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甲骨不朽,漢字煊煌-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

李朗詩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5日,我們從河南省鶴壁市乘火車來到了河南省安陽市,在安陽火車站廣場坐3路公交車到中國文字博物館站下車即到中國文字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是一所以文字為主體,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xué)研究為一體的專題性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華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p> <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是一座因甲骨文而聞名的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了這座豫北小城無數(shù)個燦爛輝煌的故事,歷史的風(fēng)吹拂了三千年,安陽始終完好的保守著關(guān)于殷王朝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博物館一樓大廳四周的浮雕展示著中國文字的發(fā)展史和書法的演變,一片片甲骨文更是令人驚嘆不已。這些文字,見證著古老文明的璀璨,傳承著先民的智慧,讓人感嘆文字的力量之巨大。</p> <p class="ql-block">安陽是中國文字的搖籃,是甲骨文、司母戊鼎等珍貴文物的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漢字,是華夏先民的偉大發(fā)明,是傳承中華文明悠久歷史與文明的精神紐帶,是一筆珍貴的人類文化財富。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漢字作為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廣泛的影響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統(tǒng)之一。</p> <p class="ql-block">幾千年來,漢字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chuàng)造,不僅促進了華夏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而且也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我國古代流傳著倉頡造字的傳說。隨著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田野考古工作的展開,先后出土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且與漢字起源有關(guān)的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史前階段出現(xiàn)在陶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刻畫符號,它們?yōu)檠芯繚h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p> <p class="ql-block">在我國幅員遼闊的大地上,成熱的商代文字出現(xiàn)以前,遠古先民曾經(jīng)走過了從結(jié)繩記事、契刻、圖畫符號記事到發(fā)明文字的沒長歷程,今所見各史 前符號地域色彩濃重、背景復(fù)雜。在不同時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許多富有生命力的符號,都可能逐漸融匯到漢字產(chǎn)生的主流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chuàng)制了漢字,許慎《說文解字?敘》:“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顱被尊稱為漢字的“字祖”。</p> <p class="ql-block">蚌埠雙墩遺址出土,蚌埠市博物館借展。雙墩符號看上去比同時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號要復(fù)雜多樣。它們大致可分為圖象記事和幾何記事符號。這些符號造型取材廣泛,線條方圓而富有變化。有些較為復(fù)雜的符號,還表現(xiàn)了如編織、漁獵等具有生活意義的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shù)卦嘉幕娘L(fēng)貌。</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保存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熟文字體系。安陽殷墟是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此外,鄭州商城發(fā)現(xiàn)過早商時期的牛骨刻辭,山東濟南大辛莊出土了晚商時期的甲骨文,陜西岐山鳳雛村和周公廟、扶風(fēng)齊家村、長安張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鎮(zhèn)江營和琉璃河、河北邢臺南小狂及河南洛陽均發(fā)現(xiàn)了先周至西周時期的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早商時期,已出現(xiàn)在骨頭上刻寫文字的現(xiàn)象。