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板橋,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他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xué)家,康熙年間中秀才,雍正年間中舉人,乾隆年間中進(jìn)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縣令12年,后辭官回鄉(xiāng),客居揚(yáng)州,以賣畫為生,其詩書畫世稱“三絕”,被謄為“揚(yáng)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故居俗稱鄭家大堂屋,坐落在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故居始建于清代,1983年部分重修,鄭板橋中進(jìn)士前一直在此居住,也是他漂泊一生居住最久的家。</p> <p class="ql-block">故居坐北朝南,粉墻黛瓦,有門堂、上下屋、小書齋、小廚房等建筑設(shè)施,大門門額上嵌有趙樸初手書“鄭板橋故居”石刻。</p> <p class="ql-block">庭院小巧清幽,蘭竹蕭疏樸實無華保持了“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p><p class="ql-block">鄭板橋的家族是個書香門第,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很會讀書和教書,也積攢了一些家業(yè),可算是富裕家庭,到1693年鄭板橋出生,家道已經(jīng)中落,父親鄭之本,字立庵,是個傳統(tǒng)儒生,居家授徒,收入微薄,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jù),免強(qiáng)維持生計。</p> <p class="ql-block">故居庭院有堂屋三間,坐北朝南,原為鄭家草堂,鄭板橋為官后翻建而成,俗稱鄭家大堂屋,集會賓、起居、家庭活動及食堂于一處,足見鄭板橋家生活之清貧簡樸。</p> <p class="ql-block">東臥室早年為鄭板橋父親鄭立庵與夫人汪氏所居,夫妻育有二女一男,鄭板橋里鄭家唯一的兒子,出生后三歲時生母病故,父親又娶郝氏為妻,對板橋視為己生,關(guān)愛倍至,也不幸在板橋14歲時離世,生母繼母的先后離世,使板橋幼小心靈也一次次受到傷害。</p> <p class="ql-block">西臥室為板橋與乳娘費(fèi)氏所居,乳娘的無私付出,使板橋得到最精心的哺育和健康的成長,長大后板橋揮淚寫下《乳母詩》,“平生所負(fù)恩,不獨(dú)一乳母...”來緬懷乳母費(fèi)氏的恩情厚愛。</p> <p class="ql-block">板橋資質(zhì)聰慧,三歲識字,幼年隨父學(xué)習(xí),8、9歲便能在父親指導(dǎo)下作文聯(lián)對,少時隨父去真州毛家橋讀書,16歲從先輩陸仲元先生學(xué)習(xí)填詞,約20歲考取秀才,23歲娶妻徐夫人,26歲至真州江村設(shè)私熟教書,繼承了父親的衣缽。</p><p class="ql-block">板橋從小就有喜竹、愛竹、憐竹的情懷,在板橋故居書房檐下,種著一種青竹,透過窗紙可欣賞風(fēng)搖竹影,聽雨打竹葉,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庭院主堂屋以南,面北有3間房屋稱“抱廈”,是板橋父親鄭立庵教幾個蒙童,坐館之所用。門額外嵌有板橋手書“聊避風(fēng)雨”,磚刻四字,為鄭板橋成年后所書,表明當(dāng)年在皇權(quán)統(tǒng)治下鄭板橋?qū)賵黾吧鐣牟粷M。</p> <p class="ql-block">父親鄭立庵的教書場所</p> <p class="ql-block">冷冷清清幾張桌凳,怎能養(yǎng)得起一大家人。</p> <p class="ql-block">故居庭院西側(cè)是鄭家的小廚房</p> <p class="ql-block">簡易的鍋灶廚具等展示了鄭板橋的居家生活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30歲時父親去世,為葬父不得已舉債辦理后事,′‘此時板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只愁沒有出路,但明末清初的揚(yáng)州,繼隋唐之后又重新繁盛起來,靠著為全國“帶鹽”鹽商大發(fā)展,一千年前“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人間盛景在康乾年代又回來了,吸引一大批想要賺錢淘金的人,鄭板橋好像看到了出路,隨棄教賣畫,從31歲至40歲一直在揚(yáng)州街頭賣畫,他的畫技創(chuàng)意日益攀升,每幅作品都得到同行的贊許,然而因沒有什么名氣,也很少有人向他買畫,可謂“寫來竹栢無顏色,賣與東風(fēng)不合時”。