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烏衣巷》</p><p class="ql-block">唐·劉禹錫</p><p class="ql-block">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這首著名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lián)系起來,引發(fā)對時代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的思考。今日我們小分隊一起走進烏衣巷,尋覓這兒的王導謝安家族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4日下午,我們的金陵尋訪小分隊一行五人開始尋訪第三站—王謝故居和江南貢院。地鐵二號線大行宮轉三號線到夫子廟,一路上,我們一起手牽手,嘰嘰喳喳地踏上歷史文化街區(qū)夫子廟,只為尋一位美男子大才子謝安。</p> <p class="ql-block">巷口的古井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井口的凹槽咋回事呢?孩子們用手指測量凹槽的深度,原來是古人打水時井沿長年累月被井繩勒的呀!</p> <p class="ql-block">一進門,四種字體的烏衣巷古詩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在尋覓每個字四種字體的不同寫法,照葫蘆畫瓢模仿“花”字四種字體怎么寫。</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羲之</p> <p class="ql-block">謝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謝安。因為謝安的人格魅力,政治才能以及生活態(tài)度,唐朝大詩人李白尊之為師。</p> <p class="ql-block">東山再起這個典故曾經引起多少爭議,這到底是浙江會稽的東山還是南京江寧的東山呢!《晉書?謝安傳》記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四十歲時為了家族的利益接受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征兆,開始為官。“征西大將軍桓溫請為司馬,將發(fā)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嵩戲之曰:“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蒼生今亦將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溫甚喜,言生平,歡笑竟日。既出,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p><p class="ql-block">從此看到,謝安東山再起這個典故是指南京江寧的土山,即今天的東山公園。江寧至今還有新亭路,文靖路。(注:謝安謚號文靖)</p> <p class="ql-block">研讀國學</p> <p class="ql-block">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zhàn)”</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寫的烏衣巷又一次讓孩子們體會到草書的絕妙,孩子們用手指模仿,再用筆像畫畫一樣寫下</p> <p class="ql-block">調素琴</p> <p class="ql-block">孩子們這是玩啥呢?</p> <p class="ql-block">古人喝酒吟詩的游戲</p> <p class="ql-block">已經飛到了尋常百姓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江南貢院科舉博物館。 中國科舉博物館由江南貢院改擴建而成,是中國唯一的地下式博物館。前身是江南貢院,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鼎盛期可接納2萬多名考生同時考試,其規(guī)模之大創(chuàng)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前后經歷近一千三百年。它被稱為“高考”的前身??婆e制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經過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斷完善和改革,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考試通常分為地方的鄉(xiāng)試、中央省試與殿試。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省試為“省元”,殿試為“狀元”。</p> <p class="ql-block">給了普通老百姓可以為官的出路</p> <p class="ql-block">三塊匾額,拍照時全部涌到了狀元匾下。一顆朝著目標的童心!</p> <p class="ql-block">善后之舉推動了留學熱潮</p> <p class="ql-block">江南貢院的號舍是科舉考場中供考生考試和住宿的基本設施。</p><p class="ql-block">1. 號舍的功能與結構:</p><p class="ql-block">? 號舍是考生白天考試、夜間住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號舍以千字文編列,每號的外墻高八尺,號門高六尺,寬三尺。</p><p class="ql-block">? 每間號舍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p><p class="ql-block">? 號舍內左右兩壁的磚墻,在離開地面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時,上層木板作為桌案,下層木板作為坐凳;夜晚休息時,上層木板取出并入下層,便可作為床鋪安眠。</p><p class="ql-block">2. 號舍的數量與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 清代鼎盛時期,江南貢院的號舍數量多達兩萬多間。</p><p class="ql-block">? 至清同治年間,江南貢院共有號筒295字,號舍達20646間,居各省貢院之冠。</p><p class="ql-block">3. 號舍的分布:</p><p class="ql-block">? 號舍處于龍門與至公堂之間,及明遠樓的兩側。</p><p class="ql-block">? 靠近龍門東面的號舍稱“東龍腮”,龍門西面的號舍稱“西龍腮”。</p><p class="ql-block">4. 號舍的生活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 號巷門口設有水缸和號燈,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p><p class="ql-block">? 考試期間伙食自備,每號對面的墻壁上留有小龕,可以放置小爐以熱茶水。</p><p class="ql-block">? 由于鄉(xiāng)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自帶的飯菜很快就會霉變,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干糧充饑。</p><p class="ql-block">江南貢院的號舍體現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考生不論出身貴賤、家庭貧富,都在同一環(huán)境下進行考試和生活,展現了科舉制度的嚴格和公正。</p> <p class="ql-block">我們也來一場考試</p> <p class="ql-block">從科舉博物館出來,已華燈初上。讓我們領略了槳聲燈影下的秦淮河。</p> <p class="ql-block">孩子在霓虹燈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踏上歸途!</p> <p class="ql-block">稚嫩的小手記下今天的目之所及!</p> <p class="ql-block">可愛的昱彤回到家還寫下了感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