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英國倫敦旅游,除了在倫敦市區(qū)有超多的博物館、美術(shù)館、皇家宮殿、教堂等景點可選之外,還有N條倫敦周邊的一日游線路也非常值得打卡。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選擇一日游的精品小團,提供交通和導游服務(約£70+/人.日),某些方向大致相同的景點還可以組合在一日內(nèi)(但可能會影響一些旅游體驗),對自由行的游客來說還是挺方便實惠的。</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倫敦,就選擇了巨石陣-巴斯跟團一日游,還自行乘火車前往了溫莎城堡、劍橋大學。這次重游倫敦,我們挑選了牛津大學-科茨沃爾德、坎特伯雷-多佛爾白崖兩個一日游項目。</p><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學位于英格蘭東南區(qū)域牛津郡牛津市,是世界上現(xiàn)存第二古老且持續(xù)辦學至今的大學(稍晚于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也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目前已不能查證牛津大學到底是什么時候建校的,但是有證據(jù)顯示其以某種形式教學始于1096年,距今已有將近1000多年的歷史,連劍橋大學都是之后(1209年)由牛津大學的師生們建立的(因為牛津師生與鎮(zhèn)民的沖突使部分師生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據(jù)資料介紹,牛津大學在初創(chuàng)年代并沒有固定的校園區(qū)域,演講廳都是從城市中臨時租用的,學生也沒有固定的住所。1274年,時任英格蘭大法官沃爾特.德.莫頓創(chuàng)辦莫頓書院,為牛津師生提供一個永久性的居所,從而開創(chuàng)了書院制的先例。在這之后,其他類似的書院陸續(xù)創(chuàng)建,師生數(shù)量不斷增加,但是牛津大學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校區(qū)環(huán)境,而是與城鎮(zhèn)生活融為一體,形成相互依存也不乏沖突的有機關(guān)系,英語中稱之為“Town and Gown”。</p><p class="ql-block"> 如今,牛津大學由39所獨立學院及4所學部組成。各個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gòu)并隸屬于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gòu)、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部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shù)指引。</p><p class="ql-block"> 由于牛津大學并沒有獨立于城鎮(zhèn)的主校區(qū),學校大樓和設(shè)施散見整個牛津鎮(zhèn)。接待我們一日游的這位司導已經(jīng)在此生活了二十多年,跟著他的腳步穿行在牛津鎮(zhèn)上,邊走邊聽他介紹這個什么學院、那是什么學院的,搞得我們也有些蒙圈。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只購票入內(nèi)參觀了基督教堂學院,其它學院則是走馬觀花看看外觀。所以,對于有時間且對牛津、劍橋大學感興趣的朋友來說,還是建議一天只逛一所大學,可以更深度些。</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創(chuàng)立于公元1525 年,曾在內(nèi)戰(zhàn)時作為查理一世的臨時首都,最引以為傲之處就是在近代 200 年內(nèi)產(chǎn)生了13位英國首相,居牛津大學各學院之首。</p><p class="ql-block"> 我們提前在官網(wǎng)上購買了牛津基督教堂學院的門票(£20/人,比較緊俏,一定按導游提供的時間段提前預定),抵達后再門口領(lǐng)取語音導覽器,就可以入內(nèi)參觀了。</p> <p class="ql-block"> ↓草地大樓是游客進出的通道,是19世紀專為本科生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穿過通道,進入草地大樓圍合出的內(nèi)庭院,可以看到如今仍住著學生的一個個門洞,入口處貼著一些通知之類的告示。</p> <p class="ql-block"> ↓通往大廳(食堂)的樓梯令人感覺非常熟悉,因為它曾在包括《劉易斯》、《哈利波特》在內(nèi)的許多電影和電視劇中出現(xiàn)過。</p> <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基督教堂學院創(chuàng)立于1525年,1529年托馬斯.沃爾西(1473-1530年,是英格蘭的一名政治家和天主教主教。1509年亨利八世成為英格蘭國王之后,沃爾西成為了國王的專職牧師,并逐漸登上權(quán)力頂峰,最高任大法官,被稱為英格蘭的“另一個王”)倒臺后,學院的大部分建筑仍在建設(shè)中,直到后來才安裝了現(xiàn)在的樓梯(目前的樓梯可追溯到 1805 年)。