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同學,是我們一生中交友的特殊群體,他比親人多了些坦然與熟知,比朋友多了些親切和直爽,不是兄弟姐妹而又勝似兄弟姐妹。2024年10月29日,上海金沙中學67屆17班19位同學及三位家屬共計22人在馬陸舉行:“同學相識六十年的第五場聚會”。</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歲月,我們從青少年蛻變兩鬢染霜的七旬老人。歲月的滄桑,洗盡了我們青春的年華和天真浪漫,但洗不盡我們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學情誼。無論人生沉浮與貧賤富貴,我們的同學情誼,就像一杯淳厚的陳年老酒,回味甘醇。為祝賀同學相識六十年,我們在2024年已經舉辦了同學嘉定馬陸,蘇州,湖州,上海吳淞炮臺公園四次聚會。六位同學相約成都欣賞了“杜莆草堂”市區(qū)諸景區(qū),還游覽了四川松潘高海拔的黃龍、九寨溝景區(qū)及四姑娘山,今天我們滿懷喜悅,再次歡聚上海馬陸,追憶過去的歲月,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交流夕陽階段的人生華章。</p> <p class="ql-block"> 從1964年到2024 年,60個春秋 不僅跨越了兩個世紀,也跨越了我們從青年到中年,從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回首往昔,歲月如歌,今天少時伙伴相對而視,無不感嘆歲月的年輪從我們身上騁馳,滄桑的殘跡刻在臉上。記憶的碎片又重新拾起,一個個同學鮮活起來,交談中釋放了自己,拍照合影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1964年)學校組織同學去上海西郊公園(現在的上海動物園)女同學合影照片。第一排從左到右:黃幼芳,陳雪珍,朱桂英,王素琴,陳年英;第二排從左到右:鄭偉南,倪亦斐,蔣薔妹,張小妹,王云慧,楊金城;第三排從左到右:董美娟,薛春芳,陳蘭風,張風英,包根娣,華菊香,李毛頭,丁文琴。</p><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后,這十九位女同學,有二位失去聯系,寄希望失聯的李桂英及張小妹同學能夠回歸。有一人故世。健在的同學大部分居住在上海,有二位同學相隔千里居住在廣州及深圳。祝愿王云惠和陳蘭鳳同學在廣州、深圳幸福快樂!歡迎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彌足珍貴,在此還能看到你我年輕時候的模樣。六十年前(1964年)學校組織同學秋游上海西郊公園(現在的上海動物園)男同學合影照片。男生明顯比女生稚嫩,體格小。背景是動物園“長頸鹿”館旁邊。前左起:蔣文中 朱永平 胡福樑,吳志良,中左起:潘互樂 劉福達 方靖華,李福才 宋文華。后左起:晏重圓 葛金生 陳國臣,王克廉 舒慶陞 朱甫才,婁三寶。</p><p class="ql-block"> 參加西郊公園活動的十六位男同學,失去聯系二位,五位同學已經故世。</p> <p class="ql-block"> 六十個春秋,是一段畢業(yè)后難忘的歲月,但走著走著,似乎一瞬間就到了今天。學生時代的公交車不便捷,坐17路無軌電車二頭要走,而且單程4~7分錢車票對當時的我們,也是一筆大的支出,那個年代家庭人均月生活費12元左右。于是我們這群人,每天從虹口區(qū)天潼路,海寧路、武進路一帶不論寒冬臘月或者酷暑難耐的夏季,相約步行40分鐘左右到虹口區(qū)安丘路母校,最令人尷尬的是下雨天,盡管撐傘但是褲腳還是被雨水打濕,擰干后踩著上課鈴聲走進教室。中午飯是拿著家里帶來的生米裝入飯盒到食堂蒸飯,午休在教室圍坐吃飯,至于菜肴,也是從家里帶來的青菜等素菜,有一個“荷包蛋“那是開葷了 ,我曾經多次就是一小蝶“蘿卜干炒毛豆”下飯。曾經緊張地坐直身體,聽李老師公布考試分數;曾經懷揣夢想、起早摸黑地做題背書。而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當年稚嫩天真的青春少年,轉眼間就成了霜染兩鬢的古稀老人。歲月在流逝,初心總難忘,曾經存留在心中的那種燃燒激情、同窗友情卻依然不變,且行且濃!</span></p> <p class="ql-block"> 金沙中學學生證及初二年級的成績報告單(初三沒有讀完,就文化大革命了),那上面不僅有學習成績,而且還有班主任李老師對我的評語,彌足珍貴。老師您當年對學生的評價既是多么的鞭擗向里,是激勵學生一生的動力,學生就是按照您囑咐去踐行,才有不辱師命的今天。我們17班之所以團結,之所以有很多同學小有成就,是您為人師表影響了我們的人生。您的諄諄教誨我們始終銘記在心。</p> <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最好的友情,最愜意的生活,不是鮮花,而是靜靜的不離不棄,細水長流的陪伴,好的友情,不一定事事打擾,但總會時時想念;不一定時刻相伴,但一定會思念在心。夕陽余生,愿我們同學之間友誼越來越深厚。能與相識六十年二位美女同學合影溫馨甜蜜。