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時節(jié),女兒陪著我們二老,乘坐東航班機,來到了成都這座自然與人文精髓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下了飛機,打車到酒店,稍事休息,第一站來到了文殊院。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佛教寺廟之一,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并改稱文殊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殊院的建筑融合了漢、藏、蒙等民族的建造智慧和技藝,風格為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風格,主要為木構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藏經樓、說法堂,主體還是體現清代建筑的特色。文殊院不僅是佛教圣地,還集禪林圣跡、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于一體。寺內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其中一尊緬甸玉佛非常珍貴。文殊院收藏有佛祖舍利和不同時期造像400多尊、名人字畫500余件、經籍12萬多冊,還珍藏康熙皇帝御賜的“空林”牌匾。歲月悠悠,在漫長的年代里,文殊院也經歷了多次的重建和修繕,五代時期曾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將被張獻忠入川焚毀的廟宇重修建,并更名為文殊院。</p> <p class="ql-block"> 結束了文殊院的游覽,我們來到了武侯祠博物館。武侯祠紀念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蜀漢時期,最初是為了紀念諸葛亮而建。在南北朝時期,武侯祠從成都“少城”遷建到惠陵、漢昭烈廟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蜀獻王朱椿到武侯祠朝拜,以“君臣宜為一體”為由,將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為一體,民間習俗仍稱之為“武侯祠”。武侯祠的建筑布局嚴謹,進入大門,沿著中軸線,看到左右走廊邊,分別陳列著蜀江著名的文臣和武將,右邊有趙云、關羽、馬超和王平等,左邊是馬良和龐統(tǒng)、呂凱等,劉備坐像在正中,文臣武將廊共有28尊塑像。來到掛著“武侯祠”牌匾的大殿,殿內供奉著諸葛亮的塑像,他神采奕奕端坐殿堂之上,令人肅然起敬。而錯落有致中軸線上的建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后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建造的一座八角尖頂茅草亭,亭內保存有明成化十四年的刻碑,上書“漢諸葛孔明舊廬”,是武侯祠的標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不僅是一個歷史遺跡,更是我們了解三國歷史和文化的最佳場所。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濃郁的三國文化氛圍,還可了解諸葛亮、劉備等歷史人物的故事。所以,武侯祠享有“三國圣地”的美譽。1961年3月,武侯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好地了解武侯祠的歷史,在進入武侯祠博物館參觀時,我們特地請了講解員給我們作詳細講解,戴著耳機,一路聆聽武侯祠發(fā)生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