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2.6號潤澤日講 論語第26講:君子周而不比</p><p class="ql-block"> “永遠不要去跟一個人的段位斗”</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字面意思翻譯是,君子團結(jié)而不勾結(jié),小人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p><p class="ql-block">此處引用陽明先生與弟子南元善的一段話,是南元善欲辭官之時,“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p><p class="ql-block">透過甲骨文看“周”和“比”這兩個字,就不難理解團結(jié)和勾結(jié)了。</p><p class="ql-block">用一張表來做對比</p> <p class="ql-block">“周”和“比”講的不是兩種人,本質(zhì)是講的兩種起心動念----大我和小我。</p><p class="ql-block">大我周而不比,小我比而不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只是比例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完全的君子和完全的小人并不存在,只是誰的大我比例更高,誰的小我比例更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遇到?jīng)_突,把自己放在君子的位置來審判對方,就有失公允了。</p><p class="ql-block">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他人,這就是一顆平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跟一個人的段位斗”</p><p class="ql-block">因為站在對方的立場,對方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在自身的邊界里,他已經(jīng)做的很好了。</p><p class="ql-block">如果不能引導對方發(fā)現(xiàn)并突破自己的邊界,只是一味用自己認為的“高”來敲打他,就只會激發(fā)更大的矛盾。真正的高,不是自上而下的敲打,而是自下而上的托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評價一個人的觀點時,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場和前提,當你能站在他的立場,運用他的前提,為他更好的辯護時,才說明你理解了他。有了理解才說明你的評價是有價值的。</p><p class="ql-block">如何做到周而不比</p><p class="ql-block">一、先表達共情和理解,</p><p class="ql-block">讓他的情緒得以平復下來</p><p class="ql-block">二、引導他反思問題的根源,</p><p class="ql-block">看清背后不同的認知</p><p class="ql-block">三、帶著一份同理心,</p><p class="ql-block">審慎地做出決策和行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對潤澤日講的記錄,第一次聽其實對陽明先生對弟子的那句話印象很深刻,“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笔辜簽榫?,使人為小人,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他人,只會不斷激發(fā)他人的小我。這也不是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清高,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對他人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和比不是指兩種人,而是兩種起心動念,每次領(lǐng)讀群老師讓我們寫下起床第一念的時候,雖然我告訴自己要感恩要祝福,可每次下來都不是想感恩和祝福。老師為什么讓我們覺察念頭,因為起心動念很重要,它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大我和小我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只是比例不同,繼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激揚大我,記起來四個字“如貓捕鼠”,去捕捉那些不好的起心動念,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即刻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上大家都對今天的日講內(nèi)容深受觸動,我在整理以上文字的時候,聽的更仔細,對另外兩處地方也感觸至深。上面是使己為君子,使人為小人。接下來這句,如果遇到?jīng)_突,把自己放在君子的位置來審判對方,就有失公允了。就像把自己放在正確的位置,自然認為對方是錯的,誰都不愿意承認自己是錯的。家庭里不是爭論對錯的,工作中也一樣,溝通是有方法的,而方法的前提是心法,即有一顆怎樣的起心動念,自己的話說出去是激揚了對方的大我還是小我,是對對方有幫助還是更激化了矛盾,當有情緒的時候等三秒,把那些傷人的話咽到肚子里,等平靜下來,去思考怎樣可以做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認知改了嗎?我想是改了。</p><p class="ql-block">做到了嗎?負責任的回答沒有。</p><p class="ql-block"> 總是后知后覺也不行,現(xiàn)在連覺都沒有了,昨晚跟邊姐在會議室讀《誰在我家》,任邊姐如何引導就是不上道,那一刻我滴大腦竟如此強大。近來的確沒有練功夫,感受是什么,什么是感受,找不到自己的感受了,我想自己更多的回歸于生活,反而沒有了感受。</p><p class="ql-block">思考還在嗎?誰來回答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