</p> <p class="ql-block"> 歲月如歌演繹了我們七彩的人生,時間流逝蒼老了我們的面容,可同學們的心依舊是少年時的心,情依舊是年少時的情,同學情誼天長地久。一句話說得好:青春不僅是一個年代,還是一群人。只要我們這群人還在,我們的青春年華依然還在!</p> <p class="ql-block"> 是的,我們中間確實有人有過一些高光時刻,不管曾經多么風光?多么瀟灑?那都是曾經。歷史上那些大人物,如今也只在歷史教科書中,對今天人們的生活有多大影響?何況你和我,我們曾經的輝煌及名譽,已經隨風飄散。不管你是否承認,事實上屬于我們奮斗的年代已經結束,廠長,經理,校長等一切頭銜都已經翻篇,安享夕陽生活,頤養(yǎng)天年,是我們唯一的追求,健康快樂每一天是我們的目標。</p> <p class="ql-block"> 同學相聚并非展示仕途,更不是炫耀自己的場合,而是描繪經歷了六十年風雨滄桑的那道彩虹,重溫那充滿夢想的學生年代,敘說那份純真的同學友誼長存,分享人生成功的喜悅,六十年后,同學還能聚在一起,快快樂樂聊天,就是值得肯定的人生。我們老三屆和共和國一起成長,歷史可以證明,我們是祖國繁榮富強,四個現代化的先鋒和主力軍,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我們出生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在身體最需要營養(yǎng)的年齡段,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缺衣少食的日子年輕人無法想象;我們又因為文革特殊時期,大多數人上山下鄉(xiāng)務農,早出晚歸耕耘艱難度日;在八十年代建設祖國四個現代化過程中,要求干部有大專以上文憑,我們只有初中文憑,因此默默無聞工作在基層第一線;在我們年富力強的壯年時代,又經歷了國企改革,好多同學在此期間“下崗待業(yè)”為了生活、 生存而奔波。毫不夸張地說:為了國家興旺發(fā)達和中華民族的騰飛,我們付出和奉獻了所有……。而今困難我們挺過來了,艱難沒有把我們擊垮。建設祖國和家庭幸福重任我們義不容辭雙肩挑起!現在我們退休多年,靠退休金的生活雖然不富足,但是日常開銷不成問題,我們家庭和睦幸福,享受天倫之樂。再加上有老同學聚會陪伴,我們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是豐富多彩的。</p> <p class="ql-block"> 珍惜我們之間那份情,那份意,就是珍惜那一段與青春相連的時光,那是我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歲月從不停留,人生苦短,正是因為我們彼此的陪伴,青春的回憶一直都在,未來的日子也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女同學雖已年過七十有余,但聚在一起依然活力四射。她們饒有興致地拗著造型,個個臉上都綻開著花一樣的笑容。在照片里能捕捉到青春的音符,含笑的帶有皺紋雙眸里尋覓著昔日的倩影。不必傷感青春一去不返,何須慨嘆年華似水流東。只要我們心態(tài)好,年過七旬,我們依然年輕。</p> <p class="ql-block"> 朱永平同學夫婦二人合影照片,祝百年好合!同學一場,是年少時最純真的緣分,這份情誼,不會因時光流逝而褪色,不會因距離遙遠而淡去,它將在歲月里永恒,溫暖著我們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困住一個人幸福的從來不是年齡,而是心態(tài)。四季更迭,年輪遞增,本來就是自然規(guī)律。我們只是被世俗裹挾住了觀念,才會對年齡產生焦慮。電影演員劉曉慶曾經說:“我們放棄自己太早了。二十多歲忙著結婚生子,三十多歲忙著成就事業(yè),四十多歲被裁員,五十多歲等退休。等到七老八十,仿佛連自己的生活也不配再擁有”。但同學們此時此刻的回答是: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我們的幸福將在夕陽年齡段得到很好的釋放,我們年輕是吃苦的一代人,老年是幸福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歲月匆匆,人生短暫,過去的已然無法追回,我們能把握的唯有當下。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珍惜每一個還能相伴的日子,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讓往后的回憶,充滿幸福與快樂 !</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點滴,感悟人生:相識是一種緣分;相知是一種福份,美好的人生,在于擁有一份美好的心情。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對你我而言七十歲彈指一揮間。昔日風華正茂的我們,如今迎來了兩鬢風霜,人生的上半場你我負重前行,人生的下半場一定要好好愛自己,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只要皺紋不長進心里,我們依然風華正茂,即使?jié)M臉滄桑,那也是成熟的美。