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德占青島時期在觀象山上建的方形塔樓觀象臺。該樓屬于哥德式城堡建筑,外墻全部用花崗巖堆砌,方形石塊壘起的七層方形塔樓像搭積木一樣屹立山頭,既活潑灑脫又不失莊重大方,很有立體感與美感。該觀象臺的方形塔樓與八大關(guān)的花石樓的圓形塔樓既各成方圓、相映成趣,又各有特色、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嶗山快書》</p><p class="ql-block"> 聽潮望火 坐井觀天</p><p class="ql-block"> ——青島觀象山探幽</p><p class="ql-block"> 山川</p><p class="ql-block"> 于2024.11.2</p><p class="ql-block">青島有座觀象山 地處島城老城間</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可觀天 觀象臺在山頂建</p><p class="ql-block">圓形穹頂設(shè)有三 我國最早天文站</p><p class="ql-block">建有雕塑在門前 母子抬頭星空看</p><p class="ql-block">天上故事母親傳 兒子聽得特迷戀</p><p class="ql-block">長大我要乘飛船 要到月宮轉(zhuǎn)一轉(zhuǎn)</p><p class="ql-block">告訴嫦娥莫孤單 回家探親大團圓</p><p class="ql-block">星際旅行把門串 摘顆星星當燈盞</p><p class="ql-block">氣象臺在山東南 始建一八九八年</p><p class="ql-block">歌德建筑西洋版 七層塔樓需仰看</p><p class="ql-block">外墻全用花崗巖 像搭積木呈美感</p><p class="ql-block">當時青島由德占 初做水塔供水源</p><p class="ql-block">后改氣象為主線 測量氣候潮變換</p><p class="ql-block">還測海平基準面 現(xiàn)由部隊來使喚</p><p class="ql-block">山一石屋帶圍欄 設(shè)有水準之原點</p><p class="ql-block">全國海拔為標桿 為啥島城成首選</p><p class="ql-block">一是緯度居中間 如此代表南北兼</p><p class="ql-block">二是半日潮汐變 漲落規(guī)律較自然</p><p class="ql-block">三是島城地質(zhì)堅 結(jié)構(gòu)穩(wěn)定難震撼</p><p class="ql-block">四是觀潮記錄全 百余年間未間斷</p><p class="ql-block">為防閃失起波瀾 原點管理很森嚴 </p><p class="ql-block">不宜參觀有遺憾 為此水準零點添</p><p class="ql-block">設(shè)在東部供參展 兩者雖然有親緣</p><p class="ql-block">原點零點兩概念 海拔原點為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國際經(jīng)度聯(lián)測辦 參加兩屆碑中鐫</p><p class="ql-block">該臺專家有貢獻 月球一山命名頒</p><p class="ql-block">山上現(xiàn)已為公園 長廊亭榭供休閑</p><p class="ql-block">牌匾訴說其變遷 雕塑無言勝有言 </p><p class="ql-block">望火樓建在山半 高高矗立觀火患</p><p class="ql-block">山下教堂靠路邊 紅色磚墻入眼簾</p><p class="ql-block">道路蜿蜒繞山轉(zhuǎn) 房舍錯落呈古典</p><p class="ql-block">百年建筑留畫卷 當下城建續(xù)新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聽潮望火】“聽潮”指觀象山設(shè)氣象臺,還在大港設(shè)“驗潮站”,觀測潮汐變化;“望火”指觀象山西麓的“望火樓”。</p><p class="ql-block">【坐井觀天】“坐井”指觀象山上的“水準原點”,其坐落在其井內(nèi)的“原點”設(shè)有一瑪瑙圓球。作為測量海拔高度的坐標依據(jù);“觀天”指觀象山有兩座觀象臺,一座是德占時期在1898年建造的方形塔樓觀象臺;一座是我國在30年代初期建造的穹頂觀象臺。</p><p class="ql-block">【門前雕塑】指在穹頂觀象臺門前設(shè)有一母子相偎的花崗巖雕塑,雕塑取名為“天上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氣象臺在山東南】句指德占時期在1898年在觀象山上東南處建的方形塔樓觀象臺,因其主要功能作為觀測氣候使用,日占時期又改為“測候臺”。