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寧的“三街兩巷”面臨民族大道邊有一座高樓,樓上寫“百盛步行街廣場”,樓下有座民國時期的黃色建筑,以前曾是政府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 這政府辦公樓現(xiàn)在用作南寧建制博物館。介紹的古代官僚制度,對于今天閱讀古代書籍,了解古人生活,很有幫助。</p> <p class="ql-block"> 走上二樓,首先見有古代衙門。“忠愛堂”里有“明鏡高懸”橫匾。封建社會里,“父母官”們能否真的“忠愛”,“明鏡”能否真的“高懸”,是個大問題。</p> <p class="ql-block"> 從右邊開始,有各室展覽。</p> <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的演變圖。</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是世襲制,即權(quán)力以血統(tǒng)家族而延續(xù),祖?zhèn)鞲?,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所以《詩經(jīng)》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國的土地都是大王的,全國的臣民都是為大王服務(wù)的。</p><p class="ql-block"> 軍功授勛制,憑戰(zhàn)場上殺敵的軍功行賞。例如,秦朝,以在戰(zhàn)場上殺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少</span>人頭來分配土地,人頭越多,功勞越大,分得的土地就越多。這種論功行賞制,是秦軍所向無敵,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周邊各國都有影響。所以項羽在烏江被圍時,無臉見江東父老,把自己的坐騎送給烏江亭長,還徒步迎戰(zhàn)合圍追兵,恰好看到漢軍中的一員騎將呂馬童,于是停下腳步喊道:“我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要我的頭顱,我就為你們做件好事吧!<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說完就拔劍自刎。王翳得了項羽的頭,被大大獎賞;身體被呂馬童等五人撕開搶得,五人也都被封了侯。</p><p class="ql-block"> 察舉制是官員考察推薦,如韓愈所寫《伯樂相馬》,“伯樂”是比喻當(dāng)政的官員,被舉薦的是“千里馬”。其實,憑個人印象推薦,怎么可能全面真實?且不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相馬”有時會相出實際上品行虛偽惡劣的“癩蛤蟆”。</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 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魏文帝 曹丕 黃初 元年采納吏部尚書 陳群 的建議,各州、郡設(shè)立中正官,將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別評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選用,謂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晉、南北朝,選取專重門第,致“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成為世族豪門把持政權(quán)的工具。隋文帝 時廢除此制,改行科舉制。</p><p class="ql-block"> 依我之見,以上各種選拔制常常是交雜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科舉是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因為分科取士,所以叫科舉,其制度始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延續(xù)至元、明、清。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歷經(jīng)一千三百多年。應(yīng)該說,科舉選抜人才、憑知識考分任命官職,是一大進步,比較公正。但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就出現(xiàn)了《儒林外史》“范進中舉”這樣的故事,顯示出科舉的弊病了。</p> <p class="ql-block"> 科舉考試制從童生開始,不論年齡,一級一級往上考。(下圖是一級一級往下考)</p> <p class="ql-block"> 科舉選取官員一般不再講求門第出身,但如上圖所示,僧人、道士、娼妓、乞丐、戲子都不能參加考試?!岸n”指死去父母,要守孝三年。</p><p class="ql-block"> 明代開始,科舉制度被分為四級:</p><p class="ql-block">1、院試:也叫童生試,童為初級考生。由提學(xué)官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縣試府試每年可以考一次。院試起每三年考一次。院試</span>登科后被稱為“秀才”。</p><p class="ql-block">2、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考后發(fā)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舉人”,第一名則為“解元”。</p><p class="ql-block">3、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一般是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進行,俗稱“進京趕考”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yīng)考。登科后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p><p class="ql-block">4、殿試: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tǒng)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三甲統(tǒng)稱進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邕州司馬呂仁,主持開掘了南寧南湖,是個分洪工程。如今南湖是個重要的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也不乏為國為民的清官好官。</p> <p class="ql-block"> 清朝官服。(官服下部有玻璃反光)</p><p class="ql-block"> 服飾制度是森嚴(yán)官制最直接和強烈的外在反映。官員官服顏色和樣式根據(jù)品級、文武不同而有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 官帽不僅是官員身份的象征,其樣式和裝飾也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審美趣味。