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娟,一個來源于生活的作家,把最簡單、最純粹的生活,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展現(xiàn)在大眾視眼,讓沒有到過新疆的人在閱讀她的作品時,眼前總能浮現(xiàn)出她筆下的茫茫草地和皚皚白雪?!抖翀觥肥且粋€命題作業(yè),帶著任務(wù)李娟跟隨牧民居麻一家進(jìn)入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南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里生活了四個月時間,因為那里是哈薩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場,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李娟又一次與自然、與生命對話,展現(xiàn)給我們一幅生動的冬牧場里牧民們的生活畫卷。 </p> <p class="ql-block"> 為什么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惡劣環(huán)境下,牧民還要遷移到茫茫白雪的冬牧場去生活,這是我最開始的疑惑?答案就是:逐草而居,阿勒泰的牧民隨季節(jié)遷徙,每年需四次大遷移,帶著牛羊追尋豐茂的牧草。冬季,阿爾泰山被大雪覆蓋,原本的夏牧場無法居住。此時,就只能前往南部較為溫暖的戈壁荒漠,這里薄雪覆蓋有稀疏的干草可供牛羊食用。牛羊是牧民的收入來源,為了生存,牧民們也只能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停遷徙。惡劣的環(huán)境、純樸的人際關(guān)系、簡單的快樂,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真實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先說惡劣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大地上,舒展動蕩,沒有高大的植物,沒有堅強的巖石,黃沙漫漫,一切坦曝?zé)o余,無可遮蔽。能依傍什么棲居呢?當(dāng)然只有深入大地了。大地是最有力的庇護(hù)所?!痹谶@樣的環(huán)境中,“冬窩子”就是他們的家,“冬窩子”一般選擇在環(huán)形山谷、盆地等地區(qū),而向陽、無風(fēng)、薄雪,是牧民首選修建“冬窩子”的秘訣?!岸C子”是牧民們在冬牧場里除了放牧之外,飲食、娛樂、睡覺、社交最重要的所在了。盡管來時破爛不堪,但是通過外層的修補和內(nèi)屋的裝飾,局促的地坑變成溫暖人的方寸之地,旁邊的羊圈和牛圈經(jīng)修補也是冬天里牛羊的安身之所。 “冬窩子”位于沙漠地帶,唯一的水源來自于雪,收集雪才能滿足生活用水,因為雪少,他們從近到遠(yuǎn),一直到幾公里外的地方去采雪,并用紡織袋將三十多斤的雪背回來,2袋也只能勉強維持全家人一天的用水量,李娟在書中寫到:“這樣的雪裝了三天之后,我決定這個冬天再不洗澡了!一個禮拜之后,又決定再也不換洗衣服了。。?!币驗樘?,她們家的熊貓狗在生下四只小狗后,自己關(guān)閉了產(chǎn)道,等捱過了最艱難的那幾天,它才生下了最后的兩只,即便是在寒冷和饑餓的雙重壓力下,小狗們?nèi)蓟盍讼聛?,生命遠(yuǎn)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結(jié)實,更頑強。</p> <p class="ql-block"> 也許是草原的寬廣,人煙的稀少,讓牧民們形成了好客的性格,無論認(rèn)識與否,無論有事沒事,只要有客來到自己的“冬窩子”,就會有食物茶水和溫暖的房間招待他,當(dāng)然客人們也毫不客氣入席,同樣,如果遇到主人家在勞動,客人們也會二話不說立馬加入到勞動中,荒野中的人際關(guān)系簡單、真誠又踏實。也許是冬牧場的生活條件太艱苦,食物給人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和快樂,每天勞作以后的聚餐時光也是李娟最快樂的時候,各種簡單的食物在她的描述之下,變成了珍饈美饌,她寫道:“在安定寧靜的生活里,連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都能香得直灌天庭。把這樣的碎麥子泡進(jìn)奶茶,再拌上黃油——全身心都為之投降!。。。。那是怎樣的美味啊,每細(xì)細(xì)咀嚼一下,幸福感的浪潮就席卷一遍身體的沙灘,將沙灘上的所有瑣碎腳印抹得一干二凈?!?lt;/p> <p class="ql-block"> 廣闊的牧場,人煙稀少,每天面對得最多的是天、地、牛羊,距離的遙遠(yuǎn)減少了人們之間的社交,所以能夠重逢相聚就顯得彌足珍貴,串門是牧民們最開心的事,不能像城鎮(zhèn)上有很多的娛樂項目,在這里幾家人相聚在一起,吃是最大的樂趣,吃完這家的風(fēng)干肉,又接著轉(zhuǎn)移去吃另一家的土豆燒肉,吃完唱歌跳舞,看影集、拉家常,極其簡單,但極其快樂和熱鬧。</p> <p class="ql-block"> 冬牧場的四個月,只是李娟的一段生活體驗,但對于以放牧為生的牧民來說,那是他們生存的依托,一年四季遵循著大自然的規(guī)律,四處遷移,同時也要與惡劣的環(huán)境作斗爭,學(xué)會去接受自然,學(xué)會去生存,在與大自然的同行中,去過好自己當(dāng)下的每一天,這才是李娟想通過本書給人們傳達(dá)的生活真諦。就如她在書中所寫:是的,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