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見青山多嫵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p><p class="ql-block"> 時隔一年多,再次爬梁野山,上次還是在去年杜鵑花燦爛的四月,而一晃就到了今年楓葉紅透的十月。站在老家的院子里望著山里的云生霧起,望著山頂上泰然自若的古母石,總是心馳神往。而俗事晨昏,天時地利人和的出游并不常有。踏上梁野山的山道,又是久別重逢。</p><p class="ql-block"> 從中堡大績上梁野山寺,一條水泥路在山間穿行,停好車,入山映入眼簾的便是幾株紅楓。初冬的楓葉,即使沒有陽光,也依然紅的耀眼。山路崎嶇陡峭,拾階而上,山間的鳥鳴,山間的空氣,在大口的呼吸之間,潤了心肺,走走停停間,也算悠閑自在。</p><p class="ql-block"> 白蓮池在云霧里,池邊的樹依然如舊。哦,也不如舊,春的青翠,夏的繁茂,秋的明朗,冬的晶瑩,每一時都不一樣。如舊的也許是心中那份如老友的感覺。每次來,都和它們合個影,就像多年的朋友,問候一聲:“你好,我又來了,好久不見!”會不會真的跟量子力學(xué)一樣,有一棵樹,或一株草?因為你尊重它,懷念它,記錄它,然后有可能它也真的把你當成了朋友,然后會一直一直在等你 。 </p><p class="ql-block"> 白蓮池水清魚躍,薄霧漂浮于水面,朦朦朧朧的映著四周青翠的山色,池邊的仙人井以及井邊上一座建于乾隆十四年的普福塔,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了仙境,而當云開霧散,景致清晰明朗,又如展開了一幅古色古香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繞過白蓮池,便走進了梁野山寺,寺院坐東南向西北。墻體,梁,柱都為石構(gòu),給人以古樸之感。梁野山寺原為“白云禪寺”,始建于宋朝,清康熙六十一年(1922年)重建,門額石刻“白云圣地”,下沿條石上刻楷書“梁野山”和“時康熙六十一年重建”字樣,門楣兩端有浮雕花卉和麒麟圖案,廟中供有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古佛和觀音等幾十種大小佛陀。佛光普照,梵音裊裊,雖然山高路遠,但一直以來都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寺廟后角處有一塊“出米石”,形狀如龜。相傳定光古佛為了讓來朝拜的人都有飯吃,就放了塊出米石在寺廟后面,每天來多少人就會出多少米,后來有個財主貪心,想讓出米石多出一些米,于是他把石頭上的洞口鑿開,從此卻再也不出米了。現(xiàn)在這塊石頭依然能看到圓形的洞口處缺了一角。</p><p class="ql-block"> 梁野山山靈水秀,傳說故事很多,古母石, 仙人洞,銅鼓石,仙人床等等,這些古老而有趣的傳說更使梁野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與靈氣。山中風景四時不同:春天杜鵑花漫山遍野,新綠蔥蘢;夏日里濃蔭蔽日,飛瀑歡騰;秋日里天高云淡,野果清甜;冬日里銀裝素裹,玉樹瓊枝。山中有大片的原始紅豆杉林和壯觀的瀑布群。石砌古道縱橫交錯通往山下的各個村庒……這些自然風光與歷史遺跡相得益彰,構(gòu)成了梁野山獨有的人文和景觀,使得她魅力無限。</p><p class="ql-block"> 這次的梁野行,沒有計劃攀爬山頂,只在寺院四周走走。初冬的山野,山草已枯黃,卻并不顯得蕭瑟,“綠”還是梁野山的主題。梁野山寺座落在山凹里,四周的山峰如一雙溫柔的手捧著古樸的寺廟和碧波蕩漾的白蓮池,顯得安靜而恬淡。寺院后的小路是通往教文村的,而沿著白蓮池踏上石砌古道,一條通往谷夫,一條通往山頂古母石和云寨村。條條大路通羅馬,我這GPS混亂的大腦突然之間就把上梁野山的幾條道都給整清了。</p><p class="ql-block"> 望著眼前的山峰上云纏霧繞,“山那邊會不會有云海?”一個念頭在心中升起。即然來了,就不能錯過每一個“可能”。告別同伴,獨自一人走上通往山頂?shù)氖龉诺?。一口氣爬上山脊,未有云海!放眼四望,山一層一層的向遠方延伸,直至天邊。山山之間,城市,村莊,田野散布其間,一重山水一重人家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古母石方向,是大片云霧,依然望不見山頂。山風強勁,身邊的云從山凹升起,薄如輕紗,貼著山脊拂過山石,草木和我,滑到了山的另一邊。山高人為峰,感受著云的飄渺,感受著風的強勁,感受著視野的遼闊,人也為之舒展而豪氣滿懷,放眼四望,有種君臨天下之感。此時,有沒有云海已經(jīng)無所謂了,遇見的都是緣分。就如山路邊的小花,她正好盛開,我正好路過,為她的美我駐足停留。很羨慕她們在這山野之間,餐云枕石,耕云種月,安靜淡然,如古代的隱士。</p><p class="ql-block"> 下得山來,天居然放晴了,山腳下泛黃的梧桐葉,紅透的楓葉,青翠的毛竹在斜陽下都顯得那么的明亮,通透而耀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