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澤東詩詞“虎踞龍盤今勝昔”詩句研讀</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正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的毛澤東主席,獲悉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占領南京,心潮澎拜,即興創(chuàng)作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律*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span>。我們先欣賞這首詩的全文:</p><p class="ql-block"> 《七律*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這首詩作者寫成手稿,隨手丟進字紙簍,秘書田家英撿起,保存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1963年編撰《毛主席詩詞》時,毛澤東主席對寫過此詩已經(jīng)忘了。田家英記起后讓同是毛澤東主席秘書的逄先知用鋼筆抄清送給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看了說:"我還寫過這么一首詩,寫得還可以,收進去吧。"</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首敘事詩,而且是歌頌一個大事件,也是毛澤東主席軍旅戰(zhàn)爭題材的最后一篇詩詞。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解放南京的重大意義,不僅僅是占領了國民黨政府的首都,更重要的是極大鼓舞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推翻蔣介石國民黨政權。解放南京是中國革命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但并不等同于全國解放。</p><p class="ql-block"> 這首七律有一個特點,大量引用了歷史典故。據(jù)有學者認為,該詩引用了“八個典故”。通俗易懂的如:《孫子兵法》的“窮寇莫追”、《史記》的“鴻門宴項羽放劉邦”等典故。其他典故是要熟讀歷史和具備文學功底的人才能讀出。本文就“虎踞龍盤今勝昔”詩句做專題研讀。</p><p class="ql-block"> 個人認為,“虎踞龍盤今勝昔”這句詩句是有歷史典故的。從字面上看可分“虎踞龍盤”和“今勝昔”二個層面。</p><p class="ql-block"> “虎踞龍盤”可以從許多的典籍里找出出處。如:三國時,劉備聯(lián)吳抗曹之時,諸葛亮作為軍師,曾經(jīng)來考察過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他指出鐘山像一條盤龍,石頭山像一只蹲著的猛虎,有帝王之都的氣象。</p><p class="ql-block"> “今勝昔”這三個字,讀者會有各式各樣的理解。我研讀的結論是:“今”是指解放軍“占領南京”,“昔”是指589年前元末時期陳友諒與朱元璋圍繞南京城的攻防戰(zhàn),即:龍灣之戰(zhàn)。</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的“攻”是失敗的,解放軍的“攻”取得了勝利。這就是“今勝昔”!</p><p class="ql-block"> “龍灣之戰(zhàn)”是公元1360年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對戰(zhàn)的雙方是軍事實力相對弱的朱元璋軍事集團和當時軍事實力最強盛的陳友諒集團的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1357年,朱元璋奪取了安徽淮安城,欲稱王,謀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后被采納,以“應天府”(南京)為根據(jù)地,朱元璋勢力逐漸壯大。(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轉發(fā)國務院11月24日《關于糧食問題的報告》時,傳達了毛澤東“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這也許有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影子吧)。</p><p class="ql-block"> 此刻,做為元末農(nóng)民武裝將領,有一統(tǒng)江山野心的陳友諒豈能坐視不管,借朱元璋大將常遇春屠殺3000軍士俘虜為由,發(fā)起了攻打應天府的“龍灣之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在決定朱元璋生死存亡之時,朱元璋采納了劉伯溫的建議,力戰(zhàn)陳友諒。朱元璋憑借“虎踞龍盤”的地理優(yōu)勢、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堅定的戰(zhàn)斗斗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取得了“龍灣之戰(zhàn)”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龍灣戰(zhàn)役還不僅僅為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zhàn)中打敗并殺死陳友諒,消滅陳友諒的陳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為朱元璋后來打敗張士誠,消滅元朝,統(tǒng)一天下,建立明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我會認為“虎踞龍盤今勝昔”是追憶“龍灣之戰(zhàn)”的懷古呢!僅從軍事角度來講,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占領南京,是推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決定意義的一戰(zhàn)。共產(chǎn)黨不是陳友諒,蔣介石也不是朱元璋。但渡江戰(zhàn)役的結果就是解放軍占領了南京城,這就是“今勝昔”最好的詮釋。</p><p class="ql-block"> 在已發(fā)表的文獻中,沒有發(fā)現(xiàn)毛澤東對“虎踞龍盤今勝昔”這一句詩的解釋。研究毛澤東詩詞的學者也許出于不愿意把“解放軍占領南京”和一場封建權力的爭奪掛上鉤,而將“占領南京”與“龍灣之戰(zhàn)”聯(lián)系起來吧。</p><p class="ql-block"> “今勝昔”是研讀這首句詩的關鍵。