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廈門市,別名鷺島、禾島、新城等,簡稱“廈”或“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p><p class="ql-block"> 廈門市境域由福建省東南部沿廈門灣的大路地區(qū)和廈門島、鼓浪嶼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它東與大小金門島、南與漳州市龍海區(qū)隔海相望。</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動漳廈戰(zhàn)役,10月17日,廈門島及鼓浪嶼解放。10月21日,廈門市人民政府成立。</p><p class="ql-block"> 廈門是一座風光旖旎的“海上花園”,它有美麗的5A級景區(qū)鼓浪嶼;有閩南佛教勝地之一的南普陀寺;有鄭成功紀念館;有保存完好的中外建筑群;有陳嘉庚創(chuàng)建的集美學村等。</p> <p class="ql-block">高達15.7米,重達1617噸的巨大鄭成功雕像,是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而成,宛如一位鐵血將領,鎮(zhèn)守著這片風云際會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面向大小金門島的黑面金身媽祖雕像。</p> <p class="ql-block">遠眺金門島。</p> <p class="ql-block">集美學村是集美各類學校及各種文化機構的總稱,他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出資創(chuàng)辦,享譽海內外。學村總建筑面積達三千余畝,擁有在校師生十萬余人,形成了由學前教育至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p> <p class="ql-block"> 在學區(qū)內的集美鰲園有陳嘉庚先生故居、陳嘉庚紀念館、嘉庚文化廣場、歸來堂、嘉庚公園等景點。</p><p class="ql-block"> 鰲園三面臨海,西接陸地,像一朵潔白的睡蓮仰臥在水面上。鰲園原為一座小島,形狀似龜,島上有一媽祖廟,抗戰(zhàn)時期,該廟和集美學村一起毀于日軍炮火。</p> <p class="ql-block"> 集美解放紀念碑位于鰲園的中央位置,碑高28米,象征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到新中國建立這艱苦卓絕的28年;碑座共4層,第三層是8級臺階,第四層是3級臺階,象征著8年抗日戰(zhàn)爭和3年解放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紀念碑的正面是毛澤東主席受陳嘉庚之邀,于1952年5月所題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個鎏金大字。碑的背面是陳嘉庚親手撰寫的284字碑文。</p><p class="ql-block"> 碑座的石欄上刻有多種珍禽怪獸、奇花異草,碑座正面是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的浮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字科次,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人,祖籍河南固始縣。</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是中國近現代愛國華僑領袖、企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p><p class="ql-block">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陳嘉庚回國參加政協(xié)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等職。</p><p class="ql-block"> 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不朽貢獻。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p> <p class="ql-block">集美學村龍舟池。</p> <p class="ql-block">陳嘉庚精神:燃燒自已照亮別人。</p> <p class="ql-block">為紀念陳嘉庚誕辰150周年,10月20日在經過簡單裝修的陳嘉庚故居進行彩排,21日陳嘉庚孫子陳立仁將親自揭幕。</p> <p class="ql-block">海拔1175米的云頂山是廈門最高山峰。</p> <p class="ql-block">從廈鼓碼頭乘渡輪去鼓浪嶼。</p> <p class="ql-block">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它的名字是“五龍嶼”。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明朝時改稱鼓浪嶼。</p><p class="ql-block"> 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英、美、德、法、日等國相繼在島上設立領事館。1844年,美國政府派哥倫布來到廈門,在鼓浪嶼田尾球埔旁設立了“交通郵政辦事處”,并代行領事之職。1865年,該辦事處升格為領事館。</p><p class="ql-block"> 目前島上仍保存著領事館的遺址。</p> <p class="ql-block">在鼓浪嶼鼓新路,這塊刻于清朝嘉慶年間的摩崖石刻——“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摩崖石刻”,是廈門至今發(fā)現的最大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廈門南普陀寺。</p> <p class="ql-block">“毓園”是廈門市人民政府為紀念婦產科專家林巧稚而建。園中屹立著林巧稚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跡展覽室”。</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書中刻著林巧稚的格言: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怎能見死不救能治不治!</p> <p class="ql-block">逛廈門園林植物園。</p> <p class="ql-block">鄧小平親手在園中種植了一棵高山榕樹。</p> <p class="ql-block">廈門市花:三角梅</p> <p class="ql-block">廈門市樹:鳳凰木</p> <p class="ql-block">廈門市鳥:白鷺</p> <p class="ql-block">羊蹄甲</p> <p class="ql-block">軟枝黃蟬</p> <p class="ql-block">挺好看,但沒查到是什么花。</p> <p class="ql-block">幾種不同的秋海棠花。</p> <p class="ql-block">在植物園門口發(fā)現了好幾只紅耳鵯鳥。</p> <p class="ql-block">還看到了許多鵲鴝。</p> <p class="ql-block">在虎頭山公園看到了黑臉噪鹛鳥。</p> <p class="ql-block">一只黑短腳鵯一晃而過。</p> <p class="ql-block">再見!</p> <p class="ql-block">謝謝分享與點評,指正。</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