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晁錯是西漢文景時期的大臣、學(xué)者、政治家、文學(xué)家。文帝時期,他針對當(dāng)時農(nóng)民生活極為困苦,糧食供應(yīng)極為緊張的社會問題,提出:重農(nóng)貴粟、強本抑末,采取以栗為賞罰的辦法,收集商人貯存的糧食,減輕農(nóng)民的稅賦,促進(jì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國家儲備。這些措施為國富民足,邊疆安定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帝即位后,晁錯官至御史大夫。在他不斷地建議下,景帝為鞏固中央政權(quán),對封國實施了一連串削減土地的措施。由于舉措過急,激起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他們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起兵,聲稱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晁錯。朝中晁錯的政敵袁盎聯(lián)合竇嬰借機攻訐,向皇帝建議用晁錯的人頭換取和平?;实垠@慌失措之際接受了此項建議,晁錯遂被腰斬并屠三族。一個治國才能卓著的知識分子,忠君愛國的大臣,就這么悲慘地結(jié)束了他的政治生涯與生命。為什么如此?我們通過史料來分析其原由。</p> <p class="ql-block">晁錯在漢文帝時期任太常掌故,屢屢上書對朝政提出建議,其中《論貴粟疏》最為著名。文帝對《論貴粟疏》全盤采納,這篇文章反映出了晁錯的治國才能。他觀察社會問題洞察秋毫,分析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入木三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癥得當(dāng)??梢赃@么說:《論貴粟疏》對打造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文開頭說:圣明的帝王在位,百姓就不會受凍挨餓,這并不是帝王能夠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給他們穿,而是能夠給他們開辟物資財富的途徑。文中說:人們肚子餓沒有吃的,身上冷沒有穿的,再慈愛的母親也不能保護(hù)他的兒子,君主又怎么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使人民致力于農(nóng)桑,減輕田賦捐稅,多積糧食用于充實倉庫,防備水旱天災(zāi)。文中又說:人們追求利益就象水往低處流一樣,東南西北是不加選擇的。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大家寶貴它是因為主上要用的原故,所以賢明的君主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文中還說:現(xiàn)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讓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要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就要重視糧食。重視糧食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可以用糧食來求得獎賞和免除懲罰?!褶r(nóng)曾教導(dǎo):有高高的石頭城墻,有寬闊的護(hù)城河,有百萬守城軍隊,沒有糧食也守不住城池。因此對君主而言,糧食極其有用,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這些文字可謂是直白的語言,深刻的道理,治國的善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文學(xué)角度講,這篇文章中心明確,層層發(fā)展,邏輯嚴(yán)密,分析透切,文筆流暢生動,是難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晁錯之死緣于削藩。漢朝實行郡縣制加分封制,郡縣制的國土面積大于分封制的面積。分封的諸侯王均為劉姓皇族(異性王在劉邦任上均被消滅),本意是壯大皇家勢力。但是,當(dāng)諸侯王實力強大時,對中央政權(quán)就構(gòu)成了威脅。文帝時期賈誼、晁錯都向皇帝建議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以防尾大不掉威脅皇權(quán)。文帝為避免戰(zhàn)爭,對諸侯采取懷柔政策。景帝即位后,對自己的智囊晁錯十分信任。在晁錯的不斷建議下,開始對諸侯王實施打壓。今天追查楚王的過錯,削去一個郡,明天追查趙王,削去六個縣。又追查膠西王,削去一塊封地。一連串的削減封國土地的措施,引起諸侯王的震動。吳王劉濞聯(lián)絡(luò)其它六國起兵,發(fā)表文告,指控晁錯罪狀,要求誅殺晁錯。