一路走來,我們實在不易,但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幸福的夕陽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 也許過得最快的不是時間,而是感覺,是它讓六十年成為瞬間,今天,我們再次相聚在一起,擁抱,握手,那親切的笑容,熟悉的笑聲仿佛又回到當年。</p> <p class="ql-block"> 這二位學生年代一起結伴同行的好姐妹,在聚會中又依偎在一起,甜甜蜜蜜的模樣讓人羨慕。曾經的江西插隊落戶經歷,讓她們有共同的人生感悟。</p> <p class="ql-block"> 群里老大姐王素琴和其他四人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坐在C位的陳國卿同學從和平公園聚會以來,一直沒有出現在聚會中,這次亮相,理所當然給予C位??此齻儸F在笑容滿面,可在1968~69年期間,最小的同學18虛歲就響應國家號召,懵懵懂懂把上海戶口注銷后,拿起簡單的被子鋪蓋及衣服,去上山下鄉(xiāng)務農了,這五人中四位分別在黑龍江,吉林放下書本,拿起鋤頭鐵搭,掙工分養(yǎng)活自己。這其中對家人的思念,生活環(huán)境的不適應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象的,而今他們幾位已經返回上海,安度晚年。</b></p> <p class="ql-block"> 但是班里還有幾位同學因為各種原因,回不來上海,在廣東,江西,安徽第二故鄉(xiāng)成家,其中大多數事業(yè)有成,幸??鞓?!但是他和她,非常懷念上海。如今他們的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再次對這幾位同學輕輕的叮囑一聲:上海同學的家,就是你們的家,歡迎?;丶铱纯?!此時此刻,特別懷念在年初同學馬陸聚會和多位同學微信視頻聊天沒有幾天,不幸在第二故鄉(xiāng)~吉林省延吉市故世的高同學;久病纏身,今年10月在上海故世的原福林同學;前幾年故世的劉軍班長等十位同學,愿天上你們還能相聚。</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重逢,那笑容如同璀璨的陽光,溫暖而明亮。歲月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但笑容卻依然如年輕時那般真摯純粹。那笑容里,既有重逢的喜悅;有對過往歲月的感慨。她們三個人,在那特殊年代,二位在江西插隊落戶,一位在黑龍江農場務農,生活磨練沒有壓垮她們。而今家庭和睦,幸福快樂!</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風雨歷程,都在這一笑中化為云淡風輕;這笑容里有深深同學的情誼,即使時光荏苒,那份同學情依然堅如磐石。這笑容是歲月沉淀后的從容,是回憶泛起時的甜蜜,還是絮叨一件有趣的家長里短,我不得而知。也許由內而外笑臉,是重逢后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 胡福梁和大姐在卡拉OK房合影留念。雖然歲月不饒人,白發(fā)蒼蒼,但是二人精神抖擻。胡同學迷戀K歌,是圈子聞名的大佬。</p> <p class="ql-block"> 七十六歲王素琴同學在公園晨練“舞龍”。這神態(tài),這步伐哪里像76歲老人?王同學這段視頻,再次論證美麗和年齡無關,各個年齡段都有她獨特的風采,年輕人也有暮氣沉沉,八十歲也可以朝氣蓬勃,只要心中充滿愛,世界就是美好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夕陽生活就是快樂的!</p> <p class="ql-block"> 左側是黃錦新同學們一展歌喉,平添情趣的老帥哥形象。右邊是黃同學1968年11月大串聯期間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照片和證明紅衛(wèi)兵身份的證件。</p> <p class="ql-block"> 丁文琴高歌一曲,那嗓音,那姿態(tài),引得滿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胡福梁同學深情吟唱一曲。</p> <p class="ql-block"> 黃錦新和同桌丁文琴合影。女生頭頂上是“你今天真好看”,男生頭頂有這么一行字“我在等風也在等你”黃同學:風把你要等的人送到你眼前,你們秀浪漫,我們高興。</p> <p class="ql-block"> 情商頗高的黃同學笑瞇瞇的拍照留影,似乎在說:我今天好看嗎?姐妹們,好久不見,想你們呀!也許想說:“我在等風,不是等你哦”!</p> <p class="ql-block">這是學生時代黃幼芳和同學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個人的顏值和氣質并不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產生太大的變化,雖然從年輕到衰老,我們會看到自己的外在形象變化,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態(tài),我們就可以煥發(fā)出魅力。