建國后被部隊接管,主要也是用于測量氣候與潮汐變化等。為了與山上現(xiàn)在以觀測天文為主的穹頂觀象臺區(qū)別一下,就稱其為氣象臺吧。</p><p class="ql-block">【初作水塔】句指德占時期最早在山上建水塔貯水,并將此山改為“水道山”。</p> <p class="ql-block">上圖:在青島觀象山上始建于1910年(德占時期)的高27米的七層塔樓觀象臺,現(xiàn)歸海軍部隊使用。</p><p class="ql-block">下圖:始建于1930年的觀象山穹頂觀象臺。</p><p class="ql-block">在此,還由法國引進一臺天文望遠鏡,1932年投入使用。</p><p class="ql-block">在觀象臺不遠處設(shè)有一處紀念碑,緣由是當時該觀象臺主任高平子帶領(lǐng)兩位測量人員在20年代及30年代先后兩次代表我國參加多國測量地球經(jīng)度任務(wù),由于測量的數(shù)據(jù)精準,受到了世界測量經(jīng)度組織的贊譽,特此立碑紀念。當時測到該觀象臺(門牌)位于東經(jīng)一百二十度十九分;北緯三十六度四分。</p><p class="ql-block">1982年世界天文學聯(lián)合會為表彰紀念高平子為天文學所作出的貢獻,將月球正面一處大型環(huán)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huán)形山”。</p><p class="ql-block">門前的雕塑名為《天上的故事》,是后來修建的。</p><p class="ql-block">青島觀象山的兩個觀象臺一東一西、一高一低、一方一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早在30年代觀象山以“穹臺窺象”之譽被評為“青島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觀象山亦開辟青島“十大山頭公園”之一,也是4A景區(qū)。稍感遺憾的是山上缺少導游圖,還有東面的方形塔樓觀象臺矗立山頭,用花崗巖建造的外墻顯得蔚為大氣壯觀,可與八大關(guān)的花石樓相媲美?,F(xiàn)因是部隊駐地難以近距離參觀,甚至難以在最佳位置拍照取景。此景如果能略加修繕,留出一定的參觀線路對民眾開放,則會使觀象山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原觀象臺擔負的主要任務(wù)是天文、氣象、海洋、地磁、地震等的觀測工作。現(xiàn)在已將氣象、海洋、地磁、地震的觀測工作分別劃歸氣象局、海洋研究所、地震局管理。</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青島觀象山(穹頂)觀象臺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青島分臺,定期向市民、游客開放,宣傳普及天文知識。</p> <p class="ql-block">我國建于1930年至1931年的青島觀象山穹頂觀象臺。</p> <p class="ql-block">我國的水準原點。</p> <p class="ql-block">于1905年后建于觀象山西麓的望火樓。</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望火樓。其地基與門樓采用原來的舊石料。</p> <p class="ql-block">青島觀象山望火樓(望火樓圖片轉(zhuǎn)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德占時期在1905年設(shè)消防隊,并最早在浙江路與曲阜路路口設(shè)防火瞭望塔樓(巧合的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這處消防駐地仍然還是經(jīng)過重建后的青島市市南消防支隊的駐地)。</p><p class="ql-block">隨后,德人又在觀象山建了(上圖)這座望火樓。這座望火樓位置較高,加之當時城區(qū)高樓很少,對老城區(qū)的瞭望目之所及,非常寬泛。當時其消防隊歸膠澳巡捕局所轄。</p><p class="ql-block">當時望火樓用于消防瞭望,在塔樓頂部派員24小時值守,如遇失火,即拉響樓上警鐘,并根據(jù)警鐘次數(shù)分辨失火方位(白天還用信號旗指示方位及火勢大小,晚間則以燈光信號輔助。</p><p class="ql-block">1905年由德國運進由馬車拉運的蒸汽消防唧筒及人工消防唧筒滅火,蒸汽消防唧筒即采用小型蒸汽機,靠蒸汽壓縮水泵噴水救火(如火車蒸汽機原理)。比較麻煩的是,為了遇到火警能及時出動,在沒有火警的情況下,蒸汽機也須全天候不能?;?。</p><p class="ql-block">人工唧筒則用幾人操作水泵壓出水來,但噴水射程較近。