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承家族人厚愛.受之撰修家譜, 我吳族乃歷代旺族.家譜乃族史之典籍,吳氏文化之結(jié)晶.前有鄂冶先祖靈佑,再有宗長之情深,后有族人祖父輩,叔侄.兄弟之期待.本人既有受寵若驚之榮耀,更有責任重大之重壓。族人重視家譜和家庭,并以家為中心,構(gòu)建長幼有序, 祖地大冶祠堂就是標志,既是敬仰崇拜之地,又是睦族議事, 入孝出悌,顯親揚名之所.衍生尋根問組,尊老敬賢,忠 孝仁愛之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曰:譜乃家之史也,史乃國之譜也。譜不立則昭穆混,淵源懵。人不知祖,何以禽獸?我們續(xù)修家譜五位發(fā)起人,都親歷社會科技極速發(fā)展,又歷經(jīng)許多的大運動,其間有族人對家族概念淡漠、甚至視其為封建社會的殘留物,這意味著修譜是不可持續(xù)的,面臨家譜文化就要斷層。修譜可不是寫作文,更不是抄戶囗薄。修譜除了文化,耐心,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和金錢。我們續(xù)修譜者經(jīng)歷了八年的歲月,見證了家族的興衰變遷,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才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家譜是傳承家族歷史和文化的有效途徑,可以將家族的記憶和精神延續(xù)下去,讓后代了解家族的根源,傳承家族的文化和精神。我始終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之后,一定會有新一代人站出來承擔下次修復的重任。通過此次修譜走訪,族中能人,宗長的教誨使我重新認識到家族文化的內(nèi)在價值。</p><p class="ql-block"> 家族的血脈認同、血濃于水的親情,使命立於身心,包容和諧兼容,使之我先祖遷陡嶺鳳炳公后,二百三十余者熱情按待,提供免費食宿,讓我心存感激。雖義務(wù)歷時八年,修譜族人十余人前赴后繼,費用自理,未向族人收取任何費用。今有鄂陜鄖白橋《吳氏宗譜》成書,始于先祖護佑、宗親長老們督促鼓勵、族人齊心協(xié)力、族人相遇,便會感到濃濃的祖地之情,暖暖的宗親情,給予了我莫大的勇氣,才終助其成功!</p><p class="ql-block"> 有詩為證:</p><p class="ql-block">族人與我皆同根,</p><p class="ql-block">義務(wù)奔波苦覓尋,</p><p class="ql-block">歷時八年終有《譜》</p><p class="ql-block">不留罵名便是真!</p><p class="ql-block"> 吳永貴 謹此與族人共勉。 </p><p class="ql-block"> 2024年冬于西安</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