我們可從七律詩的結構要求來研讀。律詩的題材非常難寫,有嚴格的格律要求。</p><p class="ql-block"> ?首聯(lián)?:詩的第一、二句,通常用來點題或描述背景。</p><p class="ql-block"> ?頷聯(lián)?:詩的第三、四句,必須與首聯(lián)對仗,內(nèi)容上要與首聯(lián)相關聯(lián)。</p><p class="ql-block"> ?頸聯(lián)?:詩的第五、六句,必須與頷聯(lián)對仗,保持平仄和詞性的對應。</p><p class="ql-block"> ?尾聯(lián)?:詩的第七、八句,通常用來總結全詩或點明主旨。</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這首詩在結構上非常得體。</p><p class="ql-block"> 首聯(lián):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點題,即交待了渡江戰(zhàn)役的時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頷聯(lián)?;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則與首聯(lián)內(nèi)容相關聯(lián)。</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一句是描述歷朝歷代的“風水寶地”被解放軍占領,特別是國民黨的“首都”被占領,是舊社會的挽歌,也是新時代的頌歌。如果按這樣研讀,我認為就跳到了總結和點明主旨的尾聯(lián)結構了。與格律要求不符。</p><p class="ql-block"> 我認為,首聯(lián)交待了一場戰(zhàn)役的背景、規(guī)模。額聯(lián)就應該交待這場戰(zhàn)役的結果。即,陳友諒打不贏的“龍灣之戰(zhàn)”,我們解放軍打贏了。哪怕你蔣介石是“虎踞龍盤”,解放軍也讓你“天翻地覆”。也只有這樣才能順利過渡到頸聯(lián):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明:占領了南京城,還要“將革命進行到底,解放全中國”。這樣很自然的轉到尾聯(lián):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p><p class="ql-block"> 用最簡明扼要的詞語表達這首七律就是:渡江戰(zhàn)役,占領南京,解放全國,任重道遠。</p><p class="ql-block"> 引經(jīng)據(jù)典是毛澤東寫詩填詞的重要手法,這得益于毛澤東博覽群書,熟讀歷史典籍。在毛澤東詩詞里,他善于用典,旁征博引,史籍箴言、古詩名句、或直接引用,或變通化用,往往都恰到好處,渾然天成,讓語言表達深沉渾厚,洋溢著毛澤東繼承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自覺。</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毛澤東在一首詩詞中引用典故最多的之一。南京,是朱元璋開國國都,朱元璋是毛澤東評價僅僅次于李世民的開國皇帝。占領南京,對明史的典故懷古敘今是正常的詩人情懷。</p><p class="ql-block"> 酷愛歷史的毛澤東通讀過“二十四史”,對歷朝歷代的興衰治亂、文治武功皆有研究和體悟。其中《明史》是毛澤東圈點最多、體悟最深的史書之一。此外他還廣泛涉獵過與明朝有關的大量史料及各種野史趣聞、筆記小說。豐富的知識儲備,使他在評點明史時信手拈來,涉筆成趣。這些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評論,不少是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補前人之所未逮,展示了一位政治家和文學家不同尋常的歷史洞察力和藝術鑒賞水平。</p><p class="ql-block"> 在明史研究方面,毛澤東是“大家”。 1948年8月,明史研究學者,也是《朱元璋傳》作者吳晗來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在這里,他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會見。</p><p class="ql-block"> 在交談中,毛澤東詢問吳晗最近有何著述,吳晗便將《朱元璋傳》手稿交給毛澤東閱讀。毛澤東向來愛好博覽群書,于是在百忙之中,抽暇開始閱讀這部書稿,閱讀中有了感觸,還“特別約(吳晗)談了一個晚上”。這次約談是圍繞這本書來的,毛澤東還指示出書中許多不正確的地方。在退回《朱元璋傳》原稿時,毛澤東還特地給吳晗附上一函,除了肯定書的優(yōu)點,還從整體上談了對該書存在問題的閱讀感受:函文如下:</p><p class="ql-block">辰伯先生:</p><p class="ql-block">兩次晤談,甚快。大著閱畢,茲奉還。此書用力甚勤,掘發(fā)甚廣,給我啟發(fā)不少,深為感謝。有些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業(yè)已面告,此外尚有一點,即在方法問題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歷史的方法論。倘若先生于這方面加力用一番工夫,將來成就不可限量。謹致</p><p class="ql-block">革命的敬禮!</p><p class="ql-block">毛澤東</p><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四日</p><p class="ql-block"> 從毛澤東與吳晗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他是對《明史》是有很專業(yè)的研究的。</p><p class="ql-block"> 解放軍在毛澤東給吳晗的信函剛好5個月就占領了南京,明朝哪些事怎么會忘記呢。</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對陳友諒也是很有研究的,1953年2月,毛澤東參觀漢陽兵工廠舊址時,意味深長地講到元末龜山上曾駐有一支農(nóng)民起義隊伍,領袖叫徐壽輝,后被手下陳友諒殺死取而代之。陳友諒就是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一決雌雄的大漢王,后兵敗身亡,葬在龜山對岸蛇山上。這樣的細節(jié)也說明毛澤東是熟悉“龍灣之戰(zhàn)”這段歷史典故的。</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同志的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白x詩詞,學歷史”,我們總能獲得會心的感悟,汲取到無窮的力量,常讀常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