后來,又從德引進了云梯,可對當時較高的樓層實施滅火。</p><p class="ql-block">后來,日本第一次占青時,已改用汽油機水泵抽水滅火,其射程已可達15米。</p><p class="ql-block">上圖的這座望火樓原曾一度是青島老城區(qū)的地標性建筑之一。隨著城市通訊的發(fā)展及高樓的不斷增加,其望火樓高度瞭望亦受到限制等等原因,早在40年代中期已逐漸失去其功能,后在2009年拆除。經(jīng)市民多次要求恢復(fù)老建筑,相關(guān)部門又在原址上按原樣重建。重建的望火樓,雖然外觀大致相同,但是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減少了原來的一些內(nèi)容,更為遺憾的是缺少了一些歷史的沉淀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觀象山上設(shè)立的我國在上世紀20年代與30年代兩次派員參加國際上組織的經(jīng)度測量活動,世界經(jīng)度聯(lián)合會對青島觀象臺以高平子主任帶領(lǐng)兩名觀測員的細心工作精確測量的數(shù)據(jù)給予了高度贊賞。為此,特立碑紀念。</p><p class="ql-block">在八十年代國際天文學會為表彰我國天文學家高平子為世界天文學做出的重大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命名為“高平子環(huán)形山”。</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上刻有碑記,并記錄了我國參加萬國經(jīng)度測量的三位天文學者以及測量了觀象山觀象臺所處在的經(jīng)緯度。</p> <p class="ql-block">觀象山上的雕塑,取名為《宇宙》。</p> <p class="ql-block">“宇宙”雕塑側(cè)面。</p> <p class="ql-block">圣保羅教堂,又稱觀象二路基督教堂。是在1908年由魯東信義會在原德國俱樂部的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照片起名為《坐井觀天》——坐落在青島觀象山上的兩個景觀“水準原點”,“坐井”指井內(nèi)的原點坐落有一瑪瑙;“觀天”指觀象山有兩座觀象臺。(拍于2024.12.3)</p><p class="ql-block">圖右石屋內(nèi)的井中,置放一塊圓形瑪瑙,這是我國唯一的“水準原點”。我國測量物體海拔高度(無論泰山或珠穆朗瑪峰)都是以此為基準的。因“水準原點”管理森嚴,不宜參觀。后在2006年,青島又在東部“海底大世界”園區(qū)內(nèi)建了一處“水準零點”,以供游客游覽。兩者雖一字之差,且有“血緣”,但是概念不同?!霸c”是精準的實際測量海拔高度的依據(jù),精確到以米為單位的小數(shù)點后4位數(shù)(72.2604米)。測量海拔高度還是以“水準原點”為基準且規(guī)范嚴謹?shù)摹Tc位置是用一瑪瑙圓球,也是因為瑪瑙受溫差影響變化輕微所采用的。</p><p class="ql-block">而以原點為基準建立的“水準零點”則只是理論上的海拔高程零度概念。</p><p class="ql-block">圖左塔樓(始建于1905年)是德占時建的觀象臺,當時稱為“皇家青島觀象臺”。該臺作為我國最早的觀象臺,與上海、香港的觀象臺并稱為“遠東三大觀象臺”。日占時改為“青島測候所”。現(xiàn)為北海艦隊管理使用,作為“氣象臺”用于觀測氣候、風力、潮汐等。</p><p class="ql-block">我國在30年代在該觀象臺西側(cè)又建立了新的拱頂?shù)挠^象臺,現(xiàn)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分臺。</p><p class="ql-block">這座不大的觀象山(原稱“水道山”,德占時曾建水塔供水”;亦俗稱“大鮑島東山)竟集有天文臺、氣候站、水準原點及山腳的德建防火樓、教堂等老建筑,的確值得走一遭。</p><p class="ql-block">而當們我國50年代為什么將“水準原點”放在青島,一是因為青島處在我國疆域的緯度適中,代表性強;二是青島海域的“半日潮起潮落較為平緩自然(受臺風等影響較少);三是青島的花崗巖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穩(wěn)定;四是因為青島觀象臺建的最早,設(shè)在大港的“驗潮站”百年來的水文資料最全。</p> <p class="ql-block">建于1905年后的“望火樓”。</p> <p class="ql-block">德建觀象臺的圓頂窗戶。</p> <p class="ql-block">從德建觀象臺的窗戶看外面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德建天文臺的德文。</p> <p class="ql-block">德建天文臺的德文。