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月初六大雪,我們兄弟姐妹妯娌相約,來到中華藝術宮,觀看“何以敦煌”藝術大展。老年人了,去不了甘肅看敦煌,搬到上海的敦煌藝術大展可不能不去看。</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以“文物+復刻經(jīng)典洞窟+壁畫彩塑”的形式呈現(xiàn),調(diào)集了敦煌研究院168件/套具有代表性、稀缺性的一二級珍貴文物及臨本,實現(xiàn)觀眾身臨其境的觀展感受。</p> <p class="ql-block"> 何以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觀其盛大,嘆其蔚為。中華藝術宮的敦煌藝術大展于金秋九月開館,冬月二十日閉館。</p> <p class="ql-block"> 看高大上的敦煌藝術大展,展示壯士抱戈泣胡笳,僧侶渡劫搖經(jīng)筒。絲路美人撒花雨,古道商旅枕冰霜,大漠駝鈴,西風馬鐺。其千年的歷史知識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還是要有高人點撥,始看懂其文化源泉、守護敦煌瑰寶之理念。</p> <p class="ql-block"> 不懂就問,請高人指點。</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觀展順序:“絲路·敦煌”,“石窟·凈土”,“遇見·藏經(jīng)洞”,“堅守·傳承”。</p> <p class="ql-block"> 除了國人來觀展,也有外國觀眾前來觀展,拿了手機除了拍攝,還仔細用手機對照查閱。我發(fā)現(xiàn)他觀看的這一部分,剛好介紹外國人騙購敦煌文物的部分,你說好巧不巧。</p> <p class="ql-block"> 這是敦煌石窟頂壁畫,用一個成語詞形容就是“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這是石窟穹頂畫。</p> <p class="ql-block"> 敦煌藝術大展以文物、經(jīng)典洞窟復制和壁畫臨摹的形式,給人們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與莫高窟相隔數(shù)千里的上海也能近距離地一睹敦煌藝術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 這次展覽中,比較多的是手工臨摹的敦煌壁畫,雖然是復制品,但同樣珍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畫原作肯定離不開當?shù)?;而且,手工臨摹的壁畫在博物館級的燈光下展示,觀賞效果極佳;再者,幾代敦煌守護者的精心臨摹,能看得出他們?yōu)楸Wo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付出的巨大心力,本身也是敦煌研究院的珍貴藏品。</p> <p class="ql-block"> 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于1965年在莫高窟125窟和126窟前崖壁的石縫中發(fā)現(xiàn),這幅殘缺品綢底滿繡,佛坐于蓮臺之上,蓮臺下方列一男四女五位供養(yǎng)人,旁邊繡有發(fā)愿文。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佛教繡品。</p> <p class="ql-block"> 幾代敦煌守護者的手工臨摹壁畫也是珍貴的文物藝術品。敦煌研究院第一、第二代院長常書鴻、段文杰等先生的臨摹的敦煌壁畫,已經(jīng)被海關作為文物不能出境了。</p> <p class="ql-block"> 這次在上海復制的六個洞窟,代表了敦煌洞窟從早期到晚期這1000年的營建成就。為了更好地保護洞窟中的珍貴壁畫,平時這些洞窟不對普通游客開放,只有研究者在做學術考察時才有機會入內(nèi)。展方借助數(shù)字化技術,通過高清攝影、3D建模等手段,讓整窟壁畫原樣復制,觀眾進入復制的洞窟,宛如進入真實洞窟。通過燈光,呈現(xiàn)出更多精彩細節(jié),讓觀眾真切感受到敦煌藝術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萬神之殿,西魏第285窟縱877厘米、橫923厘米、高479厘米,此窟被敦煌研究院原院長段文杰稱為“融匯多元的萬神殿”,因為洞窟內(nèi)既有佛、菩薩、飛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媧、雷神、雨神、婆羅門教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靈濟濟一堂。舉目四望,密集的壁畫不留空隙,令人感到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 中唐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平面橫長方形,石胎泥塑涅槃佛像身長15.8米,右脅而臥,神態(tài)安詳,唇含笑意。展廳里對此窟一比一完整復刻,也復刻了觀者邂逅此窟時的震驚。與此涅槃像相呼應,洞窟南、西、北壁的壁畫描繪的是弟子與世俗人物的舉哀圖,涅槃佛周圍壁上繪有侍女攙扶著的頭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漢族帝王,以及吐蕃、突厥、回鶻等各族和南亞、中亞等國的王子,反映出唐朝民族關系的密切和國際交往的廣泛。</p> <p class="ql-block"> 敦煌塑像名滿天下,現(xiàn)場展出的幾尊塑像都經(jīng)過精挑細選,非常多樣,其中不乏稀世文物。</p> <p class="ql-block"> 比如北宋的《觀音木雕像》就非常特殊。由于開鑿敦煌石窟的崖體為砂爍巖,不適于雕刻,所以石窟中的佛像、菩薩像等,往往都采用泥塑彩繪,很少有其他材質(zhì)的雕像。而在敦煌藏經(jīng)洞內(nèi)出土的文物中,有幾尊木雕佛像,都曾遭劫掠。如今在滬展出的這尊木雕觀音菩薩像,頭部和手臂等有殘損,但其他部分相對完整。木雕材質(zhì)為一整段的黃楊木,從殘存的手臂分析,其應為八臂十一面觀音,極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李君莫高窟佛龕碑</p> <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八年(1348年)敦煌僧守朗立,碑身上額陰刻“莫高窟”三字,中部刻四臂觀音像,像的周圍用六種文字刻寫真言,漢字為“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文化藝術的保護薪火相傳,從1944年起,成立研究院距今八十年,幾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敦煌藝術的研究保護和弘揚取得了輝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上海與敦煌遠隔千山萬水,上海各界對敦煌藝術的關愛,觀眾乃至市民對敦煌藝術大展的點贊,足可見上海的城市文化底蘊,<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納百川,有容乃大。</span></p> <p class="ql-block"> 觀展后結束語</p><p class="ql-block"> 華貫徹潤千數(shù)世,歷經(jīng)百輩,</p><p class="ql-block"> 夏秋之交與滬上,披光顯耀。</p><p class="ql-block"> 文觀輒止有余味,思量難斷,</p><p class="ql-block"> 化一尊飛天伎樂,飽覽浦江。</p><p class="ql-block"> 頂七尺彌陀圓光,上臨珠塔,</p><p class="ql-block"> 流連煌夢方覺淺,定再相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