鄭州商城出土的早商吋期的牛骨刻辭,雖然不像殷墟甲骨文那樣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卜辭,但從其內(nèi)容看,可能與占卜活動有密切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早商時期的卜用骨料主要為牛肩胛骨,其次是龜甲,還有少數(shù)鹿、羊、豬、狗胛骨。占卜前,人們通過往甲骨上施以火灼,或者先鉆孔,再施以火灼獲得卜兆。</p> <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文材料迄今發(fā)現(xiàn)有13 萬片左右,其時代約在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按刻辭內(nèi)容,一般可分為占卜記錄和記事。</p> <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出士的甲骨,不論從修整、鉆鑿,還是字形、文法句式,都與殷墟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先周至西周早期甲骨與殷墟甲骨有相似之處,但在甲骨整治、鉆鑿形態(tài)、刻辭內(nèi)容、行款書體等方面又獨具特點。先周至西周早期甲骨文大多數(shù)文字刻寫精細,字形普遍細小。</p> <p class="ql-block">目前殷墟甲骨文字數(shù)總共近4,500 個,其中可釋字在1,500個左右。甲骨文在文字結(jié)體及造字方式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不僅具有象形、指事、會意等早期基本造字形式,而且還大量利用形聲字,并出現(xiàn)假借字,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因為文字的誕生,我們可以撫今追昔,中國文字博物館是我國首座文字主題的博物館,踏入中國文字博物館,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老文字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程,從青銅器上的小篆,再到秦朝的篆書隸書,隨著時光的演變,再到我們現(xiàn)在的簡體字,中國文字走過了若干年,漫步在主館一樓大廳,仿佛置身巍巍天圓地方之中。</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三個展館:宣文館、徽文館和博文館,每一個展館都如一本古老的書卷,訴說著歲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簡稱《花東》,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2003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錄刻辭甲骨561片?全書分為6冊:第1至第3冊為拓片和基本;第4冊和第5冊為照片,包括部分局部放大照片;第6冊主要為釋文、花東H3甲骨的鉆鑿形態(tài)研究、索引、檢字表等,釋文部分也包括整理者對卜辭行款、宇詞等方面的考釋。</p> <p class="ql-block">《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南》)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輯,中華書局在1980年、1983年分上冊(含2分冊)、下冊(含3分冊)出版,著錄甲骨4612片。該書所收甲骨皆按出土單位著錄,每片甲骨拓片均注明考古發(fā)掘單位(灰坑、房基址、墓葬)、原出土順序號,標明層位關(guān)系,并附有清晰的甲骨幕本《屯南》還把能看出鉆鑿形態(tài)的甲骨作了類型劃分和統(tǒng)計,對一部分鉆鑿甲骨進行了墨拓或畫圖(集中發(fā)表在下冊第3分冊中),為研究甲骨整治和考察鉆鑿形態(tài)提供了寶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殷墟卜辭》明義士著,出版于1917年,是西方學(xué)者編著的第一部甲骨著錄資料,收錄了明義士自己收藏的甲骨摹本2369片,是較有代表性的早期甲骨著錄作品。</p> <p class="ql-block">《鐵云藏龜》劉鶚著,是我國第一部輯錄殷墟甲骨文的著作,初版是1903年抱殘守缺齋石印版。此書線裝6冊,與《鐵云藏龜之余》合刊,不分卷,無著錄片名?;冢瑔魏隰~尾,四周單邊,版心處有“抱殘守缺齋所藏三代文字之一”等字。</p> <p class="ql-block">自宋代以來,考古發(fā)掘見已著錄商代有銘文的銅器6000余件,其中可確認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的商代有銘銅器至少有1100余件。商代金文通常只有一到兩個字,到商代晚期出現(xiàn)少數(shù)較長銘文。內(nèi)容主要是族氏名號、先人日名與作器者名。一些銘文內(nèi)容可以和甲骨刻辭相互印證。</p> <p class="ql-block">金文,是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的總稱,金文應(yīng)用的年代有 1200多年。金文字休整齊遒麗。古樸厚重。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方折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圓筆多,轉(zhuǎn)折圓。和甲骨文相比,字形變化更加多樣。</p> <p class="ql-block">在眾多的先秦文字中,金文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秦用小篆統(tǒng)一文字前1000多年間中國文字發(fā)展變化的基本情況。金文的內(nèi)容主要是關(guān)于當時祀典、賜命、征戰(zhàn)、盟約等事件的記錄,以及對祖先及王侯們功績的頌揚。</p> <p class="ql-block">商“貞”銅爵-爵,古代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該爵通寬8.1厘米,通高16厘米,殘長10.06厘米,重400克。