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葫蘆不僅承載著古今文化藝術賡續(xù)延綿發(fā)揚光大,更是因為它的諧音“福祿”,寓意著幸福與爵祿,驟然飆升了它無窮的內核潛質。世人抓住它的特有形狀和迷愛、欣賞心理,從它的體型上做出了各種異彩紛呈成品,提升其經濟價值。就連玉器手鐲上都雕琢呈現(xiàn)了葫蘆之身,可謂它的增值之珍貴。葫蘆那神秘的外形成為人間仙界收納、盛裝、欣賞的象征仙器,它蘊藏人們渴望和期盼幸福之秘笈,然葫蘆的神韻終是被世代謫仙詩詞歌賦贊譽。宋大詩人陸游《劉道士贈小葫蘆》中吟道:“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收起鬼神窺不見,用時能與萬物春”。神話中的老壽星也是身背葫蘆旨在祈福人們福祿壽喜頤養(yǎng)天年!歷代仙人曾把葫蘆掛在腰間伴游天下,也有的飲酒愛好老翁腰別一葫蘆也有肩扛一稍大葫蘆酒隨機施展酒仙之意,與友共飲瀟灑天下。享有盛名的民族樂器葫蘆絲以優(yōu)美的旋律演奏出人們的美好心境和幸福生活。葫蘆作為盛酒器具不變味兒不串味兒,在那些個年代里給飲酒愛好者們提供了極其大的方便?,F(xiàn)在那些手工藝人更是把葫蘆飾品藏品捯飭的登峰造極!玉葫蘆墜兒玉葫蘆掛件或是玉葫蘆產品流光溢彩,助人神清氣爽,盈滿欣賞值,且裝點美化雅室而蓬蓽生輝。在葫蘆生長過程中用石膏模具包裹住葫蘆幼小身軀,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按照造型隨模生長,成品則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各類葫蘆藝術品,其精美的造型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從而豐富了多彩的生活,提升了人們的欣賞審美觀。</p> <p class="ql-block"> 動畫片《葫蘆娃》的俠肝義膽為民除害大無畏勇士精神,滲透凈化鼓舞了人們的心靈可是影響了幾代人。 </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友人在自家院子里種了幾棵葫蘆樹,每年秋季收成幾百個大小亞腰葫蘆,一部分送給了親朋好友,一部分留在家里做擺設,曾給了我們五個小葫蘆作為五福臨門擺在床邊與人共寢,寓意夫妻和睦,萬事興盛。好友把品相好的加工彩繪或燙成字畫擺在女兒的古玩店里售賣。 現(xiàn)在相當一部分人則把葫蘆掛在了汽車里,寓意出入平安,福祿同行。商家直接用葫蘆瓶裝酒,與藝術搭載生成高檔的售賣品~“葫蘆酒”,其中酒的品質咱不說,可它藝術裝飾卻也別具一格,以其葫蘆瓶的外表就足以極高提升了它的品味,怎能不受到人們刮目相看,愛不釋手,即可飲用其內潛 美味,又可裝飾門廳美化環(huán)境,豈不美哉一舉兩得。那些神話故事中葫蘆盛裝靈丹妙藥,收裝一些不羈孽人的盛具也都是用葫蘆做道具的,葫蘆可謂神奇器具也!更是令人深思把葫蘆做到精致而致頂級。</p> <p class="ql-block"> 先前我們幼年時代把葫蘆剖開去掉瓤用葫蘆作為生活用具,用瓢盛水為做飯時量具。舀起一瓢無任何異味兒的清涼甘甜井水,咕咚咕咚一飲而盡顯灑脫舒服愜意,葫蘆瓢且泡在水里不磕不摔可用好多年。也有小一點的葫蘆剖開去瓤作為搲米、面 、糝的精準量具。</p> <p class="ql-block"> 葫蘆作為用具和欣賞品已是司空見慣被人們認可接受,但是做為食材孤陋寡聞我還是近幾年才聽說和品嘗過的。我親家承德隆化一帶的大部分人家的墻邊都不時的有幾棵葫蘆蔓兒,垂吊著的是下端大肚型做水瓢的那種形狀的葫蘆。</p><p class="ql-block"> 我親家每年的初秋葫蘆待成熟后就摘下來去掉外層硬皮,用一把自制的削皮刀旋圈切削葫蘆肉,一條一條整整齊齊擺在竹竿上曬干。再把曬干潔白的葫蘆條辮成辮條存放,每年秋冬都給我們部分葫蘆條,冬春可炒、可燉、可煨、可做湯食用,用來調劑一下口味。把它用開水焯熟,可做成餃子餡、包子餡、餡餅,無邪味、異味甚是好吃。在年前的本地市場上可賣到30多元一斤。不是說它的水分大出食材率低且價值飆升,而是說它含有豐富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醫(yī)用功效和身體所需營養(yǎng)價值,乃是本地一方搶手貨。 </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那葫蘆瓤也是當?shù)厝朔浅O矏鄣臏?。多少年來我對瓜類的瓤有著非常排斥的味覺。在人們百般的捧彩之下我捏著鼻子嘗試一下親家母做葫蘆瓤豆腐湯,還好沒有異常雜味兒,而有著它獨有鮮美而別致味道。</p> <p class="ql-block"> 今年親家種植的葫蘆品種有所變化,就是葫蘆科類的瓠瓜,它的外形與平常人們的認知截然不同,沒有亞腰也不是平常食用細長的那種,而是大而粗又一類品相,一個就有30多斤。唐劉禹錫曾云:“一瓠黃花寒露白,十圍翠竹秋風清”又如“齒如瓠犀”文學語言等等,無不對瓠瓜贊美精致描述。在對瓠子的初步了解后。我用刀將瓠子堅硬厚實如木質的外皮一點一點的砍去,隨后對它淡淡綠色肉身進行了刮削成瓠子長條晾曬,短條在燉排骨時一起煮煨食用,又是一次的精美的味蕾獨享品嘗和傳統(tǒng)飲食文化疊加認知!</p> <p class="ql-block"> 葫蘆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植物學和文學與傳統(tǒng)文化領域起著連接古今的紐帶作用。</p> <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天水之藍</p><p class="ql-block">圖片:致謝網(wǎng)絡作者、自拍</p><p class="ql-block">音樂:《花開盛宴》.致謝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