</p> <p class="ql-block">德建天文臺的簡介。</p> <p class="ql-block">“四合一”。</p> <p class="ql-block">落款由青島市政府頒發(fā)的標牌上刻有:歷史優(yōu)秀建筑、青島觀象臺、觀象二路19號、建于1910年。</p><p class="ql-block">德式建筑,初為“皇家青島觀象臺”,是青島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gòu)。建筑師:保爾.弗里德里希.里希特設(shè)計。</p><p class="ql-block">下附外文(略)</p> <p class="ql-block">標牌刻字為:中國氣象學會誕生地。</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10日)</p> <p class="ql-block">圣保羅教堂一側(cè)。</p> <p class="ql-block">觀象山上的涼亭。</p> <p class="ql-block">原青島六中(市美術(shù)學校)原址,因青島六中已遷往西海岸?,F(xiàn)在原址名稱改為兩處“青島三江學校”,并附:“市南區(qū)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以及“青島晨星實驗學?!?。</p> <p class="ql-block">學校一角。</p> <p class="ql-block">青島市晨星實驗學校。</p> <p class="ql-block">登山路上的圓月拱門。</p> <p class="ql-block">這幾塊銅板固定在上下山的石條路的邊緣上,上面的刻字記錄了觀象山的簡要歷史變遷。如下:</p><p class="ql-block">1897年,德占時期,在此建貯水池,稱“水道山”。</p><p class="ql-block">其實在之前,該山被當?shù)厝藗兎Q為“大鮑島東山”。</p> <p class="ql-block">1911年定名“皇家青島觀象臺”,又稱“觀象山”。</p> <p class="ql-block">1914年,日占時期,改為“測候山”。“測候”即為“測量氣候”。</p> <p class="ql-block">1923年,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正式定名為“觀象山”,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1924年,中國政府正式接管觀象臺,開創(chuàng)了中國天文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1931年,在山巔建成觀象圓頂屋。</p> <p class="ql-block">1951年,駐青部隊接管天文臺,為部隊提供氣象。</p> <p class="ql-block">1952年,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原點”。</p> <p class="ql-block">1984年,以氣象科普教育為主題,進行恢復(fù)建設(shè)。</p> <p class="ql-block">2000年,進行綜合整治,改善綠化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長廊。</p> <p class="ql-block">仰視穹頂觀象臺。</p> <p class="ql-block">穹頂觀象臺簡介。</p> <p class="ql-block">小哥與門前雕塑合影,也要來聽“天上的故事”嗎?!</p> <p class="ql-block">遺憾今天不是參觀日,天文臺不對外開放,再預(yù)約一下,等到開放日到樓上看星星吧。</p> <p class="ql-block">在穹頂觀象臺主樓東側(cè)還有兩個稍矮的穹頂建筑,不知其主要作用是干啥的。</p> <p class="ql-block">圖片右上便是遙望的德建的觀象臺塔樓。</p> <p class="ql-block">“在水一方”——與“水準原點”合個影吧。</p> <p class="ql-block">觀象山的觀象二路入口處。</p> <p class="ql-block">學校東側(cè)。</p> <p class="ql-block">來到水準原點,亦能看到遠處的觀象臺。</p> <p class="ql-block">駐足觀象臺。</p> <p class="ql-block">在水準原點石頭房子附近的這個矮房子不知是干啥的?!</p><p class="ql-block">在附近居住的朋友有知道的嗎?如有知道者請告知一下可以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