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南旅行》之十七</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西南旅行,今天從黎平向東北方向行駛290公里,抵達湘西鳳凰古城。早在近三十年前我曾經(jīng)到訪過這迷人的地方,清澈沱江水,綽約吊腳樓,至今記憶猶新。這次西南旅行返程東北,正好路經(jīng)湘西,再訪魅力鳳凰古城,故地重游的感覺油然而生。還真是應驗那幕大型情景劇名“煙雨鳳凰”,我們到這里時正是煙雨濛濛。想起那句歌詞“秦時明月映沱江,煙雨落鳳凰”,此情此景,令人沉浸于詩情畫意境界中。</p> <p class="ql-block"> 多年來,一直在腦海深處的記憶,與眼前的一幅幅實景完全吻合。輕柔碧綠緩緩流淌的沱江,在一根根高高聳立圓立柱支撐下,吊腳樓仿佛懸空于江面之上,雨霧朦朧中,散發(fā)月歲悠長歷史滄桑感。暗紅色門框與窗欞,讓這經(jīng)年累月古老建筑,平添一股新鮮活力。勤勞智慧逐水而居的先民,在這一灣碧水風水寶地,構建山水家園。沱江滋潤兩岸蕓蕓眾生,古老建筑又給波瀾不驚的江面,倒映著人間煙火。</p> <p class="ql-block"> 沱江兩岸之秀美,如果說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是高低錯落的旋律,那么,一座座風雨橋,就是一個個凝固的音符。剛到達沱江岸邊,朝化同學便帶領我們感受虹橋風雨樓。果然虹橋風雨樓名如其形,這座始建于明初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橋梁,宛若一道彩虹橫跨于沱江之上的彩虹。這種長虹臥波曲線之美與吊腳樓的高聳之勢,形成和諧呼應的完美構圖。我們在游人如織的空隙,拍下難忘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 從虹橋風雨樓轉到東關門,這是空間感的轉換,也是時代感的推移。據(jù)介紹,從明初洪武年間的虹橋風雨樓,到清初康熙年間的東門城樓,鳳凰古城20個少數(shù)民族能工巧匠,建造各具特色功能完備的城樓和風雨樓。東關城樓面對東嶺,緊靠沱江。??我們沿著一條小巷,慢慢走向沱江岸邊。時光印記在青石板路面上,而今天的絲絲細雨,讓本已磨得發(fā)光的古老青石板,愈發(fā)顯得明亮。</p> <p class="ql-block"> 青青石板路一直帶我們進入回龍閣古街,藤蔓纏繞的拱形門洞,水漬侵潤的券石上印跡斑駁,透露出久遠歲月的留痕。鳳凰古城的古樸之美,除了沱江兩岸嵯峨聳立的吊腳樓外,最能代表古城風韻的便是回龍閣古街。這條街隨著地勢縱向形成中軸,橫貫交錯各個小巷。走在古街隨處可見明清建筑雕梁畫棟,于古色古香舊制中,感受千年走來的鳳凰古城,凝聚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登上北城門樓,眼前就是北門碼頭。視野豁然開朗,遠山含黛綠樹生煙。河灘茵茵綠草間,潔白的鴨鵝振羽歡歌。寬闊的江面上石墩橋連接對岸,波光中過橋人影若隱若現(xiàn)??吹浇呉凰宜矣未?,我想起三十年前泛舟江面上的情景。北門碼頭是乘坐烏篷船的起始點,那天岸邊有一些人將祈愿吉祥如意的微型小船,插上點燃的蠟燭,漂流在江面上。清澈的江水中,水草搖曳魚翔淺底。兩岸古樓翠嶺如巨大錦屏,徐徐舒展。</p> <p class="ql-block"> 沱江岸邊行走,細雨洗滌過的空氣,格外清新溫潤。一側是座座古樓,“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而另一側“河水清且漣漪”,千年流淌的沱江,帶走了無盡的興衰沉浮。層層疊疊的吊腳樓,筑就了勤勉勞作的固定畫面,緩緩柔柔的波光,上演了不舍晝夜的流動旋律。駐足江邊,想到那些描摹贊美之詞,說它如詩,應該說是如煙往事的敘事詩,說它如夢,應該是別夢依稀的故鄉(xiāng)夢。</p> <p class="ql-block"> 人說鳳凰古城是一部書,那是因為這里一塊深厚的文化沃土。不必說風光迥異的自然風貌,就是生于斯長于斯的鄉(xiāng)土民風,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足以稱之為挖掘不盡的富礦。在一條清靜的小巷,我們走進沈從文先生的故居。凝視泛黃老照片、舊式桌椅,斑駁門窗,感受光陰留痕。沈從文代表作《邊城》,在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中,僅次于魯迅先生的《吶喊》,在眾多作品中,排名第二。這部作品奠定了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人說鳳凰古城是一幅畫,那是因為沱江波光吊腳樓倩影還有苗寨炊煙,皆為妙筆丹青天然寫意。而正是這靈山秀水孕育成長起來的著名畫家黃永玉,讓煙雨鳳凰更具魅力。說起來,沈從文和黃永玉還是表叔侄親戚。一位文壇巨匠,一位美苑翹楚,他們絕對是當代文學藝術界耀眼的雙子星。在沱江岸邊的萬壽宮的“黃永玉藝術館”里,一件件藏品讓人大開眼界,我從一幅書法“推開故鄉(xiāng)的門,傾聽故鄉(xiāng)的情”中,深感黃永玉濃厚的故鄉(xiāng)情懷。</p> <p class="ql-block"> 人說鳳凰古城是一部史詩,那是因為多少風凰兒女有著傳奇人生。在名人墻上,我看到一張熟悉的照片,這是鳳凰走出的李振軍。抗戰(zhàn)時期,他在遼寧阜新礦區(qū)帶領“特殊礦工”,舉行抗暴斗爭。后來在晉察冀部隊、湖南省委、國家武警總隊,都擔負重要崗位工作。阜新解放50周年前期,我曾兩次到北京他家里采訪。房間正中擺放賀龍元帥的照片,李振軍后來與賀龍的女兒賀捷生結為夫妻。他的題詞“胸懷中華志”,正是他畢生奮斗的精神力量,更是激勵我們繼續(xù)奮力前行的囑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