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不信佛,但我敬佛。</p><p class="ql-block">每到一處寺廟都會恭敬的瞻仰,懷著一顆恭敬之心。</p><p class="ql-block">聞著空氣中彌漫的檀香的氣味,心境特別靜,沒有浮躁,消除一切雜念,如同溶化在其間。</p> <p class="ql-block">到莆田的第三天朋友帶我去廣化寺游覽。</p><p class="ql-block">查資料得知莆田廣化寺創(chuàng)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本為當?shù)孛苦嵚度值苤v學之所,后獻其所予金仙禪師取名金仙院。隋朝拓建后改名金仙寺。</p> <p class="ql-block">隋開皇九年(589年),天臺宗高僧無際禪師駐錫南山,拓建寺宇,改寺名“金仙寺”。唐睿宗時賜寺名“靈巖寺”,由書法家柳公權書匾。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太宗皇帝再賜寺名為“廣化寺”,光宗賜額。宋明時期達鼎盛,興建2寺,下轄10院120庵,僧尼人千余人。宋政府在莆田設置地方政府“興化軍”,故在莆田有“未出興化,先有廣化”之說。</p> <p class="ql-block">釋迦文佛塔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由朝廷支持建筑(塔身一層南面門上刻有“皇帝萬歲”),仿木構石建筑,八角五層空心石塔,高30.6米。每層均有塔心室和環(huán)塔外回廊,塔身和塔檐迭石間滿雕佛像、及佛教題材圖案共891幅,宋代文字題刻116處1萬多字,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塔歷經(jīng)莆田7次8級以上地震,屹立千年不倒,堪為奇跡</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矗立兩座千年石經(jīng)幢,其中一座用北宋時期莆仙方言雕刻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咒》及捐建者姓名。</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歷經(jīng)戰(zhàn)火和倭寇焚毀,現(xiàn)存下來的一些主要建筑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依舊制重建的。八十年代初,海外華僑熱心捐助,廣化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擴建,千年古剎一舉重輝</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坐西朝東,整座寺院沿山勢自然上升,在坐西朝東的中軸線上,依序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臥佛殿等,全長385米。</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為清光緒年間建筑。殿內供奉著釋迦佛、藥師佛和阿陀佛三尊大佛。</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寺 藏身于鬧市當中,雖處鬧市一隅,但廣化寺不賣門票,不搞經(jīng)懺,僧人農禪并重。是市民們踏青、散心的好去處,此舉在佛教界開啟一脈清流。</p><p class="ql-block">1983年廣化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90年被列為三座全國樣板寺廟之榜首。</p> <p class="ql-block">福建佛學院就設立在廣化寺。</p><p class="ql-block">創(chuàng)辦于1983年春季,是經(jīng)國家宗教局、福建省政府批準,在福建省民宗廳領導下,由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主辦,以修學并重為基礎的漢語系佛教本科院校。</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內有一個鎮(zhèn)寺之寶,就是觀音殿里面的那尊觀音。觀音像高9.8米,重8噸,是用一整棵非洲的花梨木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黃花梨生長得非常緩慢,據(jù)說雕刻觀音像的花梨木樹齡至少在15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2000年,廣化寺在全國以及東南亞已經(jīng)有子孫寺廟1200多座,這些子孫寺廟每年回來都會捐很多香油錢給廣化寺,所以廣化寺錢很充足,它的財源清凈,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不收門票。</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在2000年花了200萬買來這棵非洲花梨木,并請了莆田頂級的木雕大師吳文忠先生雕刻觀音像。</p><p class="ql-block">這尊觀音像在中國和東南亞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很多人去拜這尊觀音的時候,經(jīng)常會發(fā)出一句感嘆:“哇,這尊觀音雕工太飄逸了,雖然是木雕,但是好像一陣風吹過來,觀音的裙帶都要飄起來了。</p><p class="ql-block">這尊觀音2002年開光</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吳文忠先生在雕刻這尊觀音臉部的時候,是順著黃花梨木頭的紋理來雕的,所以把這尊觀音雕活了。</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木雕的人像,一般來說表情是固定的,是什么表情就是什么表情,只有我們活人的表情才會發(fā)生變化,喜怒哀樂都會有,但是這尊觀音跟我們活人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表情也會發(fā)生變化。</p><p class="ql-block">站在正面瞻仰觀音像,觀音的表情嚴肅而端莊,體現(xiàn)了觀音的大慈大悲,體現(xiàn)了佛法的威嚴;如果從兩側側門瞻仰觀音像,她就變成了微笑的觀音,體現(xiàn)了觀音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說站在不同角度瞻仰這尊觀音像,我們看到的觀音表情是不一樣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觀音殿側的放生池,池里面是放生的烏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