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們村東兩華里處有一大水灣,人們稱謂“咸水灣”,因灣中的水象海水一樣咸而得名。至于灣的形成眾說紛紜,也從無有人去考證過。大至是清咸豐5年(1855年)黃河自河南銅瓦廂(現(xiàn)蘭考)決口改道北徙,在山東境內奪大清河入海后,黃河尾閭的地域,<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了典型的“黃泛區(qū)”。 身處黃泛區(qū)的人們,為了生計,</span>經年累月取土修筑臨黃堤。特別是從1942年始,八路軍清河軍區(qū)組織解放區(qū)的民工,修筑了自我們村西向北至六合小街村的二十公里堤壩后,村東的廣大區(qū)域就更是河水泛濫嚴重了。后來經過幾次大水行洪,咸水灣似乎就被“跌成了”大咸水灣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紀初葉,黃河的河運還是比較發(fā)達的,在渤海灣以養(yǎng)船捕魚為生計的人們,時常被黃河的“龍擺尾”困擾,可謂居無定所。到了冬季封海時,常常會沿黃河逆流而上,將船停泊到“干河”(黃河入海的支脈)里,由于咸水灣和“干河”及黃河是相通的,有的船也停泊到咸水灣中。只是大咸水灣水很深,漁民們說它通海,是“海眼”,不然水不會這么咸,久而久之,人們就想信了海眼的說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從咸水灣向東和向東北方向,只要出現(xiàn)新於地,就有漁戶住扎。開始時是以打魚為生,漸漸的也開始農耕,最終形成了村落。干河東岸的小孤島、東方紅、一千二,干河西岸的肖圣廟、漁戶等村,都是這樣子演化來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肖圣廟村形成村落的過程,就是眾多灘區(qū)村落形成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相傳清光緒二十二年,黃河漫灘淤積在這一帶形成高地,在黃河入海口以漁業(yè)為生計的人們就選擇這種高地居住,同時也在這里停泊漁船。其中就有陳莊鎮(zhèn)莊科的楊氏族人來此以打魚為生。后來隨著河水淤積,陸地面積的不斷擴大,人們亦漁亦農,漸漸聚集成了一個小漁村。</p><p class="ql-block"> 因村人楊晉春在這里種植了榆樹,遂名叫"榆樹坨子"。據(jù)說,榆樹坨子有不少淡水井,風水好,是塊養(yǎng)人的寶地,因此榆樹生長茂盛。這里人口也逐步增多,形成了更大的村落。又因為這里地處黃河灘嘴上,所以又稱"楊家嘴"(東西8華里),亦稱"楊家嘴上扣子"。</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有一年從海上漂來了一個木頭神像,村人奉為神明,供奉其為"蕭圣老爺",并為其建了一間神仙廟(傳說人們還到向北二十八華里的“老爺廟”續(xù)接了香火),取名叫"蕭圣廟"。后又用同音字"肖"代替"蕭",演變?yōu)?quot;肖圣廟"。 村也因廟而得名,最終稱作肖圣廟村。</p><p class="ql-block"> 1935年、1948年,處于難內的“肖圣廟”曾兩度遭黃河水淹而毀,村民們也于1950年始,有的遷回原籍,有十幾戶漁民遷至“咸水灣”西南,黃河壩以西(灘外),稱漁戶村。而大部分村民則隨楊氏一族由老址遷至黃河壩以西,咸水灣西北三華里處,形成了肖圣廟新村至今。</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黃河尾閭的人們,為了生計常年與黃河泛濫抗爭,沿黃居住的村民經年累月取土修筑臨黃堤,以此來暫時性保護村莊,甚至是莊稼地。直到1954年渤海農場自惠民縣遷入后,組織大批被關押的勞改勞教人員,修筑了自我們村(四段村)西南角,原去向六合小街的臨黃堤始,向東偏北至羅家屋子的二十華里臨黃大堤。四段、漁戶、薄扣、肖圣廟等,這些黃河灘內村便成了真正的灘外村。而在灘內形成的大片以取土坑塘為主的洼地,經過幾年的河水漫灘,也都重新淤平了。而咸水大灣似乎沒怎么變化。</p><p class="ql-block"> 隨著上世紀50年代華北地區(qū)地質普查和石油勘探的進行,勝利油田在黃河尾閭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1962年9月23日,營2井獲日產555噸高產油流,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井,勝利油田早期在當?shù)厥挤Q“九二三廠”就是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石油工業(yè)部華北石油勘探會戰(zhàn)總指揮部成立,1972年8月改稱勝利油田會戰(zhàn)指揮部。當時的石油會戰(zhàn)主要集中在黃河東岸(大孤島以東)。當時的黃河入海流路很不穩(wěn)定,時常泛濫成災。為了保護油田會戰(zhàn),上級決定在我們村東咸水灣處,炸開大壩行洪。</p><p class="ql-block"> 那時黃河水量大,雨季里每次大水漫灘都在五千至八千流量左右。尤其是冬季“封河”和春季“開河”時黃河都“流冰”,河門常常被冰“插死”,阻礙了行洪,河水更是四處泛濫。這樣子,一年四季下來,黃河都不少于三次漫灘,四次五次都有,村民們深受其苦。</p><p class="ql-block"> 最終,遷走了漁戶村的近二十戶漁民,為黃河行洪方便讓了路。至到1975年,又重新截流將大堤修復,咸水灣也成了壩內壩外兩個灣。大灣似乎沒那么深了,灣里的水似乎也漸漸沒有那么咸了。</p> <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隨著黃河攜沙向渤海灣的不斷推進,以每年近二萬畝新淤地的生成,黃河入??谝咽蔷啻笙趟疄骋话俣喙锪?。</p><p class="ql-block"> 隨著國家治黃力度的加大,和治黃能力的不斷提升,黃河入海流路被漸漸固定。黃河尾閭那些因漁而生,又亦漁亦農,再純?yōu)檗r的村莊,也成了幾代鄉(xiāng)親們的長年居住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被分成灘內和灘外的兩個咸水灣也成了“遺跡”,幾乎沒了蹤影。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黃河斷流”,使得大多數(shù)漁民都歇了業(yè),漁戶也大都改行為農戶了。繼續(xù)以漁業(yè)為生計的人們也都遷到了距入??诟膮^(qū)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