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4年12月1日——12月4日,我們有幸參加江西省美術學科地方文化主題教研活動,參加此次活動,猶如開啟一場深入江西美術文化寶藏的探秘之旅,為我今后的教學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br>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基礎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力加教授,他以本土文化為依托,開展“ 核心理念與課題分析”“核心理念與課例分析”專題講座。李教授指出新藝術課標給美術教師提出的新要求1.核心素養(yǎng)為主軸。2.主題大單元課程。3.學業(yè)質(zhì)量標準(評價) 。4.構建“新”的美術課堂教學。5.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課標關于編寫教材要求:鼓勵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構建藝術教材的框架和內(nèi)容,突出主題化、生活化、情境化、項日式、任務驅(qū)動等新的學習理念和方式。提倡以單元的形式組織學習內(nèi)容。單元的大小應根據(jù)不同的任務、學生的年齡特征確定,從整體到細節(jié),處理好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關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組織結構。要精心組織和設計學習任務,休現(xiàn)學科綜合的理念,使學生在任務驅(qū)區(qū)動下,有效提高綜合探索和學習遷移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情境中以問題為導向展開學習,實現(xiàn)從學科本位、知識木位到素養(yǎng)本位的轉(zhuǎn)型——《義務教有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h3> <h3>李教授以跨學科大觀念(大概念)統(tǒng)整和重構教材(學習)內(nèi)容,關注學科知識技能的結構化到單元的設置通過豐富的案例解析,引導我們?nèi)绾未蜷_設計思路和搭建基本框架。</h3> <h3>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領軍人才、陜西省教學名師——張敏倉老師,他以“大美在民間”——陜西民間美術進校園探索與實踐和“大美在民間”校本課程的構建為例,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如何開展本土文化。</h3> <h3>浙江湖州第一小學美術老師王建芳,為我們展示浙江湖州地方課程《羽毛扇》。王老師從認識“我的家鄉(xiāng)”引出她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羽扇。通過視頻介紹羽扇的歷史、扇形、工藝、寓意。學生們通過看、摸、做來了解湖州羽扇,王老師用她循循善誘的語言和獨特的教學魅力把她家鄉(xiāng)的非遺文化進行有效傳播和推廣。</h3> <h3>江西省高中美術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第一名獲得者——李鴻飛老師,他為我們展示了江西美術地方課程《白地青花 探瓷之精神》。他以外國同學要來江西,他想給她送一份能代表中國的禮物,問同學可以送什么?同學們自由回答。得出瓷器之后又讓學生說出他對瓷器的映象并寫在黑板上。李老師松弛感滿滿的教態(tài)、幽默的語言、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的智慧,使我們受益匪淺,都在享受這個聽課的過程。</h3> <h3>在研討中,贛州市美術教研員梁博博作為贛州代表發(fā)言,他們以“福壽溝是自然與匠心共繪的奇觀”為大觀念。大情境:下大雨道路因積水交通而變得異常擁堵,媽媽比平時晚了一些才趕到學校接小明。小明對媽媽說:“媽媽, 以后下雨天我就不想回家了,我想去老城區(qū)的爺爺奶奶家住。那里不會道路積水。核心問題:贛州這座城市為什么千年不澇?單元任務:能句夠理解福壽溝作為城市防洪排澇典范的獨特價值,用美術語言呈現(xiàn)出平面及立體的福壽溝。</h3> <h3>鷹潭團隊的設計以木為主題,以一顆幸福的種子為主線進行框架構建。大觀念:我們在這里長大。單元設計:1.感悟生命——培養(yǎng)對生命的熱愛。2.木韻生活——傳統(tǒng)智慧在生活中的綻放。3.生命接力——在行動中內(nèi)化、生發(fā)。以問題“我們還能為自己生長的地方做些什么?”引到孩子們進行傳承、創(chuàng)作。</h3> <h3>關于地方文化資源整合與美術課程設計的探討,給我?guī)砹巳碌乃伎季S度。我意識到,將本土文化融入教學,能讓學生觸摸到本土文化的溫度,使美術課不再局限于技巧傳授,而是成為文化傳承的橋梁。合理開發(fā)利用地方文化資源,能構建出獨具特色且富有內(nèi)涵的美術課程體系,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br>此次教研活動讓我深刻領會到,江西省美術學科與地方文化的融合有著無限潛力與廣闊前景。我將把所學所思積極應用于教學,讓美術課堂成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江西地方文化的重要陣地,引領學生在本土文化的藝術海洋中暢游、探索與成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