天花板上引人注目的扇形拱頂是在內(nèi)戰(zhàn)前夕(1638 年)安裝的;這種風格是中世紀的,但得益于17世紀的新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 ↓大廳的前廳(應該是排隊等待區(qū)域),墻上掛著很多肖像畫,應該是與學院有重要關(guān)系的名人,大門兩側(cè)的電視屏上滾動播放一些信息,包括今日的菜譜,我們抵達這里時大概是11點多鐘,大廳(餐廳)內(nèi)正在緊張的備餐中,一會兒午餐時間大廳就會對游客關(guān)閉。</p> <p class="ql-block"> ↓大廳,超級華麗,是《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大廳的靈感來源。據(jù)介紹,這座大廳于1520年代與廚房一起建成,自16世紀以來一直被使用。直到19世紀70年代,它一直是牛津最大的大廳。</p> <p class="ql-block"> ↓墻上掛著多幅肖像,每幅都紀念著學院的著名成員。在最遠端的墻面上掛著的應該是與學院有密切關(guān)系的高層人物肖像,沿這面墻布置的一排桌子被稱為高桌,學院的高級成員就在這里用餐。</p> <p class="ql-block"> ↓最遠端墻面正中一幅是基督教堂的創(chuàng)始人亨利八世的肖像,他的左邊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肖像、右邊則是剛才提到的托馬斯.沃爾西。</p> <p class="ql-block"> ↓彩色玻璃窗展示了基督教堂的豐富遺產(chǎn),若是在晴好的天氣里,光線透過這些大窗照進大廳,絕對是美上加美的。</p> <p class="ql-block"> ↓想象一下,在這樣的氛圍里吃飯是不是太酷了!</p> <p class="ql-block"> ↓大廳外面有一扇門,木門上用釘子釘著“禁止剝皮”的涂鴉。這幅涂鴉可以追溯到17世紀。關(guān)于涂鴉背后的動機有很多傳說,但真正的原因是它是為了抗議首相羅伯特?皮爾爵士,顯然是因為他對宗教改革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廳所在的建筑,就會看到一個大方庭,這是基督教堂的中心,通常被非正式地稱為“湯姆方庭”,是牛津大學最大的一個方庭。</p> <p class="ql-block"> ↓湯姆方庭的西側(cè)(下圖左側(cè))是由克里斯多佛?雷恩設(shè)計的湯姆塔。東側(cè)(下圖右側(cè)畫外)是基督堂座堂的入口(最后我們會去參觀)。北側(cè)(下圖右側(cè))是基督堂牧師住宅。</p> <p class="ql-block"> ↓湯姆塔及其大鐘之于基督教堂和牛津,就如同伊麗莎白塔和大本鐘之于倫敦。三百多年來,湯姆塔鐘樓上的大鐘,一直是牛津人生活的背景音。大湯姆鐘在晚上9點05分敲響101次,與牛津時間晚上9點相對應——盡管1852年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在全國正式采用,但基督教堂仍然堅持使用“牛津”時間,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慢五分鐘。它還標志著學生返校宵禁——即使學生不再受宵禁約束,這一規(guī)定仍在繼續(xù)。</p> <p class="ql-block"> 此外,湯姆方庭的中心有一個池塘和噴泉(游客不允許走到庭院中,距離較遠很難拍清),池塘里有一個墨丘利雕像。據(jù)介紹,它最初的設(shè)計并非是用來裝飾的,而是作為火災時的隨時可用到水源,因為17世紀中葉,修道院附近的一場災難性的大火摧毀了一位修士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湯姆方庭的東北側(cè)通向派克沃特方庭(Peckwater Quadrangle)和學院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派克沃特方庭和學院圖書館,,這里建于18世紀初,用于容納本科生,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功能。</p> <p class="ql-block"> ↓墻上是學生們?yōu)榱藨c祝而作的一些涂鴉。</p> <p class="ql-block"> ↓這座建筑建在中世紀坎特伯雷學院的舊址上,該院以學院的名字命名,最初是基督教堂學院本科生的住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里開放了基督教堂畫廊,收藏有基督教堂的眾多藝術(shù)珍品,其中包括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畫作??上В捎跁r間關(guān)系,我們未能入內(nèi)參觀。</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來到基督教堂大教堂(名字好拗口呀),它是英國圣公會牛津教區(qū)的主教座堂,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禮拜堂。基督教堂大教堂被稱作英格蘭最小的座堂,意思就是別看它規(guī)模小但是地位很高。</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擁有豐富的彩色玻璃遺產(chǎn),最早的可追溯至1320年,它們不僅品質(zhì)極高,而且是宗教改革時期幸存下來的極少數(shù)。