這就是史稱的七國之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晁錯在朝中與袁盎相互仇視,晁錯曾調(diào)查到袁盎接受吳王賄賂的證據(jù),要求皇帝依法處死,皇帝下令赦免死刑,貶為庶人。如今吳王叛亂,晁錯想借機除掉袁盎,消息走漏。袁盎得到消息后大驚,夜星拜訪竇嬰,與之密謀后由竇嬰代為約見皇帝,得到允許。袁盎見到皇帝,要求屏退左右,然后對皇帝說:七國起兵文告說得很清楚,他們只要求誅殺晁錯,恢復(fù)失土,一旦滿足要求即行退兵。景帝面對叛軍的凌厲攻勢已經(jīng)驚慌失措,問晁獵對策,晁錯要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后方,又要景帝送兩座城池給吳王。景帝聽得一頭霧水,心中大為失望。袁盎如此說,景帝沉思后同意,讓袁盎秘密出使吳國。十余日后,景帝令中尉、廷尉聯(lián)名彈劾晁錯離間皇親,欲送城池給叛軍的罪行,依律應(yīng)處腰斬,父母、妻子、同母的兄弟姐妹全部處斬。景帝收到彈劾后批: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晁錯不知道一點消息,還在為軍事平叛盡力。景帝派人傳話讓晁錯入宮進(jìn)見。晁錯身穿朝服,在乘車入宮的途中被武士摔下,攔腰砍斷,一代英才竟是如此悲慘的結(jié)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帝殺了晁錯之后,鄧公從前方回來匯報情況。劉啟問鄧公:晁錯伏誅,吳楚聯(lián)軍班師否?鄧公說:吳國陰謀叛變醞釀了十有余年,削地只是導(dǎo)火索,殺晁錯不過是借口,怎么會班師。晁錯憂慮封國強大,將來會失去控制,所以主張削弱封國領(lǐng)地,把權(quán)力集中中央,這是皇家之福。想不到剛剛實施竟被滅族,這是堵忠臣之口,代叛國諸侯報仇,陛下做得不恰當(dāng)。景帝聞言嘆息說:我也后悔。隨后派周亞夫率軍平叛,三個月后平定。</p> <p class="ql-block">從史料看,晁錯被腰斬并滅族,其原因有三。首先景帝非明君仁君。景帝還是太子時,晁錯受到文帝稱贊,被任命為太子令與太子朝夕相處。太子對晁錯言聽計從,視為自己的智囊。即位后對晁錯更是寵信,提拔為御史大夫,修改法律制定政策都聽從晁錯的主張。削藩是景帝批準(zhǔn)實施的,激起七國之亂也是預(yù)料之中,為什么相信袁盎之言,用晁錯的人頭換取和平?而不是派軍隊平叛。退一萬步講,即使被吳楚聯(lián)軍的攻勢嚇懵,要用晁錯的死換取和平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要處腰斬這種酷刑?為什么還要滅族?晁錯可是景帝一直信任、依重的大臣!從決定殺晁錯換和平到殺晁錯,相隔十余日,期間景帝常面對晁錯,竟不動聲色地與其談?wù)搰?。這樣的皇帝真是刻薄寡恩到極點!伴君如伴虎這是最好的例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晁錯自身也有相當(dāng)大的責(zé)任。晁錯曾上書說:吳王開礦鑄錢,曬海水制鹽,收羅天下亡命之徒,陰謀作亂。削他的土地,他固然反,不削他的土地,他也會反?,F(xiàn)在削地,他反得快,但禍小?,F(xiàn)在不削地,他反得遲,但禍大。景帝以為晁錯應(yīng)對吳國的反叛已胸有成竹,當(dāng)七國叛亂時,向晁錯征詢意見。晁錯竟然要皇帝親征,而自己留守后方,又說送兩座城池給吳國。說明晁錯這樣的知識分子,談?wù)搼?yīng)對事變頭頭是道,真的面臨事變卻方寸大亂。怎能讓和平環(huán)境下,在宮庭里長大的皇帝身臨險境御駕親征,由自己坐鎮(zhèn)后方安享太平!又怎能要景帝送兩座城池給叛王(我以為:送城池說不通,可能是為增加其罪行的栽臟)。此外,面臨七國之亂,晁錯首先不是想如何平叛,而是不忘借機消滅政敵袁盎,這不是一個政治家的胸懷,也是招致殺身的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是袁盎、竇嬰這般老臣對晁錯一直看不慣,只恨沒有機會除掉他。袁盎得知晁錯要對自己下手時,隨即聯(lián)合竇嬰設(shè)計攻汗陷害。他們看準(zhǔn)了皇帝急切求和平的心理,提出用晁錯的人頭換和平的方案,達(dá)到了借皇帝之手消滅政敵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我們再看看歷史名人對晁錯的評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東坡寫了一篇《晁錯論》,就晁錯之死給出的結(jié)論是:晁錯急切削減吳楚諸國的土地,激起反叛在情理之中。面對七國之亂,晁錯如能挺身而出率軍去平叛,未見得不成功。而晁錯竟然要皇帝冒風(fēng)險領(lǐng)兵去打仗,自己留守京城享安全?;实坌闹胁粣傆蛛y以反對,這時袁盎的建議自然會得到皇帝的采納。惹起七國之亂卻不能勇敢應(yīng)對,自然招來殺身之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固說:晁錯為國家謀求安定,銳于仼事,而看不見自身的危險……。下場雖然凄慘,但世人悲哀他的忠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馬遷說:七國作亂,晁錯不急于匡正挽救危機,卻想報私仇,反而因此喪命。常言道:改變古制,擾亂常規(guī),不是身死就是逃亡。難道是說晁錯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