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 <b>格拉納達市</b>位于安達盧西亞省北部,內(nèi)華達山腳下,這座位于西班牙南部的小城,曾經(jīng)是摩爾人的領(lǐng)地,是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最后一個王國的首都,至今仍保留著中世紀的面貌和濃情阿拉伯風情。</h1><h1> 特殊的歷史背景賦予了這座城市豐富的藝術(shù)財富,既有摩爾人修建的宮殿,也有基督教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瑰寶。</h1><h1> 格拉納達的市徽中有一只石榴,因為西班牙語中,石榴就叫“格拉納達”。</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格拉納達有摩爾王的阿爾汗布拉宮、花園、王后宮(建于十三世紀)、圣瑪麗亞教堂、斐迪南和伊薩貝拉陵墓(1516年建)等古跡。常舉行國際音樂、舞蹈節(jié)。</span></h1><h1> 格拉納達是西班牙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華人較多的城市,我的一位同事的女兒就定居在這個城市。</h1> <br><h1> 格拉納達市的代表作就是阿爾罕布拉宮。這是穆斯林摩爾人的鼎盛之作,伊斯蘭在歐洲的典范和瑰寶,世界文化遺產(chǎn)。阿爾罕布拉在阿拉伯文里代表紅色的意思, 因為里面的許多建筑用紅磚建成, 又建造在紅土山岡上, 于是取了這個名。阿爾罕布拉宮是格蘭納達的象征,無數(shù)人為了看看這座伊斯蘭宮殿的神秘風采而來到格蘭納達,然后陶醉在這里的多元宗教文化氛圍中。</h1><h1> 下面這張阿爾汗布拉宮的照片是網(wǎng)絡下載的。</h1> <h1> 行程單上本來是有參觀阿爾汗布拉宮的,但是出團通知書卻改成參觀花園了。說是因為限制人數(shù),沒有訂到。太遺憾了,這個城市的亮點就是這個宮殿,其他沒有意思呀。這個宮殿是阿拉伯的代表性建筑,在歐洲僅這一處呀。這幾年中東不安寧,都沒有去過,所以特別想看看的。有位上海大姐跟我說:“看到出團通知書的行程中的阿爾汗布拉宮沒有了,我當時都不想來了。”</h1> <h1> 阿拉伯人的主要建筑體現(xiàn)了驚人的精巧,相對于城市建筑和花園,各種裝飾景觀更能表現(xiàn)出這一特點。</h1><h1> 這座王宮對于西班牙還有特別的意義。因為西班牙光 復的最后一站就是在這里展開的。1490年春天,伊莎貝拉女王率領(lǐng)十萬大軍包圍了格拉納達,當時這里還處于穆斯林信徒摩爾人的統(tǒng)治之下。美艷無比的女王身穿戰(zhàn)袍,聲稱不拿下格拉納達就不脫下戰(zhàn)袍,最終摩爾人棄城投降。</h1><h1> </h1> <h1> 不僅如此,歷史還給了多難的西班牙一個崛起的機會:戰(zhàn)爭勝利,當伊莎貝拉女王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德國王走進阿爾罕布拉宮時,見到了已經(jīng)在這里等待她多時的哥倫布。這個出身于意大利的航海家在葡萄牙提出了他的航海新觀點:從歐洲西航可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受《馬可·波羅行紀》一書的影響,當時的西方人認為中國和印度富得流油,遍地是黃金)。但哥倫布在之前在葡萄牙的幾年里,葡萄牙國王否認了他的觀點。由于受到葡萄牙國王的冷落,他轉(zhuǎn)而尋求西班牙國王的支持。</h1> <h1> 走進阿爾罕布拉宮的大門,最早看到的卻是大炮,是法國人留下的,法國曾經(jīng)統(tǒng)治過這里。</h1> <h1> 在西班牙女王的支持下,哥倫布先后四次出海遠航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從此,西班牙開始崛起,稱霸美洲,在地球上第一個號稱為“日不落帝國”。