</p> <p class="ql-block"> ↓圣弗里德斯威德圣壇,他是牛津市、牛津大學和牛津教區(qū)的守護神圣弗里德斯威德,數(shù)百年來這里一直是朝圣者的熱門目的地,據(jù)說16世紀時阿拉貢的凱瑟琳(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曾在該圣壇祈禱,希望生下一個兒子。</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石拱形圣壇天花板,可能建于 1400 年左右,被認為是英國大教堂中此類建筑最精美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回廊是修道院的常見特色,因為它們?yōu)樯畟H們提供了一個不受外界干擾的庇護空間,讓他們可以在修道院內(nèi)活動。目前的回廊于14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從回廊花園,您可以仰望大教堂尖頂?shù)淖罴丫坝^之一。它是英格蘭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制尖頂,自1230年以來一直是天際線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離開基督教堂學院,繼續(xù)前往其它學院參觀。</p> <p class="ql-block"> ↓遠處是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由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創(chuàng)建于1458年。莫德林學院被認為是牛津大學最美的學院之一,也是牛津最有錢的學院。</p> <p class="ql-block"> ↓莫德林學院的塔樓</p> <p class="ql-block"> ↓圣瑪利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始建于1280年,但大部分建筑建于14、15世紀,不斷有加建,建筑風格很特別。教堂尖塔可以爬上127臺階登頂,據(jù)說擁有牛津最美的景觀。據(jù)介紹,在謝爾登劇院完工前,圣瑪利亞大學教堂一直為牛津大學各個典禮的舉辦地?!f博德利圖書館(Old Bodleian Library)建立于1602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規(guī)模僅次于大英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位于圣母瑪利亞大學教堂北側(cè)的拉德克里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修建于1737年至1749年,外觀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常被視為牛津大學的象征建筑。據(jù)司導介紹前幾日有學生在此組織抗議活動,故現(xiàn)在這里被校方給圍擋上了。</p> <p class="ql-block"> ↓舊博德利圖書館(Old Bodleian Library)建立于1602年,整體建筑猶如四合院。它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規(guī)模僅次于大英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 進入中庭,首先看到1624年擔任牛津大學校長的威廉.赫伯特(William Herbert)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雕像對面的主要入口是高聳的五階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這是依五種古典建筑要素(Tuscan/托斯卡納式,Doric/多立克式,Ionic/<span style="font-size:18px;">愛奧尼亞式,</span>Corinthi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科林斯式</span> and Composite/<span style="font-size:18px;">混合式</span>)所命名,也有說法稱之為五柱塔,因為它??五蹭雙雙對稱的羅馬圓柱。門樓上的雕刻、雕像與徽章十分細致精美,讓人感受到濃濃到歷史氣息和學術(shù)氛圍。</p> <p class="ql-block"> ↓嘆息橋(Bridge of Sighs)也叫赫特福橋(Hertford Bridge),建于191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連接著赫特福學院兩端。</span>很多地方都有嘆息橋,都是因為類似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座廊橋——嘆息橋而得名。赫特福德書院(Hertford College)也是牛津大學的一個學院,創(chuàng)建于1282年,是牛津大學最早成立的學院之一,以嘆息橋著稱。</p> <p class="ql-block"> ↓謝爾登劇院(Sheldonian Theatre),建于1664年到1668年。該建筑以該項目的主要財政支持者、當時的校長吉爾伯特.