照片中的他們倆,不就是印證了氣質和年齡不是強關聯。</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 人生最頂級的養(yǎng)生,不僅是運動,在心態(tài)上要學會放過自己,不要和往事過不去非常重要 ,因往事已經過去,更不要和現實過不去,來者要喜,去者要放。老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在負面情緒下度日如年,豈不是自己當做囚徒,在困惑和監(jiān)禁中求生。誰不曾有過年少輕狂;誰不想飛黃騰達;誰不想家財萬貫,光宗耀祖。但是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段,已經改變不了生活軌跡。安于現狀,取悅自己應放在第一位,只有善待自己才不枉來人間一世。許多時候我們都被各種各樣世俗的欲望和名利裹挾著,煩惱著,活在別人的評判中,讓自己疲憊不堪。學做向日葵,讓心坦露在陽光底下,無懼陽光,無懼周圍人的議論,坦坦蕩蕩,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有什么不好?</p> <p class="ql-block"> 倪亦斐同學,你今天真好看!每次同學相約聚會,你總是帶來好多食品和同學們分享,繼陳年英之后,您是大家一致公認的第二任“小吃部部長”。腿腳不利索,以后食品少帶一點哦,祝您健康快樂!</p> <p class="ql-block"> 姐妹倆,張新妹妹已經多次參加我們同學聚會,盡管是學妹,已經融入我們同學之中。祝姐妹倆健康快樂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張英在黑龍江務農時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海腔調十足的丁姑娘在老上海圖片旁留影。愿我們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寬容,多些理解,微笑向前,善待逐漸老去的自己;多少歲不重要,活得像幾歲才重要。</p> <p class="ql-block"> 緣分呀,中學四年同窗,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我們只有初中畢業(yè)文憑,顯然已經不適應“四個現代化要求“,因此出現了企業(yè)出資,讓一批已經在工作崗位的骨干白天工作,晚上或者休息日去學校系統(tǒng)學習,我和朱同學分別由單位推薦,業(yè)余學習《企業(yè)管理》專業(yè),巧的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靜安區(qū)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個干部專修班讀了三年中專,畢業(yè)后又在虹口區(qū)電大,同一個班級學習。</p><p class="ql-block"> 我們倆及群里的葛德彪等同學,雖然年過七旬,還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fā)揮余熱,工作對我們而言不是完全為了錢,更不是沉重的壓力,而是夕陽年齡段生命存在的意義的組成之一。在工作場合,我們不僅是耄耋老人,還是精神抖擻的行業(yè)內“老法師”,葛同學五十七年始終在藥廠工作,我五十七年自始至終奮斗在藥用玻璃行業(yè),玻璃行業(yè)是高能耗行業(yè),隨著國家對環(huán)保綠色的政策法規(guī)及產業(yè)政策的引導,我工作地點踏遍上海,江蘇,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稱呼也從小李,大李,老李到李老,對此我順其自然,也樂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我們常把工作視為謀生手段,卻忽視了工作作為生命來源的本質。切不可忘記,從猿到人的進化史,就是“勞動“!有意義的工作本身就是對生命最好的禮贊。當今社會人們對工作產生焦慮,職業(yè)倦怠成為流行病,有不少人期待早日退休。我可要反其道而告知:量力而行的工作本身不是痛苦的根源,失去對工作的熱愛才是痛苦的。我不反對改行,但是切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對年輕人而言今天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才是痛苦的。</p> <p class="ql-block"> 當然如何安排夕陽年齡段的生活,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及家庭等因素綜合考慮,繼續(xù)在工作崗位發(fā)揮余熱是其中一個方面,有的同學退休后,堅持游泳,跳廣場舞十年如一日;有的喜愛烹調,做一手好菜,隔三差五讓子女或朋友家里小聚;有的把照顧孫輩為己任;有的照顧久病的親人,不離不棄的陪伴,細致入微的關心……。這都是我們這代人在夕陽年齡段對社會及家庭的付出與奉獻!