受盡別國侵略的西班牙轉(zhuǎn)為瘋狂地掠奪殖民地人民,導致美洲土著居民的毀滅性打擊,而西班牙用掠奪來的財富,建造了眾多的教堂,造就了更多的宗教狂熱者,用大量的金銀把王宮裝飾得富麗堂皇,王室和大臣們過上奢靡的生活。</h1><h1> 西班牙統(tǒng)治者認為,建筑形式能反映者各個時期統(tǒng)治者的歷史,于是各個西班牙城市中建立的紀念性建筑都尊重和維護這一原有的和諧狀態(tài)。這個做法不得不讓人佩服。</h1> <br><h1> 我們在阿爾罕布拉宮邊上的要塞前休息,午后的陽光正熱,爬上要塞拍了一張王宮的外圍照片就下來了。</h1> <h1> 站在高處,看著底下這所謂的花園,游覽興趣全無了。</h1> <h1> </h1> <h1> 導游帶著我們?nèi)⒂^阿爾罕布拉宮的花園。花園里最多的是玫瑰花,正是玫瑰花開放的季節(jié),各種顏色、各個品種的玫瑰花嬌艷綻放,很美的。說實在的,這個花園比法國的盧浮宮花園還要大,里面的植物也很豐富,那些修剪整齊的植物也有模有樣。但大家似乎都對不能進宮參觀有意見,對花園的興趣也就少了,大家都很少拍照。 </h1> <h1> 記得麗芬走著走著感覺不舒服,有點中暑的樣子,是啊,這里太熱了。我?guī)Я祟A防中暑的小藥丸,她吃了說舒服多了。</h1> <h1> 玫瑰花雖美,但總覺得地上裸露著泥土,不是很養(yǎng)眼。</h1> <h1> 走進一個小房子,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外觀看著樸素,里面的裝飾可是非常精細考究。</h1><h1> 導游告訴我們,這就是阿拉伯風格的特點,雖然阿爾罕布拉宮不能進去,但這里也就像是小“阿爾罕布拉宮”了。房屋四壁、窗戶、還有穹頂和地面,無處不透著精細和奢華。</h1><h1> 那些裝飾,幾百年了,還是那么完好如初,色彩還是那么鮮艷,真了不起。仔細看看,全是瓷磚,難怪不會腐爛呢。</h1> <h1> 大門的石刻 ,那紋路,真精致呀!</h1> <h1></h1><h1> 這柱子,看著像合成的,但當時有這么好的粘性材料嗎?不得而知。</h1> <h1> 建筑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和風格。伊斯蘭教不允許建筑中有人物圖案,于是他們就用大量地采用規(guī)整的幾何圖形、圓弧、半圓、直線、垂直線等為表現(xiàn)手法,這些圖案的精美程度直到今天還是讓人對這個民族的建筑喜愛有加。</h1> <h1><p> </p> 記得那天晚上有個朋友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問我:歐洲的宮殿和故宮哪個更美?真的不好回答呀。我覺得中西方的建筑風格、審美情趣都不同,都是建筑瑰寶,都很美。但我覺得西方人、阿拉伯人的建筑材料遠好于中國。石頭 、瓷磚,都很好保存,能保存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且能建成體量大、層次高的建筑;而中國的木頭、泥土磚塊,則難以保存長久,建筑體量和層高也受影響的。</h1> <h1> 其次,西方的油畫或者瓷畫很好保存,可以畫在布上,也可以畫在墻上、天花板上,寫實的油畫替代了當時沒有的照相技術(shù)的缺憾,使得一些歷史瞬間得以保留,而中國畫是畫在宣紙上的,畫作小、保存不易,寫意的畫作富有詩意,但很少反映現(xiàn)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的建筑和畫作的生命力要比中國要強。</h1><h1> 這紋飾,太精美了!</h1> <h1> </h1><h1> 典型的歐洲花園。</h1> <h1> 出了大門,車子還沒到,空調(diào)壞了,車子去修理了,但愿能修好。天氣太熱,西班牙南方的已經(jīng)進入盛夏,熱得難受。定居西班牙同學同事都告訴我那里不熱的,實事可不是這樣的。</h1> <h1> 格拉納達是一個山坡上的城市,高高低低的,城市街道也是有坡度的,我們只是在高處看了一眼,市中心也沒有去,很多古跡或者景點也沒去,成了這次旅行中最沒有留下記憶的城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