曲口窄流,尖尾上翹,雙茵狀柱立于流折處,獸首扁環(huán)整。腹部飾獸面紋,三棱錐足。</p> <p class="ql-block">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賈伯壺,這是一對西周晚期青銅重器,保存完好,壺橫切面為圓角方形。壺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十分罕見,隔著漫長的光陰,和古老的時光對話,這樣奇妙的穿越感,也是我喜歡博物館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專家的翻譯,銘文內(nèi)容記述了某年二月,賈伯為要嫁往世國的長女鑄造銅壺一對,用于祭祀祖先神靈和祈求萬壽之用,這樣的古文物,對于我們了解西周時期的歷史也有很好的認證。</p> <p class="ql-block">商“父丁”銅爵-爵,古代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該爵殘高15.6厘米,通寬8.1厘米,重440克.直壁圓底,窄平長流,扁環(huán)鋬,尖尾上翹,菌狀雙柱位于流折處,三棱錐足,腹部飾弦紋。</p> <p class="ql-block">商息鼎-是烹煮肉食、實牲祭祀、或用于蒸饗之器。該鼎為鬲鼎,平沿圓唇,口沿上一對立耳,分襠三柱足,圓腹.腹飾獸面紋,整個面部突出,圖案中心部位正對鼎足,兩邊費紋相襯,獸面角下卷,愛尾上卷,云雷紋襯底,填黑漆。內(nèi)壁鑄銘文“息”字。卜辭中見有“婦息”?“息伯”之語,可見“息”是一伯國,且息國與商王室有聯(lián)姻關(guān)系。該息鼎出土于今信陽市羅山縣蟒張鄉(xiāng)天湖村,且此地出土各類息銘青銅器近30件。</p> <p class="ql-block">商乍冊祝鼎-鼎是烹煮肉食、實牲祭祀、或用于燕饗之器。該鼎為鬲鼎,侈口束頸,分襠,口沿上有拱形立耳,足上粗下細,斷面呈橄欖形;頸飾三組由爽紋組成的獸面紋,其上下以連珠紋鑲邊,腹飾三組獸面紋,以扉棱為鼻梁,從整體看,如三個象首,足為象鼻。內(nèi)壁鑄銘文“乍(作)冊祝”3字,“作冊”為官職名,管理冊命之事,“?!被驗樽髌髡咚矫驗樽迨厦?。</p> <p class="ql-block">商·王出母級方彝-方彝是一種盛酒署.該方彝方體,深腹,直口,直壁,器腹向下延伸為足,蓋作屋頂形,頂上一鈕,蓋、腹均有八凸棱,足有四豁口,聾、腹均飾獸面紋.蓋、器皆鑄銘文“王業(yè)(侑)女(母)敘”4字,“敘”字從又,從反啄之獸形,在卜辭中一般作為祭祀動詞,“業(yè)(侑)”亦是祭祀動詞,故銘文大意應(yīng)是說王用“業(yè)(侑)”、“敘”這兩種祭祀方法來祭祀其女性先祖。</p> <p class="ql-block">商·銅觥-觥,古代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該觥通高19.2厘米,圈足長頸9厘米。分蓋、身兩部分。蓋一端為鹿頭,另一端為鹿尾,蓋內(nèi)有銘文。器身為長流,束頸,鼓腹,圈足。身上殘留有娟痕。</p> <p class="ql-block">西周·善夫吉父鬲-鬲原是炊粥器,袋形腹是為了擴大受熱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后來袋形腹逐漸蛻化成為盛粥器。1940年2月陜西扶風(fēng)縣任家村窖藏出土,同出三件,形制、銘文相同,大小相近。屬寬體平襠式鬲,寬平沿,束頸圓肩,襠部近平,三蹄足,與足對應(yīng)的腹部各有一條扉棱,體飾一對卷鼻獸組成的獸面紋??谘罔T銘文17字(重文2字):“語(膳)夫吉父乍(作)京姬尊鬲,其子子孫孫永寶用?!薄熬┘А睉?yīng)是膳夫吉父對其妻子的稱名,銘文大意是說膳夫吉父為其妻京姬鑄造這件鬲,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永寶用享。</p> <p class="ql-block">西周·善夫吉父鐳-是小口大腹的盛酒器,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沿用至春秋時期。1940年2月陜西扶風(fēng)任家村窖菠出土,同出兩件,形制、銘文相同,大小相近。喇叭口,長頸廣肩,肩上左右各有一個卷龍形耳,口沿下前后各有一個小環(huán)鈕,斂腹凹底,底部有十字和V字形凸線紋和鑄補痕,蓋面隆起,圖狀提手,有長子口,肩、腹均飾垂紋。蓋、暑同銘,各鑄15字(重文2字):“益(膳)夫吉父乍(作)旅鐳,其子子孫孫永寶用?!薄凹浮笔亲髌髡咚矫?,“膳夫”是“吉父”官職名,掌管王的飲食膳饈,“旅:”是該器的自稱,“子子孫孫永寶用”是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習(xí)用的祈愿吉語。</p> <p class="ql-block">西周·散氏盤-盤為古代盛放物品的扁而淺的用具。該盤腹深 9.8厘米,底徑41.4厘米。</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下官共作鼎-通高15.5厘米,腹圍54厘米,口徑14.5厘米。</p> <p class="ql-block">春秋·薳子昃鼎-鼎是烹煮肉食、實牲祭祀、或用于燕饗之器。該鼎出土于南陽市浙川縣徐家?guī)X10號楚墓,有蓋,子口斂,圓角長方形附耳外修,鼓腹平底,下附三獸面蹄足,蓋隆起,蓋頂正中有一橋形紐,紐內(nèi)套一圓環(huán)。蓋上有兩周凸弦紋,附耳內(nèi)、外側(cè)皆飾卷云紋,鼎腹部有一周凸弦紋。蓋、器同銘,各有陰文銘文6字:“?。ㄋe)子昃之飯鼎”?!斑h子昃”是作器者名,“薳(wii)氏”是楚國地位顯赫的氏族之一,春秋時期,楚國朝政一直為斗氏、成氏、屈氏、薳氏四大公族把持?!白雨尽笔亲髌髡咚矫?。</p> <p class="ql-block">春秋·曾子甗-甗是春秋時期的蒸食用具,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是鬲(用途相當于鍋),用手煮水,P半椰是飯(就是籠屈,帆底部本身就是網(wǎng)眼),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該額1071年出北于河南新野縣坡關(guān)鎮(zhèn)小西關(guān)存秋喜。