謝爾登命名,用于音樂會、講座和大學的儀式,并不用來表演戲劇。</p> <p class="ql-block"> ↓三一學院,由托馬斯.波普爵士于1555 年建立。據(jù)介紹,波普是一名天主教徒,他沒有幸存的子女,他希望通過建立一所學院,在學生的祈禱中記住他。他的遺體仍然被包裹在小教堂的祭壇旁邊。三一學院產(chǎn)生了三位英國首相,與貝利奧爾學院并列第二位。</p> <p class="ql-block"> ↓貝利奧爾學院,牛津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以活躍的政治氛圍著稱,曾經(jīng)培養(yǎng)出了多位英國首相和其他英國政界的重要人物。此外,該學院也是招收最多外國學生的牛津?qū)W院。</p> <p class="ql-block"> 貝利奧爾學院門前街上的這個十字標志,據(jù)司導介紹,當年血腥瑪麗女王為了推行天主教、打擊新教,在此殺害了兩名大主教。</p> <p class="ql-block"> 結(jié)束牛津校園的參觀,走回高街(High Street ),它是牛津鎮(zhèn)的一條主街。</p><p class="ql-block"> ↓卡法克斯塔(Carfax Tower),23嗯的地標性鐘樓,曾是12世紀一座教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牛津因為塔式建筑很多,也被稱為塔城,很多塔對游客開放,可以登塔一覽牛津城美景。</p> <p class="ql-block"> 整個牛津城就是一個建筑展會,城中保存著英國每一個時期的建筑,這些建筑在這里融為一體,走在牛津的街巷里就像時光穿越一樣。無數(shù)的電影、電視都來這里取過景,包括哈利波特、X-man和福爾摩斯等等。</p> <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游歷完牛津大學,我們打包了一點兒午餐就繼續(xù)趕往科茨沃爾德。</p><p class="ql-block"> 林語堂曾說:“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xiāng)村……”他所說的英國鄉(xiāng)村其實就是科茨沃爾德(Cotswolds)。它不是單獨的一個城市,而是一片區(qū)域,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地區(qū)之一,分布著許多小鎮(zhèn),被譽為英國最美村莊。渾然天成的靜謐、精致和優(yōu)雅,讓人們流連忘返??墒?,由于天氣不佳、游客超多、蜻蜓點水式地打卡景點,我們看到的科茨沃爾德卻是另一番景象,游后感到比較后悔選了這個景點,還不如在牛津大學好好逗留一整天呢。</p><p class="ql-block"> 途中經(jīng)過一個小鎮(zhèn),我連小鎮(zhèn)的名字都沒有記住,卻被這些嬌嫩欲滴的花花所吸引住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一日游的行程安排了3個科茨沃爾德地區(qū)的小鎮(zhèn)——拜伯里(Bibury)、水上伯頓(Bourton-on-the-water)和上斯勞特(Upper Slaughter)。</p><p class="ql-block"> 拜伯里被英國詩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譽為“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 in the Cotswold”,村內(nèi)最有名的就是這排石頭小房子了——阿靈頓排屋(Arlington Row),是英式村莊古老、靜謐與美麗的縮影,英國護照內(nèi)封面的背景就是它。</p> <p class="ql-block"> 據(jù)介紹,阿靈頓排屋建于1380年,最開始是羊毛商店,后來在17世紀的時候變成了紡織工的宿舍,現(xiàn)在屬于National Trust。內(nèi)部不能參觀,大家一般都在門口拍拍照。</p> <p class="ql-block"> ↓路側(cè)停車地附近的鱒魚農(nóng)場,感覺就是我們的農(nóng)家樂,有時間的話可以入內(nèi)釣魚、游玩兒。</p> <p class="ql-block"> ↓水上伯頓,因其低矮的橋梁和石岸而被稱為“小威尼斯”, 清澈見底的疾風河貫穿整個村莊。</p> <p class="ql-block"> 最后來到的是上斯勞特村,這是一個姐妹村,不遠處還有一個下斯勞特村。據(jù)介紹,這是一座感恩村莊,是英國少數(sh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沒有死去任何男人的村莊;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這個村莊也沒有失去任何男人,因此又被稱為"雙感恩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村里最大的機構(gòu)是莊園主酒店(Lords of the Manor Hotel),該建筑的歷史可追溯至1649年,自1960年代起開辟為酒店。</p> <p class="ql-block"> 好了,牛津大學和科茨沃爾德的英國小鎮(zhèn)游就分享到這里,下一篇我們將前往坎特伯雷和多佛爾白崖,敬請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