人婺女洲”也不合拍。是不是因為宋代歙縣出了方百花,此人是起義軍領袖方臘之妹。她自幼習武,曾在杭州鳳山門饅頭山點將,英姿颯爽,威振三軍。 夜宿婺女洲最大的好處是早起可以拍拍風景。在晨光下,婺女湖上彌漫著一層薄霧。雖然已是初冬,仍然可以感受到“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意境。 紅紅的柿子掛在葉已全落的樹上,被初升的朝陽映得彤紅,正是古人詩中“林楓欲老柿將熟,秋在萬山深處紅”的景象。 古人說“竹影妙于畫”,的確如此。但如畫竹影,靠的是光線。早晨的光線最柔,因此才有“竹影搖虛室,松煙著曉樓”的美麗畫面。 看到“無夢東籬下”幾個字,我想到兩首詩。一首是湯顯祖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睖@祖說他做夢都不會夢到徽州這個多商、多金的地方。一首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彼非蟮臍w依自然,心遠地自偏。在商品經(jīng)濟大發(fā)展的當下,我們與古人的思維是不是應當有所變化。 人們說婺女洲的景色晚上最好,因為有獨特的燈光秀。 在婺女湖,游客津津有味地觀看水簾后面的表演,爭先恐后地享受乘船夜游婺女湖愜意。 但我更鐘意在岸上走走拍拍,記錄下與白天不一樣的風景。 走進徽市街,映入眼簾的除了廣告招貼外,還是一首改過的詩句:“一生癡絕處,遇見婺女洲?!薄鞍V絕”也許是個見仁見智的詞匯,也許是對個性的贊美,也許是對認知的評論。 這些匆匆的腳步,是不是也顯示出過往游客對婺女洲的欣賞和贊美。 這是徽州婚俗館連理堂,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觸摸中式婚俗,了解古徽州婚俗文化。新人們還可以在此舉行特色的水鄉(xiāng)婚禮,行水路迎親,感受原汁原味的古徽州婚俗風情。 在古代,考取“貢生”功名的士子,會在家族樹立一座功名旗桿,以彰顯家族的榮耀。婺女洲五百進士廊復刻了古時的功名旗桿,一座座紅色的功名旗桿上銘刻了婺源有名的進士,展示出婺源底蘊深厚的人文色彩。 我特意注意在徽市街有幾個賣酒的店鋪,這里雖然賣婺源傳統(tǒng)美食,但櫥柜上一罐罐酒缸,是不是說明這里也經(jīng)營酒業(yè)。 這是一個經(jīng)營老水酒的店鋪,燈籠上寫著“炕頭老水酒”的字樣。 這是賣婺酒的店鋪。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古人寫了不少有關酒的詩。婺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過一款江西名酒。明代宰相汪廣洋的《朱伯徽自溪南攜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絲海棠醉》詩中寫道:“舞罷《霓裳》不奈嬌,口脂微動酒初潮?!笨梢娫阪脑淳莆幕乓延兄斎徊灰欢ㄓ诮駷榱?。 這家“王小二醬坊”也很有徽州特色。醬既是徽州的一大特色美食,又是徽菜烹飪中必不可少調味品之一,所以徽州人說,歲月有味雜醬醇。 在老徽州人記憶中,石磨磨出來的醬是最香的。石磨磨出的食物,對于口味偏重徽州人說不是一道菜卻勝似一道菜。 甲路紙傘是婺源甲路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據(jù)說宋代甲路張氏女婿馬廷鸞逸居甲路時,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甲路人都很喜歡。于是心靈手巧的當?shù)厝吮惴轮瞥鰜?,并不斷改進工藝,形成了世代相傳的紙傘制作工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代表性項目。 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傘,要經(jīng)過選料、蒸煮、裝鍵、裱皮紙、繪傘花、修卷上油、穿花線、結頂近三十道工序,然后藝人們還要在傘面上精心勾畫出栩栩如生的花鳥、姿態(tài)優(yōu)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風景等圖案,使雨傘不僅成為美觀大方、晴雨相宜、經(jīng)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成為很有欣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 婺源春季的油菜花是全國聞名的,其實婺源一年四季都有花。人們說:“正月山茶滿盆開,二月迎春初開放。三月桃花紅十里,四月牡丹國色香。五月石榴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茉莉花如雪,八月桂花滿枝香。九月菊花姿百態(tài),十月芙蓉正上妝。冬月水仙案上供,臘月寒梅斗冰霜?!边@些花除了極少的品種外,婺源都有。所以徽市街也有幾家花店。 燈籠又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是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jīng)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帐薪稚弦灿幸患覠舨实辍? 徽市街的燈彩和花卉,不僅坐店賣,而且有花車在街上巡游推銷,一位青年女子隨行,很像唐代詩人盧照鄰詩中描寫的:“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婺源境內群山高聳,山澗汩流,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四季云霧繚繞,寒署溫度分明,加上土層較厚,土壤肥沃,特別適合茶樹喜溫、耐濕、好霧的氣候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唐朝陸羽所著《茶經(jīng)》,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記載。 據(jù)說,婺源人喝茶可分文士茶 、富士茶和農家茶三類。文士茶茶具清雅精致,侍茶者穿中裝褶裙,富文化色彩 。富士茶茶具華麗精美,侍茶者穿綢子長衫,茶席氣派富貴豪華 。農家茶茶具粗糙古樸,侍茶者農婦衣裝,氣氛隨和親切、純粹農家的田園風味。這里肯定屬于農家茶。 曬秋是婺源旅游的一大品牌,首數(shù)篁嶺。婺女洲也有一個曬秋臺,規(guī)模與篁嶺不可同日而語。 曬秋比不上篁嶺,但婺女洲的殘荷還是別有韻味。鄭板橋詩云:“秋荷獨后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fā),非因后出奇?!崩钌屉[寫的更直白:“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婺女洲好像挺理解攝影人,要不然怎么會寫上“風吹日又曬,自由又自在”的語句。特別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祝愿攝影人在這樣的氛圍中,仍然有喜有樂,自尋快樂。這是不是意味著婺女洲正敞開胸懷,迎接四面八方的攝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