</p> <p class="ql-block">十年勞碌奔波,貧窮依舊,疾病也如影隨形向家人襲來,陪著他17年的妻子徐氏,也在這時病故了,他一人拖兒帶女,在生存中掙扎,不久他的獨(dú)子亦在病魔中夭折了,除了家庭多災(zāi)多難,他的功名之旅也委實不順,幾次赴考都名落孫山,難怪他大發(fā)牢騷;“幾年落拓向江海,謀事十事九事殆”。</p> <p class="ql-block">然而他沒有向命運(yùn)低頭,40歲這一年,他帶著朋友資助的盤纏赴南京趕考,總算如愿所償考中了舉人,4年后乾隆元年(1736),他又金榜題名中了進(jìn)士。鄭板橋有一方“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jìn)士”印章,紅色的印記下印證著他仕途路上多少辛酸淚水和血汗哪!</p> <p class="ql-block">中了進(jìn)士等于做官,但要等侯有空缺位置,在京城待了一年,鄭板橋帶著進(jìn)士的空銜回到揚(yáng)州,找到三年前約媒的饒五娘成親,接著在等候補(bǔ)缺當(dāng)官的五年里,他生活來源依舊是賣畫,但與此前賣畫不一樣了,所有的“平平無奇”之畫仿佛一夜變成了“奇特不凡大有可觀”,與之往來的除同學(xué)友人畫家外,。還聚攏了一批富豪巨商,達(dá)官貴人,甚至包括當(dāng)朝皇帝乾隆的叔叔慎郡王允禧。鄭板橋一直等到第六年,才補(bǔ)個知縣的缺,說不定還是慎郡王的人情,這年他已經(jīng)49歲。</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在擔(dān)任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期間勤政愛民,體恤百姓,清正廉潔,不媚權(quán)貴。為官期間為及時救濟(jì)百姓敢于開倉放糧,他堅守正義不畏強(qiáng)權(quán),不畏罷官,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父母官。</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深得百姓的愛戴,濰縣百姓家家掛上他的畫像,可干了12年的縣令并沒有得到提撥,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春天,鄭板橋辭去縣令退出官場,騎著小毛驢,馱著不多的行李向濰縣的紳民道別,無官一身清啊,他內(nèi)心充滿著久違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回到闊別12年的揚(yáng)州繼續(xù)賣畫,盡管是重操舊業(yè),但這是他一直懷念想要的生活。不過他早已榮名加身,成為揚(yáng)州街頭家喻戶曉的“板橋先生”。</p> <p class="ql-block">他住在城北竹林寺里,每天擠滿了慕名上門拜師的年輕人,索書求畫的鹽商富賈就更多了,他們極力捧場,不惜千金得其一片紙幾個字,皆珍惜收藏。</p> <p class="ql-block">鄭板橋一生喜畫蘭竹石,欣賞四時不謝之蘭,百節(jié)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成為畫家群體“楊州八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位。他一年的潤格收入,達(dá)到他任濰縣縣令年薪的兩倍。</p> <p class="ql-block">“千秋不變之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適者生存。鄭板橋在做詩做畫、做人做官的一生中悟透了儒教社會的復(fù)雜關(guān)系,用清醒的頭腦書寫了“難得糊涂”四個大字,無意間變成了聰明后人的座右銘。</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年(1766年),鄭板橋離開了人世,享年73歲,落葉歸根,被安葬在老家興化。</p> <p class="ql-block">他畫了一生竹石,風(fēng)骨剛勁,灑脫狂達(dá),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不同凡響,他的一首竹詩足以描述他自已走過的人生;也激勵著每一位有人生追求的人。</p><p class="ql-block">咬定青山不放松</p><p class="ql-block">立根原在破巖中</p><p class="ql-block">千磨萬擊還堅勁</p><p class="ql-block">任你東西南北風(fē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