甑、鬲分體,甑敞口,沿外折,直腹予底,底部有長條狀和十字狀鏤孔,兩個方形附耳,耳內(nèi)外飾重環(huán)紋,預(yù)飾無目窗曲絲:陳為直乃數(shù)腹,三款足,足下部星圓粗形(后補鑄),兩只小附耳,素面無飾。甑內(nèi)壁鑄銘文21學(xué)(其中派文27)1“住(m)曾子中《仲)護,用其吉金,自仁(作》派眼,子子孫孫其水用之,”門銘如該器為曾國器。</p> <p class="ql-block">秦代的青銅器銘文主要是大量的兵器題銘,內(nèi)容多屬“物勒工名“以明產(chǎn)品鑄造責(zé)任。另外,秦兵器銘文中常有“ 二次刻銘“現(xiàn)象。一般是殘舊兵器回收后經(jīng)過修治,加刻銘文后再發(fā)放給其他機構(gòu)或某置用地。秦代兵器上的銘文有鑄款和刻款兩種:鑄款銘文一般都是較為規(guī)整的小篆;刻款銘文則比較潦草,字體更接近隸書。</p> <p class="ql-block">秦-二世元年詔版拓片。銘文: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口(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檀嗽t故刻左,使毋疑。右。</p> <p class="ql-block">二世元年詔版指出“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肯定了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的歷史功績,同時表示要將統(tǒng)一度量衡的法令繼續(xù)推行下去,這體現(xiàn)了新皇帝即位之后秦中央決心貫徹原定方針。</p> <p class="ql-block">秦代璽印、封泥內(nèi)容豐富。對研究秦檔案的傳遞與保密制度,以及秦代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軍事狀況、都城制度、陵園制度、工宮制度、宮廷文化等,都有一定價值。其中秦私印、成語印真實地再現(xiàn)了秦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風(fēng)貌。</p> <p class="ql-block">到了漢代,隸書以其實用性強、易于書寫等優(yōu)點,取代小篆的地位,成為主要字體。兩漢四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yōu)殡`分,由隸分變?yōu)檎虏?、楷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書體的不斷變化,使?jié)h字書法藝術(shù)不斷發(fā)展,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了鮮活的靈氣和勃勃生機。這一時期“魯壁經(jīng)書”的發(fā)現(xiàn)和許慎《說文解字》的誕生,也為漢字學(xué)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漢魏簡帛-考古發(fā)現(xiàn)很多漢魏時期的簡帛文書,分布地點廣,內(nèi)容豐富,字體多樣,展示出漢字從隸變到楷化的演變過程。其中西漢是漢字隸變的完成和成熟期,這個時期的簡帛文字,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了漢字隸變過程中的不同文字形態(tài),也顯示隸書書體已經(jīng)成熟。</p> <p class="ql-block">西漢-兔子山七號井漢簡·兔子山七號井漢簡出土于湖南益陽市。簡牘內(nèi)容多為西漢前期益陽縣街署公文文書,具體記錄了當時長沙國轄下益陽縣、鄉(xiāng)、村、里行政運作以及官民日常生活,是當時基層社會的實錄.七號井出土大量習(xí)字簡,包括字書和乘法表,這些習(xí)字簡是當時人們學(xué)習(xí)過程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漢碑多為隸書,故隸書又稱漢隸或八分書。現(xiàn)存的二百多種漢代碑碣,都集中于桓帝、靈帝前后不足五十年的時期(公元147-189年)。公元2—3世紀,隸書演變?yōu)榭瑫?,其間還出現(xiàn)了隸楷書體(或稱“新隸體”),南北朝刻石上的書體千姿百態(tài),以魏碑體最為著名。南北朝至初唐時期,楷書逐漸取代隸書。</p> <p class="ql-block">兩漢璽印文字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jié)構(gòu)平直方正,風(fēng)格雄渾典重。漢印之風(fēng)興盛,書體風(fēng)格為后世推崇。</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繼《史籀篇》之后又一部啟蒙識字課本,最初由三篇文字構(gòu)成,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商的《愛歷篇》和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學(xué)篇》,共20章,是泰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書同文”政策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政府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卓有成效的語言文字改革運動,開始使用更便于識別和書寫的簡化字。同時,標準的拉丁字母注音方案也相繼出臺,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普通話成為中國官方語言。</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們可以領(lǐng)略甲骨文的神秘魅力,感受中國文字的發(fā)展歷程。每一個展品都像一座歷史的豐碑,參觀過程也十分享受。</p>