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小妹笑盈盈和陳國卿同學合影,眾人調侃頗有夫妻相。</p> <p class="ql-block"> 十個屬虎同學拍照留影,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合影的十位正好“五雌五雄”。</p> <p class="ql-block"> 董同學依然美麗。她的美麗不僅源于她的外貌,更在于她那自信的氣質和獨特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這是董同學經歷十年江西插隊落戶,1979年即將結束這段生活,返回上海拍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丁同學依然年輕貌美,其余二位白發(fā)蒼蒼,但是精神矍鑠,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份深深的同學情誼不管在上山下鄉(xiāng)期間及回滬后始終未曾改變。更難能可貴在輔助老班長組織同學聚會過程中,默默無聞付出值得尊重。17班同學現在還能聚會,有他們的功勞。</p> <p class="ql-block"> 四朵老玫瑰綻放在馬陸家宴,這姿態(tài),這服飾,哪里像七十多歲的奶奶、外婆?夸張一點,是四個石庫門弄堂里走出來的愛打扮,趕時髦,上海腔調十足的“嗲女人”。</p> <p class="ql-block">董美娟加工創(chuàng)作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邊吃,邊聊,酒過三巡,話題也漸漸轉向祝福,同學們舉杯共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樣的聚會,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更讓同學友情更加深厚。同學間的每次聚會,不論人多人少,總是相互釋放出最大的快意,歷盡滄桑,相見仍是少年。在推杯換盞中,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老之將至,“同學”兩字,成了內心中最溫情最柔軟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席間,我們開懷暢飲,笑逐顏開,一同回首那些青澀懵懂的時光,感嘆歲月的流轉,同時我們也在笑聲中享受著當下的快樂時光,舉杯共慶雖已年邁花甲還擁有一份歷久彌堅的同窗情誼。</p><p class="ql-block"> 三個老頭來一張合影。歲月的風霜早已爬上我們的眼角,在我們的臉上刻下了一道道烙印,且滿頭白發(fā)。但我們“人老心不老”,胡兄忙著每晚的K歌,陳兄以照顧久病的愛妻為己任。我還在企業(yè)發(fā)揮余熱。歲月的積淀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精彩。</p> <p class="ql-block"> 群里公認的好老公~陳國臣同學細心照顧患病多年老伴上廁所的一段視頻,夫人有多種疾病,而且老年癡呆到不認識陳同學是自己老公的程度,但陳同學不離不棄,細心照顧讓人感慨。陳同學之所以如此對待久病妻子,也是因為他們的感情基礎是在黑龍江務農中,互相認識,互相幫助,最后結成夫妻。我們這代人受過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熏陶,而陳同學就是我們中的典范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 張姐和朱弟現在幸福美滿,可朱同學當年才17虛歲就去南匯東海農場務農,張同學更是在一片敲鑼打鼓聲音中,注銷上海戶口,來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務農,當時的無奈,當時的經歷,沒有插過隊,務過農的人是難以置信。曾經聽張同學百感交集地說:“我所經歷的苦和難,難以想象。但我挺過來了,熬過來了!值得慶幸的就是由于當年的礪磨使我在后面的人生總有滿滿的幸福感,覺得再難總比下放時好多了,因為有了那段經歷,造就了我們老三屆能吃苦耐勞,”這不是張同學一個人的感觸,是我們一代人的體會,就在這次聚會同學中,分別在黑龍江,吉林,江西等地務農的有14位同學。在此道一聲,你們受苦了!祝你們夕陽生活幸??鞓罚?lt;/p> <p class="ql-block"> 丁文琴和王素琴現在夕陽生活快樂,可我的腦海里還存著這樣的畫面:1969年3月19號,不滿18周歲的丁同學和家人依依不舍告別,離開上海遠赴吉林插隊落戶,她隨身的是草綠色軍用帆布書包,和用帆布背帶纏繞的鋪蓋。青春年代就在冰天雪地的吉林渡過!好在有同班胡同學做伴。王同學滿懷失落、惆悵、無奈而前往當時的上海南匯縣務農。</p><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匆匆而過,許多人和事己然模糊,但農場晨出暮歸,不堪重負的勞作仍清晰地刻在腦海里,并且時常浮現。究其原因想必是過早的嘗試了生活的艱辛,末能繼續(xù)接受文化知識的學習深感遺憾和??甘。