每個朝代的官帽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是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官帽高度適中,講究簪的花紋和發(fā)簪的雕刻。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官帽制度開始形成,通天冠成為天子常服。</p><p class="ql-block"> 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了“小冠”和“籠冠”,官帽開始追求輕巧和簡約。</p> <p class="ql-block"> 隋朝的官帽高度下降,擺脫了夸張。</p> <p class="ql-block"> 唐朝官員進賢帽。</p> <p class="ql-block"> 幞頭成為官員的標(biāo)志性頭飾,根據(jù)品級不同,幞頭的寬厚和大小有所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 宋朝官帽兩邊有兩條長帽翅,似很有氣度,但也是用來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講小話。帽飾中飾有小藍寶石,上銜青金石,體現(xiàn)官服等級。</p> <p class="ql-block"> 宋代朝冠。</p> <p class="ql-block"> 宋代進賢冠。</p> <p class="ql-block"> 元朝官帽類似銅盆帽,頂端高度增加,無發(fā)簪位置,因男人不再束發(fā)。</p> <p class="ql-block"> 明朝官帽大體繼承宋代樣式,上部由方變圓,稱為烏紗帽。</p> <p class="ql-block"> 清朝暖帽為圓形,周邊帽檐修飾精美,顏色以黑色為主。暖帽頂部的裝飾珠子象征財富和地位,根據(jù)品級不同而有所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 清代冠冕制度的形成受到了元代服飾的影響,官帽主要通過不同官階佩戴不同的寶石帽頂和羽翎等來體現(xiàn)清代嚴(yán)格的官制等級性,是清代服飾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同時通過賞賜“單眼”“雙眼”“三眼”花翎來優(yōu)撫和籠絡(luò)臣下,體現(xiàn)了獎懲的意義,所以官帽在清代政治生活中也成了顯示皇權(quán)恩澤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相對來說,明清兩代的官員薪資比較低,這也使一些官員總想貪贓枉法。明朝朱元璋曾嚴(yán)懲貪污者,甚至剝下貪官的皮,塞草示眾,但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p> <p class="ql-block"> 天干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即日月地動的觀測。據(jù)傳軒轅黃帝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天干和地支的說法,在堯舜時期出現(xiàn)了天干地支的結(jié)合。到東漢時期,天干地支組合形成了完備的六十甲子算法,古代紀(jì)年歷法就形成了。這種紀(jì)年法顯示了古人的智慧,到現(xiàn)在仍為書畫界采用。我現(xiàn)在用電腦把它排列制作出來,各位可以仔細(xì)觀察,上下左右,都有規(guī)律,60年一個輪回。要多次加60年或減60年,才能找到公元年數(shù)。</p><p class="ql-block"> 例如,今年是甲辰年,我標(biāo)1964年,那么加一個輪回60年,也是2024年。依次下去,2025年是乙巳年,2026年是丙午年……也可以查以前的公元年,是多次減60年,如1964年是甲辰年,減60年是1904年;再減60年是1844年。每減60年,得到的年數(shù)都是甲辰年。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缺點是以60年一個輪回紀(jì)年還是比較短。還是用公元紀(jì)年更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 了解古代官制和計時方法,有助于了解歷史。我且摘引《紅樓夢》第十八回,看曹雪芹怎樣精彩地描寫賈府接待貴妃省親(探親)一一</p><p class="ql-block"> (賈府)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貴妃省親?!辟Z府奉了此旨,一發(fā)日夜不閑,連年也不能好生過了。</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元宵在邇。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監(jiān)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又有巡察地方總理關(guān)防太監(jiān),帶了許多小太監(jiān)來各處關(guān)防,擋圍幕,指示賈宅人員何處出入,何處進膳,何處啟事,種種儀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員并五城兵馬司打掃街道,攆逐閑人。賈赦等監(jiān)督匠人扎花燈煙火之類,至十四日,俱已停妥。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p><p class="ql-block"> 至十五日五鼓(即五更,凌晨3~5點),自賈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妝。此時園內(nèi)帳舞蟠龍,簾飛繡鳳,金銀煥彩,珠寶生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靜悄悄無一人咳嗽。賈赦等在西街門外,賈母等在榮府大門外。街頭巷口,用圍幕擋嚴(yán)。正等的不耐煩,忽見一個太監(jiān)騎著匹馬來了,賈政接著,問其消息。太監(jiān)道:“早多著呢!未初(下午1點)用晚膳,未正(下午2點)還到寶靈宮拜佛,酉初(下午5點)進大明宮領(lǐng)宴看燈方請旨,只怕戌初(晚7點)才起身呢。”鳳姐聽了道:“既這樣,老太太和太太且請回房,等到了時候,再來也還不遲?!庇谑琴Z母等自便去了,園中俱賴鳳姐照料。執(zhí)事人等,帶領(lǐng)太監(jiān)們?nèi)コ跃骑?,一面?zhèn)魅颂暨M蠟燭,各處點起燈來。(不知等了多久),忽聽外面跑馬之聲不一,有十來個太監(jiān),喘吁吁跑來拍手兒。這些太監(jiān)都會意,知道是來了,各按方向站立?!纫魂犼犨^完,后面方是八個太監(jiān)抬著一頂金頂鵝黃繡鳳鑾輿(八人抬的皇宮大轎),緩緩行來?!Z母等連忙跪下。早有太監(jiān)過來,扶起賈母等來……</p><p class="ql-block"> 你們看,時間在這些描寫中多么重要!賈元春回家探親前一星期,太監(jiān)們就來忙碌了。探親這天,天還沒亮,賈府上下人等就梳妝打扮,一直在忙著等待皇妃回來。大概是等到天黑了,才見到!種種禮儀規(guī)矩,多么隆重!不得了?。≠Z元春本是賈母的孫女、賈政的女兒,可是賈母賈政等所有人還要下跪!因為賈元春已經(jīng)是皇帝的妃子(小老婆)!了解以上知識,能更深刻地了解封建社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2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