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湖南省臨武縣一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古村,村莊不大,現(xiàn)村民只有100來戶,不足600人,都是唐氏族人,300年來,村中并無他姓定居。立村時,因村后龍山名為寨頭龜,山下有一塊空坪,始祖立居于此,故村名為“寨下坪”。至清末年間,村民利用當?shù)厥沂Y源在村前建起幾座燒石灰的窯口,且燒出的石灰嫩、材質(zhì)好,化成熟石灰后潔白如雪,灰質(zhì)細膩,粘性強,純度高,深受用戶歡迎,時長日久,不知從何時起,人們不再說去“寨下坪”買石灰,而直接就說去“石灰窯頭”了。這樣一來,“石灰窯(頭)”就取代了“寨下坪”而成了約定俗成的村名。 任何一個古村落,其氣數(shù)在于風水,其靈魂在于人才,而其載體在于存在的古建筑。石灰窯村落不大,但至今留下的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有 20余棟保存尚好,還有四通八達的青石板巷道。這些古民居,青磚黛瓦,畫棟雕粱,與后山青翠松竹,村前粼粼武水,構(gòu)成一幅大自然的和美畫面。走進石灰窯古村,徜徉在略顯滄桑的石板路上,移步緩行,篤篤有聲;撫摸那勾縫磨面的青磚,無不滲透出歷史的厚重。時光流逝,帶走了在古巷老者執(zhí)扇乘涼、少年追逐嬉戲的詩情畫意和傳統(tǒng)韻味;斑駁剝落的墻面,出現(xiàn)不可逆轉(zhuǎn)的斷垣殘壁,傳遞了世事滄桑的深刻痕跡,稀釋了古村的淳樸熱情和悠然古韻。在中國耕讀為本的社會,血緣維系的村落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圈、文化圈,是保持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最小而最緊密的單元。根植于這個單元的各種文化、習俗、人緣,體現(xiàn)了同族鄉(xiāng)親的精神、物質(zhì)追求,這種久遠的追求,凝固成一絲淡淡鄉(xiāng)秋、一曲幽幽古韻,一幅濃濃畫卷。 這口古井已不做飲水源了 哪個地方擁有好的風水,就有了人成長的肥沃土壤,而還有優(yōu)秀的家風傳承,就有了人成長的豐富營養(yǎng)。石灰窯這個小小村落,可以說是“魚鳥藏囊”兼而得之:既是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又得耕讀為本的儒學家風,所隊、立村以來,文風昌茂,經(jīng)濟繁榮,曾出現(xiàn)人才輩出,文武拔籌的輝煌<br>從《唐氏宗譜》及《臨武縣志》中,我們可以看到,石百年?;腋G自第一個邑庠生唐及鋒(1770-1835)橫空出世,至民國時代,近200年間,有貢生、舉人各一人,系父子;庠生6人,一家五代沿襲;陸軍講武學校1人,后升任少將參議;黃埔軍校3人,系親兄弟;全國基礎(chǔ)理論物理知名教授1人。除科舉功名,從戎報國人才輩出外,在家鄉(xiāng)的鄉(xiāng)紳賢達也是名噪一時,頗具聲望??v觀其人才崛起,群雄競秀,大致由三類精英構(gòu)成。一是崇耕尚讀,題榜功名。耕讀家風傳久傳深,使石灰窯這個小村落凝固了一種追求功名,繁盛家業(yè),振興全村的向心力和向上力。這種“力”激勵一代一代石灰窯的耕讀者發(fā)憤讀書,精心耕作,努力去博取功名而振家聲、耀家族,名人輩出,代不乏人。<br> 近現(xiàn)代愛國民主人士唐鞠庵(1896-1973)是石灰窯古村落立村三百年來聲望最顯赫的名人,也是臨武歷史上被稱作為民主愛國人士職位最高者。他青少年時期,受耕讀傳家的深刻影響,發(fā)憤讀書,從私塾、小學至省城、都市一路求學。1918年,他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預(yù)科,“五四”運動前夕,他懷抱“教育救國”的思想,毅然中止大同大學的學業(yè),建業(yè)回到家鄉(xiāng),走上臨武縣唯一的高等小學講臺,不到二年,他擔任臨武縣教育會長。1923年10月,唐鞠庵毅然“投筆從戎”,考入程潛任校長的廣州陸軍講武學校(黃埔軍校前身),然后幾十年追隨程潛,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東征北伐,抗擊日寇,成為了程潛的貼身參謀和秘書。1943 年出任國民黨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1945年,唐鞠庵奉程潛之命回到家鄉(xiāng),任臨武縣抗日自衛(wèi)團副司令(司令為時任縣長、抗日名將薛岳之侄子薛純武),實際負責臨武縣的抗日自衛(wèi)工作他是程潛在長沙和平起義的將領(lǐng)之一,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解放后任湖南省第一批參議,參事。<br>更讓今人難以忘卻的是石灰窯有一門三兄弟,都是黃埔生,都在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抗擊倭寇,英勇殺敵。他們是石灰窯三十三世存貞之子:仁里、仁杰、仁君。據(jù)史料查考,唐仁里,字建賢,排行老大,是黃埔軍校第六期炮兵科學員;唐仁杰,字維賢,排行老四,是黃埔軍校十一期步二隊學員;唐仁君,字親賢,排行第五,是黃埔軍校十六期學員。三個親兄弟,三位報國郎!都在抗日戰(zhàn)爭不同時期浴血奮戰(zhàn)。唐仁里、唐仁杰退役后病逝家鄉(xiāng)。唐仁君在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中血酒疆場,精忠報國。<br>“農(nóng)而優(yōu)則商,商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是中國封建社會家庭興旺發(fā)達的“三部曲”。石灰窯村富戶人家興邦家族,走的就是這條發(fā)展之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