</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丁文琴和王素琴及張小妹1969年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感謝陳年英及芳芳組織同學相約嘉定馬陸聚會。你們倆辛苦了!她們倆太有姐妹情了,在學校是好閨蜜,形影不離。畢業(yè)后,雖然一個去了黑龍江,一個在江西插隊落戶,但都在期間,找了同樣是上海知青為終身伴侶,其中薛同學丈夫還是我們學校的同一屆其他班的同學,曾經是同學、戰(zhàn)友,現在是幸??鞓返囊患胰?。而且還巧合的是,返回上海后,她們倆從事的都是菜市場的行當。祝她們姐妹情深,幸福美滿!</p> <p class="ql-block">這是薛春芳與陳年英學生時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同學從1995年4月虹口公園聚會至今已經近30年了,同學從2016年相約延吉旅游也已經八年半了,疫情期間出于不能出門的無奈,建立“老同學聊天群”也已經4年了,這期間除了群里聊天,在疫情相對穩(wěn)定期間及疫情后,前后組織同學聚會旅行十八多場,有以下體會和同學們分享:</p><p class="ql-block">1,同學之間一定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是第一要素。不管你仕途如何,不管你以往人生如何,在同學相約時,你只有一個“同學”身份。曾經在社會有一官半職的同學,包括我在內,有時會情不自禁有“官腔”,不改不行,群里曾經在職場自以為混得得瑟的,都要注意哦!參加聚會的每個同學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都是對社會及家庭作出貢獻的成功人士。</p><p class="ql-block">2,堅持AA制,同學相約聚會或者旅行,總歸要產生費用。群里有能力且愿意多出資的同學有,但是出于對同學人格的尊重,AA制好處多多,因為我們都有退休金,這點聚餐旅游錢都能自己承擔。</p><p class="ql-block">3,平等不僅提現在聚會中,還應該在策劃,醞釀同學相約聚會或者旅行中,我們堅持每次活動輪流有二個同學為“隊長”或者說是“召集人”,有益于群策群力,發(fā)揮每個人主觀能動性,同學既是參與者也是組織者,尊重這些組織者,也是尊重你自己。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社會活動少了,孫輩操心少了,愿意參加同學相約聚會熱情不減,愿意承擔同學相約聚會組織者越來越多,這是好事,但是按照規(guī)則辦事,依次候續(xù)為妥。</p><p class="ql-block">4,退休后的人生不該是褪色的畫布,而是命運轉盤重新調色的開始。每個人都會退休后規(guī)劃自己的日常生活,讓自己的夕陽年齡段不孤單,有活力。因此聚會期間,專門留一點時間大家互相交流,譬如編輯視頻做美篇,網絡購物,辦會員卡等技能,女同學還會切磋編織、養(yǎng)生等等,時間久了經常聚會同學對網絡時代社會適應性明顯增強。</p><p class="ql-block">5,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長期的交往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說:“人生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不容易;友誼總需要忠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yǎng),用諒解去護理。在同學相約聚會期間,用“原則去培養(yǎng)情感”頗有感觸,長期和同學融合相處不合群的人;素質低下,斤斤計較的人;不愿意服務同學,而對同學聚會眼高手低,自以為是鶴立雞群的個別人,也沒有必要懇求他參加同學聚會或者旅游。</p><p class="ql-block"> 歲月仿若一首悠揚的歌,在時光長河中緩緩流淌,回首過往,不禁讓人感嘆,余生不在有甲子年了,再有半個“甲子年“也足矣!當我們輕輕拂去記憶上的塵埃,那些被歲月塵封的青春年代畫面瞬間鋪展開來,曾經的同學情誼點點滴滴,都化作一輩子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人這一輩子,要認識很多人,結交很多朋友,但難舍難分,難以忘記的還是同學,還是那學生年代。這是什么原因?除了緣分,應該是學生時代的感情最純最真。同學,不是兄弟姐妹而又勝似兄弟姐妹!是朋友,又是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朋友。同學是永恒的,在當今喧囂的世勢中,爾虞我詐的事情頗多。沒有經濟利益沖突,沒有猜測戒備的同學情,讓人更有認同感,共鳴感。曾經在校四年的往事,至今倍感親切,值得一生珍惜。祝我們同學情深一輩子!</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12月1號初稿于上海</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5月22號再稿于廣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